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说论语-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孔子正是在这样的一些活动中体会周礼,并且成为丧葬祭祀礼仪的专家,这为他长大以后精通并且宣扬周礼打下了基础。正是因为地位低贱,为了生活,从小什么样的事情都要做,所以孔子才能够“多能”。

穷人的孩子早当家,就是这样。

孔子并不避讳自己出身低贱的事实,同时认为,出身高贵的人往往缺乏才能。相反,倒是后世的统治者们处处“为圣人讳”,竭力淡化孔子是私生子以及出身低微,境界高下,真是不可同日而语。

“君子多乎哉?不多也。”这句话还有另外一种解释:君子会认为自己的技能太多吗?不会认为自己的技能多的。

【现实解说】12岁就开始做学徒,还不到15岁父亲去世,就要养活母亲和三个姐妹。先在茶楼跑堂,之后区钟表店做学徒,再之后去五金厂当推销员。这个人,是香港首富李嘉诚。

父亲是非洲黑人,两岁父母离婚,随母亲在印度尼西亚生活,之后由外祖父外祖母抚养。这个人,是美国总统奥巴马。

1。3(9。7)

子牢曰:“子云:‘吾不试,故艺’。”

【译文】子牢说:“孔子说过,‘我(年轻时)没有做官,所以会许多技艺’。”

【解析】子牢,一说是孔子的学生。试,通仕,出仕的意思,也就是做官。孔子年轻的时候,是没有机会做官的。孔子所说的技艺,应当就是百姓谋生的技术。

通常,官宦子女由于生活无忧,很少回去学习谋生的技艺。而穷人家的孩子没有机会当官,不得不多学些手艺来养家糊口,这也就是常说的“穷人的孩子早当家”。

【现实解说】一公务员处长已婚,与一女勾搭成奸。两人联络多靠电话,后来学会QQ,再赶时髦使用微博。一日,两人商量在酒店开房,以备行房,以为微博是QQ,发评论只能自己两人看见,于是使用手机微博商定时间地点并互递风骚,却不知暴露于网络之中。于是华夏一时震动,遂成一段佳话。

处长长叹:“吾试,故不艺。”

1。4(7。7)★★★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译文】孔子说:“只要自己拿着十余块干肉为礼来见我的人,我从来没有不给他教诲的。”

【解析】脩,就是干肉,基本上就是腊肉。孔子的学费就是腊肉,别以为腊肉不值钱,那年头,肉是很值钱的。

孔子长大之后,由于士的身份得到承认,孔子得到了在官办学校的六艺义务教育,六艺,就是书数礼乐射御,士以上贵族阶层必须接受的基础教育。孔子学习非常刻苦,因此很有学问。二十岁之后,孔子应聘前去季孙家族担任管耕牛和管仓库的小官。到三十岁,孔子辞职回家,开设了私立学校。之所以开设私立学校,是因为孔子看到官办学校已经难以为继,大量的士无法接受义务教育,并且义务教育水平低劣。同时,大量的社会底层有学习知识的愿望。因此,孔子决定自己办学,广招学生,传授知识。

上面这句话的含义实际上就是说:“只要交学费,就可以入学。”为什么孔子要说这句话呢?两个原因,第一,很多人不敢来报名;第二,孔子迫切需要很多人来报名。

为什么很多人不敢来报名?因为在中国历史上就从来没有过私立学校,按照周礼的规定,士以上阶层拥有在公立学校受教育的权利。但是同时,并没有给平民受教育的权利。那么,平民有没有资格受教育呢?可以说有,也可以说没有,完全取决于统治者的态度。用现代话说,这是个法律空白。所以,孔子办私校就是打政策的擦边球,可以说,打擦边球的祖师爷也是孔子。但是严格来说,孔子私校是违背周礼的。

还好,当时鲁国国君被架空,掌权的三桓家族也懒得管这样的事情,孔子的私校因此才能够开张。

孔子的擦边球虽然成功了,可是谁来报名呢?士以上阶层可能质疑孔子的水平和私校的合法性,平民则很害怕自己没有资格受教育。因此,敢来报名的并不多。

为什么孔子迫切需要很多人来报名呢?因为这是孔子养家糊口的饭碗,没有人报名,就意味着没有收入,拿什么养老婆孩子?

