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乡间大道-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苏小玲:
对于夏仁胜先生所著《乡间大道》,我再做几点补充。一是主人公的特殊性。我同宫学斌先生有过数次的交流,也实际地接触到他的某种行为,发现了属于宫学斌这个个体生命的逻辑走向:刚柔相济,坚定不移。他是一位容易让观察者感动的人。在整个人生历程中,他首先是一个对历史命运的抗争者,在众人看似没有路的地方硬出闯出了一条大路来。在这个过程中,他要经历的艰难与风险很多,他要承受的痛苦和压力也很多。可以说,宫学斌也是一个同魔鬼打交道的人。但是,因为主人公是一个有信仰的农民,使他比一般人更懂得以精明和智慧去闯关,去赢得一点一滴的成功;二是时代的丰富性。主人公所体验的时代是一个进步与倒退相伴、光明同黑暗交错、既有残酷又有温情,是一种十分复杂的社会环境。而农村也正是一个不断反复地被剥夺、被抛弃的世界。在这个世界里,庄稼人面对自己的宿命束手无策,唯有一种听天由命的无奈。也许正因如此,它给主人公提供了一种足以培植生活信仰的肥沃土壤。再就是,《乡间大道》作者真诚对社会的写作态度。我曾多次接触过作者本人,对他应该也有不少的了解,他的真诚与正直的性格常常会感染我,他就出生在一个胶东农民的家庭,对农民的本质、对农民心头的指望都有深刻的认识与认同。因此,他能够以平等与朴实的心肠、姿态勾画乡村的喜怒哀乐,避免狭隘地去描写农民与社会与国家的关系,实际上,有许多所谓城里人,甚至是不少作家、文化人对农村、农民并没有一种比较理性的认识。甚至某些有局限的认识本身是与这个国家的文化与制度无逻辑上的关联,而是人性与情感上的根本缺失!他们甚至不理解对农村的关注就是对城市的关注,对农民生存的关怀就是对自己生存的关怀。在中国这个以农村、农业与农民占据绝对多成分的社会,若忘却疏离他们,在某种意义上就等于疏离自身生命与精神价值的完整!最后一点我要强调的是,在这部作品的接近宏大的历史叙事间,我间接发现了一个强大的现代性信息,那就是如何将今天的九亿农民,通过自身的奋斗以及全社会的真诚努力,使他们从传统的农民身份转变成现代公民社会中的公民!也惟有这样,土地的意义、农民的尊严、社会的和谐、人生的自由与快乐才真正拥有,我们当下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等社会进步实践,才会拥有更现实、更丰富的活水源头!
《乡间大道》专家发言(7)
在我看来,《乡间大道》也是一部诚实的文学作品。因其对生活、对社会、对历史和对主人公态度的真诚,才使作者能够一开始就抛开了概念先行的旧弊,以饱满的感情与充分的理性进入写作状态;又因其思想追求与艺术审美的真诚,才使作品始终未能偏离各个时代的特征,让每个人物和事件都尽染着属于自己的悲喜色彩。也正是这种从诚实出发的诚实体验与描绘,才使传记文学《乡间大道》有了更大的可读性。
《乡间大道》是一部人与农村、农村与社会、社会与中国的历史关系的作品。在这个被充分展现了三分之二世纪的乡村世界里,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中国社会生活中一类人的巨大胜利后的喜悦,也不仅仅是他们一种巨大的生存挫败后的绝望。快乐与苦难完全被同时“打包”,被一块儿送到读者们的面前。在这里,偶像被不断稀释、神圣被频频淡化,英雄充满了落魄,常人被赋予神奇;而即便是“政治威权”这种貌似上帝或伟大的东西,也时常被处理成一种人间道具,不无幽默地进出农民们的视野。更重要的是,我们已经在很长时间里看不到文学带给社会与读者的激动情绪了,而在《乡间大道》里,我们又隐隐约约地被勾动着,像一处灯火阑珊。
