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说论语-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实解说】俗话说:野百合也有春天。俗话还说:美国也有乞丐。所以,话不要绝对。爱和恨本是人性的原始,跟仁没关系。

13。16(4。4)★★★

子曰:“苟志于仁矣,无恶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立志于仁,就不会做坏事了(或:不会被人所憎恶)。”

【解析】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只要做到这一点,当然也就不会做坏事。

在这里,孔子继续强调仁的绝对重要性。如果怎样,就怎样,这样的句子,孔子从前是很少说的。世上没有绝对正确的人,有的话,就是上帝。世上也没有绝对正确的事情,有的话,就是宇宙的运行。所以,当一个概念被绝对化之后,这个概念及被虚化了。

当孔子将“仁”的高度提升到“绝对”级别的时候,“仁”实际上就已经成为一种精神,就已经无法实现了。

【现实解说】不知仁为何物,如何苟志于仁?我看,还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实在些。

13。17(6。23)★★★

子曰:“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译文】孔子说:“知者喜爱水,仁者喜爱山;知者喜欢活动,仁者喜欢沉静。知者快乐,仁者长寿。”

【解析】四川地名有乐山,有仁寿,想来都是出于这里了。

为什么知者乐水呢?因为水是流动的,可以看到变化,利于观察;为什么仁者乐山?因为山是静止的,可以抑制人的欲望,利于思考。为什么知者乐?因为知者常有新想法;为什么仁者寿,因为与世无争。

孔子在把“仁”精神化之后,需要给出定义给出描绘了。所以,开始总结仁者的特征了,顺便把知者也带上。幻化到人间,就是孔子带着子贡。基本上,孔子就是按照自己和子贡的性格特点来定义仁和知的。

在这里,仁者的最大特点是沉静、爱山,孔子就是这样的。仁者的好处是什么呢?长寿。基本上,孔子说这话的时候过了七十了。人活七十古来稀,孔子差不多是当地长寿冠军了。

【现实解说】从运动和锻炼身体的角度来说,登山和游泳是一样的。但是住在山里和住在水边是完全不同的两种生活了。最好的房子当然是背山面水,所谓“半山别墅”,快乐且长寿。

13。18(14。28)★★★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之道有三个方面,我都未能做到。仁者没有忧虑,知者没有困惑,勇者没有畏惧。”子贡说:“这正是老师的自我表述啊!”

【解析】仁智勇是孔子常说的三件事,也是他认为的君子必备的三个条件。孔子说自己都不具备,有一定谦虚成分,但是也很真诚,因为他也有忧虑、也有迷惑、也有恐惧。子贡的话虽然有一定拍马屁的成分,但是也很真诚,他确实对老师非常敬佩。

为什么仁者不忧?因为无欲无求了,忧愁什么;为什么知者不惑,因为利害关系看清楚了,就知道该怎么去做;为什么勇者不惧?因为相信自己的力量。

这是孔子继续在为“仁”作定义,仁者的好处除了长寿之外,还没有忧愁。

没有忧虑的人是没有的,除非是傻瓜。忧虑少的人是有的,我们称之为“乐观”或者“看得开”,把它归于性格的范畴。实际上,知者没有困惑,既然没有困惑,自然也就没有忧虑;勇者无惧,认为自己什么都能搞定什么都能克服,自然也就不用忧虑。

【现实解说】这个时代,不是忧虑的时代,是焦虑的时代。生下来就面临幼儿园的竞争,之后是小学初中高中,然后面临考大学的竞争;大学毕业,面临就业的竞争;就业了,面临买房成亲的压力;成亲了,面临生孩子以及孩子户口的压力;生了孩子,面临孩子上学的压力;孩子长大了,面临父母年老多病的压力;退休了,面临自己年老多病的压力。死了,还面临火葬场乱收费和墓地涨价的压力。这么大的压力,这么惨酷的竞争,而且贯穿一生,能不焦虑吗?就算是仁者来,也会焦虑的。这也就难怪,这个年代没什么仁者了。

