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英雄-第54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也就在这虽然短暂时间内就击溃了对手的大军却没有能够做到秒杀的情况下,才让人看到了为什么很多莫卧尔王朝的大军要为基层的炮灰也提供必要的马匹。哪怕那些马瘦弱的相比步行没有多少优势,这至少给予了士兵很大程度上的心理安慰:战事不利至少可以逃跑。

    然而在航空热气球掌握的信息优势之下,同样征集与配备了不少马匹的三个旅的新军主力部队以六千人左右的机动部队就不会吹灰之力的将看起来阵容不小的莫卧尔二十多个军团的大军彻底歼灭了。

    因为参战的部队只有一个暂编师,幸而没有将那数万人的敌兵连人带马再包括车辆瞬间秒杀掉。而且有了不少经验的官兵们面对敌人的时候也更自信,没有再费事征集当地人打扫战场,而是亲自让那还没有受伤的两三万俘虏负责处理尸体的一些活。这样一来,大军一下就缴获到了包括几千辆车和小几万匹各种军马。

    这些军马虽然按新朝的标准大多不怎么合格,但至少也都是适应集体活动的了,比临时征集而来到强不少,这就更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承担扫荡任务的主力部队得负担,所得的马匹和有用的辎重也以最快的速度分配到临近的各旅当中。

    就这样,远征部队主力依旧秉承着当年西征之时快速作战的习惯。而且在很大程度上补给便利的恒河流域比西域更为有利于减轻行军中的负担。虽然整个大军做不到人人可以乘小船展开突击,但是在减轻了不少不必要负担的情况下突击前进的速度还是达到了每天四十公里以上。之所以不能更快,是因为虽然已经是深秋时节,这恒河流域的北印度一带也只是比酷暑盛夏的时候稍稍不那么酷热罢了。长途的急行军对于队伍依旧是很大的考验。而且越是营养良好身材健壮的人,在这地方耐热能力就越差。

    不过即便如此,展开拉网式扫荡的大军依旧仅仅用了不过两个月的时间就扫荡了整个恒河流域的莫卧尔大部分武装力量和政权所在。

    当石垒计划针对补给并不那么良好的北部地带展开行动的时候却从北面传来了令人有些扫兴的消息:旧疆一代的驻军在旱季攻势展开之后同时出兵南下,扫荡了整个印度河流域的莫卧尔大军。虽然没有新军远征部队那样精良的装备,但整个作战行动中的上网干损失也不过千人左右的规模。

    虽然在展开次大陆行动的时候很多人都预料到了在相比当年西征的时候还要大大加强了实力的新军主力部队面前,敌军可能是不看一击的,但却没有想到整个作战行动竟然这样的顺利。仅仅通过几次轻松的会战和决战就使得整个大陆的北部几乎都臣服在了外来的远征力量之下。当远征部队通过传信的方式来要求各地抽调人力进行各种政策甚至进行比例并不算大的税收的时候竟然没有遭到多少阻碍。

    而在这个时候,旱季还远远没有结束,就是一些年轻的作战参谋也提出了展开南方作战征服整个德干高原的计划。

    石垒却没有同意这样的行动:“接下来我们主要的任务就是以营战斗队为单位近一步巩固各地的统治,加强流域南部的边防,并且选训真正能够为我们所用的仆从力量。至于征服整个大陆南部,我觉得还是应该遵从战前的计划。否则就算战事顺利,我们也很难在春节之前就向后方运送出第一桶金了。”

    石垒这样发话之后也就没有多少人继续坚持以前的看法了。因为在整个扫荡行动中人们已经见识到整个恒河流北印度的复述。

    距离雨季来临看起来还有几个月的时间,可实际上时间并不算充分。如果应对雨热季节来临的准备不充分,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事情。

    就这样,在接下来的时间里并没有想象中繁琐的“治安战”,巩固统治了整个北印度并瞬间击溃了莫卧尔王朝的新军主力部队开始在各地展开了建立新的军管政权的任务。

    按照战前的计划,新军主力部队将以营战斗群为单位在整个印度北部地区建立一百二十个“州”级单位,每个州方圆同内地的“府”的规模差不多大,方圆约二百里左右的规模。在不缺马匹的情况下,少量精干机动部队可以通过水路和骑兵快速的抵达任何一地,管理的难度实际上并不比国内的某些山区县更大,也符合国内独立行政单位的实际地位。区域的面积按照统治的便利性来进行划分,但大致相当。每个州所管辖的人口估算规模大致在七十到一百一十万左右。

