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浪迹在武侠世界的道士-第3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索性自绝,把最后仅剩下的情面留给他的儿子。

李志常知他心意,本来能阻止,还是放弃了。

此乃天数,周宏文一死,却是造就了周元亮。

这是周家十代人积累下的福分,注定要出一位大放光彩的人物,便要应在周宏文的幼子周元亮身上了。

小武见得李志常默然无语,站了许久,只好跟着站。忽然李志常说道:“小武,你是不觉得老爷有通天彻地的手段,却没有出手,是否太无情了。”

小武满头大汗,心想老爷喜怒无常,这一个回答不好,又让我去后山的竹林砍柴怎么办。他急中生智道:“老爷外面风大,咱们还是先进去。”

李志常一笑,看着山中云雾变幻,幽幽道:“这场风~波,注定不平静,走吧。”

见李志常撇开这话题,小武也是暗自侥幸。

李志常自从一剑威压五台山,伐山破庙之后,威势浓重。

崂山上清宫大长老洛秋白亦同李志常远隔千里,过了一剑,平分秋色。

洛秋白可是有道家第一神剑之称,一人独力战败钱塘君和白月妖圣,稳坐道家第一人。

当时那千里斗剑,虽然只是一招,却也让李志常稳坐天下绝顶高手之列。

此刻天下大乱,道佛魔妖并起,方才现出绝顶高手的重要性。

任是你门下弟子再多,也不能抵住那些绝顶高手,取你神魂,只在反掌之间。

李志常虽然门下弟子如今稀少,但是五台山周围数千里地界,已然没有谁敢来撒野。

那次道门高手围攻九尾妖圣,却被天鹏尊者带人偷袭了老巢。算是各有胜负,总归是正道底子厚,还能撑住,加上洛秋白和法海两人,堪称黑山老妖之下最顶尖的战力,昆仑派的阴阳镜和蜀山剑派的道德经以及最负盛名的那两把剑都出世了,本来纷乱的局面,却形成了对峙。

反而是北方魔宫支持下的北方异族大举南下,攻破了大兴城,皇室流落南方,在儒家高手出面下,形成南北朝对立的局面。

两边战火不休,到底南方物质丰厚,物宝天华,北方魔宫纵使战力强横,也过不了大河。

倒是七杀魔宫却一丝消息都没有,按兵不动。黑山老妖亦没有动作。或许在老妖看来,这些事情不过是小孩子玩闹而已,不值得关注。

更何况僧王法明死后。门下弟子求到法明师兄法海头上,恳求法海报仇,却被法海一句报不了,驳了回去。

更让李志常名声大噪,隐然间成为神君费长房之后,散仙第一人。

李志常的名声越来越大,加上偶尔开坛讲道。引得许多没有仙缘的人集聚五台山周围,成为了五台山非官方组织的外围势力。

纯阳道宫之外,一个慵散的青年男子。眉宇间颇有几分狡黠,对着道宫外一行大大小小的凡间武者、粗浅修为的练气士,说道:“你们都下山去吧,今日老师不开讲。”

众人知道这青年男子看着不如何高深莫测。却是那位跟前的人。不敢得罪,只好疏疏落落,垂头丧气,准备散去。

这时候远处秦梦瑶款款而来,引人瞩目。

小武见到后,恭恭敬敬施了一礼,竟没有阻拦,任她入宫而去。

便有人问道:“武前辈。这位姑娘什么来历,怎么不用通报就进去了。”

小武懒洋洋看他一眼。发话的是个中年武者,江湖上名气也不小,有一手顶尖的擒拿功夫,江湖人送外号‘天罗散手’戚三问。

此人踏遍名山,寻访名师,却不得仙缘,近日里李志常开坛讲道,将那最粗浅的练气法宣扬出去,戚三问受益不小。

毕竟李志常由道入武,由武破碎,经验非同小可。

偶尔讲了几句关窍,对他这种武者,不吝于灵丹妙药。

每一次讲道,戚三问必然不会错过,今日李志常不开讲,他着实遗憾。

只是李志常讲道快九个年头,从没见他收过弟子,所以戚三问见到这陌生的姑娘,心下好奇有此一问。

这些人虽然没有收录,但都默认为这五台山的外围势力,戚三问又是其中翘楚,对小武平时多有奉承。

因此小武道:“那位可是得了老爷真传,你们今日侥幸见到,算是福气,以后莫要失了礼数。”