在中国文学的发展历程间,我们从来不乏对乡村生活的捕捉与描写。然而,不论是对压迫的揭露还是对解放的歌颂,我们都已看过了极致与高潮,结局往往也是比较简单明了的。只是,处在这两种历史状态中的“三农”镜像,似乎在当下的文学无力问津,成了文化意义上的空白点。我们曾有文学大师关注乡村,并引发出无限的怜悯与关爱,牵动了无数的希望与改造,乡土文学成了中国文学的最珍贵。但时过境迁,鲁迅先生笔下的乡村追求已在当下失去最人本的冲动;沈从文的乡土美学也已找不到她的原滋原味,而赵树理那种热衷问题与民间立场已不易寻觅了——因为我们对乡间生存的理解与热情,似乎已完全改变了它的历史形态;在热闹的政治与经济的轮番“运动”中,文化层面上的精神、信仰、尊严等等暂时都被吹散在屡屡的社会台风里。而文学的高度苍白与失语,令社会中存在的某种傲慢与偏见显得更加不能节制,即使拥有一个庞大的盖世无双的作家队伍,我们也终于能“清高”到最后抵达浑浊的地步!有思想的农民也不一定就能瞧得起我们的文学。
客观地说,相关当代农村的文学作品尽管数量不少,但却缺乏文化的深刻和艺术的审美,如此,自然也就很难牵动中国社会的人文神经。倒是近年来的新闻调查类的努力,让人们感受到了乡村此起彼伏的生命脉搏。而《乡间大道》也不是以小说,却是以传记的形式进入我们的阅读视线,虽然还谈不上是一个完整的艺术文本,但多少让我们看到一群生动的活人儿在真实地反抗宿命式的生存,并形成了对乡村意识形态社会某种现实的解构!特别是被作为传主的宫学斌,一个农民,为实现做为人的真实目的与意义,他用脑、用心,用智慧、用仁义,甚至也用“舶来”的思想和方法去克服新鲜或陈旧的人生困苦,去破解种种莫名的社会困惑,直到一个个人与一个群体的最后成功。
这个创作过程在作家夏仁胜的努力中,也有了对历史精神的传承,那就是以朴素的不加雕饰的乡土情怀,去理解和表达处在底层人们的强烈的生活向往,体现一种在最为广大的社会弱势群体中所潜藏的生活创造能量。《乡间大道》主人公的成功之路,也恰恰预示着中国农村及农民客观存在着一条必然的出路。这就是尊重农民公民化的生存权利,让乡村充满现代文明与创造的气息。只不过是,这样一种内外在的关系,是需要依赖全社会的积极力量去揭示的。而且,政府停止侵扰、城市停止剥夺、社会停止歧视,一种制度和文化的关怀直达乡间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那么,我们的乡间大道就决不仅仅是一条两条!
希望我们以人为本的文学界,还有作用正面的新闻界能以更多的关怀,诚实地面对广大的农村与农民,如果我们不能以自己的良知去关注、善待和维护一个国家中百分之七十国民的生存利益,那么,文学与传播的存在也许就只等于装腔作势,或得了一种精神败血症。
一个农民和他的时代(序)(1)
苏小玲
全景式描写现代农村社会创业者辉煌经历的传记——《乡间大道》,在山东作家夏仁胜先生的艰苦努力下终于问世了。这部40多万字的长篇宏制绝非一个简单的故事叙述。作者以其满腔的书写热忱、深入的历史切入、明晰的现实责任与自觉的道义担当,为读者奉献了一幅中国农村、农民与农业在不平凡历史阶段曲折前行的社会画卷!或者说,就其文本所探索的思想道路与折射的时代光芒而言,我想起了柳青的《创业史》。似乎,《乡间大道》为我们提示的东西更加令人安慰与鼓舞,因为写实的成分远远大于虚构的成分,犹如一次滴水成潭的过程。而一个真实的生活形象,又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人与传统观念既冲突又妥协的成功奋斗,是怎样一种是非交织、苦辣酸甜的历史,又是怎样一种充满浪漫主义精神的现实主义追求!
