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蒙山军(wa)-第2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关还是公民个人,都不得违法。所以,宪法也被称作母法。
在宪政制度下,宪法观念得到广泛普及,违宪行为得到有效制止。
宪政的产生,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果。人类对民主政治的诉求,是文明现代化的必然产物。随着工业革命的发生和商品经济的发展,世界范围内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逐渐确立,新生的资产阶级必然要求从封建帝王那里拿回权力。体现资产阶级政治诉求的宪政制度,须具备四个方面的基本内涵:一是保障公民言论、出版、集会、结社等基本政治权利;二是政治权利受到宪法的有效制约;三是政府在合法性的基础上对国家实施有效的控制;四是政府具有容纳和沟通民意的能力。
必须强调的是,政府的权力是宪法授予的。受到宪法的制约。任何公权都不得侵犯宪法赋予公民的基本权利,且有义务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的实现。
界定一个国家是否是宪政政体,三个指标不容忽视:一是公民的权利是否得到根本的保障;二是政府是否受到宪法的有效制约;三是政治制度的模式是否清晰。
从世界宪政国家的模式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三种,即日本、德国式的钦定立宪体制;英国式的协定立宪体制和美国式的民定立宪体制。之所以出现不同的政体,和各国不同的传统文化紧密相关,因为政体模式实际上是政治资源的再分配,这种分配往往在新旧两种政治力量间形成角逐。一般情况下,传统政治力量强的国家采取钦定立宪模式,传统力量弱的国家采取民定立宪模式。两者之间。新旧力量可以达到平衡的采取协定模式。
无论采取哪种模式,其根本原则是一致的,那就是“同意原则”。即政府的一切行为及法律、政策的制定,都要遵循民主程序。得到公民的同意才能生效。同意原则是宪法的神圣底线。
从世界宪政制度的起源和发展来看。产生宪政制度的任何因素中国都不具备。
近代中国是一个自给自足为经济基础。传统势力及其强大的封建帝制国家,自秦始皇始,皇帝的绝对权威和绝对权力两千年来不容置疑。皇帝的意志就是法律。就等同于宪法。国家权力掌握在皇帝一人手中,官吏由其任命,只对其一人负责。这种**体制使得民众无缘参与政治,也不准其参与政治。
涉及政治变革,近代以来,戊戌变法是第一次试探,但可惜失败了。当然,以当时的情况分析,结果也只能是失败。辛丑以后,清廷在内忧外患下被迫实施新政,变革措施几乎涉及社会的每一个领域,但这种政策性的改变,不足于改变出一种崭新的政治形态,皇权依旧的情况下,国家的**性质不会有任何的改变。
随着张之洞、周馥、岑椿煊等有分量的疆臣投入立宪阵营,权衡利弊的慈禧在坐等革命爆发和立宪之间做出了选择。她很清楚,立宪是要分她的一点权,但革命则是要她的老命。慈禧别无选择。但她还是记住了龙谦反对立宪的密折,觉得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那个曾经救过自己又获得自己重用的年轻武将还是与自己贴心。所以,对于铁良和从日本留学回来的良弼等一帮满族新贵攻击龙谦建议夺其兵权调入京师赋闲的建议,慈禧一概留中不发。
当年8月底,政治立场转入立宪阵营的袁世凯奏请朝廷派遣亲贵大臣出洋考察宪政。这个主意被慈禧迅速采纳,诏命镇国公载泽、湖南巡抚端方、户部侍郎戴鸿慈、商部右丞绍英及兵部侍郎徐世昌五大臣赴东西洋考察。9月24日,五大臣启程出发,但在前门火车站登上火车后不久,便遇到了刺客施放的炸弹,绍英和徐世昌受伤,刺客被炸的稀巴烂,尸体摆在前门火车站前悬赏着人辨认,无果,无奈拉走葬入乱葬坟了事。直到后来,刺客的名字与事迹才彰显于世,他叫吴樾,一个主张以暗杀改朝换代的革命党。
