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说论语-第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解析】看上去,孔子在讲学习的重要性。实际上,孔子想强调的是,所有的优点,如果不懂得变通,都会变成伤害自己的弱点。

这是子路在卫国出任蒲地宰,出发之前孔子对他的忠告。平时,孔子教育学生们要仁德诚信等等,子路都深信不疑。可是到了子路要独力为官的时候,孔子知道,如果子路一味地仁德诚实等等,那就一定没有好下场。就像一个母亲平时在家里教育孩子要讲礼貌,要谦虚,不要打人骂人,挨打了来告诉妈妈一样,一旦孩子去学校住校了,母亲就会说别吃亏,别人打你,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告诉老师之类。毕竟,品德这东西固然是好东西,可是在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上死守品德,最终吃亏的还是自己。这,就是孔子对子路的忠告。所以说,孔子是个很实际的人。

【现实解说】有人这样评价广东人:广东人的优点是务实,缺点是太务实。用同样的句式:现代人的优点是变通,缺点是太变通。

3。16(13。1)★★

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

【译文】子路问怎样管理政事。孔子说:“做在老百姓之前,这样才能使老百姓为你干活。”子路请求多讲一点。孔子说:“不要懈怠。”

【解析】简单说就是“以德治国”的意思,要百姓怎样,自己带头去做。

这是子路任蒲地宰之前,向孔子请教,孔子就说以德治国就好了。子路还问,孔子就说你坚持这样不要懈怠就可以了。

【现实解说】这大概可以说成是“以德治国”的简单定义吧。

3。17(14。42)★★

子路问君子。子曰:“修己以敬。”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人。”曰:“如斯而已乎?”曰:“修己以安百姓。修己以安百姓,尧、舜其犹病诸?”

【译文】子路问什么叫君子。孔子说:“修养自己,保持严肃恭敬的态度。”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周围的人们安乐。”子路说:“这样就够了吗?”孔子说:“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修养自己使所有百姓都安乐,尧舜还怕难于做到呢?”

【解析】这段话紧接着上面一段,子路要去蒲地当官,向孔子求教,上一段孔子就说了先之劳之,子路觉得不够用,于是换个提法来请教。孔子连用三个修己,其实跟先之劳之的意思完全一样,还是以德治国的路数。但是三个“修己”的结果是不一样的,第一个是做好自己就行,第二个是做好自己带动旁人,跟先之劳之完全相同。可是子路还不满足,孔子就说了,“做好自己还能让百姓都好,那是尧舜都难做到的,你就别想了”。

其实孔子的意思很明白:做好自己就行了,如果能带动周围的人,那就很好了,至于更高的层次,你做不到,也不要想了。一个人的目标不要太高,对于你来说,先之劳之就够了,别再瞎操心别的了。

孔子说话,分寸拿捏得都恰到好处,条理也很清晰,针对性也非常强,真是一个了不起的老师。

【现实解说】大凡把自己说得完美无比的人,都不要轻易信他的。

3。18(9。12)★★

子疾病,子路使门人为臣。病闲,曰:“久矣哉,由之行诈也!无臣而为有臣。吾谁欺?欺天乎?且予与其死于臣之手也,无宁死于二三子之手乎!且予纵不得大葬,予死于道路乎?”

【译文】孔子患了重病,子路派了属下去作孔子的家臣伺候。后来,孔子的病好了一些,他说:“仲由很久以来就干这种弄虚作假的事情。我明明没有家臣,却偏偏要装作有家臣,我骗谁呢?我骗上天吧?与其在家臣的侍候下死去,我宁可在你们这些学生的侍候下死去,这样不是更好吗?而且即使我不能以大夫之礼来安葬,难道就会被丢在路边没人埋吗?”

