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知行合一王阳明-第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在模拟之外,他还极为认真地进行过实地考察。1486年,十五岁的他单枪匹马私出居庸关。当时大明帝国的主要敌人就是居庸关外的蒙古人,他们三番五次攻击大明帝国的边疆,王阳明私出居庸关,正是为了实地考察蒙古人,希望能得到最佳的解决方案。
  当他在居庸关外的一条羊肠小道上骑马漫行时,两个蒙古人在他不远处信马由缰。王阳明热血澎湃,从身后抽出弓,搭上一支利箭,扯开嗓门向那两个蒙古人大喊:“哪里走,吃我一箭!”
  两个蒙古人突然发现一匹马腾空而来,马上端坐一人,正朝他们的方向弯弓。他们从未在此遇过这样的情况,所以吓得魂飞魄散,调转马头,带着哭腔拍马就跑。王阳明在后面大喊大叫,追出了几里才停住。他看着两人的背影哈哈大笑,很为自己的勇气而自豪。不过,他这样做的目的并无恶意,他只是想练练自己的胆子。随后,他就和当地的蒙古人打成一片,在居庸关外待了一个月,他深刻了解了蒙古人的生活习惯和军事训练方式,后来还在一场蒙古人组织的射箭比赛上拔得头筹,又在蒙古人组织的摔跤比赛中取得了不俗的成绩。
  当他回到北京时,他父亲王华的肺都被气炸了。王阳明在爷爷王天叙的庇护下才没有受皮肉之苦。这件事不久,北京郊区发生了农民暴动。这是件大事,皇帝朱见深要各位大臣出谋划策,王阳明得到消息后,兴奋不已,他连夜写了一篇《平安策》,请求父亲交给皇帝。王华斜眼看了看他,又拿过他的《平安策》扫了几眼,就扔给他,说:“老生常谈,无济于事。”
  然后王华拿出了另一副腔调:“我说,你就不能干点正经事吗?”
  王阳明在心里说:“我现在做的是第一等事,第一等事怎么就不是正经事了?”
  王华似乎注意到了儿子的心思,指责他:“你四处乱逛,像个夜游神,我听说你有事没事就去逛于谦庙?”
  王阳明回答:“于谦是大英雄,当初土木堡之变,如果不是他守卫北京城,蒙古人可能就把这座城给攻陷了。”
  王华又问:“你还很喜欢东汉的马援?”
  王阳明激动地回答:“他平定交趾,实在是天底下第一等豪杰。”
  王华叹了口气:“你呀,羡慕英雄豪杰我不反对,但你想过没有,人家是赶上了时势,人家有平台施展。你要真想做那样的英雄豪杰,就要读书做官,只有做了官才有平台给你施展。”
  从以上的故事中,我们可以获得以下信息:因为王阳明太聪明,所以能积累起大量的知识,同时,极致的聪明也使他目空一切,把别人看得特别重的东西视为粪土,并且树立起高人一等的理想。又因为他与生俱来一种“英毅凌迈,超侠不羁”的性格,使他浑身散发着任侠情怀和要在战场上摧敌制胜的伟大心愿。
  但也正如他老爹王华所说,他现在只是空想,因为没有平台。王阳明也经常问自己,施展经略四方的平台到底在哪里呢?
  两件荒唐事:新郎失踪和格竹子
  王阳明当时只是个普通的读书人,即使往大了说,他也不过是个状元的儿子,没有任何平台施展他那“经略四方”的志向。
  而在王华看来,王阳明总有点三心二意,一会儿玩箭,一会儿骑马,一会儿搞军事游戏,一会儿又对着兵书发呆,一会儿又跑去对着道教典籍愣神。王华心里说,恐怕只有鬼知道这个小子天天在搞什么。
  王阳明七八岁时曾接触过单纯的道教养生术。十二岁时,他重新回归道教,这一次不仅仅是养生术,还有道教思想。这次回归起源于他生母的离世。在为生母守孝期间,他那多愁善感的心绪不能平静,于是感叹说,人生在世,忽然而来忽然而走,太短暂,什么事都干不成。倒不如学习道教长生术,做个不死神仙。
  不过很快,他被“经略四方”的志向所吸引,把道教又扔到一边。然而,他只是扔掉了手中的道教典籍,在他心里,始终留有道教的一席之地。
  1488年,王阳明按长辈们的约定到江西南昌迎娶江西副省长(江西布政司参议)诸养和的女儿。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就在一刻千金的新婚之夜,王阳明居然茫然若失地走出了诸家,在南昌城街道上漫无目的地游荡起来。或许是命运使然,他不知不觉地走到一处道观,抬头看时发现了“铁柱宫”三个大字。铁柱宫在江西南昌名气非凡,是许多达官贵人趋之若鹜的地方。但在那个沉寂的深夜,王阳明可算是唯一的香客。
  他信步走了进去,放眼四望,灯火阑珊,只见空地上坐着一位仙风道骨的道士,大概在修行导引术。他走上前,小心地坐在道士面前。道士闭着眼,听到急促的喘气声,缓缓睁开眼。他吃了一惊。
  王阳明当时的脸色很不好,呈现青黑色,在灯火并不明亮时,很像鬼魅。道士对王阳明说:“你有病啊。”
  王阳明承认:“我从小身体就不好,肺部经常感到不适,脸色始终如此,所以一直坚持用你们道家的导引术缓和病情。”
  道士“哦”了一声。
  王阳明就问:“仙人何方人氏?”