徐世昌本在1903年被任命为东三省总督的。随即日俄战争起,东三省本不成熟的政改被迫停止,袁世凯又受到铁良等人的排挤和猜疑,急需老朋友的襄助,便活动将其调回中枢,出任了兵部侍郎,以对抗铁良等人。没想到却在京师遇到了暗杀。
朝廷不知道的是,庞大的暗杀风潮不过刚刚开始。
无奈,朝廷改派山东布政使白瑞庭,奉天府丞李盛铎代替徐世昌和绍英,继续完成考察的使命。
之所以选择白瑞庭,是因为山东新政搞的好。而李盛铎则是“首都市长”,将来真要搞立宪,京师肯定是要先动的。
白瑞庭在动身前往京师前拜会了龙谦。自其女嫁给了龙谦手下的头号大将王明远,白大人算是正式加入了龙谦的阵营。但他只晓得龙谦练兵练的好。搞实业更是有头脑。却不知这位言必称太后的提督一直做的就是积蓄力量择机举事推翻满清的大事。比起更多的是空喊口号的革命党来说,龙谦的威胁才是最大的。
可笑的是就连袁世凯船上的杨士骧也没有意识到,最大的“反贼”就在身边。
清楚龙谦志向的,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人而已。
白瑞庭来龙谦处是请教关于考察宪政的问题。他认为龙谦生长于美国,对于宪政自然比他这个从未走出国门的人强的多。
“白大人,我历来反对搞宪政。因为宪政不适合我国。”龙谦开门见山,“既然朝廷要您出国考察,那就去吧。看一看东洋西洋究竟是怎么回事也好。白公权当是公费旅游好了,反正也不要您领头。不过,白公若是留心。不妨多看看他们的实业。”白瑞庭对于山东实业颇为热心。龙谦倒是觉得这位旧官僚颇有务实之风。
“其实白某也觉得宪政有些不靠谱。置皇室何?置太后何?与其搞这些虚头巴脑的东西,还不如实实在在办几个厂子呢。”
“小打小闹可以,实业搞大了,自然会遇到体制上的障碍。”龙谦知道白瑞庭与杨士骧不对卯。他是翁同龢一派的“余孽”。能活到现在算是个奇迹了。也不怕他乱说,“真正搞大工业,必须全国一盘棋。单靠民资是办不成的。你出去看看就知道了,山东的实业其实已经到了一个瓶颈了,再往后,很难像这几年一样突飞猛进了。”
“怎么会?”白瑞庭不信,“我这一走,怕是要大半年。待我回来,山东必定是又有一番新气象了。”
“那就借白大人吉言吧。”龙谦设宴为白瑞庭践行,并奉上了不菲的程仪。
这一年,山东的事没有多少值得太操心的。除了由陈超牵线的乡村自治工作推进缓慢遇到不小的阻力外,其余一切还算顺遂。龙谦的精力从政务上转回了军事方面。
上半年,第五镇以拉练为名进行了换防,第十协部队与第九协做了对调。第九协司令部驻沂州,其十七标驻兖州,十八标驻东昌。第十协司令部驻青州,其十九标驻莱州,二十标驻潍坊。直属骑兵标换防至武定,被调到了山东的北大门。
不仅如此,龙谦还对主要将领做了调整,其中第十协副协统兼十九标标统冯仑换到了二十标,而龙谦的连襟叶延冰则到十九标担任标统。第九协参谋长胡宗玉与第十协参谋长蓝心治也做了对调。
巡防营的整顿颇见成效,六月,龙谦在编组上对巡防营做了调整,随着第五镇部队退役制度建立,大批老兵在服役3~4年后退出现役。他们中的绝大多数进入了巡防营,提高了巡防营的实力。
而龙谦鉴于杨士骧的激烈反对,在权衡利弊后,从1905年春开始裁撤合并了巡防营一些训练不达标的营队。裁撤下来的人员仍算作预备役并领取每月两个银元的津贴,他们大部分被推荐进入规模不断扩大的华源和中兴实业,特别是沂州的钢铁企业和兖州的煤矿。整顿后的巡防军共计16个营,总兵力为9600人,比原先的人数裁减了一半。
此举得到了杨士骧的赞赏,他一直认为山东匪患已平,养两万巡防营太靡费银两了。
鉴于以营为单位的巡防军不能满足更大规模的调动和使用,龙谦下令成立了三个巡防团,其中一团团部驻泰安,二团团部驻平度,三团团部驻曹州,各辖4个巡防营。负责地方的治安剿匪等事务。三个团长都从第五镇选调最优秀的营长充任。
