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末英雄-第44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120章 远征近东
“两千名神箭队官兵?这。。。”刘洪涛有些愣住了。
在他想来:这种根本没有绝对把握而且损失风险很大的行动,是不可能让近卫部队的精锐主力大半集中过来冒险,那样风险就太大了。
不过这个时候张海却郑重而平静的说道:“伊斯法罕城下的恶战让我思考了很多。很长时间以来我们新军主力部队的指导原则都是以“正”胜“奇”,是因为论在战役还是战略方面:我军的综合力量都要强于对手。起事早期的时候我们的力量虽然也处于弱势,但是真正有些危险的也也就是第一次青州之战的那些时候。如果把发展能力和机动隐蔽等方面的能力考虑进来,我们在战略上还是相比对手占优,这是我们仅仅四年左右的时间就能横扫‘天下’的根本原因。可是这一次远征,我军虽然在战术和战役上依然占有明显的优势,可我们面对是一个远非东方可以相提并论的文明集团。我军在战略上并没有多大的优势,而且如果还有可能是劣势,在这样的情况下:以前那套以稳为主的作战方略就不对了。只要是承受的起的险,我们都值得冒。只有根本无法承受的危险我军才需要回避之。我想:我这里的近卫主力官兵如果出现六成左右的覆灭性损失,那的确是一个有些严重的后果,然而这个后果却不是无法承受的。我军不是这些西域政权一样完全依靠暴力才能保证治权的朝廷了。只要留下三分之一左右的种子,重新恢复起来应该是并不困难的事情,而且,我还觉得仅仅靠左路集群的力量有些太单薄了。要在并不算长的时间内打败这样一个二百年来的陆海强权,至少也需要八到十万人左右的力量。这一次回去,你不用带着来的这少数人返回前线了。我率领大军合兵一路,一通西进吧,这样至少才保险一些。而相信:敌人再强大,意外在多,也应该没那么容易给十万左右的新军主力部队集群带来什么影响。”
听到这样的话,刘洪涛也不由的有些感动:他这时才终于明白了在张海的心目中:西征是一项值得一定程度上付出一定冒险代价的“事业”,远远并非寻常王朝君主那样的“开边远征”。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张海甚至不惜以身犯险,或者拿出最为核心的力量。因为谁都清楚,濒临西洋的情况下,远方的强敌极有可能通过海路以并不算长的时间内来援。
“既然风风火火的回来了,就抓紧时间把继续向西的方案确定下来吧!”张海忽然提醒道。
就这样:在新朝十年的早春,三月的黎明来临之前的时候,张海在刚刚结束伊斯法罕城外围之战的情况下就确定了全军主力以最快的速度向西进攻的决心了。因为他知道:时间每耽搁一天,就有可能给队伍带来意想不到的困难。
留下的大军规模约为近四万人左右,大概包括从工匠营与非战斗人员中补充了人员的暂编第三师的近两万人;工匠营为核心的辅助部队万余人,还有近万左右的伤兵。其中真正丧失战斗力或需要较长时间修养的官兵大约几千人左右。这三四万左右的人马,确保了队伍在遇到一定意外的情况下也有足够的应变能力,并且中重炮兵的主力也留了下来。
伊斯法罕之战中炮兵虽然也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张海却可以确定:在大多数情况下,随着新军主力部队基层火力的改善,特别是线膛抬炮兵的发展,中重炮兵的作用没有之前那样明显了。
而张海则率领暂编第一师、近卫部队主力、暂编第二师、老营主力及航空等兵种累计五万余官兵及六万余匹正规军马、万余匹在作战中缴获的马匹随同刘洪涛归来时所携带的千余人马起一返回了前线,并在萨法维王朝西部的大山中完成了会师,使向西的主力总兵力依旧达到了近万人左右的规模。并且在这十万大军中包括了至少五个暂编师的野战力量。