现在有一种病叫做焦虑症,进一步发展就是精神病。

13。19(9。29)★★★★★

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译文】孔子说:“仁者没有忧虑,知者没有困惑,勇者没有畏惧。”

【解析】孔子总是对弟子们说:言多必失。同样的话,不要再说第二遍。遗憾的是,孔子自己没有做到,这样的话又说了一次。更加遗憾的是,果然出事了。

仔细分析一下,发现孔子的这段话是不正确的,并且是自相矛盾的。也就是说,我们在《论语》中就能找到驳斥这段话的根据来。

孔子说了:“我非生而知之。”后来韩愈在《师说》就写道:“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知者不惑,只能说对他已经了解的知识不惑,对于他所不了解的知识,怎么能不惑呢?

孔子又说了:“父母,唯其疾之忧。”这不是忧吗?后来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还就写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仁者怎么能无忧呢?仁者无忧,是对自己无忧,对父母、对朋友、对家庭、对国家,怎么能无忧呢?

勇者不惧。什么是勇者?子路是勇者吗?不是,用孔子的话说,子路只是“好勇者”,卖弄勇敢的人。孔子怎样定义勇者呢?孔子说了:“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这,才是勇者。所以,怎么能说勇者不惧呢?

孔老师,言多必失啊。

【现实解说】每个人都有忧有惧有困惑,但是要懂得破解,不要在忧惧和困惑中停留太长时间。

13。20(14。4)★★★

子曰:“有德者必有言,有言者不必有德。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

【译文】孔子说:“有德的人一定有言论(流传后世),有言论流传下来的人不一定有德。仁者一定勇敢,勇敢的人都不一定有仁。”

【解析】这一段解说,还是李零先生的最好。

鲁国的叔孙豹博学多才,闻名于世。一次,叔孙豹出访晋国,晋国上卿(相当于宰相)士匄迎接,问叔孙豹:“古人有句话叫做‘死而不朽’,什么意思?”士匄没等叔孙豹回答,自己就说了:“我们家,在虞以前就是陶唐氏,在商朝是豕韦氏,周朝是唐、杜两氏,现在晋国最强大,我们又在晋国是士氏,我们这个家族是不是不朽?”

叔孙豹说:“以我听说的,好像不是你说的这些。你这叫世禄,世代做官而已,而不是不朽。鲁国从前有个大夫叫做臧文仲,他死之后,他的话还能世代流传,这才是不朽。我听说啊,最高的境界是树立德行,其次是建立功业,其次是留下言论。能做到这些,历经多长时间都不会被废弃,这才是不朽。至于您刚才说的,也就是保留了祖上的姓氏,守住了宗庙,使祖先能够得到祭祀,这样的家族,每个国家都有。并不是官越大,钱越多,就能不朽。”《左传》原文是这样的:豹闻之,大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虽久不废,此之谓不朽。

这里,“有德者必有言”完整地说应该是“有德者必有立言”。不朽分三等:立德立功立言,第一等的立德同时拥有第三等的立言,所以,上古的圣人都有言论流传下来,这就是“有德者必有言”。而某些统治者强迫老百姓背诵自己的言论,想要不朽,这就是“有言者不必有德”。

同样的逻辑,孔子常说仁知勇,也分成了三等,于是第一等的仁者拥有第三等的勇也就顺理成章了。既然仁已经成为了精神,对仁的追求就成为了一种理想。仁者就是有理想的人,有理想的人通常是无畏无惧的。所以,“仁者必有勇”是正确的。

说来说去,孔子还是在给仁下定义,描述仁的特征,把仁赋予更多的内涵。

【现实解说】仁者有勇,但是不一定有知,如果这样,仁者就很容易有勇无谋了。所以,有勇无谋的除了可能是傻瓜之外,还有可能是仁者。

13。21(7。30)★★★★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译文】孔子说:“仁难道离我们很远吗?只要我想达到仁,仁就来了。”

【解析】上帝说:要有人。于是便有了人。孔子说:我要仁,于是仁就来了。心中有仁,就是仁;心中有爱,就是爱;心中有佛,就是佛。手中无剑,心中有剑。说来说去,仁成了禅。