设于济南的山东巡防军总部直辖4个营,其中一个炮营,一个工兵营。其指挥机构也得到加强,除参谋作训机构外,后勤、军法监督等机构也成立了,基本参照了第五镇的机构设置。实际上,宁时俊领导的巡防军就是第五镇的预备师。
杨士骧清楚龙谦已经将巡防营变为了他第五镇的“影子”镇,但无可奈何。因立宪问题上再获慈禧欢心,任何对龙谦不利的话老太婆都听不进去。
7月,日俄战争尚未出来最后的结果,山东地界上枪炮隆隆,先后在东西两处举行了两场演习。西面,第五镇主力部队与整顿完毕的巡防营部队举行了一次有少量炮兵参加的团级规模的对抗演习。不出所料,参加演习的第五镇第十八标完胜巡防三团,表明巡防营部队在训练上距主力部队仍有不小的差距。东面,应德方邀请,第十九标在莱州与驻青岛德军举行了对抗演习,炮兵标两个营参加。德军参演兵力约3000人,拥有大炮十八门。这一次演习比起上一次的营级规模演习来,兵力、火力和对抗强度均大为加强。但结果却再次战成平手,冯仑的部队以一部钳制德军主力,以一个加强营乘夜迂回,捣毁了德军后方基地,切断了德军的后方供给线。但德军强有力的攻击也突破了冯仑的防御阵地,迫使第十九标退却。联合裁判组及时叫停了演习,判双方战平,演习草草结束。为此,冯仑很不服气,在龙谦提议举行的演习研讨会上与德军指挥官格莱纳中校发生冲突,被龙谦关禁闭三天。
除此之外,龙谦再向关外秘密派出了两批人马,总计达190人。第五批人马是在上半年派出的,由第十九标参谋长郑双庆带队。九月,龙谦再次派出“干部团”由第十八标标统石大寿带队出关,充实鲁山所部力量。鲁山部已经是师的规模,对于军官有着极大的需求。
石大寿原职由其副手韩子英接任。韩子英是在勤王之役里的官军投靠人员,他的任命在军内引起不小的反响。至于石大寿,龙谦的理由是不称职被免,只有极少数人晓得他是去了关外。
9月,大卫再次被龙谦派回了他的祖国。职务是华源副总裁的大卫一直充当了山东实业与美国方面的联络人。这次派大卫回美,主要的任务是寻求与福特汽车公司的进一步合作,龙谦在向福特订购100辆汽车(主要是载重汽车)之外,希望福特能够在山东建立一个汽车厂。虽然山东在炼钢轧钢以及机械制造方面的实力还很弱,但总算有了一定的基础,如果可以用合资的方式建立一个总装厂,福特或许会考虑。最大的问题是国内汽车市场根本就没有,道路情况也不允许,而且受到汽油(完全依赖进口)的限制。美国人可以卖给自己汽车,但不会在山东建厂。所以,这个任务领取并不着急,只是试探一下。
至于石油,还需要等待。目前开不是揭开谜底的时候。
“现在就是等待了,”龙谦在家里对陈超说,“我估计明年会是个转折,就让我们等待历史的转变吧。”
第三章彰德秋操第一节山东出现了同盟会
同盟会成立后,虽然内部仍然存在很多不同的声音,但大的方针算是定下来了。而且在黄兴的拥戴下,孙文出任了总理。“十六字”方针的核心是驱除鞑虏,否则其余三条都谈不上。所以,同盟会将工作的重心放到了国内。
当务之急就是在国内建立同盟会的坚强组织,否则一帮立志推翻满清的人们在海外喊破嗓子也无济于事。就说孙文常驻的日本,各阶层不乏孙文主义的支持者,但政府绝不会出兵帮助孙文。日本军部和财阀们在日俄战争后,目光已经转向了中国,但那些掌握日本政策导向的大员们宁愿与满清的实力派合作,比如袁世凯。也不愿意去扶持无钱无兵的孙文。
一切都要自己动手。同盟会高层在确定纲领后开始研究具体的行动步骤。武装反清是肯定的了,他们不赞成甚至讨厌立宪的呼声。孙文和黄兴作为同盟会的主要首脑,一方面组织舆论上的宣传,另一方面则是进行组织上的安排。
具体方向有三个,一是江浙,二是两广,三是两湖。其中,孙文、胡汉民属意两广,黄兴和宋教仁、刘揆一更重视两湖。江浙一带立宪势力最强,主张武力反清的是光复会,比起立宪派的力量来说就弱的多了。
