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说论语-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孔子关于学习的论述,可以说是字字珠玑。

17。1(2。11)★★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译文】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解析】什么样的人可以当老师?懂得归纳总结,懂得从已有的知识中得出新的领悟的人,这样的人就能当老师了。孔子的话是正确的,只会死读书的人缺乏创造力,又怎么能启发学生呢?这样的人当老师,只能一蟹不如一蟹。所以,每当学生们有了新的感悟的时候,孔子总是特别高兴,这就是他特别喜欢和子夏和子贡谈话的原因。

温故知新,这个成语出于这里。

【现实解说】如今当老师不需要温故而知新,温故而知故就好了。按照教学大纲来讲课,以考试为目的。真正能够温故而知新的,要到硕士研究生这个阶段了。但是每个人经过填鸭式教育十几年,温故知新的能力早已经衰减到了原始阶段。

17。2(2。15)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译文】孔子说:“只读书学习,而不思考问题,就会罔然无知而没有收获;只空想而不读书学习,就会疑惑不解。”

【解析】所以,既要学习,又要思考;既要思考,也不能放弃学习。学习而又思考,这是好学生的标准。孔子一向就非常希望自己的学生在学习时能够有所发挥,而不是死记硬背。当初孔子以为颜回就是死读书的人,后来发现他还有自己的想法,于是感到欣慰。不过,仅仅有自己的思想还是不够的,孔子还希望学生能用自己的思想与自己交流甚至争论,这样自己也会有进步,而孔子之所以喜欢子夏,就是因为子夏具备这样的才能。

【现实解说】死记硬背,填鸭式教育本身就不是孔子的思想。现在的教育,学生们缺乏独立思考能力,不知道学到了知识用去哪里,对未来迷惘无知,都是因为我们的教育忽视了学生们的思想。

17。3(6。20)★★

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译文】孔子说:“懂得它的人,不如爱好它的人;爱好它的人,又不如以它为乐的人。”

【解析】这是学习知识的不同台阶,最低一层是懂得;高一阶是爱好,这样既会去探究更深层次的内涵;而更高的层次是乐在其中,那么就是整个身心都在其中,才能体会其中的乐趣,领会其中的精神。在孔子的学生中有两个人进入了乐之者的行列,颜回是对老师的学说乐在其中,而公西华是对周礼乐在其中。

孔子乐在什么?乐在周礼。

【现实解说】所谓发烧友,大致就是乐之者了。大致最完美的成功者,就是自己“乐之”的事业成为了自己职业。譬如比尔·盖茨和乔布斯,他们都是“乐之者”,他们乐在创新。每个人在闲暇的时候都应该问问自己:我乐在哪里?

17。4(8。17)

子曰:“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译文】孔子说:“学习知识就像害怕追赶不上那样,又像担心已经得到之后又丢失掉。”

【解析】这是孔子在讲自己的学习态度,总是担心学不到新的知识,还总是担心学到的知识被忘记掉,因此总是不停地学习,不停地温故知新。当然,这是孔子在给弟子们上课的时候说的,希望弟子们能有这样的学习态度——渴望。

【现实解说】学习就好像是追女朋友,一方面渴望得到,另一方面害怕失去。

17。5(7。8)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译文】孔子说:“教导学生,不到他想弄明白而不得的时候,不去开导他;不到他想出来却说不出来的时候,不去启发他。教给他一个方面的东西,他却不能由此而推知其他三个方面的东西,那就不再教他了。”

【解析】前面是讲学习的态度,现在开始讲学习的方法。孔子的意思,学生如果自己不想学习,就不教;自己不努力寻求答案,就不教;自己不动脑子,就不教。所以,孔子的学生都必须学会自己动脑子解决问题。在这一点上,孔子的教育方式很现代。

