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科幻纵览-第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海洋考察船,以及如梦似幻的深海景色,算是给中国电影人的一个挑战。也是他们展示自己能力的一个舞台吧。

作品相关 历届奥斯卡奖科幻片获奖总名单

1953年(二十六届)

《星际战争》(派拉蒙电影公司)获得最佳剪接奖 

1954年(二十七届)

《海底二万里》(沃尔特迪斯尼公司)获得最佳艺术指导奖(布景装置)、最佳特技效果两奖。 

1966年(三十九届)

《奇异的旅行》(根据阿西莫夫同名小说改编)获得最佳艺术指导奖、最佳视觉效果两奖。

1968年(四十一届)

《2001年太空漫游》获特别视觉效果奖。该年荣誉奖授予对《人猿行星》一片的化装有显著成就的约翰钱伯斯 

1969年(四十二届)

《被放逐的人》(哥伦比亚和弗兰柯维奇—斯图格斯影片公司)获得特别视觉效果奖。

1976年第四十九届

本届奥斯卡奖特别成就奖授予为《金刚》(彩色版重拍片)设计视觉效果的卡尔洛兰巴迪,格伦罗宾逊,弗兰克范德维尔,并授予为《23世纪大逃亡》一片设计视觉效果的勒布阿博特,格伦罗宾逊,马修尤里西奇。

1977年(五十届)

第五十届。科幻片狂收“小金人”的一年!《星球大战》(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获得最佳艺术指导(布景装置)、最佳服装设计、最佳音响、最佳剪接、最佳视觉效果、最佳音乐(作曲)、六个奖项。《第三类接触》(哥伦比亚公司)获得最佳摄影奖。该年特别成就奖还授予了为《星球大战》设计音响效果的小本杰明伯纳,以及为《第三类接触》进行音响效果剪接的弗朗克华纳 

1978年(五十一届)

《超人第一集》(华纳和亚历山大索尔金德影片公司)获得特别视觉效果奖。

1979年(五十二届)

《异形》(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获得最佳视觉效果奖。

1980年(五十三届)

五十三届荣誉奖授予《帝国反击战》(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和卢卡斯电影公司)的视觉效果制作者弗雷德海恩斯。 

1982年(五十五届)

《ET》(环球影片公司)获得最佳音响、最佳音乐(作曲)、特别视觉效果、最佳音响效果剪辑四奖。

1983年(五十四届)

《杰迪的归来》 获得特别视觉效果。

1985年(五十八届)

《天茧》(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扎纳克和布朗影片公司)获得最佳男配角:唐阿米奇。这是科幻片第一次,也是到目前为止唯一一次获得表演方面的奖项。该片并获得本年度最佳视觉效果。

《回到未来第一集》(环球影片公司和斯皮尔伯格影片公司)获得最佳音乐剪辑、

1986(五十九届)

《异形续集》(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和白兰地瓦恩公司)获得最佳音响效果剪辑、最佳视觉效果两奖。

1987年(六十届)

《内层空间》(华纳兄弟影片公司和安布林影片公司) 获得最佳视觉效果奖。

1989(六十二届)

《深渊》(二十世纪福克斯公司)获得最佳视觉效果奖。 

1991年(六十四届)

《终结者》第二集《末日审判》(吉尔德、卡罗尔柯和西太平洋影片公司)获得最佳化妆、最佳音响、最佳音响效果剪辑、最佳视觉效果四奖。

1993年(六十六届)

《侏罗纪公园》(联合国际、环球和安布林影片公司)获得最佳音响、最佳音响效果剪辑、最佳视觉效果三奖。                               

1999年(七十二届)

《黑客帝国》获得最佳音响、最佳音效剪辑、最佳影片剪辑、最佳视觉效果四奖。

又:根据凡尔纳同名作品改编的《八十天环游地球》曾经获得第二十九届(1956)奥斯卡奖最佳影片、最佳改编剧本、最佳剪接三项奖。《007之霹雳弹》获得过三十八届(1965)特别视觉效果奖。《大白鲨》获得第四十八届(1975)最佳音响、最佳剪接、最佳音乐(剧情片作曲)三奖。《阿波罗十三号》获得六十八届(1995年)最佳音响效果剪辑、最佳音响成就、最佳电影剪辑三奖。不过笔者认为,这几部都是现实题材电影。由于不少人认为它们是科幻片,这仅是我的个人观点,故先记录在此备考。