正是在这样的情况下,孔子对大家说了这样的话,意思就是:来吧,只要交学费,就可以来学知识。

孔子的学校没有设招生门槛,只要交学费,不论出身,一概招收。

因此,孔子创办学校,也就是为了生活,谈不上什么社会担当。

有人会说孔子只认钱,是拜金主义。但是,拜金主义与等级制度相比,不是人性很多、公正很多了吗?钱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挣到的,可是那种基于血缘的等级制度就是拼爹,那是从娘胎里的不公正。

【现实解说】记得N年前我们就自诩义务教育了,不过那是家长的义务。后来好了,终于是国家的义务了。不过国家义务不是那么容易给的,要上公立学校,也就是要享受义务教育,需要很多证件的。简单罗列一下:出生证、身份证(全家的——身份证不是本地的,要暂住证或者居住证)、户口本、母亲的计划生育证、独生子女证(超生的要罚款处理书和发票)、房产证(租房的要租赁合同)、父母的社保证、非本地户籍的要在户籍地教育部门开具《就学联系函》等等。

农民工子弟要整这么多证……就算整到了,也未必能被录取。怎么办?农民工学校招生来了:只要交钱,就能上学。

农民工学校,孔子的学校,噢耶。

1。5(15。39)★★★

子曰:“有教无类。”

【译文】孔子说:“都可以来学知识,不分族类。”

【解析】这句话的翻译历来有些乱七八糟,字数越少,衍生的涵义越多,因此大家都来猜猜猜。从来没有人把这一句话与孔子私校招生联系起来,以为这就是孔子吃饱了没事干发明的名人名言。

这句话与上面的一段话是同期的,也就是孔子私校招收学生期间。

我们不妨来还原现场。

孔子私校门口来了许多人,有士有平民还有野人,大家都很好奇,但是没有人报名。孔子一看,要想办法忽悠他们入学啊。

“你们为什么不报名啊?不想学习知识?”孔子问大家。

“不是啊,我们不是士,不知道有没有资格啊。”有人说。

“我们是士,可是不知道来这里学习合不合规定啊。”有人说。

于是孔子回答:“有教无类。”

“有教无类”加上“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诲焉”就是孔子私校最早的招生口号。

所以,“有教无类”并不反映孔子的境界,而只是招生的策略或者说原则而已。而“有教无类”的反面依然是等级制度,以及后来的户籍制度。

事实上,孔子私校早期的招生情况很不理想,在为数不多的学生中,大多数都是平民阶层,譬如颜繇、子路等等。直到后来孟孙家的南宫敬叔来投学,才为学校撑起了一点面子,学生的层次也才开始提升到士一级。

为了扩大招生,孔子想了很多办法,其中一个重要的办法就是“镀金术”或者“留洋术”。孔子在南宫敬叔的帮助下,从鲁国公室申请到了一笔“留学经费”,于是在南宫敬叔的陪同下前往当时的周朝伟大首都洛邑(今天的河南省洛阳市)游学,据称曾经前往当时天下第一学者老子那里请教,两人混得关系不错。后来,孔子回到鲁国,大肆渲染老子如何高深莫测,自己与老子怎样学术切磋之类。于是,整个鲁国都知道孔子去了伟大首都留学,并且与天下第一高人老子关系非同一般,这说明什么?说明孔子的学问也了不得啊。于是,很多人前来报名。

不要以为这是笔者的妄断,《史记》中太史公很巧妙地说明了这件事情,这样记载:孔子自周反于鲁,弟子亦稍进焉。翻译过来,就是孔子从伟大首都回来之后,很多人前来报名了。太史公为什么要提这样一句?《史记》中很多这样的记载都颇含深意,太史公看问题的深度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而言语之精妙只能让后人叹为观止。

【现实解说】××媒体前段时间猛烈抨击××市政府每年给机关幼儿园的数千万的财政补贴,机关幼儿园收费便宜、设施先进、服务周到。不过,不是人人都能上机关幼儿园,你要是公务员的子女才行。事实上,每座城市都有数量不等的享受财政补贴的机关幼儿园,而且只有公务员的子女能够享受。这就是:有教,有类。

此外,稍为大一点的城市,都会有一所学校主要面向官员子女招生。这,也是:有教,有类。

只有农民工学校例外,这里才是真正的:有教,无类。

1。6(14。5)★★

南宫适问于孔子曰:“羿善射,奡荡舟,俱不得其死然,禹、稷耕稼而有天下。”夫子不答。南宫适出,子曰:“君子哉若人!尚德哉若人!”

