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边境插队手记-第4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完全赞同的知青实际上并不多,蔡景行算是一个,他说:“赞同的理由不多,只有一条,因为你太不会打理自己的生活了,而王晓雁恰恰是一个很能操持家务的女人。”
  说实在的,知青说的都有些道理,但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择偶观。我不能说自己的择偶观就很正确,只是在那个年代里,我真不愿意找一个事业心很强的女性为伴侣,开口政治学习,闭口思想交锋,实在太累人了。我喜欢的是对外能与普普通通人沟通的伴侣,对内是善良和会生活的女人,而不一定要在学业、事业上有多么突出。
  远离政治,有一个温馨的港湾,我想的就这么简单。
  这天,王晓雁从地里干活回来一脸的不悦。她问我:“张春芳对老乡说我抢走了她的感情,这是怎么回事?”
  我把五年前邵子昂在水库工地制造的“绯闻”告诉王晓雁,说:“我从来没有和任何人谈过感情的事,这事不能糊涂,明天我找她谈谈。”
  第二天干活中午休息时,我找到张春芳,问她跟老乡都说了些什么?
  她没有回答,好一会儿反过来问我:“如果我在王晓雁之前提出,你会答应我吗?”
  我告诉她:“即使是王晓雁自己跟我提出,我也不会答应。因为不是慰问团老沈牵线,我就压根儿没想过要谈恋爱。”
  张春芳沉思一会儿,对我说:“我不想待在生产队了,我想走。”
  作为生产队的妇女队长,她一直是个相当不错的知青,本来就在我推荐招工的安排序列中,我爽快地答应会考虑她的要求。
  一眨眼,又到了小麦收获的季节。
  那晚,大队党支部支委值班轮到我,王晓雁要我趁值班无聊的时间,给仲志疆回一封信。
  仲志疆转点去南方老家插队后,一直与王晓雁保持着通讯联系。王晓雁前不久写信告诉她我俩谈恋爱了。仲志疆回信的台头从此就变成了我们俩,在信中她表示高兴和支持。
  这是知青中为数不多的表示赞成的人之一。王晓雁看后高兴了好几天,一直催我给仲志疆回信。
  我在大队部的桌子上熬了半宿,不知道写什么好,干脆还是略写吧,简单写了一页,就结束了。但在结尾时我把自己的择偶观点写了进去:“关于我与晓雁的事,她已经给你去信,这样我就可以少啰嗦几句了。对这件事,我可能与一般人想的不同,有人喜欢伴侣是与自己门当户对、有政治文化水平的,而我则希望她是一个善良和会生活的伴侣。”
  早晨,我醒来,发觉放在枕边的信不见了,肯定是心急的王晓雁拿去邮走了。
  也就是说,王晓雁看了我写的回信,不知她对我结尾的几句话有什么想法?
  一个多月来,我们平时谈的都是工作,很少交流这种对彼此要求的想法,似乎好像俩人心中都很清楚,不好意思谈,但实际上是俩人都有些担心:我们之间存在的差异是否会引起对方的不适?
  就在昨天夜里,她还给我看了其妹的一封来信,她妹妹在信中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并特别注明“不要让别人看”:“只要人老实,只要他真正的爱你,就是你心中最大的幸福。”
  这是她们姐妹间私下里的密语,其中的“爱你”触发了情感的甜味。这么多人和我探讨择偶的观点,都很冷静理智地在分析什么性格、事业、生活……但就是回避了“爱”,而可怜的我们,确认恋爱关系一个多月来,彼此之间也竟然都没有一次使用过“爱”这个字眼。





    正文 160、国家调查
    互联网 更新时间:2015…7…5 19:20:57 本章字数:2270

蔡景行说我谈恋爱后人变了,变得平静和实在了。
  我笑笑:“也许吧,两个脑袋考虑问题,会比较平衡一点。”
  王晓雁的人生经历和环境和我有很大的不同,但这并不妨碍我们的交流。在与她的接触中,我发觉了另一种观察事物的角度和方法,促使我对自己有了更全面清醒的认识:
