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宋风-第30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到汴都来之前早就想得非常清楚。
司马光“爱财”──他主张国家财政实行紧缩政策,在这点上是和王安石的财政政策相悖,但和王静辉的财政理念则是部分相悖──王静辉认为该花的钱就是再多也是要花,想要做出像样的事情来就不能把钱袋子捂得太紧,但不该花的钱则是半点也不要花──譬如说是缩减皇室开支,司马光自然明白王安石担心他舍不得那些粮食。
“介甫也未免心中小气了!”司马光听后不以为然的在心中想到。
“臣以为此策可嘉!”司马光没有回应王安石的目光,他想得更多的是如果驸马借着大规模建设的机会要求国家继续在财政上大力投入,一旦超过了他的心理底线,说什么他也要阻止!
“不过驸马要求提高战俘待遇,臣以为圣上还需下旨采纳,毕竟按照驸马奏章中,今后五年这些战俘所要承建的工程巨大,若是战俘的生活待遇得不到提高,他们叛乱我们自是不怕,但人数少了却无法完成这么庞大的计划,这是非常可虑的!”文彦博上前说道。
对于王安石和司马光之间的个人恩怨,还有保守派和变法派之间的争斗,他现在感到越来越迷茫了,这多少和最近西夏战功如何分配有很大的关系。尽管无论从政见上还是个人交谊上,他都支持了司马光,但他现在心中却感到非常疲惫,这不能不让顾虑到自己的政治生命和自己的寿命──他已经老了,干不了多长时间了,与王安石想法有点相似的是他也在考虑如何能够在历史上留下自己的名字和功绩,而不是把精力这么无意义的消耗掉。
正文 370章 诱导
当王静辉在静苑中接到密旨知道自己的奏章全部被通过采纳后,嘴角不禁露出一丝微笑。现在朝廷内部局势也非常微妙,尽管他还不清楚各方大佬内心中的切实想法,但王安石将变法派中诸如吕惠卿等投机之辈清除出去,很大程度上将变法派纯洁了不少,再加上他也听从了王静辉的建议,在改革上一面稍微放缓点速度,另外一方面在变法纲领上向庆历年间变法纲领靠拢,这样也能够尽量博得保守派中司马光、文彦博等庆历老臣的好感,变法上受到的阻挠也会大大减轻。
王安石也暂停了新法的推出,将更多的精力放在检查以往变法条例的实施过程中所产生的优劣分析中来,以便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当然同时也在为后面所推出的变法条例做更加充分的准备。
王静辉与王安石暂时结成了同盟的关系,不过这并不代表王静辉会和变法派穿一条裤子,就是连变法派内也是派系林立,吕惠卿这面旗倒了并不意味着王雱为首的衙内派一家独大,变法派内有王安石镇压才会显得团结一致,但王静辉可不愿意自己就这么去趟这潭浑水。他通过情报局和皇城司的关系,再加上华英书院散布天下的学生和各地官员,从各地搜罗来变法条例在当地实行所引发的各种问题,当然也有各种好地改变。不过就王静辉粗粗看来,说变法好的终究是没有说坏的多,不管怎么样,他都将这些汇集上来的文件一一分类汇总提供给王安石做参考。
当王安石看到由王静辉费了很大功夫汇集而来反应变法优缺的材料的时候,脸上布满了黑云,他也没有想到自己苦心等待了三十多年。针对大宋时弊精心准备地新法条例经过实施后会如此不堪,几乎成了害民之法。
一直以来王安石非常清楚在大宋从上至下对新法抱怨、怨恨的人很多,他也知道新法在实行后,就连百姓对新法也都多有微词,不过他心中想到的是新法剥夺的是大商人、大贵族、大地主的利益,不管他们抱怨也好,甚至愤恨自己也好,这对他内心没有什么冲击力;至于影响到百姓的生活,他也认为是暂时的,甚至是暂时牺牲一部分百姓的利益来换取大宋的整体强大也是值得的。但是这种种地自我安慰在王静辉所呈上来的材料面前全部被无情的击成粉碎。
王静辉看到王安石如此表情,心中也明白此时他的心情必定是矛盾的很,便说道:“这些材料地来源都是地方官吏和华英书院学生所搜集,所写事例无一是假……介甫先生为国之心是众人皆知的,不过君实先生等人屡次劝阻新法也同样是为国为民。新旧两党之中都不乏君子,可就是因为所观角度不同产生分歧……”
王安石脸色缓了缓说道:“变法为国无暇谋身,可到头来却落得如此地步,实在令某心灰意冷!”