戚三问等人听到‘真传’,简直说不出的羡慕嫉妒恨。

他们这些人连个记名弟子都捞不上,这姑娘年纪不过双十,直接就是真传,其间差距,简直让人心下不好受。

小武见他们神色,正色道:“你们最好不要有什么妄想,这位小师姑收的坐骑都是真龙,要是你们不小心开罪了她,不用老爷出面,也能让你们求生不得求死不能。”

众人不禁哗然,同时想到‘老师’真传弟子都能收真龙为坐骑。(注:史记。孟子荀卿列传中有‘田骈之属皆已死,齐襄王时而荀卿最为老师’。老师是古称,用在那些有德行有学识的人身上。此处李志常没收这些人为弟子,众人为了尊重,便以老师称呼。)

李志常坐在一个亭子里,见到秦梦瑶缓缓而来,莲步若生云烟,可谓将‘禹步’演化成了‘云步’,自出心裁。

秦梦瑶在他之后破碎,却比他早到了人间道,机缘巧合下获得了半部奇门遁甲,术数大进,已经过了三次天劫,与白素贞仿佛。

也正是因为她术数大进,加上跟李志常关系很深,才能算到李志常的一些事情。

她得了奇门遁甲,有玄女的遗泽,气运不凡,七夜要杀李志常,她当然看不惯,祖师有事弟子服其劳是应有之意。

只是她没想到本以为赶上祖师的脚步,又短短时间被拉开这么大差距,可谓惆怅。

秦梦瑶毫不客气坐在了李志常面前,两人分隔数百年,可是并没有因此而陌生。

对于李志常的那份孺慕之情,秦梦瑶已经永世铭记内心。

因为敬爱,故而无须客套。

李志常道:“梦瑶你的资质比我想象的还要高,气运、机缘亦比我预计的还要好许多,我身兼佛道儒三家的真意,但根本还在道家身上,亦只有你能承继。”

秦梦瑶笑吟吟道:“祖师每次夸我,肯定有事请交代给我。”

李志常宠溺的拍了她的香~肩,说道:“这也是梦瑶最足天真可爱的地方,让我更觉得咱们相处像是朋友一样。”

秦梦瑶皱了皱如一段清润白玉雕塑的琼鼻,霎时间的美态,惊心动魄到了极点,她的美和白素贞的美更有不同。

白素贞是端庄娴雅,如西湖的烟雨,总让人不知不觉,为其迷醉。

秦梦瑶更像是一泼山间风雨,清丽空濛,带有几许山野灵气的俏皮。

她对着李志常眨了眨动人的眼眸,说道:“我还以为祖师会说瑶儿更像是你的红颜知己。”

李志常额头冒起黑线。

秦梦瑶莞尔一笑,道:“祖师胆小哩。”

李志常决定不理会小妮子的话,端起手中的茶往空中一泼,出现一个水镜,里面现出一户人家,其中一个十岁左右的少年正在劈柴,五官精致,底子不错,只是手上老茧不少,想来很早就开始劳作。

他轻轻说道:“这是我故人之后,不久后将会来寻我,这一路千山万水,他得一一走过,你暗中保护他一下,别让他出了意外。”

秦梦瑶道:“好哩,祖师的话,梦瑶岂敢不听。”

李志常正色道:“你可不要粗心,将来他将会集成我的儒学,并将之发扬光大。”

秦梦瑶道:“难道祖师还要收他做徒弟?”

李志常道:“这倒不会,我要是收了他做弟子,只怕将来不好和中古诸子碰面。”

在蜀中益都郊外,某处小院之中,一个眉宇有些清秀的少年,相貌有当年周宏文的几分影子,将劈好的柴,堆放好之后,然后入了堂屋,一个荆钗布裙,徐娘半老,风韵犹存的美貌妇人正在做针线。

她看见少年进来后,说道:“说(yue)儿,你柴劈好了?”