    在海内,新朝可以通过新建立起来的行政机构及法律与情报体系最大限度的制约各府拥有不少特权带来的危害,而在这种远离中原而又人口众多的外地,实践也证明像内地那样的管辖标准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在无法于殖民地建立理想社会的情况下反而不如“疏通”。

    负责调查的人员只负责监督某一个地方的经济基本面和提供的殖民收入状况大致如何。在能确保殖民收入和经济基本面改善的情况下,则并不过度的干预当地军管机构的特权。

    这必然带来程度不轻的特权与腐败。就此时张海对这种比较落后的传统经济地带的认识而言,如果不是庞大的官僚腐败利益集团,恐怕旧时的中国也不太可能拥有曾经远超欧洲的发达的市镇经济了。

    在本土“以腐败促进经济”,不仅会影响到整个经济层次质的升级,还会对整个政权的执政能力、国防能力带来很大危机,当面临外来威胁的情况下很有可能重演宋明时的教训。可是对于殖民地政权来说,这个最大的问题却已根本不是问题了。

    因此石垒并不担心可能的隐忧,只不过为了防止有害军队安全的事情发生,还是专门重新建立了“营妓”以防止一些可能的传染病与热带病的蔓延。

 第1460章 殖民经济

    石垒率领的新军主力部队远征军在次大陆北部展开殖民地政权巩固工作的时候,部队里就发生了诸多在内地根本无法想象的违纪事件,为此看不过去的各暂编师及总指挥部在石垒的安排下还关押了不少人。可是当处理到西域一带北路军援军部分人的时候,北路军司令、新朝十五年以来曾经在旧疆边陲执政十年之久的王凯也觉得应该来旧都德里一带同石垒商讨一下海外统治地区的一些基本原则问题。

    “这里毕竟不是新朝疆土以内。远征而来的官兵们要在这里长期驻扎甚至落地生根的政策,本身就已经说明了圣主在这一问题上的态度了,更别说其他方面的种种暗示。比起这里的旧贵族种种做为来,军队里的那些现象根本就是微不足道的。”王凯觉得石垒在新统治地区的不少做法有些过了。

    石垒沉默了许久,接着说道:“圣主是没有把这些化外之民当成国民善待的意思。也说过资源集**应文化上和行动力上最优秀的民族才更有利于进步的这些话。可是我仍然觉得不能放松对军队及基层的控制。”

    “你是担心军队因此丧失战斗力?会有其他的什么势力在这里上演靖康之变?石帅放心,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就算真有什么潜在的强敌,我们也不是孤立存在的,至于当地那些人?德干高原南方一带或许有不少强悍的当地势力,但是在这北部地区。这里的民众比旧时代的华北平原一带民众还要顺从的多。。。”

    “我不是担心那些问题,也不单纯是从旧道义的角度出发。我不知道你看见东南部一些当地百姓的生活没有,或者有没有了解这里不少地方的民生经济。在植被已经比较稀少的中原,因为应付冬天的缘故,就是前朝贫困地区的下层百姓也会积极的劳碌。而在这天竺之地,不需要应付冬天的来临,灾荒来临的时候也有不少田地意外的食物可以吃。大部分田地亩产只有几十斤级别的产量,还不稳定,纯纯粹粹的靠天收。很多地方平均每年的人均粮食产量不过二百多斤,折合不到二两银子。至于工商业,那甚至连前明的时候都不如。这样贫困的地方,就算有着亿万的人口,我们每年又能够提供多少财富给内地?折合四五千万两?二十年前这或许对于新朝来说是一笔不小的财富,可是现在?我们的价值又如何能够体现?又如何能够给海内的民众带来根本性的改善?刘洪涛同我的公共书信也有不少,从他那里我也学会了很多:即便是这海外辖区,殖民也如同饲养牲畜种植粮食等农事。你要获得更多的肉和粮食,就必须必须把庄稼种得更好、把牛羊养得更壮更健康。甚至为了一些优质能够在当代的新朝卖的上价格的肉,还要给那些牲畜一定的自由。我们过去形容吃苦受难用做牛做马来比喻,就是藏家吓唬底层也动不动是‘沦为畜生道’,可是新朝这二十多年来的经济建设应该让我们懂得:我们过去自己的贫困,很大程度上就是不够善待我们的生产工具的结果。只有这天竺之地变得像我们新朝二三线地方一样富饶,才能够提供充足的产出与经济甚至提供更多的文化产出与优秀人才。我们新朝实际上也是从西征当中获得足够好处之后才深深的明白这一点。因此:对于诸多**昂费现象,我们并不是没有任何底限。如果是那样,新朝在这天下间少有的富庶之地就根本获得不了多少实际的利益,最终的结果是很可能被抛弃。。。”