作品相关 科幻的艺术规律 上卷前言

在《科幻纵览》七卷本中,这是惟一一卷完全以理论讨论为内容的文本。也是全书的核心。它最难写,以至于笔者跳过它,去写比较容易的后面两卷,然后才翻回来完成它。

科幻作品素来不为专业文学理论家重视,一方面是发表园地相异的问题。科幻小说并不发表于文学杂志上,也基本不由文学出版社出版。哪个文学理论家会专门去阅读科普杂志和少儿杂志呢?而且如果他们写了关于科幻作品的评论文章,又能够发表在哪家文学评论刊物,或者哪家学报上呢?当然,最近一段时间,一些文学出版社或者综合类出版社已经开始出版科幻小说,这个问题初步得到了解决。不过,整体上,科幻作品仍被打入科普和少儿读物的行列,并因此生存在文学评论界之外。

但是,更为重要的原因,则是理论工具的不足。不借助任何文学理论,单纯去阅读小说本身,那是一般的阅读欣赏。而理论家是必须要戴起理论眼镜的。当今的“主流文学理论眼镜”在其打造过程中,又恰好没有加入任何科幻的零部件。所以,戴上这副眼镜去看科幻小说,恐怕什么也看不出来。或者,直观地感觉一些科幻作品很不错,但说不清它们好在哪里。

在《科学与现代中国文学》一书中,刘为民对于主流文学作家和主流文学作品的分析恰到好处。但在谈到《猫城记》时,却很认真地去分析它如何具有“探索宇宙、搏击外层空间的科技意识……”(该书279页),很仔细地分析“猫人”的生理特征,并探讨猫人与八十年代美国科幻片《ET》中的外星人形象有什么关系。显然,如果作者的理论分析宝库中拥有与科幻小说有关的工具,就会知道老舍的这些描写只是背景设定,和真正描写宇航技术与外星人的科幻小说完全不同。

在另一部文学理论作品中,作者把视线投到倪匡身上,却只找出了倪匡的一部滥作《聚宝盆》。这部作品无论科幻构思还是文笔,在倪匡小说里都是末流。而作者却惊诧其想象力如何惊人。

这些例子表明,并非主流文学理论家就一定不重视科幻。但如果没有必要的理论眼镜,他们很难从中挑捡出真正的艺术价值。而这副眼镜,既然主流文学界尚未有人来打造,那么就只好先由科幻界人士先动起手来了。

这只是创作本书的一个小目标,还有一个大野心包含在本卷的创作过程中:既然主流文学的基本理论只是从部分类型的文学作品,而远非全部类型文学作品中提练出来的。那么它必然是有缺陷的,甚至可能会有某些根本缺陷。引入科幻文学这股新鲜血液,是否也能多少改造一下现有的文学基本理论呢?

这个野心很大,但我愿意试一试。

读者在阅读本卷时,请注意两个问题。首先,本卷只谈论科幻文艺中的艺术问题。即使有些地方谈到科学,也是从艺术角度来讨论问题。至于科幻在科学方面的价值,在第六卷《科幻与科学》、第七卷《科幻——从文学到文化》中将会集中讨论。

笔者有过许多经历:当笔者写成一篇文章,谈科幻中的艺术问题时,有的读者就会问,你为什么不关注科幻的科学价值?或者,当笔者在一篇文章里谈到科幻的科学价值时,有的读者又问,你为什么不从艺术角度分析科幻?其实这两方面的工作我都在做,但不可能在一篇文章里都介绍到。甚至,不可能在一本书里面面俱到。在《科幻纵览》中,不同需要的读者将会从不同分卷里找到自己的兴趣所在。

