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穿到古代当名士-第18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虽是铁造的,不是什么镶金嵌宝的珍异物件儿,有这份心就够叫他们高兴的了。
  那两位弟子都已经退休,自己也动了几分念头的阁老被小儿辈的孝心哄得心满意足。而尚在壮年、一心为国的新任大学士杨荣却痛心疾首地跟他们抱怨:
  “渤海经济园日开炉炼得精钢千斤,其料不拘矿石、好生铁、废铁……以此计之,一年间可得钢三十余万斤,略等于国初时官铁一年的产量。然而官铁所得不过是矿上粗炼的铁锭,此钢却是坚韧兼备的精钢。”
  他们兵部一年得的钢材都不如他们经济园中炼的多!
  这么好的钢却拿去做了什么双鱼比目鸳鸯和合的车,实在浪费了!
  “当年宋三元任汉中知府,桓永宁还在陕西做佥都御史时,他两口儿弄出什么东西都先紧着军中,如今看着那好钢不能做军械,下官心里着实替它可惜啊。”
  想当年他做陕西巡抚时,那两人弄出个装油的铁桶都能想法儿做成炮。如今他们炼得这么多上好的钢材,不做国之重器,就拿来做些只能载一两个人的小车?
  他看这比目车、三元车都是不需人畜拉而能自走的,跟昔日诸葛武侯造的木牛流马也差不多少。若依着这些车的造法深研下去,多弄几个轮子,多几个人骑,说不定也能做出可运千万斤军粮的大车!
  如今从南方往北支粮,全靠人押运,中途人吃马嚼,几乎是三石才能到一石。若换了不需牲口拖,只要一个人就能驮上百石走的良车,至少得省下三分之一的粮食吧?
  那两位才子有探掘矿产的重任在身,若是无暇深研此务,朝廷不是也有经济园吗?他如今兼任翰林院学士之职,翰林院、国学皆有雅好宋桓理学,跟那两人论过道的才子,便令工部向渤海经济园采买精钢,挑人主持此计也好。
  首辅次辅也叫他说得有些动心:不说军中,各省运粮时也有大片漕运不能到的地方,都靠人马拖拽,若能有这么个车子运货可也方便得多。
  再者依着杨三辅之说,别选才子干活,不用他们弟子卖力,做老师的自也就没那么多不舍得了。
  不是他们宠学生,舍不得劳累他们,实在是他们那两个弟子在天津也忙:忙的不光是勘探矿产,还办经济园、炼精钢,又教当地渔户在北塘圈养鱼虾蟹贝,和在汉中任上时做的事竟差不多。
  可这致仕在家的人,做的事竟和在任的民政官差不多,这哪还有休致之人该有的闲散?
  老师们想着都心疼!
  吕老师一面心疼弟子一面上书请旨,以京中经济园之力改进三元车,使其能运载更多货物。张阁老一面心疼弟子一面致书与他们,告诉他们阁中将安排人去学做三元车,叫他们帮着参详改造之法。
  然而在老师们心疼的时候,他们心目中又兴工业又忙民政,致了官都不得休息的可怜弟子其实正悠哉悠哉地乘着大船海钓。
  九月间天高气爽,海里的鱼虾渐肥,正是适合海钓的时候。经济园包了几条进出货的海船,两位老板近日卖车卖得风生水起,财大气粗,硬是截留下了一条沙船供自己出海游玩。
  他们也不去远海,只在浅近处过夜,早上摸黑起来看日出,观海潮。待太阳升上来,就在船头支起小凳子,披上羊羔皮大氅钓钓海鱼。他们在北塘练了许久的钓鱼技术,换到海里也当真钓上来了。刚出水的海鲈鱼直接拿去厨下加葱姜清蒸,鲅鱼剁了馅儿包饺子,清鲜的滋味确实是陆上吃不着的。
  船员打上的鱼吃不过来,便连着鱼鳞上未干的海水倒进硝石制的碎冰里,回程后叫人送回京孝顺父兄师长。
  回到经济园宿舍里,恰就接到了两位师长的来信,看到了杨阁老的载人、载货大型三轮车计划。
  桓凌被他的熊心壮志憾动,心下飞快地算计起了这种车的成本、载运量、骑车人的力道……算着算着便将脑中的东西抹去,对宋时说:“拿这样的车运转,成本只怕比驮马还高。若要造出杨大人说的那样的车,只能是汽车了吧?”
