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官场文化与潜规则-第1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清官意识实际上是为少数人服务的,让老百姓沉浸在一种幻想当中,因此是绝对权力的道德护身符。
  海瑞从政二十多年的生活,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纠纷。他的信条和个性使他既被人尊重,也被人遗弃。这就是说,他虽然被人仰慕,但没有人按照他的榜样办事。他的一生体现了一个有教养的读书人服务于公众而牺牲自我的精神,但这种精神的实际作用却至为微薄。他可以和舞台上的英雄人物一样,在情绪上激动大多数的观众;但是,当人们评论他政治措施,却不仅会意见分歧,而且分歧的程度极大。在各种争执中最容易找出的一个共同的结论,就是他的所作所为无法被接受为全体文官们办事的准则。
  这样的人不会相信为人处世应该有阴阳的分别,他肯定会有他自己古怪的标准要求部下和上司。他不是依靠一个强有力的机构而只凭个人的判断去裁决为数众多、头绪繁复的争执,其是否能一一做到合情合理,无疑是一个极大的疑问。
  法律的解释和执行离不开传统的伦理,组织上也没有对付复杂的因素和多元关系的能力。海瑞一生的经历,就是这种制度的产物;其结果是,个人道德之长,仍然不能补救组织和技术之短。
  以抽象的道德取代法律,上自官僚下至村民,其判断是非的标准是“善”和“恶”,而不是“合法”或者“非法”。
  海瑞想固守原则与信仰,可这些东西与现实和世俗又常常冲突,坚持原则信仰与周围人容易格格不入,容易被人认为迂或痴,把自己置于和别人对立的位置上,使自己陷入孤立的境地;而要放弃原则信仰,与世俗同流合污,内心又会感到压抑和痛苦。一心孝忠,却不为主子理解,真是一大悲哀。
  不会变通,不讲究策略,认死理,即使是为主子孝命,主子也并不感激。想当官的那么多,谁不愿意用几个听摆布的?谁愿意专找和自己过不去的用?古人说得好:直如弦,死道边;曲如钩,反封侯。决定一个官员升迁的不是老百姓,而是一两个当权者。有些人明明深得人心,只是由于忤逆了当权者,结果不是调离就是撤职。世上人有几个真正能出于污泥而不染。多数人都不免随波逐流,随波逐流既没有痛苦也没有人指责。
  真正的官吏应该审时度势、知进知退、能屈能伸。海瑞的品格在舞台上万人敬仰,可在现实生活中却未必吃得开。
  从古至今,用人有两种态度:一种是,不管你过去是谁的人,只要你有本事并肯为我所用,我就用;另一种是,不管你有多大的本事,只要你不是我的人,对国家有利我也不用。许多人就作了这种观念的牺牲品。
  阳为道德、阴为利益
  海瑞的清廉耿直、不畏权势到了不近人情的地步,但仔细分析他的自身条件,这几乎是他在波谲云诡的官场中自保,进而扬名立万的最佳方式。在重科第资格的明朝,只有进士,特别是选入翰林院的庶吉士,才可能顺利封疆进而入阁。海瑞出身举人,在官场上同年、座师这类最重要的资源没法和进士比,他在官场生存靠什么?最理想的方式称为道德的标杆,成为舆论普遍支持、百姓十分拥护的模范清官。但这样的标杆对那些政坛上的重量级人物从来就不构成真正的威胁,包括皇帝在内,别人没必要冒着舆论的压力去整治这样的标杆。海瑞对朝廷最重要的价值,就在于为广大官员树立一个可望不可及,可颂而不可学的模范,让他处理实际的政务,多半会处处被掣肘,处处碰壁。因为为政的实际操作和对政治人物提倡的道德不是一回事,甚至十分矛盾,用口里说的那套办法去为政,在明朝那种政治生态中,不会有什么成就。就如剧中胡宗宪告诫高翰文所说的那样,当官和读圣贤书完全不一样。徐阶、张居正和后来的申时行,都是知道权变深谙时务的人,明规则和潜规则都会玩,所以才能当首辅。难道海瑞就不明白文官集团阳为道德,阴为利益(黄仁宇的总结)的潜规则吗?但他这种举人出身的官员,如果玩潜规则,也就是能做一个日子过得富庶的县官,这显然不是海瑞的追求,人家张居正16岁中举,23岁中进士,自小有神童称呼,有老师徐阶关照,又当过隆庆帝登基前的侍读官。海瑞玩张居正那一套,只会湮没在成千上万的中低级官员中间,哪能流芳百世。
