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说论语-第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陈亢

12。33(16。13)★★★

陈亢问于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对曰:“未也。尝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诗乎?’对曰:‘未也。’‘不学诗,无以言。’鲤退而学诗。他日又独立,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闻斯二者。”陈亢退而喜曰:“问一得三,闻诗,闻礼,又闻君子之远其子也。”

【译文】陈亢问伯鱼:“你在老师那里听到过什么特别的教诲吗?”伯鱼回答说:“没有呀。有一次他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诗》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诗,就不懂得怎么说话。’我回去就学《诗》。又有一天,他又独自站在堂上,我快步从庭里走过,他说:‘学《礼》了吗?’我回答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懂得怎样立身。’我回去就学礼。我就听到过这两件事。”陈亢回去高兴地说:“我提一个问题,得到三方面的收获,听了关于《诗》的道理,听了关于礼的道理,又听了君子不偏爱自己儿子的道理。”

【解析】孔鲤是孔子的儿子,字伯鱼。陈亢是孔子第三代学生,可是学习成绩一般,老师并不喜欢他,能够受到老师亲自教导的机会也不多。因此,陈亢有两个怀疑,第一怀疑孔子是不是有偏私,第二怀疑孔子的学说到底有什么用处。在7。31(19。25)和7。32(1。10)中,陈亢也曾经在子贡面前质疑孔子的人品和能力。

那么,孔子真的对儿子没有偏私?事实上是,孔子对儿子确实很一般。但是,这反映了君子不偏爱自己的儿子吗?不是的,孔子与孔鲤的父子关系相当平淡,这一点是有明证的。

整部《论语》,提到孔鲤的仅仅有两处(另一处在第十五篇),即便是这两处,孔子对孔鲤的态度也都很寻常,甚至语带斥责,却看不出期许来。孔子对孔鲤的学习态度非常不满,实际上孔子也不大关心儿子的学习,只是偶尔看见了说两句,多数情况下,说都懒得说。为什么会这样呢?

首先,孔子常年和弟子们在一起,同甘共苦,荣辱与共,而与儿子反而很少见面,几乎没有沟通;

其次,弟子们不同的个性但是共同的对老师的尊重让孔子非常受用,子路的直率忠诚,子贡的贴心和善解人意,子夏的聪明好学等等,都让孔子打心眼里喜欢。而儿子在学问上很不用心,在自己面前畏畏缩缩,这些都常常让孔子不高兴。所以看见孔鲤,孔子的心情远不如看见子路子贡们;

第三,孔子对前妻丌官氏很不喜欢,因此休妻,大致,孔鲤的性格或者长相或者性格和长相都像他娘,孔子一看就不喜欢。后来丌官氏去世,孔鲤哭母亲的时间长了一点,孔子还怒斥他“太过分了”。按《礼记》:伯鱼之母死,期而犹哭。夫子闻之,曰:“谁与哭者?”门人曰:“鲤也。”夫子曰:“嘻,其甚也。”伯鱼闻之,遂除之。

孔鲤不好学,而且平时的衣饰也不太讲究,这不怪他,从小就没有了娘,谁来管他的衣饰?可是,孔子最看重的就是两样:学问和衣饰。有一次,孔子看见孔鲤的穿着很不得体,叫住了他。“你看你,穿得乌七八糟,太不像话了。”孔子对儿子说话就没有对学生们说话那么循循善诱了,总是很严厉。“君子不能不学习,衣饰不能不讲究。衣饰不合适就是失礼,失礼就无法在这个社会上立足。让人远远地看到你的外貌就喜欢你,靠的是衣饰;让人跟你打交道之后越来越喜欢你,靠的是学问。”

按《说苑》。孔子曰:鲤,君子不可以不学,见人不可以不饰;不饰则无根,无根则失理;失理则不忠,不忠则失礼,失礼则不立。夫远而有光者,饰也;近而逾明者,学也。

【现实解说】父子之间的关系往往是这样,如果不是特别亲密,就是特别疏远。如果父母的关系有问题,多半父子关系都不好。而父亲对于儿子的教育,自古以来都是个难题。

公西赤

12。34(7。34)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

【译文】孔子说:“如果说到圣与仁,那我怎么敢当!不过(向圣与仁的方向)努力而不厌烦地做,教诲别人也从不感觉疲倦,则可以这样说的。”公西华说:“这正是我们学不到的。”