  是啊,杨大人想要的是卡车甚或是火车,靠人双脚骑的车怎么造也是达不到要求的。
  宋时摸了摸下巴,轻轻点头:“说到运货还是先上火车。原先钢少,质量也不稳定,不敢搞这种易爆炸的机械,不过现在有好钢了……可以从汉中学院写信要几个学得比较好、有动手能力的学生,再从朝廷拉些人和资源,就能试做蒸汽汽车和火车了。”
  蒸汽机、内燃机、电机……这些桓凌早年听他讲时就听得心荡神驰,恨不能立刻也在本朝建起这工业。当初限于各种问题而不能做这些,如今却再没什么阻碍,只要他们两人一道儿努力,该有的慢慢都会有的……
  他的双眼极为明亮,心潮起伏,却又带几分隐忧问宋时:“咱们的晋江币还够么?若是不够,我再替你写几篇文章。”
  好像后世之人更爱看这种写今古俗事的文稿,当初他从草原带回来那几箱手稿,便是以当地民间风俗、传说、衣食住行之类最易过稿。他最近积累了满肚子烹海鲜、吃海鲜的学问,也可以试写几篇。
  宋时握住他的手,指尖在写字留下的薄茧上轻轻摩挲,将那只手贴到脸上:“师兄先不写了,咱们还有晋江币。上回你在草原带回来的稿子过了十几篇,足足四百多块,哪里花得完呢?不光够咱们做出蒸汽机车的,只怕连内燃机都做得了呢!”
  他们在西北军中已经炼出了柴油和汽油,家里又有好钢,若有机会真可做个发动机。可汽油柴油易燃易爆,不方便运到海边儿来,不如煤炭——河北也到处都是大煤矿,做蒸汽机更方便。
  做出来蒸汽小火车之后,他们就将车头、车厢、铁轨拆卖。铁轨可以卖便宜些,以免朝廷自己造或是买了别家劣制铁轨,行驶起来出事故。车头造出来可就是他们俩完全垄断了,这个价格……
  如今他们的比目车、三元车都是采用撇脂定价策略,趁着没有竞争对手,能宰一个是一个,一辆自行车敢叫价十几两银子。那火车造出来的技术含量更高,不翻它十倍利简直枉他读过《微观经济学》嘛。
  他将老师的书信折起,往桓凌怀里一倚,闭上眼扎进晋江网,慢慢搜索起可用的文献。
  吕阁老代表三位阁老递上的造车折子批复下来时,张阁老也接着了宋时的回复,信中满满洋溢着对朝廷的忠诚关切:
  “老师吩咐,学生们岂敢推辞?……我师兄已写信回汉中,招旧日学生来跟着我们两口儿一道钻研。但老师信中所言及的多人驾三元车恐不可行——其车身单薄,不可多载物,但若使加厚加长,则车身沉重,人力绝难骑行。”
  然而杨学士想做的大车亦是朝廷实在需要的东西,不可因其难制而放弃。他与师兄近日遍观园中各类马车、人力之车,一时虽然造不出木牛流马一样的神器,却得出一点能让马车载物更多、行走更流畅的灵感。
  ——就是蒸汽火车发明前,曾经时兴过的轨道马车。一辆有轨马车能载二十位乘客,双马车载的人更多,是工业革命前最佳的交通工具,如今在国外一些旅游城市里依旧可以见到它的身影。
  马车中载员的重量再加上双层车体本身的重量,至少有两吨多,若换成车斗载物,则载重还能更多。
  蒸汽机、内燃机不是想造就能立刻造出来的,要普及到各地更要花漫长时光,在此之前,有需要的地方也可以先用有轨马车支撑一下。等将来铁路修到那里,就把原先的铁轨收回来重新炼钢。
  他信中写的含糊,张阁老却能读出他言外分明肯定能造出大车的意思,拿着信回去便那两位学士商议:“若是这两个孩子有所做为,咱们何不先遣几个人去看看?”
  就像当初遣官员去汉中学种嘉禾、兴工业一般,学不来造车不是还能学炼钢?都学不来不是还能学些天理化学,将来做个明天理、通实务的贤臣?