    石垒的话也多多少少的让王凯有所醒悟,不过为了更近一步的确认,还是询问道:“也就是说,队伍在这里的人身特权违纪,我们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可要是组织上违纪或经济上的违法违纪,我们就要以海内的标准严惩?”

    “对,就是这个思路。没事儿的时候多看看《东洋纪实》那套书吧,出征之前的时候我就带来不少。二十年前,我新朝远征朝鲜东瀛等地,曾经在当地遭到普遍的抵抗,不得不花费巨大代价以及数年的时间才稳定下来。虽然说那里每年能够提供三四千万两的财富,可排除矿产与驻军相关战争相关,利益净赚却不多。最近十几年的时间以来朝鲜和东瀛等地的民生经济都发生了如新朝一般翻天覆地的变化。民生经济从比新朝初年强不了多少的折合人均五百斤粮食上下的规模提高到人均折合两千斤粮食的价值,民间对我们新朝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去年的新政开始,每年向海内提供的各种财富总计价值多达一亿三千万两。如果不是这巨额的财富让新朝的潜在财力提高到每年至少折合五亿两以上的财政支出水平,女学的推进也不可能有那样的进度。不过朝鲜东瀛等地终究是耕地潜力并不算大的地方,虽然工商业经济有了翻天覆地的变革,但是农业上的潜力终究有限。而这天竺之地在农业相关领域的供应上却是大有可为的。尤其是糖业等即具备工商价值也具备农业热量价值的东西。。。”

    石垒并不是一个非常善于言谈的人,重点并不突出,不过王凯也大致明白了一二。其中的顾虑,当然也是存在的。因此也就直言不讳的问道:“天竺之地是个拥有大国潜力的地方,如果这个地方变的和新朝差不多富裕,那么会不会造成威胁?”

    石垒做为张海当年的核心弟子当然了解很多事情,就说道:“并不一定是威胁。只要我们管理得当就好。军事实际上也是一门隔行如隔山的技艺。要做出和我们新朝差不多精良的装备、要拥有和我们新朝差不多的军事管理与民族意识,绝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或是能够轻易完成的。如今的时代,已经不比过去了。”

 第1461章 殖民经济(二)

    石垒的话王凯多少还是有些怀疑,不过既然上级已经授予石垒是次大陆总督,王凯也不好再多说什么。对于那些问题的处理,自然也是遵从中央权威。毕竟在新朝的理念里,中央或上级有无对地方或下级的司法特权,是判断是否自治过度或地方主义过度的重要标准。

    中国南方的不少地方,冬季的时候还多少有些冬季的感觉,即便是两广等也不过是冬季如早春。而在这天竺之地,隆冬的岁月也是如同阳光明媚一般的春末夏初一般的感觉。这让没有经历过次大陆雨季的人也不得不畏惧其将要到来的雨季来。

    请教了当地贵族中的不少人后,石垒也开始明白了这一代贵族避暑的一些方法:首先是修建修水池。恒河流域之所以成为印度人口最集中的地区很大程度上也是因为这一带有足够的水源条件来“防暑降温”,因为次大陆的不少地方是雨热同期,以水降温的条件是存在的。