在刘洪涛率领左路集群向萨法维王朝西部山区的进兵过程中,也体现出了刘洪涛明显比张海更为积极的用兵原则。刘洪涛没有让大军集结在一起展开行进,而是分散成以旅群为核心的部队兵分九路以最大的效率快速而突然的完成了对萨法维王朝西部山区驻军的初步清剿与打击,之后就以最快的速度让队伍按照原定的计划集结起来。
当张海率领的中央集群主力与左路集群在萨法维王朝西部山区集结起来的时候,原来做为萨法维王朝重点的西部地带已经不存在规模过万人的大规模抵抗力量了。反到是负责侦察的侦骑在开进的过程中发现了奥斯曼帝国一些先锋部队的影子。
“穆拉德四世的打算和动向摸清了没有?”张海向负责外情部战略侦察的田彦询问道。
“现在还没有发现敌大军主力规模的队伍前来。根据现在得来的报告:两个多月前在我军主力大军兵临波斯的时候,是曾经有奥斯曼人的主力集团曾经向萨法维王朝的西部边境地区调动过。但可能是在之后得到了什么消息,已经开始将主力部队西调了。不过,奥斯曼境内尚没有像波斯人那样全面动员的迹象。。。”
听到这样的话,包括张海在内的不少新军高层也都大致明白了怎么回事儿。奥斯曼帝国做为与中华远隔万里的国家,虽然在对外消息和交往方面的意识强不少,然而若论对新军主力部队的真正了解,却是最少的。国内过去没有官方背景的商人从陆路最远也就是到波斯,而新朝四年左右那些叛逃者,也几乎没有几个人来到奥斯曼帝国境内并获得重用。
不过哪怕是再对新军和新朝缺乏了解,这几个月来所发生的不少事情也显然给穆拉德四世政权以巨大的震动,迫使穆拉德四世放弃了以主力部队在野战中搞投机的想法。
第121章 近东帝国
同以往的征战一样,张海所率领的新军主力部队并没有兴趣像当年贴木儿的大军远征奥斯曼时那样首先攻略两河流域,在获得足够给养和支持的情况下利用当地人的支持展开向奥斯曼帝国核心地带的最终进攻。因为新军主力部队并非当年的贴木儿,力量对比完全不同。
在完成对萨法维王朝西部残余力量的清洗还有奥斯曼帝国侦察力量的驱逐之后,新军主力部队于新朝十年三月下旬阳春时节集结在了奥斯曼帝国核心地带东南部哈卡里至凡湖一线左右的地区随时准备发动大规模的军事行动。
当年在新朝中原及其周遍境内作战的时候,似乎不论集结起多大规模的队伍,给养都是随时可以征掠的。然而进入到中亚至西域一带的这几个月的时间里,从张海到新军各级军官将领都感觉到了一个事实:中原以外的天地虽然辽阔,但要论人烟财富之稠密,就是那些西域繁华地区能够相提并论的也是凤毛麟角。这时的拥有超越时代后勤准备的新军主力部队也必须不停的展开征战,并对所经过地区展开残酷无情的掠夺才能维持其十万以上骡马化大军的正常后勤。并且在一个地区的停留超过半个月的时间,那粮草就会开始让人提心吊胆起来。
因此到了这个时候下到新军官兵上到王光刘洪涛等人都清楚:大军绝不可能在这一带对峙,休整不会超过十天的时间就必须展开大规模的进攻行动了。
在这近十天左右的时间里,张海从新军主力部队神箭队三千余名官兵中抽出了两千余人、从三百余后膛抬炮手中也抽出了两百余人、还有七成的前装线膛抬炮兵与六成的神射手部队一共两千余人,加上两千余名军队里精通投弹与爆破攻击等方面的精锐凑成了前所未有的多达六千余兵力的精锐集团并临时组建了“先锋突击旅”
虽然这些队伍都是老兵了,但是因为这次突击任务事关重大难度也颇高,队伍所面临的考验远非当年中原起事的时候可以相提并论了。
在队伍完成了基本的协同训练兵将要踏上征途的时候,张海照例亲自来到众人的中间。因为张海知道:这些最精锐的战士也只有亲自来训话才能让不少人在以后的征途只中提起必要的注意来。
因为这些官兵都是张海比较熟悉的了,张海能做到对这些人中的绝大部分有印象,一半左右的老战士叫的上名字,因此没有太多的闲话就直奔主题:“你们知道为什么这次出战,没有安排配属给你们多少骡马么?”
“畜生远不如人听话!”