【译文】南宫适问孔子:“羿善于射箭,奡善于水战,最后都不得好死。禹和稷都亲自种植庄稼,却得到了天下。”孔子没有回答,南宫适出去后,孔子说:“这个人真是个君子呀!这个人真尊重道德。”

【解析】孔子为什么赞扬南宫适呢?因为南宫适的问题说明了一个道理:有才无德,才能反而会成为灭亡自己的武器。品德高尚的人,即使你不去争夺,天下人都会遵从你。

羿,夏代有穷国的国君,善于射箭,曾夺夏太康的王位,后被其臣寒浞所杀。传说中后羿射日,就是他干的,嫦娥是他的老婆。奡(音奥),寒浞的儿子,后来为夏少康所杀。奡力大,善于水战。禹,夏朝的开国之君,善于治水,注重发展农业,大禹治水就是他老人家。稷,周朝的祖先,又为谷神,教民种植庄稼。

南宫适就是南宫敬叔,是孟孙家族家长孟僖子的儿子,孟懿子的弟弟,鲁国的钻石王老五。孟僖子当初随鲁国国君出使楚国,因为不懂周礼而出丑,回国后就下决心让两个儿子好好学周礼,听说孔子精通周礼,就让南宫敬叔来学习。南宫敬叔就成为孔子学生中地位最尊崇的一位,也成了孔家私校的招牌。南宫敬叔虽然出身高贵,但是没有纨绔子弟的恶习,学习认真并且对老师很尊重。因为家族的地位,南宫敬叔还说服鲁国国君出人出车出钱,资助孔子前往周朝伟大首都洛邑参观学习,这让孔子感念了一辈子。从历史记载看,南宫敬叔很可能早夭。

那么,对于南宫适的这个问题,孔子为什么不回答呢?为什么要在南宫适走之后赞扬南宫适呢?大致的分析,孔子是一个讲周礼又讲面子的人,从社会地位讲,南宫适是上大夫,自己不过是个士,地位相差悬殊;但是,在学校里,自己是老师,南宫适是学生。因此,孔子可能觉得这个时候措辞比较困难,居高临下不好,太谦卑了也不好,当面表扬又容易被理解为奉承。因此,索性不说话。

类似这样不好回答干脆就不回答的情况,还有其他好几例。

【现实解说】乱世之中,炫耀武力接近于自取灭亡。相反,韬光养晦,低调发展往往能够笑到最后。

1。7(5。2)★★

子谓南容,“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文】孔子评论南容说:“国家有道时,他有官做;国家无道时,他也可以免去刑戮。”于是把自己的侄女嫁给了他。

【解析】南容,就是南宫适,南宫适字子容,因此又叫南容。孔子把自己的侄女嫁给南宫适这个钻石王老五,当然是再好不过。那么有两个问题,南宫适这样的钻石王老五,为什么能看上孔子的侄女?孔子又怎么可以做侄女的主?

孔子有一个同父异母的哥哥叫作孟皮,天生腿有残疾。孔子和哥哥岁数相差较大,并且在孔子成年之前没有见过哥哥,两人之间的关系按理应该比较疏远。可是,两人的关系事实上不错,猜测可能是孟皮在孔子的身份认证上很关照弟弟。

孔子的侄女就是孟皮的女儿,出身一般,大概是长相出众,因此被南宫适看中。而按照周礼,如果家中长子有残疾,就不能担当家长。孟皮天生腿有残疾,因此孔子应该是孔家的家长,从这个角度说,孔子有权力替侄女做主。也有可能当时孟皮已经去世,孔子因此替侄女做主。不管是哪一种情况,这样打着灯笼都找不到的姻缘,孟皮全家除了欢天喜地之外,还有别的选择吗?