少年道:“劈好了,母亲我有一件事想请教你。”

美妇道:“说吧,只要别要钱就行。”

少年目光盯着美妇,十分坦然,美妇先有些不在意,这时才吃了一惊,心中想到这孩子也大了。

她道:“有什么快说吧。”

少年道:“母亲,我不是你和父亲的孩子对吧。”

美妇就是周宏文的后妻王氏,当初周宏文暴病而亡,她青春年少,自不可能从一而终,只是带着周宏文的儿子,改嫁十分困难,几次想要将这孩子扔掉,却莫名其妙回到她身边。

这怪事发生了几次,加上听闻丈夫死的传闻,心中畏惧,就不敢丢下他,最后带着一个儿子,无奈下改嫁给附近的一个普通人朱文瀚。

对方膝下无子,倒也把周元亮视如己出,还隐瞒了周元亮的身世,改名朱说(yue)。

只是改名朱说的周元亮在两年前,也就是十岁那年,王氏又生了个儿子,所以朱说的地位在朱文瀚和王氏眼中就尴尬起来,本来在私塾上学,颇得先生赞赏,却被迫辍学,名义上是为了减轻家里负担,照顾弟弟,而待遇也直转急下。

周一求下推荐票啦

因为马上要考研了,所以更新很慢,大家见谅下,同时求下推荐票啦

第四章不教双眼识玄都

少年读书自立,颇有颜回居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的气节。

因此为家务操劳,缩衣节食,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亦没有自怨自艾。

只是自半月前,他天天晚上都梦到一个情景,好似有一座山,山很高,团团云雾缭绕,其间有一个高台,明月如水,披洒在道人身上,幽远飘渺。

他就坐在道人底下,那道人化出一面水镜,上面居然有一家子其乐融融的情景,其中一个美貌少妇和一个儒雅男子,带着一个幼儿,过得极为幸福。

直到后来,那男子有一天得了暴病,很快就逝去。

妇人最后亦改嫁他人。

种种场景,如露亦如电,变换极快,到后来幼儿渐渐长大,分明就成了他自己的模样。

偶尔一梦还算不了什么,连续半月皆是如此,少年不得不心生疑惑。

对应种种,加上近日在邻里间旁敲侧击,心中有了猜疑。

只是他性情沉稳,没有表露。

今日如往常一样,做完手上的活计,才从从容容入堂询问母亲。

他之前毫无异样,突然发问,王氏自然掩饰不住,眉宇间生出异色。

王氏见到少年不急不迫,十分镇定,心想到:到底是他的种,即使长在寻常人家,这份气度风采,亦不是乡野小儿,可以比拟。

她说道:“你既然听到了什么风声,那我也不妨告诉你。你本来姓周,名元亮,远祖周斌还做过大夏朝的宰相。数百年来你周家败落,直到你高祖周秦的时候,在关中清水县做了县丞,定居那里,你祖父、你父亲亦在清水县,你生身母亲生你时难产去了,后来便是我嫁给了你父亲周宏文。后来因为一些事故,不得不举家搬到这蜀中,只是在你两岁的时候。你父亲就得了急病走了,他走之后,咱们孤儿寡母,无依无靠。只好带着你嫁给了朱家。”

王氏说来简略。落在周元亮耳中,不吝于九天霹雳,原来梦中所见,无一不是真的。

当然他也没看到王氏抛弃他没有成功的那些事,王氏自己也没说。

他只知道王氏虽非他生~母,却带着他改嫁,着实难得,这份恩情。这份养育之恩,重于泰山。

同时亦知道自己不是朱家的子孙。更不知如何自处。

他心中伤感,戚戚之情,王氏亦能感觉到。

当时即使有抛弃他的心思,可是这么多年下来,早就将对方视如己出了。

周元亮默然而退,第二日终于做了决定,说要外出游学。

王氏心里知道留不住,也随他去了。

周元亮孑然一身出了朱家,只感觉天地茫茫,无一可容身之处。

他想到了那座山,山上那个道人。

到底他是有根性的人物,心中隐约知晓恐怕那道人跟自家干系不小。

他读书过目不忘,仔细回忆那山情景,以及山中草木,对应从前见过的荒经,发现那山极有可能是五台山,起初又叫做太乙山。

只是这一路千山万水,他不过十二三岁,要去那里,可谓艰难险阻。

他心中不免道:“亦未必是那里,怎么能为了一个虚无缥缈的梦,就千山万水而去。‘

心中另外一个声音道:“你已经破家出门,难道就这样灰溜溜回去。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他长在蜀中,当然耳濡目染下,知道大儒彭端淑的《为学一首示子侄》的故事。

那篇文章讲道:蜀中有两个和尚,一穷一富。

穷和尚对富和尚说:“我想要到南海,怎么样?”富和尚说:“你凭借什么去南海?”穷和尚说:“我只要一个瓶子和一个饭钵就足够了。”富和尚说:“我几年来一直想要雇船顺江而下,还没能够去成呢,你能凭借什么去南海?”到了第二年,穷和尚从南海回来,把这件事告诉了富和尚。

蜀国边境距离南海,不知道有几千里的路,富和尚没有到南海,穷和尚却到了。人们立志求学,难道还比不上蜀国边境的那个穷和尚吗?