另外,本卷在进行理论分析时,以科幻小说为主要材料。有时也根据需要提及一些科幻影视作品。但对科幻影视的专门分析,主要集中在第五卷《科幻影视概述》中。

作品相关 类型文学大革命——第四卷下卷前言

自从本书第一版起,便有分析科幻小说类型的内容。以后则陆续添加了科幻小说与其它类型文学,或者文学流派的比较。其中有的段落,如《科幻文学与其它文学流派的比较》,还发表在《文学报》等处。但将类型问题用整整半卷文字来论述,则是笔者将这套书定稿于《科幻纵览》这个最终版本时才决定的。因为这段时间以来,笔者对类型文学的认识有了一个飞跃。

类型文学拥有强大的生命力。最初我对此只有些直观的认识。笔者喜好交游,认识了大陆港台总共几十位作者。其中当然以科幻作者最多,但也有武侠小说作者、侦探小说作者、恐怖小说作者、校园文学作者,甚至还有一位湖北的朋友,专攻“体育竞技小说”。同时,我的文友中还有坚持写纯文学的朋友。有时笔者问他们,你写什么类的小说?他们就会不满地,并且很坚决地说,我只写小说,不写什么类的小说。

几年下来,至少在我的文友圈里,写类型小说的作者,发表数量远远多于只写“小说”的作者,而不管他在写哪个类型。后来,遇到有人向我问“写作经验”,我总不忘加入这么一条:找好适合你的类型,坚持写下去。而不要什么类型都写,或者只写“纯小说”。

与此同时,就在这几年里,纯文学期刊走到了生死边缘。文学期刊的出路成了主流文学界的一大热点。而凡是讨论这个话题的文章,绝不包括那些动辄十几万、几十万发行量的类型文学期刊:《今古传奇》、《科幻世界》、《大侠与名探》、《奇幻》……甚至,缔造了“打工文学”这个特殊类型的《佛山文艺》。不过,当笔者不是阅读这些文章,而是与纯文学编辑们私下打交道时,他们无不对类型文学期刊那巨大的发行量表示惊羡。

也正是在这几年,网络文学大行其道。现在,无论你打开哪个大型文学网站,都是分门别类地把作品归挡:科幻文学、奇幻文学、武侠文学、军事文学、侦探小说、历史小说……有的竟然能开列出二三十类之多。

当然,这些还只是功利化、经验化的认识。笔者为了写《科幻影视概述》,阅读了电影理论界的一些著作,这才发现,关于类型电影的讨论在电影界由来已久。甚至有《电影创作类型论》这样的专著(桂青山著,中国电影出版社出版)而同样在电影网站上,影片也都是以类型来分别的。不久前,冯小刚的《天下无贼》热映,而据他自己说,他最初的计划便是拍一个很细分的市场类型——盗贼片!好莱坞和香港电影里一直有这个类型。

与纯电影、纯小说的势微呈鲜明对照,类型电影、类型小说大行其道。几乎是个不争的事实。为什么会这样呢?它首先是文艺作品总数大大增加的结果。由于技术原因和社会环境的开放,文艺作品种类翻番地增加。文革前十七年,全国出版长篇小说三百五十部,平均每月一部有余。中篇短篇数量肯定要多一些,但与今天的浩如烟海也是无法相提并论。

这么微小的出版量,意味着读者的选择面极小。一年才十几部长篇,如果再分成许多类,几乎不可想象。另一方面,作品种类少,也意味着读者难以分化。对于一个文学爱好者来说,几十万字的长篇小说不过是他一两天的精神食粮。因此,一个热心的文学爱好者完全可以读尽当时出版的所有长篇,外加大部分中短篇。而全国的文学爱好者,也因此而不会明显分化,因为这一年十几部长篇和同样数量稀少的中短篇,就是他们的共同语言。

所以,即使象《林海雪原》这样的小说已经有“惊险小说”的萌芽。在电影界也有了“反特片”这个类型。但类型文艺在当时,只能处在萌芽阶段。

如今的文艺格局已经大异当初。长篇出版量在1999年就越过了一千部。如今只会更旺盛。仅笔者认识的这些文友,加在一起,一年总要有十几部长篇送进书店。而这些人只是全国作者的苍海一粟。长篇如此,中短篇的数量肯定要加几倍。

