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科幻纵览-第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第一节、 科幻文学与武侠文学
这里的“武侠文学”主要指包括西方的骑士小说、日本的武士小说和中国的武侠小说等类型在内的文学作品。不过,这种以英雄传奇为主的文学体裁只是在中国才得到了最充分的发挥。所以,也只有中国科幻作者才受到它的强烈影响。许多中国科幻作者都创作过,或者正计划创作武侠作品。许多科幻作者兼为武侠文学作者,如香港的倪匡和黄易。
相当一部分科幻文学与几乎全部的武侠文学都拥有“架空历史”的特点,都具备英雄主义的精神内涵,都有浓郁的浪漫主义风格。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交汇点:武侠文学发展到“新派武侠”阶段,剔除了旧武侠的鬼神色彩,故事中的奇迹严格限制在“人体潜能”的范围内。这与剔除了传统神话故事鬼神色彩的科幻文学十分接近。
有意思的是,新加坡科幻协会的朋友将中国式的武侠文学也算作科幻作品,理由便是,武侠文学中描写了对人体潜能的幻想。当然,武侠文学毕竟还是与科幻文学完全不同的类型小说,但这种观点道出了科幻文学与武侠文学的内在联系,那就是都在“超现实而不超自然”的界限内展开想像。
武侠文学的本质可以概括为两点。一是超凡的个人武力要成为故事的主要线索,而不是陪衬。比如,福尔摩斯偶尔也有精彩的拳术和剑术,也有“马车追踪术”等非凡手段,但他解决问题主要还是靠智力。二是体制外的行侠仗义。侠们必须凭借自己的良心判断善恶,而非职业体制。比如,尽管007经常靠武力化险为夷,但他只是英国情报部门的雇员。他的善恶观由情报部门确定。所以他不是“侠”。
在武侠文学和科幻文学的结合方面,一些科幻作者也进行了尝试。倪匡的卫斯理故事就有武侠风格。卫斯理的岳父白老大有帮派背景,只是在香港的法制社会中逐渐被“漂白”了。许多故事里,卫斯理和白素都扮演着“侠”的角色。黄易的凌渡宇系列也有明显的武侠风格。凌渡宇本身有类似特异功能的超级武力。他所参加的国际抗暴联盟,更是一群非政府的“跨国大侠”组织,支持过南非黑人等抗暴战斗。其巨著《寻秦记》、《大剑师传奇》也都是科幻因素与武侠因素融合起来的作品。台湾张系国的系列长篇科幻小说《铜像城》也融合了武侠的手法。
在大陆,郑军的《灾难群岛》和《银河侠女传》系列也尝试了科幻与武侠的结合。查羽龙创作过科幻版的《七种武器》。他在《光明之箭》和《幽灵在线》等小说中,更是把侠的理念提取出来,运用在非暴力的情节里,塑造了没有肢体格斗的侠义情节。
在西方科幻界,武侠骑士传奇与科幻艺术最佳的结合范例莫过于《星球大战》系列电影。有意思的是,这部影片中的武侠因素大量借鉴日本武士文学作品《宫本武藏》的题材和思想。
谈到科幻文学与武侠文学的关系,一个有趣的现象不得不提及,那就是,中国科幻圈的人士经常怦击武侠文学。不是怦击某一个武侠作家和某一部武侠作品,而是怦击这一个文学类型。这个现象在武侠文学不发达的西方并不存在,可以说是特殊国情吧。
西方有多少科幻,中国有多少武侠。这是他们经常使用的判断。这个判断不是中性的,而是建立在武侠弱于科幻的前提下,认为武侠在中国的兴旺,正好反映了某些负面的民族性格。这种观点从未有人深入表述过,都停留在感慨的层次上。
其实,这种对武侠的奇怪怦击,完全是出于市场的原因:科幻文学和武侠文学在中国往往争夺着同样的读者:青少年学生。所以,武侠兴而科幻弱,便令科幻界一些人士颇不高兴。
从文学价值上讲,两个不同的文学类型,是不能够比高低的。武侠是武侠,科幻是科幻,它们之间并没有什么可比性。从实际的创作水平上讲,中国武侠文学之所以读者广泛,兴旺发达,主要是中国武侠作者经几代人的努力,将它发展到极高的艺术水准的原因。读者不是傻瓜,不是被动受操作的消费机器。如果武侠小说不是写得很好,武侠电影不是越作越棒。单纯凭什么国民素质、文化特点,它是不可能受到持久关注的。