这就是启发式教育。

发愤、启发,这两个常用词来自这里。

【现实解说】启发式教育的关键在于什么?在于正确的引导,通过引导,让学生主动提出问题来。但是,不同的年龄段,需要不同的引导方式和不同的教育内容。譬如小学生,需要教导他们的是基于人性的内容,譬如要诚实,要懂得尊重人等等。如果小学生你就讲爱国、讲舍生取义,他们完全无法理解,怎么会有兴趣?怎么会有问题?所以,孩子们的教育,要以孩子们能够接受的,善良的人性的方面去引导。而不是从大人们的角度,迫不及待地向他们灌输成人应该具备的思想。

17。6(7。2)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译文】孔子说:“默默地记住(所学的知识),学习不觉得厌烦,教人不知道疲倦,这对我能有什么困难呢?”

【解析】想象一下这是一个怎样的场景,有人问孔子当老师是不是很辛苦很枯燥,孔子于是这样回答他。对于孔子来说,学习和教导学生都是很快乐很轻松的事情,可以说是乐在其中。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这两个成语来自这里。

【现实解说】一个好老师可以诲人不倦,一个糟糕的老师则能毁人不倦。

17。7(7。22)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孔子说:“三个人在一起,其中必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善的品德向他学习,看到他不善的地方就作为借鉴,改掉自己的缺点。”

【解析】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孔子大致就是这个意思。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处,都有可以让人学习的地方。这里的最大问题不是学不学习的问题,而是怎样才能判断什么是善者什么是不善。

说起来当然很容易,听起来也很动听。不过,孔子本人做到这一点也很困难,学生三千,孔子向哪个学生讨教过呢?

三人行的“行”字并不是行走的意思,而是在一起的意思。

【现实解说】多看别人的长处,自己就能进步。问题是,怎样才能看到别人的长处,这是更大的学问。

17。8(7。24)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

【译文】孔子说:“学生们,你们以为我对你们有什么隐瞒的吗?我是丝毫没有隐瞒的。我没有什么没有告诉你们的,我孔丘就是这样的人。”

【解析】人之间的关系是有亲疏的,一碗水永远不可能端平。为什么孔子要说这样的话?很显然,有人认为孔子偏心,私下向个别弟子传授了什么“独家秘籍”。也难怪有人有这样的想法,如果你看着老师总是跟几个同学在一起吃喝玩乐,你也会这么想。孔子身边,似乎永远是那几个弟子,其余的弟子没想法就怪了。所以,孔子要告诉大家:同学们,我跟子贡冉有颜回们虽然常常在一起,不过就是吃吃喝喝,真没有上过小课。

事实上呢?跟老师混得近的人,肯定可以得到更多的教诲。所谓近水楼台先得月,就是这个意思吧。

这句话,应该是孔子在卫国或者刚从卫国回到鲁国期间说的。

【现实解说】跟老师混在一起是可以多学到知识的,跟老板混在一起是可以多得到机会的。

17。9(7。28)★★★★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

【译文】孔子说:“有人分明自己不懂,还要不懂装懂以为自己发现了什么学问,我不是这样的。多听,选择其中好的来实行;多看,然后记在心里,这是获得知识的方法。”

【解析】孔子又是在说谁?好像孔门弟子中足够狂妄的就是子贡了,所以这应该是子贡入学初期的事情。当然,也有可能孔子所说的并非自己的弟子,而是另外的人。“知之次也”通常被译为“次一等”或者“其次”,其实不然,应该是次序、方法,也就是多听多看多学多记,才是学习的方法,而不是不懂装懂。

【现实解说】多闻多见,学习别人的长处,向先进文化学习。

17。10(7。33)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

【译文】孔子说:“就书本知识来说,大约我和别人差不多。做一个身体力行的君子,那我还没有做到。”

