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说论语-第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壳叶肫浯颖苋酥恳玻袢舸颖苁乐吭眨俊甭i而不辍。子路行以告。夫子怃然曰:“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译文】长沮、桀溺在一起耕种,孔子路过,让子路去询问渡口在哪里。长沮问子路:“那个拿着缰绳的是谁?”子路说:“是孔丘。”长沮说:“是鲁国的孔丘吗?”子路说:“是的。”长沮说:“那他是早已知道渡口的位置了。”子路再去问桀溺。桀溺说:“你是谁?”子路说:“我是仲由。”桀溺说:“你是鲁国孔丘的门徒吗?”子路说:“是的。”桀溺说:“像洪水一般的坏东西到处都是,你们同谁去改变它呢?而且你与其跟着躲避人的人,为什么不跟着我们这些躲避社会的人呢?”说完,仍旧不停地做田里的农活。子路回来后把情况报告给孔子。孔子很失望地说:“人是不能与飞禽走兽合群共处的,如果不同世上的人群打交道还与谁打交道呢?如果天下太平,我就不会瞎折腾了。”

【解析】孔子周游列国看来影响还比较大,以至于农夫都知道了。而农夫们并不赞同孔子的做法,证明孔子的思想得不到各个阶层的支持。

这也是孔子离开叶公处后发生的事情,自己的主张得不到世人的认同,孔子难免有些落寞。这样的事情发生得多了,孔子的弟子们也都开始动摇了。

两个农夫也并不是后来历史上所说的高人,不过是两个农夫而已。当时楚国北部为方城山以北,一向是楚国出兵的必由之地,最近几十年又经历吴国入侵等多番战乱,百姓向往和平安定,希望躲避乱世。所以,对于孔子这样不好好待在家里,到处折腾的做法很不理解。

【现实解说】改变不了世界,那就适应世界;适应不了世界,那就躲避世界。改变不了世界而要去改变世界,那就很失败;适应不了世界而去适应世界,那就很痛苦。

5。15(15。2)★★

在陈绝粮,从者病,莫能兴。子路愠见曰:“君子亦有穷乎?”子曰:“君子固穷,小人穷斯滥矣。”

【译文】(孔子一行)在陈国断了粮食,随从的人都饿病了,无法奏乐唱歌。子路很不高兴地来见孔子,说道:“君子也有穷困得毫无办法的时候吗?”孔子说:“君子虽然穷困,但还是坚持着;小人一遇穷困就无所不为了。”

【解析】从楚国出来,孔子带领弟子前往陈国,再去投奔司城贞子。恰好这时候吴国攻打陈国,楚国起兵来救,整个陈国都是坚壁清野,不是城门紧闭就是逃往深山。所以,孔子师徒在陈国竟然断了粮,陷入生存危机。

生存危机必然导致的是信仰危机,学生们对老师的信赖产生了动摇,对老师的学说产生了怀疑。子路是个直性子,因此就来问老师。孔子很生气,回答得很严厉:你要是对为师产生了信仰危机,你就是个小人。

君子固穷后来成为成语,表达君子即便穷困也不改志向。

穷不是贫穷的意思,而是穷困的意思。

关于这段,《史记》有一段记载,更能说明问题。

“《诗》里写道:‘匪兕(音寺,犀牛)匪虎,率彼旷野’。不是犀牛不是老虎,沿着旷野快快逃命。难道我的学说不对吗?为什么会落到如此地步?”孔子问子路。

“老师啊,是不是您的德行还不够呢?会不会是您的智慧还有欠缺?”子路直性子,直接表达了自己的信仰危机。

面对子路的信仰危机,孔子一下子警惕起来。人可以没有没吃没喝,但是不能没有信仰。所以,孔子振作了,他要挽救子路的信仰。

“你认为聪明人就无所不知吗?那么比干怎么还会死于非命?你认为良言相劝就会被人感谢吗?那伍子胥怎么还会被杀?你认为清廉的人就一定会被重用吗?那伯夷、叔齐怎么还会被饿死?学识渊博的君子不被任用的多的是,难道仅仅是我孔子一个?芝兰生在深山老林,并不因为无人欣赏就不吐露芬芳;君子修习礼乐推崇仁德,也并不因为贫穷困顿就败坏节操。贤和不肖是才能问题,做和不做是为人的问题。遇不遇上明主是时机问题,死亡和生存是命运问题。有渊博的才能却没有机遇,即使有天大的本领也无法施展;但是一旦遇上了机遇,要施展才能又有什么难的呢?所以,君子要抓紧时间修养身心,等待时机的到来。”孔子一番话,让子路没话可说。