  道士回答:“祖籍四川,因访问道友到此。”
  王阳明仔细打量着面前这位道士,只见他白发披肩、皮肤细腻、眼神清亮,王阳明无法猜出对方的年纪,只好问:“您高寿啊?”
  道士回答:“惭愧,才九十六。”
  王阳明吃了一惊,九十六岁,够短命鬼活两回了,他居然还惭愧,看来世界上的确有长生不老术这回事,而面前这位活神仙就是证据。
  他问活神仙:“请问您俗名?”
  道士抱歉地一笑说:“从小就在外面漂泊修行,姓名早就忘记了。有好事者见我经常静坐,所以称我为‘无为道者’。”
  王阳明又凑近一点,殷切地问活神仙:“您是高人,必有养生妙法,请赐教。”
  道士笑了笑说:“我才说过,那就是静坐。养生之诀,无过一静。老子清静,庄子逍遥。唯清静而后能逍遥也。”
  按王阳明的理解,这位道士的话其实就是:首先通过身体的安静(静坐)从而进入心灵安静(内心空空,什么都不想)的状态。只要心灵安静了,就能跳入逍遥境界,成为不死奇人。这就是养生的秘诀,它养的不仅是身体,还有心灵。
  王阳明大喜过望,把他在道教方面的造诣和盘托出。道士一面听着一面频繁地点头,这更激起了王阳明的表现欲。两人就那么畅谈,直到东方发白,毫无倦意。
  道士适时地止住王阳明的滔滔不绝,问道:“你好像不是本地人,来此何干?”
  王阳明“啊呀”一声,他总算想起来南昌是为了结婚,而洞房花烛夜就在昨天。他跳了起来,和道士告别,很有些依依不舍的样子。
  道士却意味深长地对他说:“以后要保重,我们还有见面的机会,下一次我们见面,你的人生将迎来转折点。”
  王阳明对道士的讳莫如深不感兴趣,因为凡是道士都有这样的怪癖,他只是问:“何时能再见?”
  道士笑了笑,伸出两根手指说:“二十年后。”
  王阳明向道士拜别,急如星火地跑回了他老岳父诸养和的家。诸养和与他的家人和下人们一夜无眠,新郎失踪几乎让诸养和绕柱狂走。当王阳明气喘吁吁地出现在大门口时,诸养和惊喜交集,王阳明不停地道歉。诸养和也顾不上追问王阳明去了哪里、做了什么,他现在只知道,这个女婿应该把新婚之夜该做的事补上。
  新婚之夜的失踪告诉我们的信息是:王阳明对任何一件事只要痴迷起来,就会倾注十二分的精力,这种使人震惊的热情让他在每个领域都可以成为专家级人物。
  戏剧性的新婚之夜失踪事件后,王阳明又做了一件高度戏剧化的事——格竹子。它是王阳明人生中最有趣味,同时也是王阳明本人最苦闷的一件事,而起因则是王阳明和大儒娄谅的见面。
  1489年秋天,第一片黄叶飘落地面时,王阳明带着他的老婆诸女士离开南昌回老家浙江余姚。途经广信(江西上饶)时,他舍筏登岸,拜访了居住在此的大理学家娄谅。娄谅是吴与弼的高徒,喜欢佛道二家思想,深谙理学三昧,善于静坐,并把静坐当成是步入理学殿堂的敲门砖。
  王阳明来拜访他时,他正在给他的弟子们讲课,场面很大,足有几百人。王阳明确信自己找到了真人,并希望娄谅能和他单独交谈。
  这个时候的王阳明虽然也读了朱熹的很多书,和大多数人一样都是应景,并未深钻。他来向娄谅请教朱熹理学,实际上还是想得到如何成为圣贤的答案。
  他问娄谅:“如何做圣贤?”
