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秦吏-第2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声中,接过自己的长子,将其轻轻抱在厚实的臂膀中时,看着这粉雕玉琢的小生命,秦始皇露出的,是由衷的笑。
  长子的诞生,告诉天下人一件事:秦王已壮!这让母后和吕不韦,再也没了阻挠他行冠礼,亲掌大权的理由!
  三月,长子诞,四月,宿于雍。己酉,王冠,带太阿剑!
  之后击嫪毐,囚赵姬,逐吕氏,一气呵成,秦始皇意气风发,这一切好事的开端,便是喜得麟儿。
  之后十年,是秦始皇倚重楚外戚的十年,也是他最疼爱扶苏的十年。只不过,他忙碌于政务,将长子交给华阳祖太后、楚妃豢养,在诗书楚赋熏陶下成长,结果给扶苏刻下了深刻的楚国印记。
  秦始皇察觉这种趋势后,十分不快,就在赵国灭亡的那一年,他带着年仅十岁的扶苏,父子二人来了一次长途旅行。他们一路到了被秦军控制的邯郸,秦始皇牵着扶苏走入破旧的小巷,钻进那道已经支离破碎的红漆门,寻找他和扶苏一样年纪,离开邯郸时,在院子里埋下的竹马,对儿子讲述当年在邯郸受尽的苦难。
  他还要让扶苏看看,秦军是如何将不可一世的赵国肢解毁灭,自己又是如何复仇的!
  但看着那数百名将被坑杀的赵国贵族,扶苏眼中却只有惊恐和悲悯。
  他竟然当着所有人的面,向秦始皇,恳求饶恕这些当年凌辱过大秦王孙的人。
  “父王若能赦之,则赵人皆知父王之仁,必如迎商汤周武一般,迎奉父王……”
  纵然扶苏早熟,但十多岁的孩子,怎能说出这样的话?秦始皇追查之下,怀疑是扶苏的舅公,丞相昌平君的授意!
  华阳祖太后已死,政局也已稳固,连灭韩、赵后,秦始皇的统治已如日中天,楚外戚不再是他的助力,反倒成了累赘。尤其是他即将伐灭楚国的关键时刻,更是如芒在背!
  他们在自己还正值壮年时,便开始利用扶苏,妄想来影响自己施政!谁说得清楚,今后会做出什么更过分的事来。
  震怒之下,秦始皇做了一个决定,以此为引子,将出任丞相十一年之久的昌平君免职!同时开始冷落楚妃,将其打入冷宫,使之郁郁而终。
  他亲手终结了,从宣太后起,影响秦国政局近百年的楚外戚,接着又荡平了楚国。
  而扶苏,就成了秦楚二十五世诅盟姻亲的最后硕果,像一株山顶的扶苏木般,孤独而高傲地在深宫中存活,渐渐长大。
  随着子嗣越来越多,政务越来越忙,秦始皇对扶苏也没了过去的关切,等几年后再想起来,召扶苏及其傅来考校其近来学识时,才惊讶地发现,扶苏身上的楚国印记,非但没有淡化,反而越来越浓!
  尽管已不再穿楚服,但扶苏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行,都有从小被华阳祖太后教导的楚式优雅。
  他喜欢天马行空的帛画,热衷与在咸阳的楚士往来,身边总聚集着一群儒生墨者,吸纳他们的想法。连性格也显现出楚人的“剽疾”“轻易”,为人处世总是不假思索,让个人的主观情感占上风,一旦有认为朝政不妥的地方,仍会像小时候那样,直言犯谏。
  他每一次进言,秦始皇的眉都要皱一下,十二金人那次尤甚。于是大手一挥,将扶苏身边的儒墨之士统统轰走,勒令他进入学室,像一位真正的秦公子那样,好好研读律法!
  但一年多下来,扶苏纵然将律令背诵得滚瓜烂熟,却只学到了秦律的皮,内里,还是楚式的风骨……
  长子不类己,甚至像楚人多过秦人,秦始皇恨铁不成钢之余,也难免有些恼火。
  既然放在咸阳无法改变他,那就狠一些,直接扔到边塞去!让他去见识见识流沙大漠,尝一尝征战辛苦,与大秦的将士朝夕相处,看他们是如何在皇帝一声令下后,披荆斩棘,开疆拓土的!
  他希望,扶苏能变成一个真正的秦人。
  他希望,曾经带给自己幸运和感动的长子,能真正理解他的父皇,理解秦始皇帝如何以眇眇之身,打下这万里山河,他力排众议所做的这些事,所追求的伟大目的……
  人迹所至,无不臣者。功盖五帝,泽及牛马。莫不受德,各安其宇。
  这些想法,他能理解么?