从文化对外输出上来说,到目前为止,中国武侠是惟一一个在商业上有输出价值的艺术类型。笔者接触过几位国外留学生,他们认为,国外评论界关注一些中国的主流文学作家,往往不是因为他们的作品,不是从艺术价值来考虑。相比之下,武侠在市场上早已征服世界读者和观众。早在武侠电影兴旺之前,一些武侠小说便已经在东南亚、日、韩等国流传。武侠电影又把这个势头大大推进一步。以《卧龙藏龙》为例,这部电影获得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这是科幻片也没有得到过的荣誉。
笔者以为,科幻是科幻,武侠是武侠。武侠爱众的广泛,与科幻受众的不足之间没有直接关系。科幻如果想象武侠那样,在中国赢得广泛的受众,那么与其不停地抱怨,不如静下心来,培养出一些杰作和大师为好。
第二节、科幻文学与侦探(推理)小说
在上世纪末和本世纪初的一段时间里,萌芽状态的科幻文学和萌芽状态的侦探推理文学常常拥有一批共同的作者。比如被称为推理小说创始人的爱伦坡,就是与凡尔纳同时代的科幻小说创始人。以福尔摩斯形象永存于文学史册的柯南道尔也创作有《失落的世界》等科幻经典。只是到了后来,两者才分道扬镖,沿着各自的轨迹发展下去。这似乎也是文学类型专业化的结果吧。
其实,即使是《福尔摩斯探案集》,与科幻文学也有异曲同工之处。按照作者的自述,“福尔摩斯”这个人物形象源自他大学时期遇到的一位化学教师。那位老先生经常对一些事情作出精妙的科学推论。《福尔摩斯探案集》里虽然也有一些打斗、惊险情节,但它最吸引读者的,仍是环环相扣的逻辑推理,体现着科学的客观精神与探究精神。很多时候,福尔摩斯去破案,与其说是志在铲除邪恶,不如说是喜欢智力上的挑战。这种智力挑战,正是后来许多科幻小说的风格。
事实上,侦探(推理)文学也是近代科学发展的结果,与中国古代的公案小说并无相同之处。在《科学与现代中国文学》一书中,作者刘为民特意安排一章,介绍解放前中国推理小说,探讨它与科学传播的关系。侦探(推理)小说的核心就是严密的逻辑推理。这种逻辑推理将传统小说创作中的“悬疑”技巧发挥到了极点。
科幻文学与侦探推理小说的共同点,在于相当多的科幻小说也常常有一个推理式的核心。阿西莫夫是这方面的行家,甚至他的一篇科幻小说的名字就叫《推理》。从叙事学角度讲,两者的主要事件都由科学知识来推动。这使得两种作品在创作上有许多共同之处。
第三节:科幻文学与环境文学
环境文学曾经被称为公害文学、生态文学、绿色文学。这也是一种类型文学萌芽时,多种名称互相竞争的现象。如今,中国文学界多用“环境文学”来称呼它。环境文学是现代社会发展中,生态危机日益严重这个问题在文艺界内部的直接反应。环境文学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报告文学等多种体裁。而其内容基本以环境问题为主。从创作方法上讲,几乎全部属于传统的现实主义。
80年代中期,《中国环境报》的“绿地”副刊举办了多次环境文学征文,是中国环境文学的开端。环境文学一开始,便受到许多知名文艺界人士的支持。杨沫、郭风、袁鹰、徐迟、雷加、堪容、王蒙、黄宗英等文艺名流都是环境文学的热心倡导者。在当时的中国作协副主席冯牧的倡议下,环境文学专业刊物《绿地》于1992年创刊。从此,中国环境文学有了自己的阵地。同年还成立了中国环境文学研究会,成为环境文学的全国性组织。
环境文学的主力作家,有被称为“沙漠之子”的郭雪波,《中国绿色时报》记者李青松。代表作有《伐木者醒来》、《漠王》、《死河》、《沙葬》等等。在理论建设方面,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张韧作了大量开创性的工作。