  所以,海瑞干脆不玩这些,就只玩圣人所言、被朝廷所提倡的那一套明规则,反而是剑走偏锋,无人能挫其锋镝。当然,这样玩代价也是很大的,自己和家人生活清苦异常,一点贪污奢侈也不能有。清廉得不近人情是海瑞的公众形象,是他立足于官场最重要的利器,没有这点他什么也不是。所以对这些清廉的细节,他一刻也不敢放松。这一点,皇帝和其他大臣看得清清楚楚,所以他上疏那样骂皇帝,皇帝都没法杀他,能杀掉夏言、杨继盛的嘉靖帝,哪有什么仁义之心,不杀海瑞这个小小的户部主事就是不中海瑞的圈套,遂了他做千古死谏忠臣的愿望。皇帝都对海瑞这样,其他文臣惹他干什么?所以他反而官运亨通,做过管理最富庶的南京周边的应天巡抚,做到南京右都御史(正二品大员,主管监察,虽在南京是闲职,但政治待遇上去了)。如果海瑞不这样玩,一个举人哪能企望这样的高位。但他一旦有实权,办具体政务就不行了,那种行事方式只能激发矛盾。在当应天巡抚时,打击豪强地主纯用刚猛之法,搞得鸡飞狗跳,拿对他有恩的徐阶家开刀,最后没有什么建树就被调离。所以这样的道德标杆,只能是系而不用的葫芦。
  基于道德观念的驱使,下级官员反抗上级,历来也并不罕见,但大多数引不起特别的注意。有些文官熟读诗书,深知百世流芳之说。他们可以找到一个题目,宁可在御前犯不敬之罪,今日受刑,明日名扬史册。这样的做法,说明了忠臣烈士的名誉确实是一种高贵的商品;否则,何以有许多人愿意付出这样昂贵的代价,放弃经过千辛万苦挣来的进士出身,继之以血肉甚至生命去追求。
  24。4 关于廉政文化问题
  廉政文化是现代社会关于执政规律、方略以及公务员队伍建设、管理的知识、制度、法律以及观念、价值评价的总和,是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廉政文化关注的是关于权力和权力腐败现象,研究其原因、特点和规律,探讨设计如何防治的一般性思想观念、方式方法及其制度、法律等等。廉政文化对人的研究,一般着眼于人的本性、需要、生活环境对权力行使的影响,研究典型人物及其行为对廉政建设的意义,是从文化和制度层面的研究,而不是单纯为推崇某人,更不是把廉政寄托在某个“清官”的个人素质、能力和注意力上。要使我们党和国家的工作不因领导人的变化而变化,不因领导人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
  廉政文化把腐败作为一种现象,强调教育、制度、发展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生活环境对腐败发生的影响,着眼于建立有效的监督制约机制,从源头上防止腐败。
  廉政文化强调法制,但并不排除、也不否定个人对廉政建设的作用。在通常的情况下,廉政文化通过个人这种载体,以个人的勤政廉政、言传身教、思想品德、价值追求、社会形象影响和改变其他人乃至整个社会。社会的廉政状况在绝对意义上说,有赖于每一个个体廉政意识的增强和廉洁习惯的形成,有赖于国家工作人员人人都自觉遵守廉政规范。廉政文化建设应该从人的道德修养、生活方式、价值追求入手,从生活和工作的点点滴滴做起。
  现在社会上流行“骂腐败”的现象。
  “骂腐败”成为社会上流行的一种风气,不光是老百姓骂,领导干部也在骂,他们也乐于谈论社会上的种种腐败行为,咒骂各种腐败现象。
  “乌鸦笑猪黑,腐败骂腐败。”这些领导在高谈阔论的时候,却忘记了自己也是一个腐败者。
  目前,全国上下都在骂腐败行为和腐败者,但谁是腐败者?似乎腐败只是一个概念,而不是指具体的人;似乎永远是别人,而不会是自己。
  无职无权的老百姓骂腐败,他们有些人之所以对腐败深恶痛绝,不是因为仇视腐败,而是因为别人在腐败,而自己不能腐败。假如他有腐败的机会,也许他比谁都腐败。
  有小职小权的腐败者也在骂腐败,因为他们认为自己贪点、占点、吃点,察觉不到自己也是一个腐败者,总认为真正的腐败是那些手握重权,动辄贪污受贿几百万甚至上千万的才是腐败者。