【解析】孔子说话很客观,还带着一些谦虚。孔子的知识其实比寻常人丰富得多,他自己说跟大家差不多,这是谦虚。重要的是后面一句,那就是孔子认为自己的执行力不足。事实上孔子确实存在执行力的问题,周游列国期间,孔子真正见到的国君似乎只有卫灵公,推销自己,却见不到老板,这就是执行力的不足。孔子的性格比较木讷好面子,求人的事情张不开口,这是他的最大问题。

换了在今天,以孔子的性格,也就是混个副教授。

【现实解说】人其实各有短长,有的人擅长于理论,有的人擅长于执行,如果一个人每个方面都擅长,那就是全才了,但是全才毕竟是少数。能够发现自己的长处和不足,就有了发挥自己长处的基础。

17。11(9。8)★★★★★

子曰:“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于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

【译文】孔子说:“我有学问吗?其实没有学问。有一个乡下人向我请教,我对他的问题完全没有概念。我上上下下反复思考,却一点头绪也没有。”

【解析】按照从前的解释,孔子先说自己没有学问,随后乡下人来问他问题,问题问得空洞无物,于是孔子从两头来发问,循循善诱,解决了乡下人的问题。这样的解释前后矛盾,先说自己没学问,随后的例子是自己超有学问。所以,这样的解释是错误的。

李零先生认为后面一句话孔子是在说自己,以证实前面的一句话。不过,李零先生在最后这样说:“我怀疑,孔子是说,在傻瓜面前,我一无所知。”这让人想起后来的一句西方俗话:一个傻瓜提出的问题,可能一百个聪明人也回答不了。窃以为,最后这句话,李零先生画蛇添足了。中国人的思维与西方人不同,西方人喜欢自嘲,中国人的思维模式是:如果我连傻瓜的问题都回答不了,证明我比傻瓜还要傻。

这里,孔子是在感慨自己的无知而已,而这个感慨,应该就来自乡下人的问题。如果我们把这两句话换一下顺序,大家就能清晰地理解了。一个乡下人向孔子提问,譬如问为什么马和驴生出来的是骡子,这个问题孔子是回答不了的。于是,孔子很郁闷很灰心丧气,回头对自己的弟子们说:“我有学问吗?我没有学问。”

空空如也,这个成语来自这里。

【现实解说】老师也有回答不上问题的时候,这是很正常的,不要沮丧,也不要怀疑自己,因为每个人都有不能了解的领域。

17。12(9。2)★★★★★

达巷党人曰:“大哉孔子!博学而无所成名。”子闻之,谓门弟子曰:“吾何执?执御乎?执射乎?吾执御矣。”

【译文】达巷党这个地方有人讽刺说:“孔子真牛啊!他学问渊博,问题是,没有哪一项令人称许的。”孔子听说了,对他的学生说:“是啊,我究竟能干什么呢?驾车呢?还是射箭呢?我还是驾车吧。”

【解析】周代五百家为一党,达巷是党名。也有说法巷党就是乡党,也就是居民区,达巷党就是贵族居民区。其实达巷党是什么地方无所谓,重要的是这句话究竟是赞扬孔子还是讽刺孔子。

古时对这段话的解说,多半是说实在赞扬孔子太博学而无法取舍,因而没有在某个方面成名。那么孔子后面的话就是谦虚,因为御比射的地位低。

不过,近年来的解说多半倾向于这是在讽刺孔子博而不精,什么都会但是什么都一般。于是,孔子进行了反驳。笔者认为,讽刺一说似乎更加合乎逻辑和当时的情况,而且,射、御并没有地位高低之分。而对于这整段话的解析,李零先生在《丧家狗》的解说最为精辟,借来一用。

孔子的回答很巧妙,他拿射、御打比方。古代战车,射手和御者相互配合,分工不一样,射手是瞄着目标射,盯着的是一个点;御者不是这样,他是拉着射箭的人到处跑,只有到处跑,才能找到合适的目标。博和精,最好两全;但两选一,他宁可选博。(摘自李零先生《丧家狗》)