如今,环境文学已经有了自己的国家级奖项:全国环境文学优秀作品奖,由国家环保总局和中国作家协会联合主办。这种由环境机构和文艺机构联合推广的模式,在地方上也有体现。比如福建省环境保护局和福建省文学艺术联合会就举办过地方环境文学奖项。
而某些环境文学作家,如中国作家协会会员徐刚,则因其成就获得过环境保护方面的奖项——地球奖。一些环境文学作品不是由文学出版社出版,而是由中国环境出版社出版,也充分显示了这个文学新门类的交叉性质。
虽然一个“现实”,一个“幻想”,但在二十世纪下半叶到今天,环境文学与科幻文学体现了极其相同的思想感情。科幻作品里出现了大量的环境题材。象《后天》这样的科幻片,只是这类题材在科幻圈里厚积多年的薄发。在价值取向上,当代科幻文学作家和当代环境文学作家的主流,几乎同完全相同的。
虽然热爱大自然,提倡自然美,自古而今便是文学的主流。但同样描写大自然的环境文学却是当代的产物,与科技的运用息息相关。环境保护问题更是没有科学知识便无法理解的。环境文学也是科学与文学的一个交叉点。
在《环境文学需要突破什么?》一文里,中华读书报记者呼延华写到:作家创作的出发点和价值取向已经由“天人合一”而蜕变为技术太坏,人们太不自量力,太不善待自然;作家的创作方向和目标已经是远古洪荒,希望复归原始社会那种他们主观认定的“天人乐融融”的合欢状态了。
同样的题材,同样的呼唤,在科幻文学里也绝不鲜见。中外皆然,成近几十年来科幻文学的一股主流。台湾洛伯迪的《文明毁灭计划》,让黄帝组织了一场毁灭文明的计划,将人类送入蛮荒,重新开始。《星际旅行星空反击》中,一群曾经驾驶飞船征服宇宙的外星人,竟然选择回归田园生活,摈除一切科学技术。在这个问题上,某些科幻作品和环境文学作品惟一的区别,便是科幻作家可以在幻想的天地里,将“返朴归真”变成艺术真实。
和科幻文学一样,环境文学尽管提倡者甚众,身份地位也远非科幻支持者可比。但仍然是个小圈子。作家稀少,有极大影响的作品也不多。直到目前为止,双方的交流似乎还处于零的程度。笔者仅收集到一篇文章谈及两者的关系——《“环保”教育应从青少年抓起》。作者是科幻世界编辑田子镒,文章发表在《97北京国际科幻大会论文集》中。以笔者所见,那些对环境问题有兴趣的科幻作家,应该和环境文学作家多多交流。取长补短。
第四卷:科幻的艺术规律 第七章:科幻文学与各种文学流派的比较(1)
下七章前言
第一节:科幻文学与主流文学
第二节:科幻文学与传统浪漫主义
第三节:科幻文学与现实主义文学
第四节:科幻文学与未来主义
第五节:科幻文学与西方现代主义文学
第六节:科幻文学与魔幻现实主义
下七章前言
前面提到的所有这些类型文学,都可称为“支流文学”,都生存在“体制外”。而如何进入主流文学,恐怕是它们都面临的问题吧。而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从现有的主流文学中,找到它们的相似与不似。只有这样,才能找到它们能否进入,以及怎样进入主流文学的路径。
在本章中,笔者先分析一下科幻文学与主流文学的关系。然后再具体分析一下科幻文学和几类主流文学流派的关系。它们是浪漫主义、现实主义、未来主义、现代主义、魔幻现实主义。
第一节:科幻文学与主流文学
自己的作品能够被主流文学承认。进而整个科幻作品能够被主流文学承认,这是几代科幻作家的梦想。不过,主流文学是什么?笔者却没有查到它的定义。所以只好以自己的理解来立论了。
有的人认为,主流文学代表着某些文学体裁、某些创作风格、或者某些流派。在这个范围之外的文学作品永远是“支流文学”。笔者不敢苟同,倒更倾向于认为,主流文学是一个势力范围的概念,是地位的概念。一定时期内占主流地位的那些文学形式,就是主流文学。如今的主流文学,就是由专业文学刊物或者专业文学出版社发表的,由大学里的本民族语言文学专业传授的,由文学理论界、评论界评论的,由权威色彩的文学奖项授予的文学。至于它究竟是什么类型,并不是问题的关键。
