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科幻纵览-第8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五十年代开始,科幻文学大量发表于儿童文学刊物,而不是专业文学刊物。在作协系统里,科幻作家可以参评的“宋庆龄奖”、“冰心奖”,都是儿童文学奖项。科幻作家更在一段时间里,只能以儿童文学作家的身份进入作协,这都使得科幻文学等于儿童文学,有了事实上的,体制上的证据。

反驳这个判断是很容易的。任何人只要多读几篇科幻经典,就知道它不是儿童文学。但要从体制上解放这个束缚,还要走相当长的道路。

将科幻文学等同于儿童文学,只能允许科幻作品在儿童刊物、或者少儿出版社出版,必然造成作品内容上的削足适履。首先便是篇幅。青少年儿童的阅读能力不及成人,所以,编辑都要求作品短小。儿童刊物要求的科幻短篇,常常是两三千字。和专业科幻刊物上一万多字的平均长度有明显对比。儿童出版社要求的长篇,最多不过十万字,一般几万字。有的成人读者问我,为什么很少见到科幻的大部头?我只能给他们解释:科幻作家不是不想写大部头。但他遇到的儿童出版社的编辑差不多都要限定字数。他不得不收起自己的雄心。

其次是人物。读者喜欢某部作品,焦点便在主人公,或者主要人物上。他或者是把自己认同于主人公,在主人公身上看到自己的命运。至少也要关心主人公的命运,才能吸引他往下看。于是,给青少年儿童写的作品,主人公一般是他们的同龄人。甚至可以有违客观实际,让一些十几岁的半大孩子当科学家、政治家,军队将领。这样写,青少年读者并不会认为其虚假。而一部以青少年为主人公的科幻小说,成人读者很难激起阅读欲望。

再次是主题和人物性格。青少年对世界的态度是非黑即白。正义与邪恶绝对对立。人物非善即恶。所以,适合青少年看的科幻小说,主题简单。回避复杂的社会现实。人物是扁平性格。从始至终无发展。而写出社会诸种矛盾的对立统一,写灰色人物,多重性格,写道德的模糊状态,对于青少年读者来说是不讨好的。而从文学角度,只有将人物与社会环境写出复杂的层次,才是好作品。这样,儿童文学的外壳极大的束缚着科幻文学的创造力。

最后,还有性和暴力这两个问题。给成人写的作品,可以自由地表达这两个问题。而给儿童青少年写的作品,势必要回避它们。

上面这些区别,对所有文学类型都适用。具体到科幻文学而言,还有一种特殊的“儿童不宜”:科幻作家创作了很多与现实科学无关的,甚至相悖的题材。作家本人并不相信它们存在,只是因为它们在文学上有趣味才写进小说。比如特异功能、神秘事件之类。对这些作品,一个富有科学素养的成人读者,读过后一笑了之,知道它是个文学游戏,并不当真。而青少年科幻迷则往往信以为真。

那么,儿童出版社的编辑如果不要求作者削足适履,直接发表,是否就更好呢。我想情况可能会从另一方面变得糟糕。这方面的例子,就是福建少儿出版社于2002年出版的一套惊怵科幻小说。这套书从组稿到出版的过程,笔者略知一二。《读心机》里写了一个“二奶”和她的情人的故事。《魔鬼积木》、《死亡大奖》里都有大量残酷杀戮场面的细致描写。虽然作品的文学价值很高,但这些情节,显然不合适青少年阅读。作品最后由儿童出版社出版,至少在天津这个地方,它是摆在“少年儿童书店”里,提供给青少年的。如果有不明就里的评论家、教育家翻开这套书,可想而知他们会对科幻发表什么样的看法!

具体到这套书上,作者和编辑都没有责任。作者辛辛苦苦写出作品,能够有人出版就不错了,哪能管得了那么多。儿童出版社的编辑出版科幻作品,既然是惯例,又有何不可。更何况这套书的策划人正是《科幻之路》、《中国科幻世界回眸》等科幻经典的主辑。对科幻了解之深,国内编辑无出其右。他出版这套书,也是从培养中国原创科幻市场的角度着眼。