    当然仅仅是如此其实还是不够,就像同样的温度之下南方的隆冬要胜过北方的深秋一样,有些时候当气温甚至高于体温的时候,湿热的天气反而更加让人难以忍受。而且在这样的地方还会带来一系列同卫生相关的问题。旧时的疫病死亡,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雨热同期而带来的没有洁净的水源。

    对此,广泛地下室是解决方案之一,更有势力的一些中央级的权贵做出的选择则是向北旅行几百里,去那青藏高原南麓边缘地带的一些地方“避暑”,正如同殖民时代的英国人也把锡金或尼泊尔等地当成避暑胜地一样。在气温有可能超过体温的一些最炎热季,石垒也打算各地随军军属能够抽出一定规模的人去几百里外的北方山区“避暑”,恒河流域距离青藏高原的南麓并不算遥远的特征也为这一点多少提供了一些方便。

    除了为应对雨季的来临之外,另外两项比较沉重的任务繁重的任务就是新朝白话的推广工作。

    在天竺次大陆地区最为难办的事情之一就是很多地方不仅仅口音语言体系不一样,甚至就连文字体系也不一样。不论是传达行政命令提供军事训练还是农业推广,都不可能绕过语言这一关。从当地人中选拔出足够多有天赋的“翻译官”也就成了殖民之初最为首要的事情。

    整个恒河流域的语言体系差别虽然不像德干高原那样复杂,但是出版上百种汉语教材,这些汉语教材还难以有效利用国内的全部人才资源来完成的确是相当繁重的工作。为此:只能选择一种如同婴儿一般的“简化语”来进行推广。“简化语”不以文字为中心,而以词组为中心,像婴儿那样以重复音单字的广泛应用来代替一些名词或相关事务。但即便是这样,进行最基本的交流也必须以八百左右的汉字和几百个词组为基础。从海内地区的扫盲工总实践来看:即便是口语相同的地方,也根本不可能在一年时间内完成扫盲推广。因此在雨季来临之前这些并不多的时间里,官兵们很大程度上的经历还要用于对当地的语言体系进行一些调查,主要是在中上等种姓中寻找那些几乎比中原的犀牛还要稀罕的能够通宵新朝白话的人才。

    可这时候人们才发现准备上的缺乏让这些工作变得难度着实不小,很多地方一州之地大小的地方甚至连一个能够通晓新朝白话的商人都找不出来,这样的地方也只能按照原则被归为丙类地区。

    另外一件事情,就是出征之后的收获了。十多万装备精良的这次大军出征从装备费到各种其他相关费用累计总规模多达折合亿两上下的规模。张海也没有指望像当年远征朝日那样在一两年之内就收回成本。但是很显然:对于这样规模的地区,即便是再为贫穷,也多少能够收回不少成本才对。

    为了有效的在当地进行统治,石垒对于当地的不少中上层并没有像当年远征东亚其他地区时采取酷烈的政策,不过让石垒没有想到的是:即便是仅仅清理同新朝关系不太好甚至曾经为敌的一少部分贵族,并适当的采取经济摊牌和按照原有的标准进行税收缩获得的财富也规模庞大的船队在归师的时候带回了总计价值折合五千多万两的财富。

    让张海多少有些遗憾的是出征的大军虽然把不少多于的铳炮装备以及不少金银财富带来回来,但是在这样的距离上进行粮食的有效运输却依然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恐怕是要到次大陆的食品工业有相当程度的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了。

    新一轮的东洲远征和南洋大陆方面的远征透支的规模不算小,可是在这个时候即便是对新朝圣主的光环相对不感冒的一些人群,质疑之声也是微弱的。新朝以来的扩张起初带来的殖民收入只是让京城一地乃至全国规模空前的教育建设受益。而到了新朝二十五年左右,即便不算人才及工商硬通货方面的所得,仅仅是从朝日、东南半岛、西域等地带来的粮食收入,每年就达到了五千万石以上的规模,这还不包括人口负担转移带来的效果。虽然这样规模的粮食贸易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朝在新的时代可能带来的一切隐忧,也至少让不少的人都看到了希望。

    “石垒他们在次大陆那么规模庞大的地方仿效在东瀛朝鲜等地的政策真的没有问题么?”柳香对于此事多少还是有些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