【解析】孔子还是很谦恭的人,特别是在得意弟子面前。事实上,孔子从来不以圣人自命,甚至不敢说自己是仁人。正是这样的谦恭,反而得到学生们的尊重。

关于公西华,见5。2(6。4)。

公西华是鲁国公族,对于周礼的礼仪非常精通,似乎并不一定比孔子差,而人品也很谦恭。孔子很喜欢公西华,经常会带着他出去。

诲人不倦,这个成语出自这里。

【现实解说】谦虚令人尊重,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谦虚都令人尊重,只有在成熟的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面前谦虚才能得到尊重。

诲人不倦现在常常被改为毁人不倦,糟糕的教育和老师只能制造糟糕的学生。

司马牛

12。35(12。3)★★★

司马牛问仁。子曰:“仁者,其言也讱。”曰:“其言也仞,斯谓之仁已乎?”子曰:“为之难,言之,得无仞乎?”

【译文】司马牛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仁人说话是慎重的。”司马牛说:“说话慎重,这就叫做仁了吗?”孔子说:“做起来很困难,说起来能不慎重吗?”

【解析】对于仁的解释,孔子针对每个人的答案是不一样的。为什么对司马牛的解释是“说话要慎重”?这就必须要了解司马牛的背景了。

在《论语》7。5(7。22)中记载,孔子师徒路过宋国的时候,曾经险些被宋国司马桓魋所杀。桓魋本姓向,又叫向魋。当时,向魋受宋景公宠信,担任司马,在宋国权倾朝野。向魋这人傲慢自大,和宋景公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差,最终占据曹邑叛乱,结果被宋国军队攻打,向魋逃到了卫国,之后又逃到了齐国,投靠了田常。

向魋有一个弟弟叫向耕,字子牛,因为哥哥是司马,因此向耕又叫司马耕或者司马牛。司马牛这个人很诚实也很本分,哥哥被赶跑之后,他就把自己的封邑都交了出来,逃到了齐国,田常对他很好,给房子给地。后来向魋也到了齐国,司马牛觉得跟哥哥在一起就等于是哥哥的同党,就等于叛国。于是,司马牛把齐国的房子和地都交还给了田常,自己又逃到了吴国。可是在吴国待不下去,又逃到了鲁国。在鲁国,司马牛进了孔子的学校,从此也算是孔子的学生。

司马牛总是很忧郁很烦躁,常常自言自语,也常常像祥林嫂一样向别人诉说自己的不幸和困惑,对于国家和家庭的巨变总是想不通,怎么原来还是全家忠良,突然一个晚上就都变成了逆臣叛贼了呢?忧郁症,典型的忧郁症。

针对司马牛的忧郁症,孔子告诉他说话要谨慎,别整天神神叨叨的。

【现实解说】当一个人的命运突然之间发生了颠覆,他就很难找到合理的解释,从而神神道道,自言自语,百思不得其解。很多富人一夜之间成了穷光蛋,或者很多官员一夜之间成了阶下囚,都会在神经上出现问题。

12。36(12。4)★★

司马牛问君子。子曰:“君子不忧不惧。”曰:“不忧不惧,斯谓之君子已乎?”子曰:“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

【译文】司马牛问怎样做一个君子。孔子说:“君子不忧愁,不恐惧。”司马牛说:“不忧愁,不恐惧,这样就可以叫做君子了吗?”孔子说:“自己问心无愧,那还有什么忧愁和恐惧呢?”