问题的根源,还是在“科幻文学等于儿童文学”这个由来以久的伪等式上。

对于科幻文学执着地要与儿童文学划分开的作法,一些儿童文学界人士不以为然。有一位著名儿童文学家曾经表达过不满:科幻文学最困难时儿童文学提供了帮助。现在科幻文学翅膀硬了,就竭力要划清界限。对此,一位前辈科幻作家的回答是,给科幻文学提供帮助的不是儿童文学,而只是儿童文学的阵地。

真理走出一步便是谬误。出于对维护自身个性的需要,科幻界同仁反复声明科幻文学与儿童文学之间的界限。发展到贬低少儿科幻的成就和价值。在科幻界内部,对写少儿科幻的作者,一向是瞧不起的。比如,江苏的李志伟等人一直被无形地排除在科幻圈之外。杨鹏曾经以“主流科幻”出道。后来致力于少儿科幻的写作与出版。一位网友的评价竟是“杨鹏已经堕落为少儿科幻作家”。

对于整个科幻文学来说,儿童科幻有基础性的意义。科幻文学的核心读者是科幻迷。而科幻迷多形成于青少年时期。这个时候一个人的阅读倾向还没有形成,最容易培养和引导。而要令一个已经形成阅读倾向,并且不喜欢科幻的成年人转而成为科幻迷,事倍功半,甚至不可能。

而且,写儿童科幻绝不是“堕落”,或者只是对成人科幻的简化。长期以来,一些出版商拿来科幻经典,请枪手缩写之,编成少儿科幻读物。这种出版路数助长了单纯简化的观念。儿童青少年有自己的心理特点,有自己的世界。给孩子们写东西,绝不是少一些科技知识,多一些浅显语言就能办到的。

在科幻史上,专门写少儿科幻而成为大师者,当属从前苏联一直写到俄罗斯时代的季尔布雷乔夫。他创作了《入地艇》、《大战微型人》、《出不了事的小女孩》。其中许多小说的主人公是阿丽萨,与他的爱女同名。实际上是他观察爱女的心理特点而塑造的人物。

布雷乔夫是自觉的少儿科幻作家。除他以外,志攻少儿科幻的人很少。但一些成人科幻作家,会专门写一些少儿科幻。比如海因莱因等人。王晋康专写成人科幻,但也创作了长篇少儿科幻《少年闪电侠》。这些成人和少儿科幻兼写的例子,更能表明少儿科幻的独特价值。因为作者在写作时,脑子里要清楚两者间的区别。少儿科幻是整个科幻文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门类。

笔者对少儿科幻创作的难度深有体会。在创作早期,笔者只写了一篇少儿科幻《烟尘纪公园》,在不同的青少年刊物上被转载数次。后来,上海一家出版社约我为中学生写一部长篇。虽然只有十万字,但费时数月,毫无进展。从那以后,再有编辑来约少儿类科幻,笔者一律婉拒了。当然,勉强去写也可以,但由于我和孩子们生活的世界相去太远,写出不伦不类的少儿科幻,反而不负责任。

笔者还认识一位主力科幻作家,也相当重视少儿科幻。在一些座谈会或者文章中,经常呼吁同仁们不要歧视少儿科幻。但他自己创作的少儿科幻作品却不感恭维,与他的成人科幻作品完全不在一个层次上。究其原因,这位科幻作家自己的孩子尚小,无法交流,本身又不从事教育工作。他缺乏和孩子世界接触的环境。只能凭自己当年学生生活留下的依稀印象来写。这样的少儿科幻显然很是勉强。

笔者认为,最理想的情况是,成人科幻小说由文学出版社出版,少儿科幻小说由少儿出版社出版。这样各归其位,从作者、读者到评论界,舆论界,都不容易产生歧意。当然,要形成这个局面,非一朝一夕之功。

第四卷:科幻的艺术规律 第四章:关于科幻的三大误解(2)

第二节:科幻文学与通俗文学

将科幻文学整体上视为通俗文学的一个部分,也是对科幻文学的一种误解。这方面见诸于文字的不多,大多是编辑、作者、评论家在座谈会上,或者私下交流意见时谈到的。在北京大学出版社主编的“大学素质教育通识系列教材”中,有一部《通俗文学十五讲》,由北大中文系范伯群、孔庆东主编。其中第十二讲是科幻文学,名为“亦科亦幻的科幻小说”。