“对,还走路的时候拉屎,要以最高标准隐蔽行军的话的确有不少麻烦。”
“圣主,不是据说那奥斯曼帝国核心版图一带也是以山区为主么?他们怎么会对乡村基层控制的如此严密?要让我们以最高级别的隐蔽行军标准展开行军?”
有过不少地理知识学习的新军最精锐部队显然了解一些基本原理:在平原地区交通方面人口容易集中,而在山区那些耕地零散的地方会不不少难以监管到的小自然村。不论是实行什么制度的政权,在山区的统治力度都不可能同平原地区相提并论的。
张海沉默了许久郑重的回道:“因为奥斯曼帝国同我们遇到的以往那些对手都不相同。他们对基层的控制力要比像中原学习的越国、朝鲜,还有人口数量多达两三千万又分布在不同岛屿的东瀛更强。东瀛藩主最多的时候不过千余;奥斯曼人的领主规模据外情部的了解大概四万人左右。换句话说:哪怕一个只有数十户人家几百人左右的普通村落,也有可能全民皆兵并拥有时刻能动员起来的一些武装力量。他们和波斯人一样都是有效管理到千万人口级别的大国。这就是为什么在当年奥斯曼帝国刚刚起家的时候,就能在本土动员起数十万大军应敌的根本原因。除此以外:奥斯曼帝国还有十万人上下的禁军、数万规模的常备新军、数万规模的外族仆从军,总计多达二十万规模左右的骑兵。他们的财政收入多达6亿奥斯曼银币或折合我们中原的三亿多两白银,就算这一带的物价因为自古以来的贵重金属多于中原,物价似乎要比江南一带还要高不少,那也是一个远远超过前明而堪比两宋时期中原拥有庞大军事潜力的国家。在这四战之地,他们的治安军也不在是一般意义上的治安军,是可以随时动员起来参加作战的野战部队。从这个角度上说:他们的动员组织力甚至在某种意义上超过我们地域辽阔的新朝。因此:我才要求你们在之后行进作战抵达目的地的一个月内:要想在国内的潜伏行军对抗性演习那样一丝不苟。不要轻易的脱离外情部专属人员的配合去与当地的人打交道。征水都要谨慎,更别说是征粮或借宿。你们明白没有?如果你们疏忽了一点儿,就有可能在分路行军的时候遭遇到严重的威胁。我并不希望在这次几千里的远征突袭作战的时候,有任何营队发生意外!”
“圣主放心吧!这次敌境行军路途虽然远了一些。然而我们知道队伍是在什么样儿的环境下,绝不会有所懈怠的。”不少近卫部队的官兵们纷纷答道。
张海似乎还是不放心什么,叮嘱道:“路途虽远,但是我相信你们在外情部侦察员与情报员的帮助下是不会迷失方向的,应该可以按时且准确的抵达潜伏地。我不要求你们以最快的速度抵达,隐蔽性的要求是第一位的,明白么?。。。”
临别的时候,张海见到刘洪涛的时候还是有些犹豫。这次行动是刘洪涛主动请缨,但张海还是下了相当大的决心才决定由刘洪涛亲自负责这次艰险的任务。因为要最大限度的谋求胜利,似乎没有比刘洪涛更合适的人选了。
第122章 逼敌决战
如果他亲自率领的队伍出了问题,张海冷静思索后的结论依旧是:这会是新朝重大的损失,长远影响不可预料。但还不能说是承受不起的损失,这个风险事实上是值得一冒的。
即便是在不利的情况下面对敌骑兵集团的攻击,数千新军最精锐部队依旧是一股拥有战役能量的队伍。按照高风险对抗演习和以往的实战详报记录,不论是花费巨大成本的神箭队官兵还是线膛炮部队都可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杀伤四五名冲击过来的骑兵或是十多名步兵,挫败二十倍以上有一定战斗意志的敌骑或是百倍规模的敌军步兵。这个规模的能量或许不足以在伊斯法罕城外野战或是当年安卡拉会战时那样面对史诗级兵力的对手依然能够稳操胜券,却也有了足够抗风险能力。尤其在土耳其核心地带境内多山地而少有能够展开规模庞大骑兵冲击的地方。安卡拉及其周边地带是为数不多这样的地区。而这些先锋突击部队在出发之前就被叮嘱要尽量避开这样的地方。