围绕着仁,孔子作了很多阐述。在“仁”这个问题上,一开始是指某种行为,后来是指某种想法,后来就成了精神。这个时候孔子虽然还在说仁,实际上“仁”已经成了“道”。

最终,孔子不讲仁讲道了,也就从儒家成了道家。

【现实解说】对一个东西强调得太多,或者太依赖,最终就是把它精神化、神秘化了。造神运动,往往就是这么开始的。

13。22(8。10)★★★

子曰:“好勇疾贫,乱也;人而不仁,疾之已甚,乱也。”

【译文】孔子说:“喜欢暴力而又恨自己太穷困,就会犯上作乱。对于不仁德的人或事逼迫得太厉害,也会出乱子。”

【解析】这一段李零先生的《丧家狗》解说得很好,不妨照抄过来。“好勇疾贫”,讲的是穷人不安其贫,积怨太深。“好勇”是暴力倾向,“疾贫”是恨自己太穷。苦大仇深,诉诸暴力,当然会出乱子。古代如此,现代也如此。“人而不仁”,主要是讲富人活着统治阶层不仁,不拿穷人当人,为富不仁。穷人恨富人或者统治阶层,再自然不过,但恨得太深,就会出乱子。穷人困苦无告,好勇不行,恨自己穷不行,恨富人富统治阶层特权也不行,这些都会造成乱,那该怎么办?孔子没说,李零先生替他说了:忍着吧。

自从逐渐把屁股从儒家挪到道家之后,孔子开始逐步认同老子的愚民政策,逐渐认为老百姓是愚蠢的。回顾自己的一生,从前是怨恨统治者不识货,现在则是认为老百姓没头脑。

【现实解说】不要恨自己穷,不要恨贪官污吏,稳定压倒一切。

13。23(14。6)★★★

子曰:“君子而不仁者有矣夫,未有小人而仁者也。”

【译文】孔子说:“君子中没有仁德的人是有的,而小人中有仁德的人是没有的。”

【解析】孔子口中的小人,并非后来所说的小人。什么是小人?一种是指所有士以下阶层,另一种是指没地位没学识的人。总之,小人就是广大人民群众。

孔子开办农民工学校的时候,招收了很多小人做学生。而到了晚年,身份地位不同了,已经不需要小人的学费了。事实上,孔子到了晚年已经完全不屑于去教小人了。

由儒及道再加上老年痴呆伴随的心胸狭隘,使得孔子在晚年说了很多令人诟病的话。

【现实解说】人老了,说话更要注意。一辈子说名言警句,老了老了晚节不保,岂不是很亏?

13。24(15。35)★★★★★

子曰:“民之于仁也,甚于水火。水火吾见蹈而死者矣,未见蹈仁而死者也。”

【译文】孔子说:“百姓们对于仁的畏惧,就好像对于水火一样。我见过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却没有见过为了仁而死的。”(旧译:孔子说:“百姓们对于仁的渴求,比对于水火的渴求更迫切。我只见过人跳到水火中而死的,却没有见过实行仁而死的。”)

【解析】历来的解说都说孔子认为老百姓渴望仁,其实都是睁着眼睛说瞎话。前面一句的水火被解释成老百姓生活的必需品,后面一句的水火怎么就成了危险物品?事实上,这句话分明就是孔子在埋怨老百姓的觉悟太低。为什么历来的解说都是黑白颠倒?因为他们要维护孔子的形象。直到李零先生的《丧家狗》,才第一次指出孔子不是在赞扬百姓,而是在贬低百姓。

整段话想要表达的是,老百姓对于仁的恐惧甚于水火。他们宁可死于水火,也不愿意接受仁。

这几段话与孔子当初讲德政的话相比,真是天地之别。孔子从前认为:老百姓的仁,取决于统治者的德。

【现实解说】世风日下,是老百姓不仁吗?上无德,则下不仁。

13。25(15。33)

子曰:“知及之,仁不能守之;虽得之,必失之。知及之,仁能守之。不庄以莅之,则民不敬。知及之,仁能守之,庄以莅之,动之不以礼,未善也。”