对于将科幻文学视为通俗文学,科幻界同仁对此反感倒不很多。相反倒是颇有些人发表言论,认为科幻就是要走通俗文学路线,依靠市场而生存。以翻译科幻小说著称的王逢振曾经表达过自己的看法:“科幻小说是通俗文学的一个品种,对科幻小说的优劣,我们应该以通俗文学的标准进行衡量,既不能以纯科学的标准衡量,也不能以纯文学的标准衡量。”(王逢振《我看科幻小说》,转引自《科幻世界》95、4)

笔者认为,科幻文学是不是通俗文学,关键在于什么是通俗文学。对于这个问题,文学界自身便没有理清。他们在研究通俗文学时,往往把两个概念搞混了。一方面以文学价值高低为标准,认为低的就是通俗文学,高的就是纯文学、雅文学、主流文学。另一方面以源流为标准,把所有诞生于主流文学之外的文学门类都视为通俗文学。

这种误解,和文学读者群的发展变化有极大关系。文学欣赏水平的高低,与一个人知识水平的高低有极大关系。一个中世纪社会里,受过教育的人微不足道,根本不足以构成一个市场。而占人口大多数和文肓、低知识阶层接受的文学,只是说书人、行吟诗人讲的故事。两者在文字上高下立判。泾渭分明。于是,便形成了通俗文学=面向市场的文学,纯文学、雅文学与市场无关的判断。这种判断,至少在当初是正确的。

但是,随着教育普及程度的提高,阅读人口大量增加。纯文学、雅文学都拥有了自己的市场。另外,在主流文学圈外形成的支流文学,本身的文学水平也随着读者欣赏口味的提高而提高。侦探推理小说已经进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外国文学卷》,柯南道尔词条在该卷中与主流文学家并列。斯蒂芬金长期被视为通俗文学家,但他的小说向来拥有很高的艺术水准。金庸的武侠小说同样拥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而海外华人作家萧逸更是完全用主流文学的笔法来写武侠小说。

这些例子都表明,将一个文学类型全部划为通俗或者不通俗,是不恰当的。它实际上否定了这个文学门类提高水平品味的可能性。笔者与中国武侠作者圈也有接触。在武侠专业刊物约稿的时候,“武侠故事作者”和“武侠小说作者”之间经常在抢版面。“故事”上是通俗的,浅显的,在文学价值上低于小说的。笔者有一位写武侠小说的朋友。文学修养很高。他告诉我,他在自己的武侠小说里加入一些文学描写,但被编辑删除甚多。这些说明,即使被通常视为通俗文学主力的武侠小说,也是高雅与通俗并在。更何况,科幻小说从一开始便有大量艺术成份很高的作品。

以笔者所见,通俗文学的特点是:一、情节模式化,从同类文学中提取模式,稍加更新。二、人物性格扁平化,基本不塑造圆整形人物形象。人物在小说里,主要是行动素,类似于象棋中的车、马、炮,功能固定不变。三、语言浅显,尽量减少文学修辞。一部作品符合这些特点就是通俗文学,至于它属于哪个门类,完全不是标准。任何一个文学门类都有自己的高端读者和低端读者。任何一个文学门类也都有一些作品是通俗的,另一些是高雅的,艺术的。

对于视科幻小说为通俗小说的观点,冈恩发表过反对意见:“几年来科幻小说引以自豪的是它能够而且愿意讨论有争议的问题,在这方面,还没有任何一种通俗小说达到可与科幻小说相比的程度:种族、政治、宗教、习俗,性——都是些礼仪之邦禁忌的题目。”(《科幻之路》三卷696页)

科幻文学不是通俗文学,但存在着通俗的科幻文学。它和儿童科幻一样,都是科幻文学中的一个方面军。它们都有自己的特定读者。对扩大科幻的整体影响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卫斯理系列科幻小说》就是典型的通俗科幻小说。它在成人读者群里为华文科幻开发了大量读者。功不可没。河北花山文艺出版社当年以武侠起家,长期将自己定位于“通俗文学出版社”。九十年代以来,该社陆续推出中外科幻名家的作品。其“花山科幻文库”正在形成一个品牌。这也是通俗文学界介入科幻出版的成功例子。