【解析】孔子生病,在蒲地做官的子路派手下来伺候孔子,行的是家臣的礼,孔子很受用。可是病好之后,孔子怕学生们暗中笑话他,于是说了这样一番话,意思是这都是子路搞的鬼,跟我没关系。孔子此时不过是借住于别人家的私立学校校长,是没有资格拥有家臣的。因此,使用家臣会被看作不恰当的攀比,同时也不符合周礼。所以,孔子的这番话是说给大家听的,表面上埋怨子路,心里想的是另一回事。

孔子,是一个非常要面子的人,特别是在学生们的面前。

【现实解说】按照级别,待遇不同。待遇超标了怎么办?没人说就装不知道,有人问就推到别人头上。

【附】子路之死

蒲地(今河南省长垣县)是卫国上卿孔圉的封地,这个地方民风比较彪悍,是卫国的主要兵源地,比较难治理。因此孔子向孔圉推荐子路去做蒲地宰,孔圉接受了这个推荐。

子路在蒲地严格按照孔子的“先之劳之”和“修己以安民”的教诲去做,深得民心,加上自身的威严,当地勇士们对他也很敬佩。因此,蒲地治理得不错。

一年农闲,子路征集当地百姓兴修水利。对于百姓来说,这就是役,是有义务必须参加的,而且按照当时的规定,必须自带口粮。可是上一年的收成不好,百姓普遍比较困难,于是子路自掏腰包,每天免费给大家一顿饭。这样,大家就不用自己带干粮了。一时间,子路名声大噪,百姓们纷纷赞扬他。

听起来,这样做好事的事情应该得到孔子的表扬,这样舍己为民的好官应该是孔子眼中的典范。可是事实恰好相反,孔子听说后,急忙派子贡去阻止子路。

子贡对子路转达孔子的说法:“你以为自己做了好事,实际上不是。你这样做,等于让大家向你感恩,而忘记了孔圉和国君,你这样是很危险的。正确的做法是按照规矩来,该怎样就怎样。如果你确实觉得百姓太苦,应该向孔圉请示,由孔圉或者国君来出这个钱。”

孔子的说法,显然考虑得更全面,更有道理。

到子路六十二岁的时候,卫国发生了政变。当时,卫国的废太子蒯聩占据了戚地,他的儿子卫出公当国君。孔圉老婆孔伯姬是蒯聩的姐姐,同时也是卫出公的姑姑。孔圉和老婆生了个儿子,名叫孔悝(音亏)。这个时候,孔圉已经死了,卫国就由孔悝说了算。

蒯聩跟姐姐感情好,于是暗中和姐姐商量,要赶走儿子,自己回来当国君。不久,蒯聩在姐姐的面首浑良夫的帮助下,潜入了孔家,胁迫孔悝结盟,要赶走卫出公,迎蒯聩回来做国君。孔家的管家栾宁知道这件事情后,急忙带着卫出公出逃鲁国,同时派人通知子路,让子路前来救孔悝。

子路听说政变,自家的小主人被挟持,想起来老师那句“见危授命”来,于是匆忙之间登上战车,单车来救孔悝。路上遇上逃难出来的师弟高柴,高柴劝他不要去,他非要去。

来到孔家,孔家大门已闭。子路跳下战车,大声高喊,要求释放孔悝。蒯聩派了手下两个勇士下来迎战子路,子路虽然勇猛,奈何上了年纪,只能勉强抵挡。几个回合之后,子路的帽子带被砍断,子路想起老师的话“君子死而冠不免”,意思是君子就是死也不能死得太难看,帽子要带好。所以子路放下武器,重新接好了帽子带,也不知道结好没有,反正对方没客气,上来砍死了子路。

而这个时候,孔悝实际上正愉快地和自己的舅舅饮着酒,他们已经达成了协议。

此后,孔悝立蒯聩为卫国国君,就是卫庄公。

子路之死,一方面与性格有关,但是,与孔子当初的谆谆教导没有关系吗?

听说卫国政变的时候,孔子就长叹了一声:“嗟乎,由死矣。”不久,子路的死讯就传来了。

子路的死,对孔子是个致命的打击。如果说颜回就像孔子的儿子,那么子路就是孔子的兄弟、朋友和战友,是互相关心的兄弟,是直言相告的朋友,还是生死与共的战友。孔子与子路的感情是任何人都无法相提并论的,甚至孔子对子路有一种强烈的依赖感。几十年来,子路就守卫在孔子的身边,为孔子鞍前马后、赴汤蹈火,即便是在外地做官,子路也常常亲自或者派人来探望孔子。