  这是有先例可循的事,张阁老便如法上本,天子看了,也照旧批了个“可”。只是圣心却不像张阁老那么慈爱,在这个“可”字背后,还批了一笔:“待学有所成,献物还京。”
  哪个无所事事,辜负君恩的,就在渤海边上造三元车去,不必回来了。
  宫中与朝廷都以为他们要像当初去陕西的那批天使一般,过个数月一年学成回京。却不料这些学生离京后不久,桓凌便上书朝廷,请求修一条铁路到京城,让朝廷诸公亲见、亲自试用他们所制的轨道马车。
  圣上既惊且喜,许他修路,只不许侵占官道。桓凌与宋时上本谢恩,从此便带人尽力铺设铁路,日复一日,再没甚新鲜消息,宫中外朝也渐渐不再紧盯此事。
  孰料短短两三月后,小年尚未过,渤海经济园便修通了一条铺有铁轨的平坦小路直达京师城外。
  那一天铃声阵阵,马蹄哒哒,一辆上下两层,长可容七八个座位,左右两排座椅间沿有行人走路空隙的大车沿着铁轨直抵城外。车后更跟着几辆不带顶棚,车厢高可一人许的运货车,里头载满了比目车、三元车、小三元车……还有渤海打上来的,带着碎冰的新鲜带鱼、黄鱼、对虾等海中珍味。


第296章 
  从宋桓二人请旨修路那一天起,京里就等着看他们的车能造成什么样。
  虽说京津两地离得甚近; 骑马一昼夜就能跑个来回; 可他们硬将新车捂得密不透风; 打定主意不让人见着。
  九、十月间也有不少人趁着假日到渤海边偷看的,两位老师却忙着招待西北、京城乃至南方诸省来的学生,开小班传授造蒸汽机的各类知识,逮都逮不着人。那些学生倒好见些; 可他们刚开几节热力学课; 也未知自己要面对的是何等艰难庞大的工程。就是有愿意讲讲自己所学的,也叫人如听天书,坐不多久就要告辞。
  几番打探之下; 他们也只能看到经济园的工匠在垫路基、铺铁轨,却不知这铁道是做什么用的。于是这群好事者揣着一肚子疑问和好奇回京,又传给更多听闻此事的人。
  铺着枕木的铁轨修到京师门外,便成了满京百姓参观的热点。而高大的双层马车开到京师门外那天; 半个京城的人都到崇文门外看热闹,然后便被双马拖的超长双层公交车耀花了双眼——
  寻常的双辕马车都是两轮车; 车厢是凉轿般的样式; 至多挤得五六人。而这新造的大车却是上下两层,比从前的车加长加宽了一倍有余,顶上还多出一层座位,车身包铁,嵌着明亮如镜的玻璃窗。
  凛凛寒天,车内的人连头发丝都不曾被吹乱; 脸色红润、身形舒展,仿佛那车里正是春光。
  马车在一阵摇铃声中缓缓停下,车中便有人推开后门,搭下一个踏板。乘客次第而下,叫满京官民等了几个月的那两个人却是最后才走出来,仿佛主人送客般周到地目送着所有乘车的人都下去,才缓缓步下马车。
  宋桓两家的兄长早带着家人在下头等着,见他们下车便围上去接人。
  只是他们身手还不够矫健。
  不等他们迎上去,已有一群被三元神秘大车勾了几个月心魂的人抢上去围住车梯,将宋桓二人堵在车尾小平台上,争着问他们:
  这车叫什么名儿,是怎么想出来的?
  怎么就想到要在地上铺铁条,让马车在铁条上走的?
  这条道修通以后,会往京里运些什么?
  以后会时常来往通车吗?
  这辆大车是载运学生的么,可否让他们这些人搭一程试试?
