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重生之掌控世界-第5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式派往世界各地,执行秘密任务。……
一千零四十七章 米国的特工们(5)()
跟华国的特殊部门一样,能够进入这些特殊部门的人都是整个军队系统之中最出色的人才,就算是米国中情局也是一样的。
米国中。央情报局特工个个身手不凡,能神不知鬼不觉地在恐怖分子家中和汽车上安装窃听器和摄像头,能够近距离监听嫌疑人电话,监视他们的一举一动。由于任务特殊,在招募这些特工人员时除了要考察他们的身体状况、作战技能和心理素质等一般科目外,还会优先考虑少数族裔公民以及长相具有阿拉伯特征的人 。
不过倒是有一点都是差不多的,那就是对于这些特工们的神话,华国有这样的,在一般人眼中好像华国的那些特殊部门的队员全都是超人一般,什么飞檐走壁,刀枪不入,各种功夫之类的,这样的传闻很多,这就算是对这些部门的神话了。其实,影子部队他们的队员跟一般人都是一样的,只不过他们受过了专业的训练罢了,一个打十个,打二十个还有可能,但是打一百个,两百个,这又不是,压根就不存在那样的超人。
米国那边也是这样的,对于那些比较特殊的人,米国的人民也喜欢将他们神话,甚至比华国的神话还要夸张。
比如说在米国那边,各种讲特工的电影,电视剧,好像现实之中的特工也跟007一样,各种潇洒各种艳遇的,现实之中的特工还真不那样,不过有一点倒是正确的。那就是一般特工的待遇还是很不错的,尤其是米国中情局的特工们。
情报机构付钱慷慨。间谍人员总是穿名牌时装,开豪华轿车。进高级饭店……
在米国阿灵顿国家公墓,离肯尼迪墓不远的地方,埋葬着一个普通的中士,叫杰克。邓拉普,他是米国历史上最具有危险性的间谍。这位又高又瘦的超级间谍在米国中。央情报局担任邮差。只是在三年以后他的上司才突然想起,这位一周挣100美元的邮差驾驶的是美洲虎牌高级轿车,有一艘帆船。是豪华饭店和帆船俱乐部的常客。中士没有活到暴露身份的时候,把被招募的秘密带进了坟墓。
如今,最富有的特工机关的米国中。央情报局。按西方标准,它们在人员的收入属于中等。受过高等教育并至少掌握一门外语的新手现在每月只能挣2000美元,而如果他在私营企业至少可以每月拿3000美元。有一年工龄的西方情报人员所拿的薪水只勉强够他们过上不贫穷的生活。他们靠25年期的贷款来购买住宅和普通轿车。他们连想都不敢想拥有高级赛车、庄园和游艇,也不能指望经常进饭店狂饮海吃。
只有在本部门在高级饭店举办“活动”时。才能吃上美味佳肴。才能喝到稀世好酒。大名鼎鼎的米国中。央情报奇特工奥尔德里。埃姆斯靠合法收入过不上好日子。米国人说,埃姆斯在同克格勃九年的合作中,至少得到了270万美元。他出卖中。央情报局近100份秘密情报,使数十名在前苏联的米国特工暴露了身份。
在国外工作的间谍经常同社。会精英打交道将军、外交官、部长和银行家……
如50年代,米国中。央情报局与伊拉克当时萨达姆复兴社。会党头目进行接触,特别是与伊拉克军队内搞政变的上层军官有直接联系,并向政变分子提供了必须马上肃清的人员名单,为萨达姆领导的复兴社。会党1963年推翻原总统卡塞姆提供了强有力的外援。在米国扶持下的萨达姆政。权翻脸不认人。与米国大搞对立,从而引发了海湾战争、沙漠之狐行动、伊拉克战争。
所有间谍都是神枪手。拳击手和赛车手。射击、格斗、驾车都属于世界各国间谍学校的教学内容。但是,多数间谍工作后就迅速失去了这些技能。按照米国中。央情报局的逻辑:“拿手提箱的律师比持枪的歹徒抢的钱要多”。这正是米国中。央情报局具备技能的特殊要求。
米国特工打入“基地”组织内部。“基地”组织是最难渗透的。因为在人种、信仰、语言、经历等方面能满足要求的米国特工少之又少,加之“基地”组织内部控制极严,所以,米国把派特工渗入“基地”视为国家级机密。米国媒体在这个问题上下足工夫,但收效甚微。目前披露的一个案例是:中情局曾与一名普通的米国家庭主妇合作,打入“基地”组织外围。