  这些话,骄傲秦始皇不能亲口对扶苏说,必须要他切身去体会才行。
  尽管已决定让扶苏参与这场伟大的战争,但四将之中,让公子去往何处,秦始皇亦做了一番计较……
  若秦始皇已下定决定立扶苏为太子,肯定会让他去上郡,那里是与匈奴决战的主力,即便做监军,也容易混军功。
  但以扶苏眼下的性格,绝不是一个理想的继业者。
  也不能去代北,扶苏与蒙恬本就关系莫逆,嗣君未定而使之与秦始皇最信重的将军结交共事,大忌也。
  按理说李信很合适,但李信用兵,喜欢轻骑突进,是一把用来宰杀匈奴的尖刀,将长子送去涉险,秦始皇也不愿意。
  想来想去,只有黑夫最合适。
  黑夫虽有才干,但他起点太低,黔首出身,连姓氏都没有,在朝中基础为零,没有结交公子坐大的危险。
  且黑夫打仗,学了王翦的稳扎稳打,花马池之战,能不犯险就不犯险,虽无大功,也不会有过错,反倒比李信更让人放心。
  再者,在秦始皇眼中,黑夫,赫然是与扶苏截然相反的人。
  扶苏生于秦川,长于咸阳,却被华阳祖太后从小豢养,竟似楚人。而黑夫生于南郡,长于楚乡,却诵读着律令做了秦吏,在秦的军功爵一层层往上爬,反倒是最典型的秦人!
  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让扶苏和黑夫这个同龄人一路,或许能有些裨益吧……
  ……
  黑夫跪坐在君榻前,等了半天戏肉,孰料等来的却是秦始皇久久的缄默,搞得他心里都有些发慌,眼看秦始皇继续沉思,好似不想开口,只能下拜道:
  “长公子监军,臣与北地将士荣幸之至,只是怕军中寒苦,怠慢了公子……”
  “不然,扶苏在军中时,便是监军,而非公子,至于寒苦劳顿……”
  秦始皇看向了黑夫,悠悠地说道:“这恰是朕想要他历练的,只望归来时,少些悲天悯人,少些虚伪之仁,变成一位刚毅果敢的公子!”
  “臣知之!”
  因为对扶苏还不了解,黑夫将这句话琢磨来琢磨去,还是有点不确定秦始皇的用意,到底是贬斥,是历练,还是铺路?还想多听皇帝多吐露点,却不料,秦始皇却挥手让他退下了。
  “哈!这就没了?说好的戏肉呢!?”
  黑夫很是焦心,只感觉被塞了一一个烫手的山芋,只能道:“禀陛下,臣还有一事!”
  秦始皇有些倦意了,不快地瞪了他一眼:“何事?”
  “并非公务,而是私事。”
  “哦?且说来听听。”
  黑夫拱手,苦笑道:“臣敢言于陛下,再过月余,内人便要生产,然黑夫至今无氏。妇翁来信扬言,若子女出生时尚无氏,便要以叶为氏了!妇翁逼迫得紧,臣无可奈何,还望陛下赐氏!”
  秦始皇闻言不由大笑,倦意也没了:“好一个内史腾,果然强势干吏,竟想让北地郡尉做他赘婿?”
  但随即却脸一板:“你昔日不是说封侯乃氏么?这么快就将初心忘了?”
  黑夫道:“臣不敢欺君,黑夫本人无所顾忌,却也希望,子女能生而有氏……”
  秦始皇闻言,默然片刻后颔首:“生而无氏者,要么是至高的天子,要么是至贱的黔首……”
  这个理由,秦始皇是认可的,他回忆起了许多年前,那个风雨交加夜里,他狂喜地为扶苏取名的那一幕。
  只有当你拥有第一个孩子后,才能完成从男孩到男人的蜕变,仿佛看到了自己生命的延续,也赋予新生儿别样的期望。
  很多旧的想法,也为之改变。
  因为扶苏的降生,他坚定了对母亲、吕不韦的反击。他戴稳了头顶的冠冕,握紧太阿宝剑,让它染血,肆意屠戮仇敌,只为让他的儿子,能免受自己幼年时的孤苦痛楚……
  世人常诟病,他残忍地囊扑杀死母后那两个私生子,却不知道,看到两具尸体那一刻,秦始皇想到的却是:
  “若孤失败,这血肉模糊的,便是我儿扶苏!”
  宁可残酷无情为刀俎,也不要软弱失败成鱼肉!
  看来不止是自己,连不在乎姓氏的黑夫,当他将拥有子女,为人父时,也变得格外在意起来。
  “好,姓万世而不可变,氏则时时刻刻可变,朕便先赐卿一氏,以解你燃眉之急!”