孔子评价南容的话,不是已经发生过的,而是按照南容的性格推算出来的。

【现实解说】现在我们知道,出身豪门,身家万贯,而能克勤克俭,保守家业,不容易;根正苗红,仕途顺利,而能不骄不躁,免于刑戮,也未必容易。富贵子弟,而能保持平常之心,不容易。

1。8(11。6)★★★★

南容三复白圭,孔子以其兄之子妻之。

【译文】南容三次执圭求婚,孔子把侄女嫁给了他。(注:传统所有译法,都把“三复白圭”说成三次诵读“白圭”之诗。)

【解析】白圭之诗指《诗经·大雅·抑之》的诗句“白圭之玷,尚可磨也,斯兰之玷,不可为也”,意思是白玉上的污点还可以磨掉,我们言论中有毛病,就无法挽回了。这是告诫人们要谨慎自己的言语。

但是,这样的解释未免牵强了一点。圭,古玉器名。长条形,上端作三角形,下端正方。春秋时期贵族朝聘、祭祀、丧葬时以为礼器。春秋时期,求婚时要送礼的,叫做纳彩。诸侯一级送圭,士一级送雁。孔子时期的鲁国已经礼崩乐坏,三桓的礼数都按照诸侯的级别。因此,南宫敬叔三复白圭不是三次念诗,而应当是三次执圭求婚,孔子婉拒两次之后,第三次接受,这样以显示南宫敬叔的诚意。而且,婉拒两次之后才答应,这也是当时的规则。

为什么历来的译法都要把圭玉说成“白圭”之诗呢?因为南宫敬叔执圭求婚是不符合周礼的,孔子竟然接受,岂不是有违孔子的一贯信念?岂不是给孔子脸上抹黑?所以,为圣人讳,历朝历代篡改了这句话的原意。

【现实解说】舍不得孩子套不住狼,好礼送给丈母娘;拒绝一次不要紧,说明送礼不够勤。

1。9(5。1)★★★★

子谓公冶长,“可妻也。虽在缧绁之中,非其罪也”。以其子妻之。

【译文】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他虽然被关在牢狱里,但这并不是他的罪过呀。”于是,孔子就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他。

【解析】女儿嫁掉了,嫁得有点匆忙啊。为什么匆忙把女儿嫁给一个罪犯?看看背景吧。

公冶长是谁?有说是孔子的学生。不过,先来看看公冶这个姓氏。

公冶,出自姬姓,为季孙氏的后代。季友有后人叫季孙冶,字公冶,季氏的始祖便是季孙冶。所以,公冶长是季孙家族的人。有记载公冶长是齐国人,这很正常,鲁国人移民齐国的非常多,就像今天移民美国一样。所以,孔子除了欣赏公冶长这个人之外,恐怕还看重他的季孙家族的背景。

侄女嫁给了孟孙家,女儿嫁给了季孙家的疏族,在攀高枝傍大款这一点上,孔子与常人并没有什么区别。事实上,公冶长没有什么成就,他的家族背景也并没有能够帮上老丈人。可以说,孔子嫁女不太成功。

关于公冶长,有一段明显是后人杜撰的小故事。说是公冶长通鸟语,一天,他听到鸟叫:“公冶长,公冶长,南山有个虎驮羊,你吃肉,我吃肠。”于是公冶长认为是老虎咬死了一只羊,就赶到南山去看个究竟。谁知到了南山,竟是一个人在那里被杀。这时,恰巧官府的人赶到,把他当做杀人疑犯抓了起来。公冶长说他受了鸟骗,官府的人就命人把米用盐煮了喂给笼中的鸟吃,然后把鸟提到公冶长面前。小鸟边吃边叫,官府的人问:“这小鸟叫的是什么?”公冶长说:“小鸟说米里有盐。”官府的人知道他是被冤枉的,就释放了他。这段故事,就是为公冶长入狱找个好听的理由。至于公冶长究竟为了什么入狱,不详。

【现实解说】看过一个人,然后在他处于低谷的时候去攀亲,这相当于股市上的逢低吸纳。但是一定要看清楚,如果把垃圾股看成了潜力股,那就一辈子高度套牢了。

1。10(3。1)★★★

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译文】孔子谈到季氏,说,“他用六十四人在自己的庭院中奏乐舞蹈,如果这样的事都能容忍的话,那还有什么事情不能容忍?”

【解析】鲁桓公有四个儿子,分别是鲁庄公、庆父、叔牙和季友,鲁庄公死之后,庆父和叔牙想要篡位,结果季友先后杀死了两个哥哥,成语“庆父不死,鲁难未已”就出于这里。但是季友出于对两个哥哥的歉意,因此决定自己三兄弟的后人世代继承职位,世袭司徒(季孙)、司马(孟孙)、司空(叔孙),共同执掌鲁国国政,因为三家都是鲁桓公的后人,被称为“三桓”。三家团结一致,因此实力越来越强,国君反而成了摆设。原本鲁国是六卿制,三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