【解析】孔子这又是针对司马牛的现状来说,因为司马牛就是生活在忧愁和恐惧中。孔子就是这样,无论你问什么问题,他总是针对你的弱点来。循循善诱,不放过任何机会来帮助学生改正缺点,孔子这样的老师真是个好老师。

对于司马牛这样有严重心理障碍的人,孔子其实更多的是充当心理按摩师,其次才是老师。

孔子这人心胸真的很宽,司马牛的哥哥当初几乎杀了孔子,而孔子依然收他的弟弟为弟子,并且为他治疗心理疾病。

【现实解说】问心无愧就能不忧不惧了吗?有的人问心无愧,不是因为他品德高尚,而是因为他已经没有了缺德的底线,做任何无耻的事情都认为是合情合理,这样的人反而无忧无惧。

12。37(12。5)★★

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

【译文】司马牛忧愁地说:“别人都有兄弟,唯独我没有。”子夏说:“我听说过:‘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只要对待所做的事情严肃认真,不出差错,对人恭敬而合乎于礼的规定,那么,天下人就都是自己的兄弟了。君子何愁没有兄弟呢?”

【解析】司马牛其实有兄弟,不过他的兄弟们死的死,散的散,所以他说自己没有兄弟。于是,他就问最有学问的同学子夏,子夏很聪明,他也知道司马牛的问题,于是也像老师一样开导他。

可惜的是,司马牛的忧郁症最终还是没有改善,终于,司马牛在鲁国自杀身亡。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四海之内,皆兄弟也。这两个成语,就出于这里。

【现实解说】死生有命,富贵在天。这句话很有意思,就是说不要去太在意生死和富贵,只要努力了,该是自己的跑不掉,不该是自己的也抢不来。有这样的心态,在这个时代就能活得自然一点,自尊一点,自由一点。

申枨

12。38(5。11)

子曰:“吾未见刚者。”或对曰:“申枨。”子曰:“枨也欲,焉得刚?”

【译文】孔子说:“我没有见过刚强的人。”有人回答说:“申枨就是刚强的。”孔子说:“申枨这个人欲望太多,怎么能刚强呢?”

【解析】孔子为人谦恭,说话很是注意不得罪人。从前,孔子很少用这样的全面否定的说法,记忆中只有一句“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是用来抨击统治者的。那么,为什么孔子会这样说?因为人老了,容易偏执抱怨,孔子也不例外。

孔子认为,无欲则刚。只要有欲望,就有可能被引诱,就有可能失去原则和志向。至于申枨,也就是《史记》中记载的孔子的弟子申党,字周。

【现实解说】无欲则刚,有欲则容易受骗。如今骗子横行,利用什么骗人呢?性欲和物欲。

第十三部分 论仁

孔子学说中,仁是一个重要概念。千百年来,我们讲仁爱讲仁德讲仁政,但是究竟什么是仁?从来没有人说清楚过。所以,所谓的仁爱仁德仁政等等,都不过是忽悠。

什么是仁?仁不是爱也不是德,更不是舍己为人。

在孔子的思想体系中,仁是一个变化中的概念。

最初,孔子所说的仁是一种处世之道,一种怎样受人欢迎的与人相处的办法。用现代一点的话说,就是一个人的情商。每个人的性格不同、学问不同、见识不同,所以每个人的仁是不同的。也就是说,仁没有统一的答案。

所以,仁并不高尚,而是理智。仁的目的是让人适应社会,而仁者就是适应社会者。

所以,孔子回答学生们有关仁的问题,多半就是针对这个学生的弱点,告诉他要改正什么,然后就能与人和善相处,就能适应这个社会,这就是仁了。

随着时间的推移,孔子逐步为“仁”增加了更多的内涵,“仁”的地位逐步抬升,“仁”的作用逐步夸大。渐渐地,“仁”成为一种模糊的概念,进而神化以及神秘化,成为包治百病的良方。这个时候,“仁”俨然在“礼”之上了,成为一种虚无的需要修炼的东西。

当“仁”虚化掉之后,就逐渐接近于“道”。最终,孔子发现“道”比“仁”更牛,于是孔子开始讲道,并逐渐用“道”取代了“仁”。这标志着孔子在晚年已经成为了道家。

只不过由于孔子一生大部分时间在讲“仁”,仅仅在去世前一段时间讲“道”,因此后世淡化了孔子的道家归宿,也刻意忽略了孔子以“道”替代“仁”的事实,而进一步发扬孔子的“仁”,因此,“仁”成为孔子的标签。