这位自称“高尔特太太”的米国主妇被中情局发展成一名“准特工”。她利用自己“清白”的背景获得信任,进入了仅供“基地”和其他恐怖组织成员进行联络的非公开网站。她平时大量收集阿拉伯谚语和俗语,在聊天室中将自己塑造成一个宗教极端主义者,并帮助一些恐怖组织建立网站。为了吸引恐怖组织成员的视线、消除他们对自己的怀疑,高尔特太太有时甚至还与他们**。她的努力没有白费,根据她向中情局提供的线索,“基地”组织在巴基斯坦的一个附属组织被一网打尽。
把“基地”嫌犯改造成为米国服务的双重间谍。米国情报机构打入“基地”组织还有一个高招,就是把“基地”嫌犯改造成为米国服务的双重间谍。米国广播公司曾经报道说,米国反恐机构在国内秘密逮捕了一名计算机系的大学生穆罕默德。瓦尔萨马。此人是索马里裔加拿大籍公民,涉嫌为“基地”组织提供支持。中情局本来打算把瓦尔萨马吸收过来,将其“改造”为双面间谍,但媒体曝光后,中情局不得已将瓦尔萨马交给了警方。
从被披露的案例来看,米国只摸到了“基地”的边,但据中情局官员讲,米国特工在“基地”组织中的地位高于普通士兵,虽还难以打入拉登身边的“核心圈子”,但在这些内线的有力配合下,米国俘虏或消灭了“基地”组织将近2/3的中高级头目,挫败了“基地”针对米国使馆、航空公司和其他重要目标的多起袭击活动。
美英特工联手唱一台戏。据报道,英国目前正在部署的特工部队名为“侦察监视团”,由600名精兵强将组成,被授权在全世界范围内开展活动。这些人将与英国空中特勤队和水上特勤队密切合作,同时也将同米国中。央情报局机构合作。为了打入恐怖组织,他们既可以直接潜入,也可以将恐怖组织成员发展成“双面特工”。美英情报机构经过多年经营,应该在“基地”内部有“眼线”,但面对部门利益,也只好让“眼线”们冒点风险了。
这些都算是米国特工们最津津乐道的地方了,不过虽然特工们看着潇洒,也觉得相当的有趣,但是对于那些真正的特工们来说,他们这一行还真的不是一个什么很好的行业,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进入了这一行,想要真正的脱身就千难万难了。
尤其更可怕的是,一旦进入这一行之后,最后想要落得一个好下场,根本就是很有难度的。跟华国一样,在太祖最后的十年之中,整个华国最先受难的就是这些特工或者是间谍,他们为了这个国家做了很大的贡献,但是却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因为这样的工作根本就不是一个可以生活在阳光下的工作,再加上因为一些间谍长时间的潜伏,最后就算是自己人也不会完全相信他们的。
在整个间谍历史之中,出现过很多的双面间谍,所以对于他们来说,当一个特工还真的不一定是一个好的工作,就算是米国那边也是一样。
自1948年以来,在米国学校被招募为间谍的留学生,共有48名由于怕回国后暴露被捕入狱又没有其他解脱办法,只好自杀身亡。
近年来,米国中。央情报局ci蔡晓春,在“倒萨”行动中已经花了多少钱,更无人知晓。5年前,ci蔡晓春tongguo中介向伊拉克内部收买帮手,用1年时间在伊拉克建立了间谍网,但对萨达姆的人身安全始终没有构成真正的wēixié,“倒萨”行动最终破产。伊拉克战争爆发,也是因为中。央情报局错误认为伊拉克拥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成为战争的导火索。
在米国中。央情报局主大厅的星墙上,共有70颗星星,每颗星星代表一个在执行任务中死亡或失踪的有名或无名的官员,其中只有40个人的名字可以从中。央情报局的荣誉名册中找到。但在一本名为《中。央情报局隐秘的生者和机密的死者》一书画工涉及的有名有姓的中。央情报局官员共有65人。从1949年的华国到1992年的索马里,都曾留下过中。央情报局间谍的身影。他们当中许多人的名字和经历现在仍旧是机密。越。南战争中,北越军队攻打南越西贡作战中,米国中。央情报局派往南越的特工,多数人没有回到米国本土,只有少数特工驾驶直升机逃跑,保存了性命,并且在南越发展起来的特工被米国中。央情报局逃跑时一脚踢开,被迫留在南越,被北越军队活捉,其命运就可想而知了。……