  而那些大腐败者的逻辑是:我腐败,别人也在腐败。你看那些腐败分子一旦锒铛入狱,他们都会很不服气,往往抱怨说:腐败着的人多着呢,比我腐败的人也多着呢。自己是运气不好。
  腐败者是可耻的。腐败着且不知的腐败者却是可耻加可悲的,说明他已经对腐败行为熟视无睹,麻木不仁,失去了判断力、羞耻心和起码的“官德”与良知。
  假如我们这个社会,对腐败只是在口头上骂一骂,而不觉悟和反省,那腐败恐怕真的“腐而不败”了。
  官员修身养性不如官权修身养性
  近日,江苏宿迁市委书记在“网上宿迁”论坛发了一个《关于宿迁人的行为举止细节问题》帖子指出:“有些干部与别人接触时,不注意礼节,比如大声接听手机,唯恐别人听不到。还有一些本来不值一提的细小事,比如在办公楼宇、公共场所如厕后不及时冲水。”
  据新闻介绍,在市委书记的帖子发表后,宿迁市立马掀起了“修身养性”的热潮:当地报纸开设了专栏;机关干部开始了自查;一些单位成立了不文明行为纠察组;甚至,连该市的10多万名中小学生也走上街头,开展了“小手拉大手,学校影响社会,告别不文明行为”活动。似乎以前大家都是不文明的人,又似乎大家在一“贴”之间明白了文明的重要。
  应该说,修身养性不是坏事,对于外部影响力明显的干部来说更是这样。但是,修身养性的意义不宜拔高。因为修身养性只是体现干部的细节,却不是决定干部的所有细节。从本质上说,修身养性培养出的只是良好的个性人格,而不能包括干部的执政能力,廉政素养。因此,在提倡干部修身养性时,应当看到其作用是基础性的:没有这样的习惯不会是高素质的干部,但是有了这样的习惯也不会水到渠成地成为得民意的领导。
  在现实生活中修身养性是容易装扮的。许多干部在人前是风度翩翩、满口箴言;在人后却是大大咧咧、为所欲为。这样具有两张脸的干部与其说是修身养性的“得道者”,不如说是践踏规则的“恶搞者”。对于这样的干部,如果说他是没有素质的人,却可以看到他在公开情境中的修身养性;如果说他是修身养性的人,却可能发现他在私密情境下的粗糙不洁。所以,单以表面的修身养性评价干部也不尽客观。
  同时,修身养性的形成不是一蹴而就的,因此对其宣传也不宜搞人海战术和运动战。有时我们以为自己修身养性到了一定程度,但事实上,当面临到利益和名誉的纠缠时,却又容易变得盲动和武断。可以说,修身养性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我不能相信那些急于自查的干部真的都明白了修身养性的重要,并且真的都能够做到修身养性。否则,所谓的文明进程就是可以加速的,只要干部们讲讲话,大家一拥而上,文明也就形成了。
  所以,比较而言,我更愿意看到的是官权的修身养性。所谓官权的修身养性,是指通过严格的制度使官权保持纯净。我们知道,权力是容易膨胀和乱为的,其原因看似源于掌权人的素质不高,其实归根结底是权力的缺少约束。好的制度可以使坏人无法实现歹意,不好的制度却也可以使好人无法善始善终。同样,纯净的权力会使人修身养性,哪怕是伪装;但是缺少约束的权力却会使人肆意乱为,即使他本身是一个推崇修身养性的人。
  为官须谨记“三字诀”
  古人讲:为官长当清,当慎,当勤,修此三者,何患不治。走上新的岗位,面对新的任务,我将以此为座右铭,做到清正廉洁,科学民主决策,以勤补拙,求真务实,埋头苦干,与全省广大干部群众一道创造吉林更加美好的明天。(2006年12月8日中新网)
  这是日前上任的吉林省副省长、代理省长韩长赋在吉林省十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一次会议上所说的一番话。他在讲话中提到的为官“古训”不但是鞭笞自己的警句,更是我们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所必须谨记的“三字诀”。