了解文学史的朋友会知道,在漫长的古代社会里,“韵文”是主流的文学样式。“散文”的地位等而下之。直到十九世纪,小说仍然是一个不入流的文学品种。据说那个时代如果有人在大学课堂上讲小说,会被认为是不务正业。
由此看来,今天所谓“通俗小说”一词,是个很有趣的概念。因为小说曾经统统被视为通俗读物。但现在,某些小说被接纳为主流了。而其它一些仍然被排除在外。在几十年前,这种主流文学被惯之以“社会主义现实主义“。今天不用这个惯名,但习惯仍在,只是稍稍加入了一些西方现代文学流派在内。
当然,这并不是中国的特殊国情,而是世界范围内主流文学界的“类别岐视”,也就是说,某些文学样式,你写得再好,艺术水平也得不到承认。科幻文学就是受到这种类型岐视的典型。
一代宗师凡尔纳当年就抱怨说,他的作品只能在青年杂志上发表,而且文学评论家从来不发表言论。不过,他的境遇算是好的。在《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中,凡尔纳和威尔斯是仅有的两位入围的科幻作家。而在这套百科全书的《中国文学卷》里,所有华文科幻作家均不被收录。相对而言,《简明不列颠百科全书》倒是收录了阿西莫夫、布雷德伯里、海因莱因等主流科幻作家的名字。这或许是因为,这套名为“不列颠”的百科全书,其实是由美国人在编辑的原因吧。在欧洲,科幻文学离主流文学是同样的远。
反映主流文学权威的诺贝尔文学奖,也从来没有颁发给科幻小说作家。当然,其中某些获奖者,如德国的赫西、英国的齐普林曾经创作过科幻小说,但却不是因为在科幻小说上的成就获的奖。其它各国的主流文学奖,如日本的直木奖、法国的龚古尔奖、中国的茅盾文学奖等等,也都没有授予科幻小说的例子。
在文学理论中,更是没有科幻文学的影子。笔者能翻到的中国现代文学史著作里,只看到倪匡、张系国这两个科幻作家的名字。大陆科幻作者一个都没被提及。最近有些文学理论著作稍带着分析了一下科幻文学的个别成就。但整体上仍然没有进入文学理论家的视野中来。
当然,科幻作家们不会不感受到这种压力。“只要中国有文学,就有科幻小说,而中国的科幻小说,只有努力提高创作水平,使自己得以在严肃文学中占据一席地位,才有自己的生路。”(郑文光《当代美国科幻小说选序言》摘自《郑文光70寿辰暨文学创作59周年纪念文集》)
这段话是郑文光在八十年代初写下的。里面包含着对科幻文学根本前途的正确判断:科幻文学只有成为文学大家庭中的一员,才能有出路。但直到今天,这个理想在中国并没有实现。
考查科幻文学与主流文学的关系,必须站到一个大背景中去。这个大背景就是:自十六世纪近代科学创始以来,一直有文学家艺术家试图将科学知识与科学思想引入艺术领域。个别艺术家,如达芬奇、莫尔斯等,甚至有自己的科学创造。同时,也一直有科学家在业余时间进行艺术创作,试图用艺术表达科学实践中单纯用科学语言无法表达的那些内涵,如帕斯卡的散文杰作《宇宙》,刻普勒的小说《梦》等。其中最著名的代表当属俄罗斯近代文明的杰出大师罗蒙诺索夫。他既是俄罗斯科学院的创始人,又是俄罗斯现代语文的奠基者。这种科学与艺术的苦涩恋爱,断断续续、时强时弱地持续了几个世纪。而科幻文学几乎是它惟一的结晶。
在文学领域,许多被视为“主流”的作家们都曾经尝试过科幻创作。十九世纪八十年代末,文风恢幽默的美国作家马克吐温就创作了经典科幻小说《亚瑟王朝的美国佬》。在这部小说里,一个来自美国康涅狄格州的铁匠梦游到亚瑟王朝的英国(公元六世纪),看到了君主制度的腐朽,贵族、骑士和教会人士的无知、贪婪。这个铁匠想通过工业革命、普及教育、建立民主制度等方式改变历史,甚至可以造出机关枪与古代武士们较量。
一九零八年,另一位美国作家杰克伦敦也发表了一篇政治幻想小说——《铁蹄》。铁蹄是法西斯化的美�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