  我尽管工作热情、学习刻苦、不惧压力、充满自信,但也存在待人清高、僵化原则、过分自尊、容易骄傲的缺点。
  平时在与王晓雁谈论生产队发生的一些事情时,她会让我更深地体会到,自己的百折不回,是从群众身上获得了力量;自己的成绩,是靠群众浑汗洒血完成;自己的一切,说穿了不过是群众这个大海中的一滴。
  我确实变了,不再啰嗦,不再喧哗,开始多谈问题多干实事,喜欢通情达理和注重数据。
  我开始认准一个理儿:这世界上要做好任何事情,都必须是集体的配合,而不是靠一个人的天才。喜欢把别人都说成一无是处的人,接着而来的一定是他自己的不得人心。
  我开始摒弃精英感觉,倾向平民意识,关注身边那些平时容易被疏忽的老实人,也要求自己做一个平实的人,做一棵普通的野草,一个深深扎在泥土之中的野草。
  恋爱,对我来说就像狭窄的河道被拓宽,原本那股跳跃的激流变成了宽阔的水面,流淌得平静而缓和了。
  一个潮湿的夏晨,顶着浓雾,我们一个个头发上都沾满了细水珠。
  我跟着收小麦的康拜因来到地头,在给拖拉机与车厢之间的牵引架拔销子时,牵引架滑落,砸在我的左脚脚趾上,大脚趾的指甲根翻露了出来。
  我什么都也没说,挺着干了一天。
  晚上收工回到宿舍,王晓雁来收拾我的脏衣服,见我脱下的袜子上有一滩血,便来看我的脚:破了的地方已经结痂,可大脚趾的指甲活动了。
  她倒吸了一口气说:“就这么撑了一天,不疼呀?”她让我坐着别动,到大队卫生站拿来药品,帮我在脚趾上涂红药水,再用胶布把活动的指甲固定好。
  住在隔壁的云龙路过,从窗口往里张望了一下,迅速地闪了。
  我大叫:“云龙!有事么!”可那小子一去不复返。
  妈的,我想云龙误会了,以为我俩在亲密呢。其实,自谈恋爱这么长时间来,今天包扎脚趾头,算是我们第一次的肢体接触。
  包扎完后,我穿着拖鞋跑到隔壁,见云龙正端着大水勺站在水缸边喝水。我说:“我叫你,你跑什么?”
  云龙呵呵地笑着,不说话。
  我说:“你小子想什么呢,我脚压坏了……”
  云龙打断我的话:“别解释,理解,理解。”
  我上去给了他一个后脑勺:“理解你个头呀,快说,什么事?”
  云龙说:“刚才路过大队部,听说国务院知青领导小组的杨富珍明天要来知青点。”
  杨富珍,上海无人不晓的五十年代全国劳模。
  由于一些地方发生了迫害知青的事件,再加上“走后门”之风和扎根口号在知青中引起了反感和分歧,1976年5月,国务院成立知青领导小组。任全国妇联筹备小组副组长的杨富珍成为知青领导小组成员。
  知青领导小组成立后第一件事就是抽调75人组成15个调查组,分赴全国12个省区调查。杨富珍要来我们知青点,就是这次调查中当地领导安排的一个行程。
  第二天将近中午,杨富珍带领6名调查小组成员,在省知青办主任、地区知青办主任、县知青办主任共20来人的陪同下,来到我们知青点。
  杨富珍看到我们的宿舍沿着江边一字儿排开,十分感慨,她望着黑龙江说:“你们的知青点就像矗立在边境线上的岗哨,一推开窗,就能听见滔滔黑龙江的奔腾声,就能看见对岸苏联矗立的岗楼。”
  知青围着她,听到她的感慨,都笑了。
  她回过头来接着问:“你们谈朋友了吗?”
  对这个话题,大家推来推去的不答,笑得却更起劲了。
  当她了解到我们知青点从原先的53人,到现在还剩下8名女青年26名男青年时,说:“女青年太少了,将来婚姻问题有点困难。”
  接着,她到我们新盖的两幢新房里转了一圈,对我说:“现在住单人,将来能成为一个家,这个房子设计得好,比那种大通铺房子好多了,你们看得远呀。”
  可能是“大通铺”这几个字眼让她想到了什么,沉默了一会儿,她对大家说:“我已经在黑龙江走了一大圈,看到好多知青生活得比你们艰苦多了,许多困难长期得不到解决。看到你们这样的知青点,我很高兴,但我主要是来调查存在的问题,还有许多地方要去,今天就不能同你们多聊了。”
  临走,她和知青一一握手,并对陪同的公社干部说:“你们要把这些知青带好,让毛主席放心,让知青的家长放心!”