  其一,为官当清。“清”乃清正廉洁,清心寡欲所大成。一要清正廉洁。“官”是人民群众赋予的一种称谓而已,不是用以贪赃枉法的庇护神或保护伞。任何为官当政者,必须始终牢记自己是人民群众中的普通一员,都必须奉公守法,切不可做危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事情,要始终保持清清白白之身,谨记“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的古训,永葆两袖清风,一身正气。二要清心寡欲。无论是官者还是百姓,贪欲不除,祸患难避。党员领导干部作为人民的勤务员和公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自己的天职,除此之外,没有任何属于自己的特权和私利。而反观时下,一些官员“贪”字当头,欲壑难填,不惜一切为自己升官发财铺路。正因为其难以做到清心寡欲,也便难免不翻船,“清官”也便与之无缘。
  其二,为官当慎。“慎”乃慎权、慎独也。一要慎权。大凡当官者,都握有一定的权力,但是权力向来都是一把“双刃剑”,稍有不慎,便会成为权力的奴隶或者以权谋私。所以为官者,一定要慎重对待自己手中的权力,不独揽大权、独断专行,要充分发扬民主,将权力合理分配,真正使权力成为为民谋福的强大动力。二要慎独。党员领导干部永远不能将自己孤立在人民群众之外,要自觉地将自己置身在阳光之下、大庭广众之中,自觉接受来自方方面面的监督和约束。特别是“八小时以外”,更不能背着党和人民做出一些伤天害理的事情来,要坚持做到独善其身,不能放纵自己的所作所为,更不能倚仗自己的权势,搞特殊化、“君主制”。
  其三,为官当勤。“勤”乃手勤、腿勤之要求。一要手勤。有些领导干部不善于学习,不善于动手,什么都习惯于秘书代笔、主任代劳,长此以往,他们的手将变得懒惰了,不用说平时能够写写画画了,就是见到了老百姓,也不习惯于将自己“高贵”的手伸出来与群众握上一回了,这样的领导无论在哪里都有一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感觉,更不用说与人民群众保持血肉联系了。所以,党员领导干部一定要勤动手,勤与百姓握手,否则高高在上难为官也。二要腿勤。就是要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时刻把人民群众的安危冷暖放在心上,经常深入群众,深入基层,体察民情,了解民意,千方百计解决民生问题。但是,腿勤不是要经常性地跑官要官,而是要经常性走进群众之中,心甘情愿、自始自终地做人民的“小学生”,多向百姓请教;走到百姓的心坎上,真心诚意、实心实意地做人民的“贴心人”,多为百姓解难。
  当然,任何一项修炼都贵在坚持。作为一位履新的官员要谨记此“三字诀”,打好预防针;而对于长期执政的官者,更要长思、常炼,不能将之作为挂在嘴上的一句美丽谎言。一切离开践行的话语都是“天方夜谭”,一切远离土壤的花香都不会恒久。
  24。5 当今社会非廉文化种种
  实践证明,不良文化因素越来越成为发展中国家腐败易发、高发的原因之一。我国现阶段腐败滋生蔓延的势头所以没有得到根本上的竭制,原因固然很多,但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廉政文化的缺位和弱化。传统非廉文化的消极影响在短时间内难以消弭,中外文化在碰撞中不时会产生一些负面的东西。
  收礼不是贪——礼尚往来,人之常情。
  '现象'不少腐败分子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是从收受小额礼品开始,发展到欲壑难填的地步的。“吃了别人的口软,拿了别人的手软”,许多“礼尚往来”不过是他们利用职务便利替人办事、为己谋利的借口而已。
  '文化根源'中国是一个极重“人情”的国度,求人办事就欠下了“人情”,就要对办事人有所表示。而掌权者也会利用手中的权力,把别人是否送礼、甚至送礼多少作为是否替人办事的参考标准。
  行贿无风险——官不打送礼人。
  '现象'毋庸讳言,许多人对于行贿受贿等不正之风都是深恶痛绝的,但一遇到具体问题,就会改变看法,以金钱开路,多能将事情办成,屡试不爽,便认为这是“无坚不摧”的法宝。
  '文化根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