子路走了,孔子又把子贡叫来了。

“赐啊,《诗》里写道:‘匪兕匪虎,率彼旷野’。难道我的学说不对吗?为什么会落到如此地步?”孔子用同样的问题问子路,看他怎么回答。

“老师,我觉得吧,您的主张或许太过高深太过超前了,因而天下人不能接受您,能不能稍为降低一点标准呢?”子贡的话还是比较讲究,其实意思跟子路没什么区别,也是信仰危机。

“赐啊,一个好的农夫善于耕种,但是不一定善于收获。一个工匠巧于制作,但是不一定了解市场;君子研究自己的理论学说,主次分明,有条有理,但是不一定就会被人们接受。现在不研修完善自己的学说,却只求能被人接受,赐啊,你的志向也不远大啊。”孔子又把子贡批评了一顿,禁不住有些失望。

子贡走了,孔子又把颜回叫来了。

“回啊,《诗》里写道:‘匪兕匪虎,率彼旷野’。难道我的学说不对吗?为什么会落到如此地步?”孔子用同样的问题问颜回,看他怎么回答。

“老师,您的学问博大精深,以至于天下人都不能接受您。”颜回开头的话竟然和子贡一样,孔子禁不住屏住了呼吸,看他接下来怎么说。“虽然这样,老师您还是致力于推广并实践它,没有人识货,那是各国统治者的耻辱。老师您有什么忧愁吗?虽然不被接受,但是这更显示出老师您的君子本色啊。”

不管是不是出于真心,颜回的话确实说得太好听了,说得孔子眉开眼笑。如果从拍马屁的角度来说,这样的马屁确实是出类拔萃的。

“还是你了解我啊,你说得太有道理了。如果哪天你发了财,我愿意去给你当管家。”孔子高兴地说,他真是越来越喜欢颜回了。

颜回的原话是:“‘夫子之道至大,故天下莫能容。虽然,夫子推而行之,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道之不修也,是吾丑也。夫道既已大修而不用,是有国者之丑也。不容何病,不容然后见君子!’夫子欣然而笑曰:‘有是哉,颜氏之子!使尔多财,吾为尔宰。’”

由此可见,当时唯一一个没有产生信仰危机,坚定不移跟随老师的人,就是颜回了。

【现实解说】穷困的时候,人就容易动摇;遇到挫折的时候,人就容易失去信心。每当这个时候,就要学习孔子,坚持自己的信仰,坚持自己的目标。

所以,信仰很重要。

5。16(5。22)★★

子在陈,曰:“归与!归与!吾党之小子狂简,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译文】孔子在陈国说:“回去吧!回去吧!鲁卫的年轻人有远大志向,但行为粗率简单;有文采但还不知道怎样来节制自己,我还是回去教导他们吧。”

【解析】吾党,不是我党,而是我的乡党,也就是我的家乡。在这里,就是指鲁国和卫国。

残酷的现实使得孔子不得不回卫国,否则的话,只怕追随者们都走了。爱面子的孔子这个时候为自己还要为回去找了一个堂皇的借口:鲁卫的年轻人等着我教导啊。哈哈,可爱的孔夫子。

【现实解说】当人疲惫失望的时候,就会想到回家。如今的北漂南漂们,恐怕常常有“归与”的想法。

5。17(18。7)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何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译文】子路跟随孔子出行,落在了后面,遇到一个老丈,用拐杖挑着除草的工具。子路问道:“你看到我的老师吗?”老丈说:“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是个什么夫子?”说完,便扶着拐杖去除草。子路拱着手恭敬地站在一旁。老丈留子路到他家住宿,杀了鸡,做了小米饭给他吃,又叫两个儿子出来与子路见面。第二天,子路赶上孔子,把这件事向他作了报告。孔子说:“这是个隐士啊!”叫子路回去再看看他。子路到了那里,老丈已经走了。子路说:“不做官是不对的。长幼间的关系是不可能废弃的;君臣间的关系怎么能废弃呢?想要自身清白,却破坏了根本的君臣伦理关系。君子做官,只是为了实行君臣之义的。至于道的行不通,我早就知道了。”