  从杨富珍的言语中,透露出她没有把当地领导安排的我们这个知青点作为考察对象,反而对知青现状有一种深深的焦虑。
  有些事情是后来才知道的。这些分赴各地的国务院知青调查组回京后,梳理出招工、知青培养教育、纠正不正之风、知青生活、保护知青等五个专题,各组先分别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再集中进行汇报。但在集中汇报会上,与会人员的认识和观点存在严重分歧,一时难以统一,直到7月28日,发生唐山大地震,会址受到损坏,会议不得不临时中止。





    正文 161、瓜田罢园
    互联网 更新时间:2015…7…5 19:20:57 本章字数:2076

雨水刚洗过玻璃,透过水灵灵的玻璃,能看到一片晚霞。
  明天,我要去县里开会,收工后在宿舍准备行装。王晓雁去食堂打了饭来,俩人坐在窗前吃。窗外,金黄的太阳落在远处的山背上,万道金光映红了半边天,一朵朵云儿烧红了,像火苗一样,迎着太阳飞去。
  这幅画那么清晰,那么宽阔,竟使我俩如身处画中,尽管放在我们桌前的只是几只馒头、一碗清汤和豆角炒土豆,却有点像坐在天宫里品尝美味佳肴。
  这两天心情特别好。小麦终于全部打完,实际总产量要大大超过我的估产。
  我最初估24万斤,后来又改估28万斤,而打场全部结束后,实际上是30万斤还出头。
  这是生产队有史以来第一次的高产量,每垧单产达到3500多斤。
  到今天收工为止,我们已经交了14万3千斤公粮,比去年多交了3万3千斤。
  除了留下的储备粮、种子和口粮9万多斤外,队部的场院里还有5万斤小麦和1万斤小麦头子,到底是全部上交还是给社员多分一点?
  我心里没想好,就关照老吴副队长,等我回来再决定。
  果然,县里开会就是落实粮食政策,要求各生产队在丰收之年要多交公粮,强调不得违反国家的粮食统购统销政策。
  我从县里回来立即召开队委会,传达了会议精神,然后说:“小麦丰收,社员很高兴,多分一些也应该。但是国家对农民的口粮是有严格政策的,这政策我不敢破。不过,今年生产队考虑到粮食价格的因素,多种了些小麦水稻大豆,苞米谷子等粗粮种的少,社员的粗粮份额拿什么来分呢?那2万斤小麦头子去掉渣滓,算是16000斤吧,上报公社,就用它来顶社员的粗粮口粮,大家看行不行?”
  所谓小麦头子,就是颗粒不饱满的小麦,扬场时里面掺杂了些许草籽。
  老吴副队长纠正我:“小麦头子是1万斤。”
  老吴与我平时搭配得还不错,开会时如果涉及到知青点的口粮分配、用工计算等问题,怕我是知青不好开口,他都会主动提出一个既照顾了知青点又能让老乡感到过得去的方案。
  今天他却僵在了那里,一下子脑筋转不过弯来。
  我反问他:“才1万斤?我估摸要2万斤才能顶得上社员粗粮口粮的份额呢。”
  老吴懂了,笑了一笑,大家也都面露喜色。
  公社对此并没有异议,认为只要总数不超过分配口粮标准就行。
  晚上,县里拉粮的车接连来了好几辆,拉走了堆在场院里的最后4万斤小麦,将交公粮的总数达到了18万3千斤,比上一年增长60%以上。
  第二天,堆在场院里的“2万斤”小麦头子也分到了社员家。
  场院被打扫得干干净净。
  天气转凉了,刮起大风。
  风先在田野上转起一个个小旋风,把久不下雨足有二寸厚的干土层卷得铺天盖地,打着一个个旋涡由西向东而去。
  风又把农家的草垛吹起了一层又一层,把农户的红瓦掀起了一块又一块。电线杆倒了,小院栅栏斜了,连鸡鸭鹅都害怕得蹲在地上,一动也不敢动。
  风停之后,瓜田罢园。
  今年生产队一共种了将近20亩西瓜,从西瓜上市到罢园,这20亩地收益达二千多元,比种粮食要多二三倍。
  罢园,是霜降前很重要的农事。此时瓜田里的瓜秧即将枯萎,如果不把西瓜全部采摘下来,霜降后,就腐烂不能吃了。所以,罢园是对瓜田的最后一轮收获,之后这地里的东西可以任人捡拾。
  罢园时,只要看到西瓜,不论大小生熟,全部摘下,然后连藤带根一起割净。