一千零四十八章 米国的特工们(6)()
1955年,抗美援朝战争中,米国中。央情报局为了在朝。鲜境内组织所谓的游击战,向朝。鲜境内秘密空投了大量的间谍,结果都被朝。鲜人民军或地方武装所逮捕,之后,米国中。央情报局又执行所谓的“6006”计划,向其境内、前苏联西伯利亚、华国东北空投一支特种作战部队和韩国特工,多数都是有去无回;派出的几架间谍飞机也被击毁。
1965年10月,迈克。马洛尼和迈克。德纽尔两位中。央情报局高官之子在老挝遇难身亡,他们乘坐的米国航空公司的中。央情报局专用直升机也是意外坠毁,没人知道事故原因 。1983年发生的米国驻贝鲁特大使馆被炸事件导致了7名中。央情报局的官员死亡,这是自越战以来中。央情报局人员损失最多的一次。1986年美航空公司103航班凌空爆炸,一位名叫马特。加侬的中。央情报局官员与其他乘客一起遇难。米国官员认为,这是一起恐怖事件,事件的幕后策划者是曾经遭到米国空中打击的利比亚人。值得注意的是,帮助策划对黎波里进行空袭的米国中。央情报局资深官员托马斯。特维顿是马特。加侬的岳父。
198。9年11月一个漆黑的夜晚,安哥拉境内一个偏僻的简易机场上空,一架装满武器弹药的军用运输机悄然而至。但是,在这架飞机试图进行仪表着陆时却没有成功。飞机最终坠毁,飞机上的6名成员全部遇难。这架飞机上武器弹药是米国中。央情报局提供给以乔纳斯。萨维姆比为首的争取安哥拉彻底独立全国同盟判军的。在此次坠毁事件中丧生的6名机组成员都是米国中。央情报局特工。2000年4月14日,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部门发表声明。正式指控9天前被捕米国商人爱德蒙。波普在俄罗斯境内从事间谍活动。
可以说整个间谍历史对于每一个国家来说都是一个不可以提及的禁忌,作为这些禁忌的中心,那些间谍们真正的命运会怎么样,其实也就不难想象了。
要说起米国情报局的话,那么就不得不提起著名的恐怖袭击‘9。11’事件了。
“9。11”事件使神通广大的米国中。央情报局大为丢脸。一段时间以来,中情局在米国国内频频受到攻击,导致前一段时间局长辞职。米国总统布什2004年6月3日承认。米国的情报机构必须进行改革,米国需要最优秀的情报机构。因为米国的敌人现在藏在暗处,随时可能对米国实施恐怖袭击。中情局局长2004年2月在国会上发表演讲时说。中情局与基地组织已经战斗了5年。
2000年,由于中情局和联邦调查局在国内外通力合作,粉碎了5到15起预料中的恐怖袭击。2001年早些时候,米国三四处国外设施也因及早防范而未受破坏。“9。11”恐怖事件。原先预料在7月份或者8月份发生……
总之。情报机构永远不会对恐怖事件作出100%的预测。这是中情局局长为自己辨解,找台阶下。其实,中。央情报局曾经协助过拉登和很多恐怖分子,反过来这些恐怖分子没有为主人效力,反而对自己大动干戈,中。央情报局真是搬石头砸自己的脚,让米国人自食其果。当然,中。央情报局没有和伊斯兰狂热分子在行事目标上作过交易。只是遵循着总统里根提倡的政策即“支持英勇的阿富汗自由战士”去做。
当时,拉登的行动是不断受到中。央情报局监视的。克林顿就曾因为他的恐怖袭击而下令轰炸他的训练营地。如果拉登要对这次“9。11”袭击事件负责,这正显示了米国情报的惊人失败。可以这样说,拉登是中。央情报局一手拉扯大的。如果要将中。央情报局在这方面的丑事一一列举,真是太多了。