  ……
  这群人大多乌纱裹头,锦袍加身,还有些他们俩看着眼熟的,显然不是官员就是国子学学生。这些人见识宽,思虑长远,看待这新车往往也是从庙堂高度——从策问题的高度来问,直切重点,有些问题甚至算得上尖锐。
  然而他们面对的是开惯了记者招待会,甚至来京时自带了半车厢记者、自由撰稿人的大郑工业之父。
  两位长年活跃在报纸杂志和南戏北曲舞台上的大佬怎么会怕他们提问?只嫌底下来的记者少,问的问题不够深彻长远,没法儿说尽他们未来公共交通问题的布局罢了。
  宋大佬翻掌朝台下压了压,稍稍敛起温煦之色,露出技术专家的端严气质。台下起伏的问话声随着他这一压自然低落了几分,知机的已不再开口,迟钝些的也在周围沉默的压力下渐渐安静下来,听马车梯边那两位仿佛站在讲台上的专家讲话。
  “此车的来历,可从昔日秦驰道讲起……”
  不管讲什么,都要从史书上找源头,这是八股文章的标准做法,也是当今名士讲学的风气。
  所以宋时开头就把秦代木轨马车这个后世网上流行的说法拉出来当作轨道马车的起源,说他所作只是复原上古神器,将木轨改为铁轨而已。
  虽然大郑朝尚未发现秦代木轨,也没有碳14测定年代,可是史书上有秦修驰道的记载,且修成的秦直道正好经过陕西,还有部分深入草原……
  所以他们两位心细如发、明察秋毫的名侦探——不是,是御史和分司大人,在巡查陕西各地状况的时候便发现了秦驰道遗址,推断出了它的旧貌。
  秦驰道铺的是木轨,他们加以改造,就造出了铁轨。车轮压在铁轨上,负载再重也不会压坏路面,轮子在光滑的铁轨上行进得也更轻松,是以马车走的也不慢。
  他们不光建了从经济园到京师的一条长长的运载道路,还在经济园周边建起了通往北塘和县里的公共交通线路:每条铁路上隔一段时间便发一趟车,如今走海运的货物,北塘、近海打上来的新鲜海货都能用铁道马车运输。经济园里的工人、随他们读书的学生、共参新车的名家处士们都能乘着这样的大车来往两地之间。
  铁路沿线还设了多个站点,人烟稠密的地方便设一站,车上的人中途可以下车,站点附近的人也可上车,不是一家独占之物。
  背私是为公,同乘是为共,是以这种可供天下人共乘的车便叫作公共马车。
  京中以后若有想去天津、去经济园的,也可买票乘车。这铁路是京津两地和许多外地赶来的大户巨室投资而成,不止道路结实、马车质量绝佳,道边还建了车站、雇了人日夜巡检,比走官道都安全。
  ——修路中或曾有本地流氓青皮出来捣乱,早都被桓大人这位抗虏英雄指挥人清扫得干干净净,拉去海边盐田劳改了。
  宋时与桓凌站在车阶上描述着未来的公共交通系统,新的两地货运……车顶篷坠着的铜铃在风中摇荡,铃声起伏,如同清越的乐音,将他们描述出的情景衬托得越发动人。
  凛凛寒风中,上到朝廷大臣,下到来看热闹的普通百姓都听住了,不禁想象着乘这样的大车到海边——甚至畅想起了有一日京城里也铺了这样的铁道,走上这样的马车,让他们坐进车里,舒舒服服走遍京师里外的光景。
  宋时给他们看的东西还能更迷人。
  他微微侧过脸,叫了一声“师兄”,将桓凌轻负在身后的手拉出来,抬下两人身前,露出交握的十指给人看。
  如今他们已不需要长袖遮掩,不必装作兄弟情深,可以在寒天里戴着分趾手套,公然握着手一同下梯。
  桓凌腿长,先下一步,还要转过半个身子扶着师弟,当他还是从前那个走路怕摔的孩子一般,半扶半抱着把他带到地上才安心。
  道边的记者、书生、看热闹的人叫他们两人的动静惊回神来,正好看到看铁道的人下来扳动铁轨,将公交车和装自行车的货车驶到另一条铁道上,露出一辆堆满碎冰的大车。
  宋家这边早安排了车马来接他们带的节礼,此时叫车夫将车横在海鲜车后,车厢前端用油压的千金顶慢慢撬起来,一车混着冰的新鲜海产便在众人面前倾倒下来,在新车上堆成鱼山。
  一股微咸的带腥味顺着寒风扑面而来,犹如渤海的海风从三百里外吹入京城。细窄的带鱼泛着银闪闪的光辉,与反射日光的碎冰一道闪花了众人的眼。
  然后这些鱼虾中就分了一批跟着记者和看热闹的百姓们一起回家,成了宴客时的珍味,隔日报纸上值得一书的盛景。
  若夸这轨道马车能运多少煤炭铁石,大多数人其实都不关心;要说它乘坐舒适,往来便捷,用得上它的人也不多。可一顿新鲜的带鱼、明虾、海鲈鱼、海蛎子上桌,无论吃着吃不着的,顿时都体会到了铁路的好处。
  渤海里有的是新鲜海货,可京里离着海边三百里之遥,奢侈到能为一点鲜鱼而每日派车来回的人家可不多。哪怕是在宫中,为了省惜民力,也是以干鱼、咸鱼为主,极少能吃到新鲜海味。
  但有铁路就不一样了。
  铁路上不会有来往的行人和车辆抢道,专供他们的铁轨大车载人运货,运得越多收益越多、越快收回成本。一班班、一列列马车从通车这天起便再无休止,按着既定的方向和时间行驶,将鲜灵灵的海货、自行车、三轮车等车运进京城,再拉上西山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