  罢园,也是队里一件很热闹的事,因为那些罢园之瓜,能吃的就分给社员;不能吃的全部拉到猪圈喂猪。大家在瓜园里寻觅、挑拣,就像找地雷一样,发现了遗漏的好瓜,会响起一片惊呼声。
  不过,每到罢园,我总有一种正式向夏天告别的伤感,这是东北最美好的季节,真有点让人恋恋不舍。
  我独自离开罢园的热闹,去察看那些即将收割的秋菜。
  秋菜离瓜地不远,都集中在北面沿江一些零星的小块地里。生产队今年一共种了30亩窝瓜、30亩甜菜、20亩土豆、10亩卜留克、10亩萝卜、10亩白菜,还有10亩农用麻、100段木耳、5亩党参、15亩葵花籽等经济作物。
  不像大田生产,小麦、水稻、大豆、苞米的收割比较简单,只要集中劳力,一个一个打歼灭战就是了。秋菜和经济作物的收割在劳力安排上比较复杂:由于地块零碎、品种繁多,派多少劳力,进度如何,不同品种收割时的衔接……相当麻烦。而且,这些东西收割回来要进行后期处理和分派,跟家家户户都有利害关系。
  这种活儿的安排,甚至细到每天早晨在队部分工时,都要向社员讲清楚当天收割几种东西,因为收割不同作物时使用的工具是不一样的。
  我对此必须事先作好方案。





    正文 162、铁船驰骋
    互联网 更新时间:2015…7…5 19:20:57 本章字数:2264

黑龙江是一条边境河流,沿江生产队要想去江里打渔,必须要申请下江作业证。
  下江作业证的申请很难,不是每一个生产队都能申请到的。
  比如,我们这个生产队就没有下江作业证,但我们知青点却有。当然,这也是沿江所有知青点中唯一的下江作业证。
  这是在1971年夏,为了盖房,我和几个知青下江游泳捞漂流木,闹了一场“边境风波”,引起地区和县里的关注。后来在插队干部的担保下,上级特批给我们知青点的一张下江作业证。
  知青当队长后,我们不仅把这张下江作业证用于生产队渔业,在北面搞了一个打渔点,还把打捞漂流木的事情做得更大了。
  作为北面江边提水站配套工程,生产队买了一个60马力的泵机。水渠第一期工程在县直干部的帮助下,已经筑成。蔡景行也盖好了泵站小房,拉好了电杆接通了电源。万事俱备,只待明年开春在北面沙土地上放水种稻了。
  蔡景行觉得从县里买来的60马力泵机今年用不上很浪费,就建议用泵机的引擎做发动机,打造一条带螺旋桨的铁皮船。他说:“这样,以后每年春天和初夏用泵机种水稻,盛夏和初秋就可以用泵机的引擎开铁船打捞漂流木,让机械动力发挥出更大的功力。”
  队委会研究后,同意了他的建议。
  只用了一个夏天,蔡景行就在公社机管站把铁船造好了。那天,他告诉我,可以派马车把铁船运到江滩上去试航。
  古城的大街上好多人看到马车拉着这个怪东西不知是啥,好奇地一起跟到江边。
  我们把铁船小心翼翼地从马车上抬到江滩,蔡景行安装好螺旋桨和引擎,和大家一起轻轻地把它推入江中,然后坐在上面启动。只见一股黑烟冒起,铁船“突突突”地在江面上飞驶起来。
  岸上一边惊叹声。老乡说:“这帮知青,真能整。”
  一会儿,边防站的巡逻艇从江面上开来了,边防站的连长带着兵也从岸上跑来了。他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非常紧张,直到看见是我们在试航自造的铁船,才放下心来。
  边防站与我们知青点靠得近,平时为了换换口胃,经常互换些不同品种的蔬菜、粮食,大家彼此相当熟悉,他们也知道我们有下江作业证。
  连长看到我们的铁船在江里跑得欢,也来了劲,他打着手势,让边防巡逻艇与我们的铁船比一比。于是两条船开足马力,在黑龙江上前后追逐。岸上的人只见两条飞起的白色浪花,在江面上铺开雪一般的轨迹。
  我们的铁船到底是60马力,开得比边防巡逻艇还快,真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3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