创作通俗科幻小说,也有自己的规律,绝不是对“正统科幻小说”作减法就行的。这个规律的核心,就是要挖掘科幻文艺里的大众趣味。挖掘科学中的美,宣传科学精神,是专门对准科幻迷群体的小众趣味。这些对于大众读者显然缺乏吸引力。那么,用什么来吸引大众读者呢?一些作者和编辑认为,科幻小说要吸引人,必须加入侦探、凶杀、战争、爱情等情节。这种观点正说明他们对科幻文学的魅力还缺乏了解。

科幻本身便有可以挖掘出来的大众趣味?那就是“奇”与“诡”,是超现实之谜。人们要看科幻,从休闲娱乐的角度,就是要看科幻里有什么奇思妙想,有哪些奇闻异事。在这方面,可以视为通俗科幻经典的《卫斯理系列》与《X档案》电视剧集,提供了很好的榜样。这两个系列的每部作品,都以一个超现实之谜为开端。围绕着解谜的过程展开情节。这两个系列也都有打斗、爱情等内容,但都被压缩到很小的程度。视其必要性再加入,不使其喧宾夺主。

确实有相当一部分科幻迷反感将科幻文学视为通俗文学的误解,最终也发展到它的负面,就是反感所有的通俗科幻文学。特别是一些科幻作者,由于通俗科幻的影响力很大,压倒了对他的作品的关注,于是便免不了心生抱怨而怦击之。这方面,以对《卫斯理科幻系列》的批评为典型。大部分卫斯理科幻小说情节模式化、人物性格单一,文笔粗糙。但倪匡本来就是在面对大众读者,而不是科幻迷小群体去写作,一开始就将自己的作品定位于通俗文学。这样创作出来的作品又有什么可以厚非的呢?

第四卷:科幻的艺术规律 第四章:关于科幻的三大误解(3)

第三节:科幻文学与科普作品

不久前,一篇名叫《点评中国十大科普杂志》的文章在网上流传,作者网名“五彩石”。其中,把科幻世界作为第八本进行点评。原文如下:

点评八、《科幻世界》

假作真时真亦假,不是科学也疯狂

《科幻世界》,号称是全球发行量最大的科幻杂志;不由得不信,好象没有听说过其他国家有这个品种。据传发行量在30-40万。 

一位做科学杂志的主编对科幻杂志很不屑,甚至恨不得把科幻归于伪科学之列,但私底下对于《科幻世界》的发行量羡慕不已。 

科学与科幻的名分不是正统与旁系之分,科幻可以丰富人的想象力,现在看来科幻的东西在未来可能变成科学知识的一部分。 

科幻大行其道,说明我们的科学杂志做得还不够吸引人。

科学追不上科幻的脚步?

这篇文章没有象科学界与科普界的惯常作法那样,直接把科幻当成伪科学,但它的前提就是错误的:《科幻世界》是一本文学杂志。

如果说,把科幻文学等同于儿童文学,或者通俗文学,还是文学内部的误解,只影响到科幻文学在文学大家庭中的定位。将科幻文学视为科普作品,完全否定了科幻的文学属性,向来是科幻界最反感的一种说法。没有几个科幻作家把自己的作品当成科普作品,但他们却要面对这样的言论。而翻开一些谈及科幻的文学理论著作,在有关文字里都要加上一条说明:科幻文学不是科普作品。从相反的方向说明,这个误解仍然笼罩在科幻文学上面。科幻是文艺而不是科普读物,这个判断远未达成舆论界的共识。

将科幻作品视为科普作品,这个误解并非只有中国科幻界才有。但在中国影响最大,对科幻的发展危害也最大。其主要原因,在于中国科幻文学完全是从科普阵营里诞生的。直到八十年代,主力科幻作家都是科普作家。科幻作品大量发表在科普刊物上,或者由各地的科普出版社出版。至于评论科幻的文章,更是几无例外地在科普刊物,或者综合媒体的科普版上发表。八十年代初,中国青年报上连续怦击科幻的一个专栏,名字就叫“科普小议”。

这些小说和评论既然发表在科普刊物上,必然要符合科普创作的话语环境。难以想象,它们会分析一部科幻小说的情节、人物、文笔。更多地,是对科幻小说进行挑硬伤的游戏。或者怦击。《科幻世界》是由四川省科协创办的。在中国期刊管理体制中,它最初就是以“科普刊物”申请的刊号。这些都现了中国科幻的尴尬处境。你既然不是科普,为什么只能在科普领域里见到你的身影?这是一个自我循环的误解。

面对这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