  说罢,一向正经的秦始皇,嘴角竟难得露出了一丝促狭的笑……


第0430章 天子命氏!
  秦始皇二十九年卯月(农历二月),云梦泽畔春暖花开,去年才砍过的甘蔗地也冒出了新芽。安陆县郊一栋被甘蔗田包围的宅院外,一大早就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安陆县令、县丞、县尉赫然站在最前头,身边是捧着礼物的家奴,其身后,则依次是主吏掾、狱掾、仓啬夫等官吏,远近十里八乡的乡三老、啬夫,甚至还有邻县来的乡豪县豪,都等在门外,翘首以盼。
  在安陆县,只有一个人的家有这样的牌面,那就是北地郡尉黑夫。
  几百年了,自从楚令尹子文后,安陆这小地方再没出过什么大人物,近几年却忽然崛起了一个黑夫,从区区黔首,做到了封疆大吏,比两千石的高官!听说还备受皇帝陛下信重,能时常面见天颜。
  黑夫家不仅贵不可言,还富至千金。多年前黑夫从云梦泽畔移回家载种的野甘蔗,有了楚王室在江陵、寿春留下的甜蔗品种做改良,如今已在整个安陆县,半个南郡,乃至于大江沿岸的各郡县扎下根来。
  许多无法耕种粮食的滩涂地,都被甘蔗林取代。它们吸收淤泥的养分,冬天里由隶臣、雇农大片大片收割,在工坊内被制成甜得腻人的红糖,在江陵、寿春、淮阳都十分走俏,若运到咸阳,更能卖不菲的价钱。
  这价值数百万的产业,归于黑夫之母名下,这位被商贾们尊称为“糖妪”的老妇人手中,甚至有人将她排在乌氏倮和巴寡妇清之下,认为她迟早会变成天下第三富裕的人。
  权与钱,黑夫家算是齐全了。
  而今日,据说是“糖妪”的寿辰,各级官员便不约而同地来为其贺寿。即便有觉得并无此必要的人,见同僚均往,自己若不去,好似和北地郡尉家有怨似的,也只能硬着头皮前往。
  “县君,今日进不满千钱,坐之堂下,如何?”
  安陆县主吏掾是黑夫旧部,他自告奋勇地做起了今日筵席主进之吏,虽然主人家并没有拜托他。
  县令不置可否,这时候,由十数名门客看守的,紧闭许久的门扉终于开了,黑夫的兄长,皂衣黑冠的安陆县田啬夫衷诚惶诚恐地走出来,朝县令、县尉、县丞三人下拜道:
  “不知是何人乱传,说今日是家母寿辰,然家母出身卑贱,竟不知所生年月日期,更未曾办过生辰,竟扰得三位长吏前来,我家之过也。家母腿脚不便,不能外迎,下吏在此拜谢长吏及诸位同僚,诸君好意,我家牢记在心,但这礼物和贺钱,恕我家不敢收纳……”
  众人面面相觑,这件事也不知是谁最先传的,说得有鼻子有眼,也有同僚向同为县曹吏的衷打听过,衷当时糊里糊涂地承认了,谁料现在却又矢口否认。
  虽然县令等人心中有些不快,但他们对黑夫家巴结还来不及,岂敢得罪?便一起骂着那“谣言”之人,和衷推让了一番后,只得带着礼物铩羽而归……
  将门外众人打发走后,衷这才松了口气,让门客将大门紧紧关上,自己回家里向母亲复命。
  今日还真是他母亲的寿辰,正堂张灯结彩,到处都是忙碌的奴婢,衷经过时,都恭敬地朝他行礼。
  家里原本没这么多规矩,都是仲弟的妻子来时那半年立下的,最初时衷过不惯这人上人的生活,慢慢地也习以为常了。
  “老夫人在哪?”
  到了后院,母亲平日最喜欢待的菜圃却不见人影,衷便问给田浇粪的隶妾,被告知可能在鸡埘处。
  衷只能到了养了上百只鸡鸭的鸡埘旁,果然看到了母亲,她依然穿着一身简朴的葛布衣,手里捧着一个簸箕,将菜圃收集来的烂菜叶和着谷米麦糠撒给小鸡吃,一边撒,还一边露出了慈蔼的笑……
  “母亲。”
  衷连忙过去欲抢簸箕:“这些事,让下人做不就行了!”
  “下人下人,你如今便当自己是上人了?”
  母亲却一抬手,不让他碰,又问:“门外的县官走了?”