【译文】孔子说:“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但仁的水平不能保持它,即使得到,也一定会丧失。凭借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的水平可以保持它,不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那么百姓就会不敬;聪明才智足以得到它,仁的水平可以保持它,能用严肃态度来治理百姓,但使用百姓时不照礼的要求,那也是不完善的。”

【解析】仁被神化了,那么,仁是不是就是包治百病的灵丹妙药了呢?孔子说不是的,还需要两样东西。为什么神化的东西还要有辅佐的东西?一个好汉三个帮,所以,仁可以让一个人长命不老,但是要不生病,还需要有注意事项。

知、仁、庄、礼四个概念在这里,重要性排位显然是仁高高在上,礼已经被放在了辅佐的地位上。

【现实解说】这段话的现代话解释版本是这样的:好学上进可以让你娶到老婆,但是情商不够,老婆还是会跟别人跑;好学上进,而且情商很高,但是长得太对不起人,老婆就不好意思把你介绍给别人;好学上进,情商也高,还挺帅,但是挣不到钱,这也不会太幸福。

13。26(15。36)★★★★★

子曰:“当仁,不让于师。”

【译文】孔子说:“对仁的追求,就是老师,也不让给他。”

【解析】简单说,就是仁比老师更重要。进一步,当老师与仁矛盾的时候,选择仁而不选择老师。当仁已经被神化,当仁已经至高无上,老师当然就算不了什么了。甚至,在仁和父母之间做选择,也要选仁。

当仁不让,这个成语从这里来的。

【现实解说】当从精神层面讨论问题的时候,当你面对心中神化的理想的时候,人性往往就会被摧毁。

13。27(15。9)★★★★★

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译文】孔子说:“志士仁人,没有贪生怕死而抛弃仁的,只有牺牲自己的性命来成全仁的。”

【解析】当仁不让于师,当仁和老师相矛盾的时候,舍老师而就仁。那么进一步,当仁和你的生命发生矛盾的时候,怎么办?孔老师说了:去死吧。

孔子老了,想法越来越极端,整个人掉进了“仁”这个概念里。事实证明,对于“仁人”的“杀身以成仁”的要求实在是太高了,如果用这条类似于狂热的标准来框定什么是仁人,整个中国历史上就没有几个仁人了。

志士仁人、杀身成仁,这两个成语来自这里。

【现实解说】子曰:杀身以成仁。老百姓说:好死不如赖活着。

第十四部分 论孝

孔子幼年丧父少年丧母,基本上没有什么孝敬父母的机会。因此,在孝敬父母方面,孔子缺乏实践。他对孝的理解,恐怕多数还是来自周礼的部分。所以,尽管孔子强调孝,在孝的方面的言论并不多,也并没有什么特别之处。

对自己的儿子孙子,孔子也很少用孝来教导他们。

14。1(1。6)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汎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译文】孔子说:“弟子们在父母跟前,就孝顺父母;出门在外,要顺从师长,言行要谨慎,要诚实可信,寡言少语,要广泛地去爱众人,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这样躬行实践之后,还有余力的话,就再去学习文化知识。”

【解析】这段话其实是孔子给学生们的操行守则,告诉大家要尊重师长,要团结不要闹矛盾,这些都做好了,才能学习知识。这段话不能在招生的时候说,否则大家一看要做到这么多才能学习,都没信心报名了。

【现实解说】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确实是一种美德,不要抛弃。

14。2(1。11)★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译文】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要观察他的志向(因为具体的事情上他只能听从父亲的);在他父亲去世后,要观察他的行为处世。三年之内他不改变父亲生前的做法,这样的人可以说是尽到孝了。”

【解析】三年不改父亲的做法,为什么一定是三年?因为服孝三年,这三年时间,应当当做父亲还在世,不要违背父亲的意志。三年之后,才能施行自己的想法。

这句话与《论语》10。12(19。18)是相关联的,孔子所说的这个人就是孟庄子。

【现实解说】社会已经完全不同了,这个标准完全不复存在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