千百年来,农村之与中国,是一个永远也无法割断的血脉相连。每一次战争、每一次革命,几乎无一不与土地和农民密切相关。国家为了生存、政权为了延续、农民为了生活,彼此之间胶着着、矛盾着、冲突着,在政治与经济的层面上博弈纠缠,派生出一幕幕撕裂肝胆、一波三折、惊天动地的社会场面。
“中国农村现代化”,成了一个人类中最多人做得最美、最大也最漫长的梦!而做这个梦的不仅仅是身置其间的农民们,还有命运同这个世界休戚相关的其他生存者。当土地成为扩张的地盘,农民沦为战争的炮灰;当土地成为掠夺的资源,农民沦为愚昧的从属,这个梦也曾经变得迷迷糊糊、断断续续。一个没有能力维系正常生态的农村,也使一个民族的强盛之梦变得支离破碎。当一个共和国宣告建立,历史进入一个全新拐点,人们无疑又获得了一个崭新的乡村梦境。但是,梦并没有如意地变成广袤土地上的良好现实。陈年包袱、天灾人祸、政策失误,真可谓得失难估。
农村的天空同样阴晴交替,农民的道路依然曲直无常。
谁来关注农民?或者说谁来关照他们全面而彻底地作为人的解放?政治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抑或是擅长抽象的哲学家和善于形象的文学家?其实他们都在努力,只是始终不能理性地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共识与合力,使农村世界的万象变成一个又一个世纪的中国难题。在新中国建立后很长一段时间内,城乡的“二元结构”与户籍严管的制度安排,又使农村社会丧失活力,而其贫困人口也越发膨胀,一条狭窄的通道制约着奔向新生的农民们。确实,现实困境无法明确表达出这样一种鲜明的愿望:中国农民应该尽快地从旧式意义上的传统农民转变成为现代公民。只是到了今天,这种愿望才逐步明朗——既可以从国家的高度给予肯定,还可以从个人的角度进行表达。
人们总在热盼着一种社会的力量来扭转乾坤,彻底改变农民的命运。客观地说,作为掌握各种有效资源、框定各种生存架构、分配各种社会利益的政府,其力量也总是相对强大的。但这个强大的力量必须充满着理性与情感,绝不能以一副威严至上的“父母官”姿态面对乡村世界及其大众诉求,甚至是暗恋权力,与民争利。如此,才能使现代民主与现代经济获得有效的根植,才能必然地出现一种和谐的城乡关系,也才能达到实质的双赢默契,皆大欢喜。
因此,一个理性的政府与一个自觉自为的农民阶层,就成了解决“三农”问题的两大关键。毫无疑问,宫学斌作为中国农村呈现出的一个社会实践精英、一个改革始作俑者,他以一种超越常人的抱负、胆识、气概、才干与成就,改变了千万农民的人生命运;他把事业的触角伸到了欧洲、北美、东亚和东南亚二十几个国家,把产品做成了麦当劳、宜家家具等世界知名品牌的合作伙伴,以所属集团的巨大成就成为国家农业部与外贸部的龙头企业。并且,龙大集团公司同一批走产业化道路的莱阳其他企业一道,证明了农村与城市、农业与工业、农民与工人或其他阶层之间并没有天然的、不可跨越的鸿沟!他们曾经是那样忍辱负重,那样艰苦卓绝,那样义无反顾,为共和国的建设付出了其他领域所无法替代的代价,而且今后也肯定要继续他们不能取代的历史贡献。同时,龙大集团所在的当地各级政府也为其做了大量的事情。这一点,我们从《乡间大道》中也获得了宝贵的启示。
一个农民和他的时代(序)(2)
决策企业转产,平衡政商关系,应对突发事件,处理商务危机,发动外贸攻势,建立信任机制等等,人们不难看出宫学斌身上散发出一个精明、冷静、干练、果断的企业家的智慧。从“头发事件”、“牛蒡大战”、内部变革、跨国合作、中日争端等等一系列的行为故事中,读者感受的是一种十分理性而逻辑的力量。这个不断向命运挑战的山东老汉,在我的真实的感觉与想象的延伸里,绝对是一头倔强的犀牛或是一只勇敢的猛虎,而一定不是“上帝的羔羊”!即便有时为了事业的顺利做出某种必要的妥协,也会在这妥协的背后为自己抚慰创伤,增强自信并疗补尊严。
为了推进自己的宏大事业,宫学斌要不断地上同政府官员、下同农民乡亲、外同国际商家打交道。由于角度各异、诉求不同,所以没有一方是可以轻松而为的。政府要纳税,外商要利润,农民要实惠,但是,宫学斌却能从照顾各方的实际需要,或大智若愚,或忍辱负重,或舍利取义,一句话,就是站在一个面向未来的视野高度上,以大胸怀、大道义与大手段,硬是折腾出一个个相互包容、彼此互利、共生共荣的光彩大局面!在《乡间大道》中,我们可以看到比比皆是的传奇般的故事,并为这些精彩故事赞叹不已!