对于子路的死,很难说孔子没有内疚。其实孔子已经在3。15(17。8)中隐讳地告诉子路要懂得变通,可是孔子一定在后悔自己没有说得更明白更直接一些。

子路被害不到半年,孔子去世了。

第四部分 冉有

冉求,字子有,鲁国人,小孔子三十岁,是孔子的第二批学生。

冉姓来自周武王的弟弟冉季载,在鲁国是士的阶层。从历史记载看,冉家应该是世代为季孙家家臣,家境和受教育程度都不错。冉有的教养和从政能力在孔子弟子中都是首屈一指,从政的成就也最大。

冉有的性格稳中内敛,考虑问题周到并且相当谨慎,各方面知识非常丰富,孔子也因此很看重他,对他非常放心。冉有在季孙家中先后出任费邑宰和家宰,都是季孙家的实力职位,由此可见冉有的个人能力以及冉家与季孙家的渊源。

冉有进入孔门之后,因为见多识广办事得体,孔子出门一般都带上他。后来冉有回到鲁国,成为季孙的家宰之后,想办法说服季康子请孔子回国,之后又对孔子百般照顾,对师兄弟们也多有关照,在孔门中威望很高。可是,因为冉有为季孙家尽职尽责,而季孙家的政策很多是孔子反对的,因此孔子认为冉有助纣为虐,一度师徒反目。

冉有的从政能力一流,人品也是一流,对孔门的贡献与子贡不相上下,并列第一,可以说是孔学的一大功臣。不过由于孔子对冉有一再批评,因此后代的儒家并不待见冉有,很少提及。此外,冉有专心政务,在学说上没有建树。

4。1(13。9)★★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

【译文】孔子到卫国去,冉有为他驾车。孔子说:“人口真多呀!”冉有说:“人口已经够多了,还要再做什么呢?”孔子说:“使他们富起来。”冉有说:“富了以后又还要做些什么?”孔子说:“对他们进行教化。”

【解析】这是孔子管理一个国家的顺序了,首先要让老百姓富裕起来,之后对他们进行教化。这话让人想起管仲的仓廪实则知礼节,这个时候,孔子的思想已经受到管仲思想的影响。如果按照孔子先前的思想,就应该是先克己复礼再追求富裕。

这是孔子第二次从鲁国去卫国的途中,当时孔子的好朋友蘧伯玉在卫国受到重用,孔子因此从鲁国去投奔他。孔子踌躇满志,以为自己在蘧伯玉的力推之下可以在卫国大展宏图,因此在途中就在计划怎样治理卫国。受孔子乐观思想的影响,冉有也很乐观,于是师徒二人就在路上谈论起怎样治理这个国家来了。遗憾的是,卫灵公对孔子早就失去了兴趣,即便有蘧伯玉的推荐,也决不用他。因此,孔子无法去实践这段话了。

【现实解说】这段话的现实意义很浓重,中国首先是人口众多,之后开放国门,国家开始富裕起来。可是,教化始终没有跟上,老百姓精神层面文化层面的素质还是有待进一步提高。

另一个方面,升官之前要低调,像孔子这样舍我其谁的样子,一旦预想的事情落空,多么受打击啊。

4。2(7。15)★★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

【译文】冉有问子贡:“老师会帮助卫国的国君吗?”子贡说:“嗯,我去问他。”于是就进去问孔子:“伯夷、叔齐是什么样的人呢?”孔子说:“古代的贤人。”子贡又问:“他们放弃了国君的位置,有怨恨吗?”孔子说:“他们求仁而得到了仁,为什么有怨恨呢?”子贡出来对冉有说:“老师不会帮助卫君。”

【解析】卫灵公死后,因为太子蒯聩被赶走了,因此直接将国君的位置传给了太孙,也就是蒯聩的儿子姬辄,就是卫出公。蒯聩知道儿子当了国君,回来争夺宝座,在晋国赵简子的帮助下,占领了卫国的戚地作为据点。而卫出公坚决不给父亲让位,派重兵防范。父子争位,这件事恰好与伯夷、叔齐两兄弟互相让位形成鲜明对照。这里,孔子赞扬伯夷、叔齐,而对卫出公父子这样的争夺表示不屑。