【解析】为了回到卫国,孔子师徒不得不从陈国退回楚国,之后绕道郑国回卫国。这又是在楚国发生的事情。楚国方城山外由于管制比较松,自由民很多,因此他们对孔子的学说往往不屑一顾。

子路的一段话,被怀疑应该是孔子说的,并且,确实是孔子说的可能性大。不过不管是谁说的,基本上都说明孔子师徒已经明确认为孔子的学说是行不通的。

孔子是个理想主义者,他一直生活在自己创建的世外桃源中,直到四处碰壁,他才不得不接受现实,承认自己的主张是不现实的。到这个时候,孔子变得现实了很多,思想上也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既然知道自己的主张行不通了,为什么还要想方设法去当官?孔子为自己找了个堂而皇之的理由: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关于是否要当官,当官应该做什么,孔老师的说法很多,其中不乏自相矛盾之处。

【现实解说】不见棺材不落泪,不碰南墙不回头。理想主义者的结局都是这样的。

贪官说:我花钱买官,不是为了自己,是为了能为人民做更多的工作,啊呸。

5。18(14。39)★★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已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译文】孔子在卫国,一次正在敲击磬,有一位背扛草筐的人从门前走过说:“这个击磬的人有心思啊!”一会儿又说:“声音铿铿的,真没劲,没有人了解自己,那就算了呗。好像涉水一样,水深就踩着石头过去,水浅就撩起衣服趟过去。”孔子说:“说得真干脆,我没话可说。”

【解析】这段话历来的解释也是五花八门,不过差别不算太大。“深则厉,浅则揭”出于《诗经》的《国风·邶风·匏有苦叶》,在拙作《说春秋》第四部第143章有这首诗。

从楚国回到了卫国,孔子的雄心壮志被打击得所剩无几,不过还是常常顾影自怜,自艾自怨。背草筐的人说这段话的意思,就是说别人不了解你就算了,搞得跟怨妇一样干什么?有人了解你用你,你就去发挥自己的能力;没人了解你,你就过自己的日子,有什么好抱怨的?

【现实解说】深则厉,浅则揭。再接上“摸着石头过河”就更完整了。总之,接受现实,解决问题,不要怨天尤人,不要坚守不现实的理想。

5。19(14。38)★★

子路宿于石门。晨门曰:“奚自?”子路曰:“自孔氏。”曰:“是知其不可而为之者与?”

【译文】子路夜里住在石门,看门的人问:“从哪里来?”子路说:“从孔子那里来。”看门的人说:“是那个明知做不到却还要去做的人吗?”

【解析】其实全世界都知道孔子所推行的政治主张不可能实现,孔子自己也知道。从楚国回到卫国,孔子成为一个被同情被可怜同时被嘲笑的怪老头。

【现实解说】知其不可为而为之,别以为自己有性格,其实就是在浪费时间。

5。20(11。2和11。3)★★★★★

子曰:“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德行:“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贡;政事:冉有、季路;文学:子游、子夏。”

【译文】孔子说:“曾跟随我从陈国到蔡地去的学生,现在都不在我身边受教了。德行好的有:颜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善于辞令的有:宰我、子贡。擅长政事的有:冉有、季路。通晓文献知识的有:子游、子夏。”

【解析】这是孔子老年回到鲁国之后,回顾历史发出的感慨。尽管话不是这个时期说的,可是内容是这个时期的,因此放在这里。

这里提到的这十个人,因为是被孔老师特别提到的,因此被后代称为“孔门十哲”。应该说,孔子在对弟子的评价上还是很公正的,譬如他很不喜欢宰我,也不喜欢冉有,可是这里都提到了他们,承认他们在各自领域的才能。