  “好不容易才劝退的。”
  衷苦笑:“其实他们来向母亲拜寿,也是一番好意。”
  “好意?我可受不起。”
  老太太却越老越固执,撇嘴道:“几年前,老妇我随便见了一个乡啬夫,都得下拜顿首,如今要县令这些大官来给我磕头祝寿,不是要折杀老妇么!到时候,到底是该我拜他们,还是他们拜我?”
  衷不以为然地笑道:“和仲弟郡尉比起来,县令也算小官了,再说了,长者为尊,当然是他们拜母亲。”
  他虽然是老实人,但水涨船高,现在他们家的地位,与过去大不相同了。
  “是啊,那些人之所以来巴结,就是因为他们官比我家仲子小。几年前我家住在穷闾里时,怎不见他们去拜寿?”
  黑夫母亲眼睛虽然不好使了,心眼却还明亮着。
  她指着地上啄食的鸡道:“鸡每日要吃许多次,我之所以不让隶妾来喂鸡,因为她们嫌麻烦,懒得多跑,就放了很多谷米菜叶。鸡愚笨,哪里管饿与不饿,只要面前有,就埋头猛吃,结果撑死了!”
  “人就像鸡,若别人送上门的礼物就收,恐怕也要被撑死,到时候两眼翻白,后悔也来不及了。”
  她攒起一捧谷米,语重心长地说道:“不管是人是鸡,肚子有限,哪怕再多的钱财,老妇我一天吃三顿,用的也就那么点。如今你仲弟好好在北边做官,你堂弟打理蔗田工坊,我家衣食不愁,也能养活门客隶妾。也不稀罕那些礼物,好好闭门过着日子,勿要给你仲弟惹事即可……”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母亲的这套处世哲学虽然话糙,理却不糙,衷肃然起敬。
  “若哪一年,汝等真心诚意想为我过寿。”
  母亲停下了撒谷米的手,看着老母鸡翅膀下,四只依偎着的毛茸茸小鸡仔,有些伤感地说道:“便兄弟姊妹四人团聚回来,在我身边吃顿饭,老妇就知足了……”
  眼下,却只有衷和二女儿浣在家。
  说着,母亲便要垂泪。
  衷连忙道:“惊请到了休沐的假,应是昨日坐船从豫章郡到了夏口,傍晚能到家中。”
  过去母亲是最疼小儿子,但如今,她更牵挂的,却是两年多未见的二儿子。
  衷又道:“北边眼看又要打仗,仲弟身为郡尉,要为皇帝陛下守边,恐怕是回不来了,不过他刚捎回来一封信……”
  衷从怀中抽出那封刚刚由门外黑夫在北地的门客骑士奉上,他还没来得及看的信,露出了微笑,这就是他给母亲的惊喜:“这便是仲弟给母亲的寿礼,母亲定会喜欢!”
  “快给我看看!”
  母亲连忙将手习惯性地往衣裳上擦了擦,接过信来。
  过去的家书,只是一块硬质的木牍,正反面都写满,也装不下多少字。
  如今的信,却是一张张薄薄的麻纸,能在上面倾诉的话,说的事,也多了不少,这是母亲最喜欢纸的原因,不止是因为,它是黑夫监制的东西。
  做母亲的,只怕儿子杳无音讯,哪会嫌他话多呢?
  满是皱纹的手在二儿子亲笔所书的字迹上摸了摸,仿佛这样能触碰到他后,母亲才又将信递给衷,板着脸道:“老妇又不识字!念给我听!”
  “唯。”
  衷搀扶着母亲,来到后堂,又让妻子将妹妹浣,儿子阳,女儿月喊来,每当黑夫来信,他们都会全家一起聆听。
  衷展开信后,不由面露喜色,也不念了,言简意赅地说道:“仲弟说,弟妇在义渠城平安生产,于上个月,也就是夏历一月初十,诞下了一个黑胖儿子!重七斤四两!”
  “母子平安?”母亲激动地问道。
  “母子平安!”
  叶子衿的生产日子,母亲是暗地里算着的,已猜到定是为这事,方才她的手紧紧拉着衷的妻子,紧张得一刻也不敢松开。
  听说母子平安,紧绷的身体才松了下来,手拍着胸口,复又露出了笑。
  等她缓过气来,便拉着孙男孙女,带着她们到院子里,朝云梦泽方向下跪,磕头道:“少司命庇佑,不枉我向她们祈求儿媳顺产……”
  少司命,是楚人崇拜的生命之神,亦主管人间子嗣。
  母亲决定,过几日,要请县里的巫祝,去云梦泽畔杀猪羊祭祀还愿。
  但她随即又忧虑起来:“七斤四两,是不是有些轻了?”
  衷的妻子点点头:“阳生时,借里中权衡,称得七斤九两。”
  “可不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