王安石走到窗前推开窗户,九味居所在之地无一不是客商往来繁华之地。看着楼下熙熙攘攘而过的人流,他的心中涌起了众多感慨,不禁五味乏沉。倒是旁边的王静辉颇能理解他此刻地心情。看着这个已经快要进入垂暮之年仍显矍铄的老人,想到后世之人对王安石的评价也是唏嘘不已──若论思想活络与时俱进,在这个时代他所接触地人当中,王安石绝对可以排得上是第一,司马光无论是在治国才能上还是在魄力上与王安石相差得太多,至少司马光还是谨守了传统君子明哲保身之道,熙宁变法的大梁他是挑不起来的!
王静辉慢慢的喝了一口茶说道:“先生也不是常说古往今来变法从来都不是一件易事么?况且先生偏离预想路线不远,还有的是机会!”
王安石回过头来看着王静辉说道:“某以老迈,这强国之重任还要看改之作为了!”
王静辉笑着说道:“先生说笑了!若是让在下从旁出个主意做个参谋还可。在下闲散惯了,却担不起这重任,何况在下自见到先生之日起,从来没有怀疑过这变法强国之重任还有谁能够比先生做得更好!”
王安石苦笑的摇摇头说道:“变法、变法!结果却被老夫弄成如此局面,是在令人情何以堪!”
“遍观我大宋能有先生之魄力者有几人?不过先生操之过急,需知阴阳相生,事也有轻重缓急,这个时候不过是先生所遭遇的低潮而已,若是先生都打了退堂鼓,那大宋变革便无人来领头,国事日费岂不又回到了仁宗时代?”
“改之倒是豁达的很,改之为大宋年青俊杰之首,胸中自有一篇锦绣文章。”
“先生过奖了,当今首要紧要之事便是重新恢复变法的气势,此时我大宋尽管日渐繁盛,但自太祖太宗以来积累下来地种种弊病还是纠缠大宋无法向前发展,要想让大宋脱离这个牵制,还需变法改制,否则不过是镜花水月罢了!”王静辉笑着说道。
“改之足智多谋,可有何想法?”王安石也笑着看他,出山几年来他对王静辉了解的也非常透彻了,这个人尽管做事有些出人意料,但私心却是没有多少的,可惜一直不能为变法所用,现在肯站出来也是着实不易。
“和解、整顿、缓行、细致!”王静辉肃然说道:“变法乃是变先人已成之法,大宋各种规章制度已经形成百年,人们多因循守旧,变法之下必然触动很多人的利益,所以变法才会受到遏制。先生变法诚然是无暇谋身一心为国。但时间一长也抵不住反对地言论──相公博学,也当知‘三人成虎’的典故,纵然当今圣上乃是难得一见的明君,不过时日长久下来也是心中见疑的!”
王安石听后没有说话,对于王静辉的“八字”建言,他心中自然有自己的想法。不过最让他心惊地便是皇帝对他的怀疑,要知道他之所以能够顶住巨大的压力进行变法,唯一可以凭借的便是皇帝对他的信任。他乃是当今治《老子》的名家,《老子》通篇讲的无非是“权变”两字,《老子》的精髓他心中自然是明白的,而他手中的权力完全依赖于皇帝对他地信任!王静辉所说的,更是点中了他的脉门──没有皇帝的支持,他是真的无法继续再变法了,尽管皇帝赵顼对他地信任看起来依然如故,但他心中明白这是他们君臣两人相得难得的情分。情分敌不过“国事”啊!
“先生变法应该寻求更多人的支持,这样才能够减少变法所遇到的阻碍,遍观朝廷上下,司马君实是先生所不能不争取的。惜司马君实原是先生至交,可为变法争执形同陌路。观其分歧无不是先生行事过激所致,要知道司马君实心中也想着大宋国家富强,遍观仁宗、英宗朝司马君实之奏章,他心中也是支持对朝廷制度进行改革地。先生也是经历过仁宗朝的,殊不知庆历新政之事。为何几十年过后当初的庆历老臣现在会站出来反对先生变法?这不仅仅是一句‘他们老朽了’所能盖过地!所谓和解便是与司马光、文彦博为首的‘庆历名臣’进行和解,谋求他们的支持,则变法事半功倍!”