在这一篇,可以清晰地看到“仁”是怎样由人到神的。

13。1(15。10)★★

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译文】子贡问怎样才算是仁。孔子说:“做工的人想把活儿做好,必须首先使他的工具锋利。住在这个国家,就要侍奉大夫中的那些贤者,与士人中的仁者交朋友。”

【解析】这是孔子周游列国回到卫国之后,子贡来提这个问题。孔子很高兴,说你要干什么事情,必须先学习好相关的知识。你要当官呢,先要好好学习诗书礼乐。为什么孔子这样说?因为子贡学习不努力,孔子认为他的知识不够。

之后又说去给卿大夫打工,看上去这句话有点跑题,实际上非常重要。从前,孔子的思想是学习知识要给国君打工,他很不喜欢弟子们去给卿大夫打工,认为这不是为国效力。可是现实残酷,国君都成了摆设,而且自己周游列国都找不到给国君打工的活,弟子们要生活要前途,不给卿大夫打工实在不行了。所以,这里孔子提出来可以给卿大夫打工,但是要是贤的卿大夫。

这应该是孔子第一次开口鼓励弟子们去给卿大夫打工,之后弟子们才纷纷去作家臣。子贡的原意倒不是想去做家臣,但是得到老师这样的回答,也算是给师兄弟们办了点实事。

什么是仁?这里,孔子的答案是:找份好工作。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这句名言,来自这里。

【现实解说】要朝哪个方向发展,就要先把这个圈子混熟,结识圈子的领袖,与圈子里的实力派结交。

13。2(15。24)★★★★★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译文】子贡问孔子:“有没有一句话可以终身奉行的呢?”孔子回答说:“那就是恕吧!自己不愿意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解析】乍一看,这段话没有问仁。实际上,终身可行的,就是仁。那么,什么是恕?按《说文》:恕,仁也。按《声类》:以心度物曰恕。按《贾子·道术》:以己量人谓之恕。

这样说来,仁,恕,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三位一体。

从恕的结构来说,恕者,如心也。也就是说,恕就是将心比心。

子贡学习不太努力,老师讲太多道理也记不住,所以干脆来个懒办法,朝老师要精华本。孔子给的答案果然很简练,就是一个字,随后还给解释。孔子行走江湖多年,什么都比较看得开,因此认为一个人生活中最好的心态应该是“恕”。为什么要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呢?因为子贡喜欢卖弄,总想把自己的想法强加于别人。孔子就曾经讽刺他卖弄以及多嘴,所以这个时候再次指出来。

这应该是子贡离开学校之前向孔子请教,而孔子对他的忠告令他受益匪浅,因此一生对孔子都很崇敬。

什么是仁?孔子这里给的答案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其实这句话是孔子思想的精髓,如果每个人都能以这样的思想指导自己的生活,这个社会就必定是一个和谐的社会。所以,不用讲那些不着边际的道理,只要人人记住这八个字: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现实解说】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日常生活中,这句话非常实用。譬如你不喜欢被人大声骚扰,你在公共场所就不要大声说话;你有急事坐地铁,可是电动扶梯左右都站了人,你没法向上走,于是你就明白应该站在右边,左边腾出来给赶时间的人走;你希望自己可以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你就应该给别人说话的自由;你看见狗屎在路边,你会骂狗的主人太缺德,那么你就不要让你的狗在路边拉屎。如果每个人都有这样的思维,社会文明就已经很高了。

13。3(12。2)★★★★

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仲弓曰:“雍虽不敏,请事斯语矣。”

【译文】仲弓问怎样做才是仁。孔子说:“出门办事如同去接待贵宾,使用百姓如同去进行重大的祭祀,要认真严肃。自己不愿意要的,不要强加于别人。做到在朝廷上工作不要抱怨,在卿大夫的封地里打工也不要抱怨。”仲弓说:“我虽然笨,也要照您的话去做。”

【解析】冉雍问仁,孔子回答的都是怎样做官。因此,这是冉雍新官上任前向老师请教。孔子的回答,基本上是套话,因为冉雍的性格本身就比较谨慎。这三句话可以这样总结:少说话,做事小心,说话不要抱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