队伍所面临的最大风险,其实就是跨越和泅渡那条欧亚之界的海峡将要面临的种种风险。如果此时的奥斯曼帝国把他全部的海上主力集结在那里进行防御和守备,即便是准备充足手段齐全的新军精锐部队进行渗透攻击也依然会面临巨大困难。张海在临别的时候就叮嘱过:如果事不可为,或者目标暴露,精锐先锋部队应该避免执行败算明显高于胜算的任务。更不要说之后以没有配备多少弹药辎重的轻型部队去进攻举世闻名的坚城就更是一大挑战了。
张海对先锋突击部队的交代是:如果此时的伊斯坦布尔已经是拥有全新防御体系的城市,那么就没必要着急攻坚。以围城应变和准备大股敌军的来袭为主,保证自身的军事存在,就是最为当务之急的事情了。
因为涉及到奥斯曼帝国的欧洲部分,就已经不像征讨其他亚洲国家时那样简单,而要考虑曾经长期和奥斯曼帝国对峙的哈布斯堡王朝可能的反应了。
如之前的计划那样:张海没有打算让刘洪涛等人率领的先锋突击部队成为一只远离大部队的孤军,而是同追大军紧密配合的队伍。因此:在先锋部队出发之后的第二天:也就在新朝十年三月下旬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大军就提前展开行动以五个暂编师为核心兵分五路展开对奥斯曼核心地带的猛烈扫荡。
其实早在大军于撒马尔罕集结并商讨西征策略的时候,新军各部队就早已确定了基本方略和原则:那些同新朝不同信仰的异教的确而且还是多荒漠或山地等环境恶劣民风比较强悍的地方。即便当地的抵抗不似当年远征后金的时候所遇到的抵抗那样剧烈,新军主力部队也将展开对当地整个中上层政治结构甚至基层体系的残酷清洗。
只要这时代还不是政治正确至上世界主义普世哲学盛行的时代,“杀男霸女”就是国家与民族扩张的基本套路。
后世的苏联乃至整个社会主义事业在很大程度上受挫于民族与文化问题,甚至直接影响到了全球众多普通中下层民众的利益。就是号称多文化多民族融绩比较好的美国,非新教白人的一切外来族裔虽然带来美国不小的贡献,但依旧是美国社会严重的政治********隐患和文化包袱,让这个人均资源国际地位科技能力都没有短板的国家人均经济还不如北欧等一些顶级发达国家:即便这些人不是极端民族主义者或宗教极端分子也是一样。
以普世精神立国的国家与社会都面临严重的文化融合问题,汉民族虽说有很强的包容力和同合能力,但上千年来却没有真正融合国哪个一神教体系的文化群体。因此:张海重新思考后的原则就是:只有死了的问题民族与问题文化族群才是好的问题民族与问题文化族群。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以几百年或千年的单位来看:更没有长盛不衰的国家。只有死人或准死人才是坟前忏悔谢罪怀念赔罪等等的时候不会带来隐患的。就像当年的美国如果不是把北美的印第安人清理的不剩多少,恐怕也会有更大意义上“拉美化”的风险吧?
就这样,新军主力部队所到之处开始落实“两个凡是”的原则来故意激怒本来就怀有敌意的当地人:凡是一个地方有零星的抵抗,哪怕新军主力部队死了一个人,也要以周边一日行程之内的所有持有武器的人来陪葬。凡是在“征借”的过程中遭遇隐瞒粮食之类的现象,也都要所有持有武器的人陪葬。更别说是投毒或者其他形势的有组织抵抗了。而有任何暴力抵抗行为的老弱妇孺自然是理所当然的“交战团体成员”
加上新朝主力大军行军过程中比较明显的粮草负担,遇到种种抵抗和随之而来的血腥清洗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一时间,从哈卡里到比特利斯,再到凡湖周边乃至更西更北的方向上,小亚细亚半岛上的血雨腥风开始蔓延起来,持续到新朝十年四月上旬,新军主力部队在各个方向上的推进不过二三百里,就有三十多万规模的“敌国武装人员”“敌对分子”被“清剿”或“处决”。而那些抵抗过新军主力部队的奥斯曼正规武装,军官阶层哪怕投降或被俘也大多以各种各样的理由被处决。只有一些明显被震慑住的工匠勉强可以最终得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