“奈何成见已深……”王安石颓然说道。司马光和他本有几十年的交情。他们都是在包拯的群牧司一起共事过的,那个时候的理想……想到这里再看看今天两人之间的局面,王安石心中多少有些黯然神伤。
“先生提出裁并天下州县,君实先生可曾反对过?”
“不曾……”王安石心中还有些走神,所以王静辉一发问,心中便不由自主的回答道。
“司马君实不反对裁并天下州县,无非是因为这一举动会起到精简大宋官员,并且还能够使得百姓免除劳役之苦地良策!在下观司马君实之举,都是一向以‘节流’为主。倘若先生能够在此上多做文章,司马君实必能相助!”
“可变法核心乃是为国理财……哪里能够迎合他司马君实一人?”王安石有些生气的说道。
“先生差矣!变法之最终目的为何?富国强兵耳!只要能够达到这个目的,先生之变法成矣,哪里是附和司马君实一人?先生,为国理财,之举乃是‘开源’,但却不注重节流,如青苗法、农田水利法等诸法其根本便是动用常平仓,故司马君实对此极为反对,盖因为各地灾荒等事发生时,常平仓空缺无法弥补需要!”王静辉说道。
王安石心中一动──“富国强兵”这正是变法的根本目的,说什么“为国理财”不过是当时为了缓解朝廷财政压力之举,但是现在大宋财政运转良好,日渐丰盈,这“为国理财”的事情都已经被驸马给干完了,自然也就没有什么再好做文章的地方了。王静辉不知道自己也给王安石带来了巨大的压力,相比司马光他的作为对王安石来说压力更大──司马光更多的是王安石争论,而他干的才是实事,而取得的效果也更加明显。
“在下建议先生能够先放下成见和分歧,先做一些不会触动旧有势力所把持的利益,这样同样也是为国,现在政绩才是变法派所最需要的,等积累了更多的政绩后再回头整理国家财政,这更有利于先生的威望不受损毁!”
“改之是建议某进行兵制改革?”
“大宋灭夏,在声势上彻底震慑了辽国,一般而言宋辽之间应该不会这么快便有冲突,先生应该趁此机会整合大宋军事──大宋自太祖太宗皇帝北伐后,军事制度上有了很大的变化,虽然抑制了武将谋反作乱。但同样也使得大宋军中‘将不知兵,兵不知将’,战斗力锐减而受辽国和西夏所制。这个问题自大宋灭夏以来也是一样存在地,不过是暂时被表面的战功所遮盖而已。大宋不同于历朝历代,从来还没有过有异族建立国家与之平起平坐,大宋还是受到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这军事上是一时一刻也不能放松的。在下早就闻先生有兵制改革的条陈在拟定,先生何不先从兵制改革做起呢?”
“保甲法害民太深,保马法、置将法还有待商讨!”王安石淡淡的说道。
王静辉知道保甲法被废和自己有着很大地关系,尽管王安石不说,但也透露出了极大的不满,不过形势比人强,就是王安石自己也经不住保甲法所带来的危害,王静辉给他的那些材料当中没有少将保甲法的危害的,那些真实的事例就是王安石自己看了也会心动,难怪朝廷当中对保甲法的意见会这么多。
“大宋禁军数量几近九十万之多。再加上几十万厢军,相公认为大宋真的就需要这么多的军队么?凭借这么多地军队还无法阻止敌人的威胁的话,那保甲法也是应当实行的,可是以在下看来,先生只要能够将这百万禁军整顿好。便足以平灭辽国恢复燕云十六州了,何苦再让百姓受苦?是以在下认为保甲法应废!”王静辉说道。
这是王静辉第一次面对王安石正面批评新法不当,在他看来大宋的常备禁军已经有百万之多,他玩命地削减厢军,几年下来还有几十万之多。这么多的军队只要能够练成精兵,足够国家防御和进攻所需了,根本没有必要给老百姓附加如此重担去实行什么保甲法。这完全是画蛇添足,纯粹的害民之举──当年韩琦征调西北百姓练兵,那是大宋在西北受到西夏严峻挑战之下的无奈之举,韩琦几乎让西北变成了一座大军营,就是想摆出几十万军队吓阻西夏不要轻举妄动,当时司马光虽然弹劾韩琦,但责言并不重,就是因为敌人的刀已经架在自己地脖子上了。现在王安石的保甲法比当初韩琦的政策还要过分,并且还是在灭夏之后才实行地。这就更加显得无用了。
王安石听了后,尽管心中并不舒服,但也不得不承认王静辉所说的是事实,毕竟几年来王静辉一直在左右着大宋重大军事决策,并且每一次都会获得极大的成功,是大宋灭夏第一功臣,不过是因为这个“驸马都尉”的头衔所限制无法获得自己应有的荣誉和军功罢了。虽然驸马常把“自己不通军事”挂在口前,但大宋君臣有哪个会真信,在重大军事决策的时候,仍然会忍不住召见驸马以备参议──至少在军事上,尽管王安石不愿意承认,但他在内心中自问是无法和王静辉相比的!