“挣外国人的钱养活中国农民!”这句铿锵有力的口号,大概也只有在宫学斌的内心里才能蹦得出来!我从中看出的是一个亲历了农村生活千难万苦、对农民乡亲有着深刻感情的有为者,在表达一种由衷炽烈的生命关怀!宫学斌自幼生长在莱阳农村,也就是书中描写的那个“祝家庙,祝家庙,拾掇拾掇一小瓢”的仅有29户人家的小乡村。他所受的只是并不完整的中学教育。实际上,在他的生命历程中,是一方土地和人类的历史,是曲直是非的客观存在,是社会人生的观察思考,使他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行为方式和价值取向,拥有了独特的为人做事的准则。他的质朴无华的实践理念,真切实在的人道精神,始终如一的社会良心,亦家亦国的巨细奉献,比之那些色彩华丽的长篇理论、不着边际的高调愿景、主义同私欲混淆的利益追逐,自有其不可淹没、替代的现实光环。就凭这一点,宫学斌先生便可获得广泛的精神与人格上的高度尊敬!
对于传记文学而言,人物的质量无疑决定了其作品可能产生的分量。在《乡间大道》里,我们看到了作者对其核心人物总体上的深刻把握:宫学斌是一个思维、个性、事业与生活被呈现得相当丰富并且成功的人物。然而,这个成功人物却首先是宫学斌先生自己创造的——他的原始、他的萌动、他的性格、他的苦乐、他的矛盾、他的局限、他的突围以及他最后的成就与经验。当然,他的一切稳健或出格,也是这个非常的时代以非常形式将其锻造出来的。可以宽慰的是:作为作家的夏仁胜先生,则透过一部书的写作,以自己的文学素养与思维功力,并以相当准确而生动的语言表达,使广大读者有可能更加立体###地了解一个时代性的人物,或者说,透过这个人物来更准确地了解一个群体的命运、一个社会的理想和一个时代的变迁。在这部纪实文学中,作者也为我们提供了许多具有永久性价值的传记人物亮点:环境保护、绿色生活、社会诚信、人文关怀、城乡和谐、中外友善等等理念的执著追求。
对国内传记文学,有时我会抱有一种警惕。因为接触到的某些作品中,发现有不少写作并没有达到应有的人与社会的美学境界。也许为了人物宣传的应景之需,素材难免有拼凑堆砌的痕迹,人的主体显得枯燥乏味没有生气,即便是露出矛盾痛苦,那也少有上升到人类悲喜剧的高度上。并且,为了适应“形势”的要求,政治化的表情往往会在其间也很做作地撒上一大把。
在我看来,传记文学的目的不是对人物历史的简单复制,而是追求人类共同价值的一种精神挽救活动。这一点,我觉得《乡间大道》的作者也在试图进行着这样的努力。从“明月几时有”的最初追问,到“风景这边也好”的奋斗追求,再到“梦寄九顶梅花山”的未来展望,主人公宫学斌从一个为生活出路挣扎的农民,到一个体现生存价值的企业家,直到一个创造巨大财富并回报社会的名流。然而,他却没有少流一滴泪,少受一次伤,少遭一回罪;也没有漏掉一次笑,减去一回乐,删去一个成功的得意与快乐。他的人生重要的一面几乎已被相对完整地表达了出来:破碎的历史,顽强的现实,前进的勇气,乡村的迷惘,人性的矛盾,人生的冲突——那所有渺小平庸的、伟大高贵的、瞬间或恒长的,都在作家的笔下一一真实地得到再现。总之,一个饱满的人物带出了人们闻所未闻的时空;而那一堆或不可理喻或可歌可泣的乡村故事,也会令我们去重新品味:尊严与自由属于人类,可要真正拥有又是多么的艰难,尤其是那些生存在农村社会底层,不易掌握自己命运的人们!
借助作者的笔力,透过胶东变幻无常的土地,透过这片土地上寻找生计殷实的农民,透过以宫学斌为代表的乡村企业家群体,也透过完全被城市的节奏、气息所取代的生存新环境,人们也许已经明白了:这个世界尚没有任何东西,能够完全阻挡人类为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