2000年1月,中。央情报局就盯上了“9。11”劫机犯中的两人,并对他们在马拉西亚参加“基地”组织一个秘密会议的活动进行了监视,但直至两人重新进入米国并最终酿成“9。11”这场悲剧前,中情局迟迟没有采取行动。2000年1月,约12名“基地”组织重要人物假扮成游客在马拉西亚首都吉隆坡郊区一所豪华公寓内举行了一次秘密会议,策划对米国的恐怖袭击。
但让这些恐怖分子没有想到的是,他们费尽心机策划的秘密会议竟然早在中情局的严密监视之下,甚至他们中一些人的名字也为中情局所掌握。在征得马拉西亚情报部门的同意后,中情局对这些恐怖分子进行了监视,并拍摄了他们观光及出入网吧的照片。
吉隆坡会议结束后,中情局注意到会议参加人员之一纳瓦夫。阿尔哈兹米于2000年1月15日从马拉西亚经曼谷飞抵了洛杉矶。情报人员还发现另一人哈利德。阿尔米达尔此前已经获得允许多次入境米国的签证,这可以让他随时自由出入米国。
后来的情报表明,阿尔米达尔事实上是与阿尔哈兹米同机进入米国的。从中情局2000年1月发现他们与“基地”组织有联系,到2000年9月11日他们登上米国航空公司第77次航班并将其撞入米国五角大楼,阿尔哈兹米和阿尔米达尔一直公开在米国生活着,但令人奇怪的是,中情局却没有采取任何行动,既没有通知移民局将他们拒之门外,也没有通知负责国内情报的联邦调查局继续监视这两个人。
结果两人日后有机会学会了恐怖技术,并于2001年7月4日飞回纽约。在东海岸逗留了一段时间,另外在拉斯维加斯与“9。11”事件主要嫌犯阿塔及其他策划者至少会面了一次。事实上,如果当时中情局想抓他们的话。简直易如反掌,以致丧失原本可以阻止“9。11”事件发生的契机。
近年来,米国国内不断传出恐怖分子有可能发动新袭击的消息。这些关于恐怖袭击的警报大都笼统含糊,没有确切时间、确切地点、恐怖分子会采取的确切方式。结果,恐怖没有发生,却造成人心不稳,社。会动荡。这主要是因为。中。央情报局不愿意再承担知情不报的责任,而对情报不管真假,都快速上报。
这些假情报表明。在整个米国情报界都存有重收集、轻分析的倾向,在情报收集过程中又存在重科技、轻人力的现象。米国情报界最重要的情报产品就是由中情局分析部门编写的《总统每日情报简况》,简单地说,其生产过程就是情报收集部门把用科技和人力手段获取的大量信息交给分析部门。由后者对这些原始情报进行筛选、加工、整理。并以简明扼要的形式编写出来,每天送呈白宫,以便总统了解米国国家。安全环境。
而培养一个情报分析人员太难了,仅掌握分析对象相关知识就需要多年培训,再加上米国把日益先进的科学技术应用到情报收集领域,中情局逐渐开始忽略分析工作,包括各种推测性的评估工作。但tongguo高科技手段获得的信息即使再精确,如果没有或缺乏高质量的情报分析。也不能成为有价值的情报产品,因为人的动机无法用技术手段测定。
1990年伊拉克入侵科威特前夕。国防情报局已得到伊拉克共。和国卫队在伊科边境集结的清晰图片,但米国后来仍然为萨达姆的行动所震惊,因为这些图片不能自然告诉你诸如“这意味着什么?萨达姆的动机是什么”之类的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解答仍然需要进行情报分析。
在科技高度发达、信息获取手段不断增多的今天,米国情报界获取信息的数量及方便程度是过去所无法想象的,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加强情报分析工作,才能从众多的信息中分辨和提取有价值的情报。忽略情报分析是“9。11”事件后米国舆论对中情局的批评重点,也是整个情报界的确存在的问题。
“9。11”事件后,米国情报界充分认识到情报分享的重要性,除加强国际合作外,米国情报界各机构之间以及各个机构内部都广泛开展了情报分享活动。中情局积极配合联邦调查局有关加强情报机构间合作的改革计划,并强调要在中情局内部的情报分析和收集部门间加强合作。
目前,米国国会和公众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