王静辉觉得自己刚才说的话有些重了,便又补充的说道:“在下也认为百姓应该有一定地时间来参加军事训练,但是训练的时间却没有必要安排的如此长,并且还要注意错开农忙时节,否则耽误农时会让百姓一家都陷入生活困苦的境地。当然以大宋目前的兵力而言,在下以为对军制上的改革除了要革除原本‘将不知兵,兵不知将’的弊病之外,也同时要加紧训练精兵,并且还要裁汰厢军,甚至是一部分禁军──毕竟每年朝廷用来养军的军费实在是高昂的很,在平时不发生战争的情况下到没有什么,一旦发生战争,军费暴涨则不利于长久。”
王安石见王静辉缓了口,心中也没有太过在意刚才王静辉批评他关于保甲法缺失的话,毕竟保甲法的缺点和危害已经摆在那里,况且保甲法已经废除,多争论这些也没有什么实际意义。
“某已经做置将练兵和减兵之法,不过中间还有很多问题,况且北方辽国还虎视眈眈,纵然无险也不可大意,便一直搁置下来。”王安石慢慢说道。自从保甲法被废之后,他的威信也遭到了很大的打击,要不是提出全国裁并州县的举措吸引了别人的注意力,他实在是难以迈过这个坎。后面关于军制改革的方案其实早已拟定完毕,但却因为保甲法一事而束之高阁,他原本想等过段时间再来推行此法,看来王静辉比他还要着急啊!
王静辉当然比他还急,毕竟他曾答应过皇帝赵顼要在一定时间内积蓄力量反击辽国,以便极快夺回燕云十六州。这不是一个单纯的赌注,王静辉也开始慢慢放弃原本灭掉辽国的想法,但是这并不代表他对辽国就心慈手软,燕云十六州是大宋必须要得到手的──那里几乎囊括了所有北方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军事要塞,当年若不是不要脸的石敬塘将燕云之地割让给辽国自己当儿皇帝,中原华夏文明怎么会在长达四五百年之中一直被游牧民族所压着打,至少也不会被灭国。
正文 371章 军制改革
在王静辉看来,王安石自从竖起了他的“为国理财”作为变法大旗本身就是个失误,有着庆历新政的帽子不用而另立山头,自然是与范仲淹领导的变法有所区别,并且也不愿意重蹈庆历新政的虎头蛇尾。不过这在他看来完全是个错误的出发路线──当年庆历新政的头领诸如韩琦、富弼、欧阳修现在还都活着,而庆历年间入仕的官员到现在都已经成长为高级官员,只要王安石肯打出庆历新政的名头,那一定在感情上先获得这些人的支持;再说现在的皇帝赵顼绝对不是仁宗可比的,仁宗宽厚,但有些滥了,而神宗赵顼不仅秉承了宋朝皇帝的宽厚血统,更重要的是他的决心要比仁宗坚定的多。
不过现在王静辉也不可能劝王安石改换门庭重新竖立“庆历新政”为自己的招牌,而《答手诏条陈十事》也不能替代现在的“为国理财”。王安石在感情上也不能够接受这样的建议──说起来王静辉在这方面有些看王安石不起,以王安石的智商绝对不会看不出来借“庆历新政”的名头来推进自己改革的方法,但王安石愣是摆着不用而抛出“为国理财”,难道他就不知道“君子耻于利”?这显然不可能,唯一的解释便是王安石想要将这次变法打上自己强烈的个人印记了。
名留青史地事情就是对王静辉也是一个绝大的诱惑。不过他却知道以正面留名青史的机会虽然多,但多半身后事是非常凄凉的,他也犯不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