顺着李零先生的解说,进一步发挥。周代的战车是三个人,御者、射手和车右,车右是用长兵器。御者的作用是带着射手和车右走,本身并不作战。所以,御者更像是老师,给弟子们指引道路,让子弟们去发挥发展,而自己甘心做无名英雄。所以孔子的意思是:我博学而无所成名,那是因为我是老师,我的职责是让弟子们有所成名,做到了这一点,我就已经很成功了。

孔子的话,既是反驳,也是向弟子们解释。

【现实解说】一个好老师,就应该有御者的精神。

17。13(15。31)

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译文】孔子说:“我曾经整天不吃饭,彻夜不睡觉,去左思右想,结果没有什么好处,还不如去学习为好。”

【解析】孔子强调学习的重要性,告诉大家,自学固然很重要,勤于思考固然很重要,但是向老师学习才是最好的方法。大致,这时候有人想退学回家,自学成材,于是孔子及时地告诉大家:还是向老师学习最靠谱。

前面孔子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要思,但是要思学结合。

【现实解说】失恋之后,吃不下睡不着,百思不得其解,不如再去找个新的。

17。14(14。24)★★★★

子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译文】孔子说:“古代的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而现在的人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

【解析】孔子这句话有些不知所云了。如果这样说,那么孔子学习是为什么?为自己提高自己?那么你教学生干什么?你应该一直学习下去啊。教学生不就是为人吗?孔子的原意,大致是说古人学习是为了提高自己,因此没有杂念,学得纯正;而如今学习都是为了今后挣一份生活,因此有私心杂念,专挑面子上的东西去学。

可是,孔子不正是提倡“学者为人”的祖师爷吗?他让学生们学习不就是为了让他们去当官吗?孔子此说,等于说:“他妈的,怎么现代人说话都这么不文明。”

这又是孔子晚年,怨言很多,看什么都不顺眼。

【现实解说】其实,每个人学习都是为了自己。即便是给别人看,也是为了自己。

17。15(14。44)★★★★

阙党童子将命。或问之曰:“益者与?”子曰:“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

【译文】阙里的一个童子将举行成年礼,有人问孔子:“这是个求上进的孩子吗?”孔子说:“我看见他在行礼的位子上,又见他刚才和长辈并肩而行,他不是要求上进的人,只是个急于成为成人的人。”

【解析】什么是将命?通常的说法是来传达消息,如果是这样解释,那么后面的对话就很唐突,很难成立。实际上,将命就是成年礼,也就是冠礼,男子二十岁加冠,从此就是成人了。加冠的同时,得到自己的字,这样名字就全了,所以冠礼也是命名的礼,因此也称为将命。一个阙里的少年将要举行成年礼,在现场有人问孔子这个孩子怎么样。孔子就说了,我看他现在坐在自己的位置上等待的样子好像很迫切,而刚才来到的时候和长辈并肩同行,我看他不是一个求上进的孩子,只是很盼望自己早点成为成人。

在还没有成人之前,不应该与长辈并肩而行。所谓的速成,不是急于求成,而是急着变成成人。

【现实解说】急于求成,往往忽略了过程中的规则。形形色色的形象工程成为豆腐渣工程,往往就是这个原因。

17。16(15。8)

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译文】孔子说:“可以同他谈的话,却不同他谈,这就是失掉了朋友;不可以同他谈的话,却同他谈,这就是说错了话。有智慧的人既不失去朋友,又不说错话。”

【解析】这两句话是孔子的人生教训,同时也是对弟子们的教诲。孔子一辈子不成功,就犯了很多这样的错误。同时,孔子也是在教育学生,颜回就是该说的话不说,所以朋友少路子窄;子贡早期就是话太多,不该说的话也说,因此人们不喜欢他。

跟什么人说什么话,见什么人下什么菜碟,这都是很重要的。这并不是见风使舵,而是为人处世的道理。

【现实解说】察言观色并不等于见风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