依靠的力量也出现分歧。孙文还是主张走武装会党的老路,而黄兴则开始关注军队,特别是新军。因为近年来国内留日学习军事的青年渐多,这些人基本都对满清失去了希望。比如现在在日本士官学校读书的蔡锷等人,朝气蓬勃,充满了干劲。他们回国后基本要进入了新军系统,将成为一支不应忽视的力量。而且,就满清政府的军事力量而言,海军已经式微,且把持在福建帮手中。关键还是陆军。而陆军新军继北洋六镇之后,湖北成立了新军第八镇,江苏成立了新军第九镇。一部分人认为,应当将精力放在对新军的渗透上。
最后决定。在全国有条件的省份都建立同盟会的支部。做舆论上的宣传和组织上的准备。这种预备性的工作不仅是必须的,而且绝不会白干。
吴禄贞在1905年11月去了趟日本,跟黄兴讲了他去山东点验第五镇的故事。吴禄贞认为,山东新军第五镇名义上是北洋六镇之一。实际上跟袁世凯矛盾重重。根本就不是一回事。而且。这支部队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统制官龙谦出生于美国。应当是同情革命的。
这个消息引起了孙黄的注意。这是孙黄第一次听说龙谦这个人。于是,山东纳入了同盟会工作的重点。孙文开始物色回山东建立支部的人选,很快就找到了,他就是徐镜心。
孙文委派的山东支部负责人徐镜心在春节前回到了山东。他此番的任务是在山东建立同盟会的组织。只带了两个助手,韩策和刘芬泽,都是山东人,而且都是东京科学补习所的成员,第一批加入同盟会的骨干。
徐镜心在1903年赴日留学,1905年结识了孙中山,8月20日的成立大会他是参加了的。事后孙中山单独与他谈了话,委托他主持山东的工作,希望他在回国后大力发展组织,加强反清宣传,为武装推翻满清政权积蓄力量。徐镜心表示他一定不辜负总理的期望,努力将山东打造为同盟会最可信赖的基地。
韩策是济南人,而徐镜心和刘芬泽都是胶东人。徐镜心本想将支部设在胶东,但韩策却建议设在济南。理由是济南是山东的政治核心,目前又建立了那么多的学校,有利于发展成员。徐镜心思考一番后便同意了。
韩策的意见是对的,知识分子众多的地方,反满的情绪最浓,最容易发展组织。
徐镜心和刘芬泽跟着韩策来到了济南,就住在了韩策的家中。徐镜心和刘芬泽来到后才觉得一向寡言少语的韩策家境真的不错,家里有了自来水,竟然还装上了电灯。
当下,大凡能够自费去日本留学的,家境一般都不错。韩策的父亲原先是干票号的,现在则是晋商银行的高级职员了。韩家在济南有一处独立的院落,韩策之父并不是每日都在家,大多时候奔波于遍布山东各府的支行,韩策有一弟一妹,妹子已经出嫁,弟弟毕业于山东武备学堂,刚进入巡防军当了一名排长,平日就住在军营,大约一个月才回来一趟。家里只有韩母和一名仆妇。
徐镜心和刘芬泽住在韩家还算方便。
韩策的建议是在济南林立的实业或者学校里谋一份差事,先安顿好生活,再徐图工作之开展。
徐镜心上一次来济南时是六年前了,刘芬泽则根本没有来过省府。俩人住在韩家,听了韩策的介绍,方才知道在济南府找一份事情真不难。
韩策将徐镜心和刘芬泽安顿住下,说出去看看情况,直到晚上才回来,“……情况就是这样。找工作很容易,好多厂子都在招人。因为成立了好多学堂,教师缺额也多。凭着咱们留日的身份,去学校也不难。”
科学补习所算不上正规学校,韩策所说的留日学生其实是自欺欺人。不过,这个头衔说出来,还是能唬一下人的。
“老刘,你看该当如何?”徐镜心听了韩策的报告,问刘芬泽的意见。
跟沉默寡言的韩策不同,刘芬泽性情外向,“看来到济南是对的。不管到哪里,先找一个事情做是正理。咱们总不能一直赖在韩策家吧?”
“这个自然。不过,总要有利于开展工作。既然说学校可以进,我倒是觉得进学校比进工厂强。至少薪水高一些。”徐镜心很高兴,“建谋(韩策字)你对济南熟悉。咱们还是去学堂任教为好,你看去哪一所为好?”
“咱们三个报一所学校吗?”韩策问。
“都有些什么学校在招聘教师?”徐镜心问。
“这个我还不清楚,需要打听。济南目前有三所大学,四所中等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