这件事情的背景非常复杂,要一件件来说。伯夷、叔齐是商朝末年孤竹国国君的长子和三儿子,父亲去世之后,都不愿意继位,因此双双逃离孤竹国,最终饿死在首阳山。后代,他们被尊为圣人,也是儒家四大圣人之一。

蒯聩原本是卫灵公的太子,因为看不惯南子给老爹戴绿帽子,准备暗杀南子,失败之后流亡晋国,被废了太子。

这次父子相争,从君臣关系看,蒯聩是造反;可是从父子关系看,卫出公是不孝。所以,孔子的态度就是这两人都不是好人。

卫国国君父子对峙的时候,恰好是孔子师徒在卫国期间。这个问题,为什么冉有不去问,而要让子贡去问?冉有这人做事非常谨慎,原则性非常强,但是话不多。孔子对冉有的能力很欣赏,不过两人之间的交流并不太多。而子贡是孔子喜欢的学生,又能言会道,孔子很喜欢。冉有和子贡又是很莫逆朋友,因此,有些问题冉有觉得自己不方便问或者不知道怎么问,就请子贡出马了。

所以,短短一段话,能看出三人之间的微妙关系。

【现实解说】那种家族内斗、父子反目、利益集团内部斗争的事情,往往是很龌龊的。对于这类狗咬狗的事情,就不要去掺和了。

4。3(11。22)★★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译文】子路问:“听到了(好想法)就去做吗?”孔子说:“有父兄在,该先听听他们的意见啊,怎么能听到就去做呢?”冉有问:“听到了(好想法)就去做吗?”孔子说:“听到了就去做啊。”公西华说:“仲由问‘听到了(好想法)就去做吗’,老师回答说‘有父兄在,该听听他们的’,冉求问‘听到了(好想法)就去做吗’,老师回答‘听到了就去做’。我被弄糊涂了,敢再问个明白。”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要推动他;仲由太过鲁莽,所以要拉着他一点。”

【解析】孔子是个非常好的老师,对学生都是因材施教,回答学生的问题并不是千篇一律的,而是针对每个同学的性格特点,这就是为什么孔子的学生们对孔子都很佩服和尊敬的原因。同样一个问题,得到不同的答案,不仅子路和冉有受益,旁边的公西华也受到启发。这段话,显然是公西华记载下来的,显示这件事情对他的影响非常大。

不过,本性难移,冉有始终是个谨慎的人,而子路也总是鲁莽,最终也死在这上面。

这段话,应该是孔子周游列国期间,因为只有这段时间,子路、冉有和公西华才同时在孔子门下。

【现实解说】孔子那里,“闻斯行诸”取决于学生的性格。如今不同,“闻斯行诸”取决于领导的?对这一段应该牢记在心。好恶,领导说行,就行;说不行,就不行。

4。4(6。4)★★★★★

子华使于齐,冉子为其母请粟。子曰:“与之釜。”请益。曰:“与之庚。”冉子于其粟五秉。子曰:“赤之适齐也,乘肥马,衣轻裘。吾闻之也:君子周急不继富。”

【译文】子华为季孙出使齐国,冉有决定给他的母亲发放出差补助的粟米,于是来请教孔子。孔子说:“给他六斗四升。”冉有觉得少了。孔子说:“给他十六斗。”冉有却给了他八百斗。孔子说:“公西赤到齐国去,乘坐着肥马驾的车子,穿着又暖和又轻便的皮袍。我听说过,君子只是周济急需救济的人,而不是周济富人的人。”(传统解说都认为子华是替孔子出差,冉有发的补贴是孔子的。大错。)

【解析】孔子主张“君子周急不继富”,认为应当“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但是,这件事情上,却另有原因。

此处的背景也有些复杂,慢慢说来。

公西赤,字子华,因此也叫公西华。看这个名字就知道是鲁国公族,家里很可能比较有钱。事实上,家里确实有不少钱。公西赤精通周礼,是孔子赏识的学生之一。公西赤的年龄很小,与子夏等人是一批学生,比孔子小四十三岁。根据记载,冉有在孔子六十四或六十五岁的时候回鲁国,这时候公西赤只有二十一二岁。那么,公西赤是为谁出使呢?是什么时期呢?

首先,孔子与齐国没有任何关系,不可能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