  娄谅自信满满地回答:“圣人是可以靠后天学习而获取的。”
  王阳明满心欢喜,因为这正是他一直以来的认识。他问娄谅:“为万世开太平是不是通往圣贤之路的捷径?”
  娄谅大摇其头,险些把脑袋摇了下来,说:“不是,绝对不是。你说的为万世开太平是‘外王’,只有先‘内圣’了才能‘外王’。所以要成为圣人,必须锻造自己,然后才能去做圣人做的事。”
  王阳明再问:“怎样才能成为内圣的人呢?”
  娄谅一字一字地回答:“格物致知。”
  这是朱熹理学的治学方法,也是成为圣人的方法:人在面对自己所不知的物时,要通过各种方式(实践或书本知识)来把它搞明白。搞明白一切事物的道理后,你就是圣人了。
  王阳明表示谨遵娄谅教诲。娄谅告诉他,人生要绝对严肃。王阳明回到浙江余姚后就把从前嘻嘻哈哈的习气一举荡涤干净,变成了不苟言笑的谦谦君子。娄谅又告诉他,要刻苦读朱熹经典。王阳明回到余姚后就苦读朱熹注解的“四书”。别人读“四书”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王阳明却真是向里狠钻,不但钻朱熹,还钻各种各样的理学大师们的著作。娄谅还告诉他,一草一木都有道理,必须要去格出来,王阳明于是就去格了竹子。
  王阳明格竹子事件的始末大致是这样的。有一天,他和一位同样精钻朱熹理学的朋友在竹林前探索学问。王阳明突然说:“咱们把竹子的道理格出来如何?”
  这位学友吃了一惊:“竹子能有什么道理?”
  王阳明回答:“朱熹说,一草一木都有它自己的道理,你不格你怎么知道它有什么道理?”
  学友认为王阳明说得有点道理,于是两人从椅子上站起来,走到一棵挺拔的竹子面前。学友不知从何下手,问道:“如何格?”
  王阳明也不知方法,只好胡乱说:“盯着它看,道理自会闪现。”
  两人就死盯着那棵竹子看,草草地吃饭,草草地睡觉。三天后,那位学友都快成了竹子,可他什么都没有得到,却有了幻觉。他发现竹子自己飘了起来,绕着他转。他头昏脑涨,实在无法支撑,就对身边瞪着布满血丝双眼的王阳明说:“哎呀,我不行了,看来朱熹老头的‘格物’真不是我等凡夫俗子能做到的。”
  王阳明说:“你要坚持!”
  学友懊恼道:“天赋有限,不是坚持就能成功的。我撤了,你继续。”
  学友的离开并没有使王阳明灰心失望,他依然坚持盯着竹子看,到第六天时,他不但出现了幻觉,还出现了幻听。他听到竹子在说话,好像在埋怨他:我的道理如此简单,你怎么就“格”不出来呢?
  王阳明懊丧不已,正要回答他的难处,突然听到所有的竹子哄堂大笑,这种笑声具有明显的挑衅味道,王阳明怒了,使尽浑身力气喊道:“你们就没有道理,我怎么格!”
  他不知道自己根本就没有喊出任何话来。他体力严重透支,最后扶着竹子倒了下去。几天后,他恢复过来,反省此事,他确信,朱熹的“格物致知”有问题。
  他找来那位难友,把自己的怀疑说给对方听。对方的幻觉才消失不久,以为自己又得了幻听,当他确信不是幻听时,不由惊骇起来:“你疯了?朱熹的‘格物致知’怎么可能是错误的,你是不是走火入魔了?”
  王阳明没有走火入魔,他冷静地分析说:“别说我们没有格出竹子的道理,即使把它格出来又能怎样?朱熹说,天下万物包括一草一木都有道理,而且要我们去格,格个竹子都这么费劲,天下万物那么多,我们格到死,连圣贤的影都看不到。况且,如果我们踩了狗屎运,突然把竹子的道理格出来了,可那是竹子的道理,如果这个道理不被我们认可该怎么办?是把它扔了,还是违心地承认这个道理?”