说起来,好像最没用的就是德行了,尽管孔子把它放在第一位。德行的几个人都没有什么成就,混得都不怎么样,对孔子的学说也没有做出什么贡献。反而是后面的几类人比较风光,嘴皮子利索的子贡不仅富甲天下,而且擅长外交,在各国都受到极高的礼遇。孔子去世之后,子贡出资出人极力鼓吹孔子和孔子学说,孔子去世后的盛名多半要归功于子贡;冉有在季孙家做管家,也是做得扎扎实实,不仅自己得到了富贵,还帮助师兄弟们过上好日子;子夏后来到卫国办学,成为魏文侯的老师,不仅宣扬了孔学,还培养了大量的人才。

为什么德行如此脆弱如此无力?因为德是统治者需要具备的,小老百姓有没有没关系。相反,当天下缺德的时候,一个小老百姓太有德行反而是件麻烦事。

【现实解说】出个谜语:孔子最出色的学生是谁?答案是“门”,因为“从我于陈蔡者,皆不及门也”。

既然“德行”的弟子们都混得不好,逆向思维一下,是不是“缺德”的弟子会混得比较好呢?这个问题值得考虑。

第六部分 颜回

颜回,字子渊,是孔子弟子颜路的儿子,比孔子小三十岁。颜回的性格与他的父亲截然不同,性格沉稳好学,不与人争。每次孔子上课的时候,颜回都不会举手提问,可是下课之后与同学们谈论,却非常能够发挥,把上课学到的知识运用得非常好。所以孔子一开始以为他比较愚钝,后来发现他非常聪明。

孔子认为颜回比自己还要贤,为什么一向骄傲的孔子这样高看颜回呢?因为孔子是理想主义者,颜回则比他更理想主义。孔子想把自己的理想主义加于这个世界,颜回则愿意首先自己来实践这个理想主义。有的时候孔子对自己的话都有些怀疑,可是颜回坚决信从。

可以说,颜回就是孔子的完美版。或者说,孔子所标榜的,就是颜回所实践的。

孔子最喜爱的学生就是颜回,远远超过对自己儿子的喜爱。

尽管看上去安于贫穷,内心里,颜回对于出仕还是很渴望的。颜回应该与孔子的母亲是同族,地位低家境贫寒,之所以来学习,当然还是希望出人头地。可惜的是,颜回的思想比孔子更保守,性格又迂腐,因此始终没有得到出仕的机会。为此,颜回内心非常焦急,不到三十岁就满头白发。最终,年仅四十岁就在贫病交加中死去。

有些奇怪的是,颜回为什么没有在孔子的学校中工作?孔子的很多学生都留在孔子身边担任助教和教务一类的工作,收入也算不错。那么,为什么孔子最赏识的学生反而没有留下来?孔子不留他?还是颜回不愿意留下来?

颜回,是后世书呆子的典型形象。

6。1(2。9)

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译文】孔子说:“我整天给颜回讲学,他从来不提反对意见和疑问,像个蠢人。等他退下之后,我考察他私下的言论,发现他对我所讲授的内容有所发挥,可见颜回其实并不蠢。”

【解析】孔子一开始认为颜回很蠢,可是后来发现不是这么回事。

颜回是孔子的弟子颜路的儿子,说起来,应该与孔子的母亲同族。颜回个性比较平淡,语言较少,上课的时候不爱参加讨论,但是听讲非常认真,并且从来没有懈怠的时候。时间长了,孔子怀疑这小子是不是脑子有毛病。后来私下考察,发现颜回其实对自己的课理解得很好,并且能够有所发挥,这才知道颜回其实很聪明。

所以,这段话应该是颜回入学时间不长时说的。

【现实解说】有的人比较闷,善于思考,不善于交流。虽然善于思考,可是不表达出来也不行。孔子这段话让人想起《水浒传》中潘金莲说武大郎:一叫不回头,再叫合身转。说起来,武大郎也是个有思想的人。

6。2(5。26)

颜渊、季路侍。子曰:“盍各言尔志?”子路曰:“愿车马衣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曰:“愿无伐善,无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