周元亮此去即使找不到那位道人,但是一路游历过去,行万里路,对胸中见识岂无增长。

他心念及此,豪情顿生,不禁折下一根树枝,在前面一处空地写到:

孩儿此去别乡关,

学不成名誓不还;

埋骨何须桑梓地,

人生何处不青山。

虽然是前人旧作,却符合他此时此刻心境。

此事在后世亦广为赞颂,直到将来,周元亮被誉为:匹夫而为百世师,一言而为天下法。

皆从今日开始。

数月之后,周元亮到了五台山附近的白石镇。

这山脚之下,极为繁荣,他还发现家家户户都供奉着一个道士画像,跟梦中所见道人一般无二。

他已经知道这山上住着神仙,有人据五台山的古称‘太乙山’,将那位神仙称作——太乙混元祖师。

听太乙混元祖师讲道,走出去的弟子不计其数,这方圆百里,近十年来更是风调雨顺,安平乐道。

周围百姓淳朴,佳佳供奉,直如万家生佛。

只是数月前太乙山降下一道仙济,从山脚到山顶,只得一条路,那是一条石阶,据传共一万八千级,只有走得上去的人,才能听讲。

那石阶亦是奇怪,一千个人中都未必有一个人能从此路上山,还有些武林高手或者练气士不信邪,用出腾挪轻身的法门。结果还没到山顶,就摔了下去。

轻者伤筋动骨,重者粉身碎骨。

到底还是有些人能通过。别人去问,倒是没有人敝帚自珍,只是道:有志者,事竟成。

说了却等于没说。

第二日周元亮试着去爬那石阶,走到十分之一,便恍恍惚惚,似乎来到一个战场。他是一个士兵,正拿着一杆大枪,和敌军搏杀。

他勇悍无比。每战必先,大伤小伤无数,最后却活了下来。时光荏苒,他也成了一个大将军。拥军边镇。最后没有等到封侯,却等来了一杯御赐的毒酒。

含~着虎泪,饮下毒酒,天晕地转,居然又到了山脚下,一身大汗淋漓。

被冷风一吹,打个机灵。

此时烟霞如染,那太乙山脚下。土质偏暗黄,晚霞一落。登时如云霞卧地,十分迷人。

周元亮没有被景色吸引,只是浑身一点力气都动不起来,躺在草地上。

不禁吟道:“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归来饱饭黄昏后,不脱蓑衣卧月明。小郎君,飘然出世矣。”

有人朗然一笑,珠落玉碎亦不及其笑声动听。

周元亮循声而望,看其人长发披散,随意搭在肩上,月白衣袍,点尘不染,面如冠玉,顾盼神飞。

他一路千山万水所见,无一及得上此人风采。

他猛地起身,恭恭敬敬抱拳道:“不知君乃何人?”

那人笑道:

“坐卧漫看白云浮,不教双眼识玄都;

乾坤许大无名姓,疏散人间一丈夫。”

其诗情飘逸,非洒脱之士不能为之。

他又躬身一拜道:“请问高明贵姓?”

那人道:“你认得我,名字也是我取的,如何到面前又不识得,该打该打。”

不知这白衣出尘之士,从何处拿出一块玉如意,往他后脑勺敲了三下。然后背着双手,施施然走上石阶。

周元亮不明就里,忽然醒悟到刚才明明就是那太乙混元祖师,梦中所见的道人。

只是他一见祖师就被其风采吸引,虽然周元亮才高智绝,在那时候,也想不起来其他的事情。

此刻醒转,却已然错过。

他心中追悔,突然又想到:这祖师敲我山下岂非另有深意。

这山中石阶每天都有人来爬,刚才李志常出现,许多人都认得,只是不敢上前打搅。

便有指着周元亮道:“这人糊涂,刚才祖师当面,却不认得,还挨了几下。”

周元亮听到这些人指指点点,反而平静下来。

时间越晚,留下的人越少,加上夜冷风露重,其他人都离开了,等着明日再来。

月出东山,不知不觉间就到了三更时分。

周元亮见得四下无人,虽然又困又饿,还是强行迈开步子,往石阶走去。

之前太乙祖师用玉如意敲他三下,走上石阶,分明就是让他三更再试。

他自忖打破盘中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