  他的难友对王阳明这段话瞠目结舌:“你这话太惊世骇俗了,唬得我六神无主。总之,朱熹老夫子是没错的。你不能因为格不出来竹子的道理就说人家的理论是错的,这只能说明你没有天分。”
  王阳明叹息道:“我倒希望如此。可无论是我受天分所限还是朱熹有问题。总之,如果通过朱熹这条路成为圣人,对我而言,是一条死路了。”
  他苦恼,从前对朱熹的狂热瞬间全无,转为了一种捉不到根由的绝望,就像是一个人掉到了云彩上,上也不是,下也不是。
  在苦恼了一段时间后,他适时转向。王阳明就是有这样一种本事:此路不通,掉头再寻找另外的路,绝不会在一条路上走到黑!
  能勇敢向前是勇气,能转身是智慧,智勇兼备,才可成大事。
  看上去,王阳明在俗世的大事好像要成。
  彷徨和痛苦是天才的共性
  1492年,格竹子事件发生后不久,王阳明在浙江的乡试中脱颖而出。据他的同学们说,王阳明几乎没有费什么劲就金榜题名,所以当1493年北京会试时,人人都认为王阳明会毫无意外地重演乡试的荣耀,令人大感诧异的是,他居然落榜了。
  王阳明心情必定是沉重的,但他未挂碍于心。他的朋友们来安慰他,他只是笑笑说,我并未哀伤,我只是为不能考中做官为国家效力而遗憾。他父亲的朋友、大学士李东阳就起哄说,为国家出力也不在乎一天两天,当然也不在乎一年两年,三年后,你必高中状元,何不现在写个《来科状元赋》?
  王阳明在诗词文章上向来是毫不谦虚的,听到李东阳这么一说,就提起笔来,文思泉涌,很快完成一篇赋。在场的人深为叹服,但有醋坛子看着这篇文章对别人小声说,此人口气如此大,自负之气跃然纸上,将来真得势,他眼里还会有我们?
  实际上,王阳明在那时眼里就已经没有了很多人。他在1493年的会试中名落孙山,并非是运气不佳,而是他并未用心于八股文。乡试过关后,他开始钻研道家养生术和佛家思想。他对自己说,经略四方,没有平台;钻研朱熹理学,没有诀窍,倒不如另辟蹊径,去道教和佛家中寻找成为圣贤的密码。
  然而这一密码,他只找了一年,1493年会试败北后,他放弃道教和佛家,开始精研辞章之学。和那些欲以诗歌文章获取名利的人不同,他是希望通过辞章为万民立心,立下千古之言。这种钻研是虔诚的,他在北京的家中读古代那些伟大文学家们的著作,他和北京城中那些文学家们建下深厚友谊,彼此切磋文学的真谛,日夜苦读,以至于累到吐血,搞得他父亲每天夜晚必须强迫他休息才算完。1494年,王阳明离开北京回到浙江余姚,热情地组织了龙泉诗社,每天的生活都在和文章诗歌打交道,他发誓要走通这条路,把自己送上圣贤的圣坛。
  在辞章之学上,王阳明取得了灿烂的成就,他被当时的文学界誉为天才。可不知什么时候,他突然解散了龙泉诗社,重新拾起了久违的军事。
  让他做出这一“吃回头草”举动的是一个叫许璋的居士。许璋当时在浙江余姚附近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一举一动都流露出传奇人物的特征。他喜欢穿白衣,喜欢站在茫茫一片绿的森林中,人们一眼就能发现他。据说,许璋曾经也是理学高手,拜过陈白沙为师,不过和王阳明一样,他也琢磨不透朱熹理学的真谛,所以抛弃理学,钻研军事和奇幻法术。他有两个让人钦佩的地方,一是占卜:他能掐会算,有在世刘伯温的美誉。他曾准确地预言了朱宸濠的造反,又准确地预言了明帝国十一任皇帝朱厚熜(明世宗)的继位(朱厚熜是以非太子身份登基的)。另一成就是在军事理论上,他用多年时间吃透了诸葛亮兵法和奇门遁甲中的兵法部分,后来他把这些兵法毫无保留地传授给了王阳明。
  王阳明得知山中有这样一位奇人后,就急忙去拜访。二人交谈,当许璋发现了王阳明的宏图大志和他正在钻研的辞章之学后,夸张地大摇其头。
  他说:“辞章是小技,小技不能成大业,何况是圣贤。”
  王阳明惊异地问:“那该如何?”
  许璋说:“建功立业是圣贤的不二法门,你如果真是胸藏韬略、有经略天下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