这么多作品,已经不可能有人,即使是以读小说为职业的评论家,能够把它们都看完。普通读者来到大型书店,面对的文学类书柜上,也自然会分成各个种类。笔者到北京、天津、重庆、成都、长沙、青岛等地时,都逛过当地最大的书店。每个书店都是按类型小说对文艺类图书分别摆放的(“科幻小说”有幸在上述书店都有专柜)。

小说出版种类巨大,意味着读者口味自然分化。每个人一年看几十部小说,那么他势必要挑与自己兴趣相近的作品。于是,每个类型小说都拥有一大批忠实读者,再加上一批过客。这样便保证了它们的基本市场。

所以,小说的类型化,或者说类型小说的发展,首先是市场化的结果。在《类型电影的商业机制和商业伦理》一文中,作者郝捷(北京电影学院电影研究所)开宗明义便讲到:目前中国电影创作的出路在于商业电影。商业电影的主体是类型电影,它对经济机制有必然的依赖性。就商业运作来说,类型电影有对普通观众选择权的承认和尊重。《中国电影:创作与市场》228页。如果把“电影”换成“小说”,把“观众”换成“读者”,这段话可以完全准确地概括中国文学市场的现状和前景。

当然,主流文艺界并非就对类型文艺视而不见。在中国大陆,由于文艺工具伦和强制性教化文艺观在历史上的盛行,由于传统的文人垄断文化和保持精英心理的惯性思维,我们认识类型电影商业机制和这一现象中的观念问题有着更大难度。同上,230页。请再允许笔者偷一下懒,把其中的“电影”换成“小说”,也便是笔者要对类型小说当前境遇的总结。

当然,既然不仅有文艺圈外政治机制在起作用,也有文艺圈内精英意识在起作用,那么就不仅是中国,在西方,精英文化人对类型文艺也会报反感、甚至敌视态度。郝捷概括了西方左翼理论家对类型文艺的批判:许多知识分子认为惟利是图的商业计算和生产线似的组织方法束缚了艺术家的创造天才,只是生产了千篇一律的电影产品,这些千篇一律的产品又在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单面人。(同上,230页)

这种从艺术角度出发的反感,反驳起来较为困难。实际上,即使笔者一直在宣传类型小说的优势,也有朋友坚决地说,我只写“小说”,决不写“某某小说”,认为那样会抹杀自己的个性。

要反驳这种观点,可能要写一本书。笔者仅在这里简单概括一个自己的论点:第一、类型小说绝不等于模式化。无论是科幻、武侠、侦探、还是任何一种类型小说,都有自己的发展史,都在“与时俱进”。wωw奇Qìsuu書còm网

第二、如果去掉种种类型小说,并不等于就解放了作者的个性和创造力,就允许有无数种创作个性出现。因为现在的主流文学,无非也就是许多类型小说中的一个类型!只不过主流文学界自己可能没有意识到而已。这个名叫“主流文学”、或者“纯文学”的类型,绝对有一个隐隐的边界,超过这一界线的作品,首先被编辑毙掉,侥幸过了这关,也会被评论界忽视。

有的朋友问我,你为什么坚持写科幻?或者更进一步地问,你在文学方面的最终目标是什么?以前我自己的思路也不明确,无法作答。现在我可以明确地讲出来:在不远的将来,必然会发生一场类型文学的联合革命。所有这些类型文学,挟自己在市场上赢得的强大读者群,试图挤入主流圈,拥有更大的话语权,最终形成整个文学界彻底的类型化。而科幻文学只是这场战争中的一个局部战役。

纵观文学史,类型文学有两个来源。一是与当今的主流文学并行,在它范围之外兴起的。科幻、奇幻、武侠等等即是。它们面对的,是合流的问题。二是从主流文学逐渐分化来的。比如反腐小说、法制文学、打工文学等等,都是分化的结果。它们面对的,是细分的问题

有的朋友问我,假如每个对应的社会领域都有一个类型小说,那么,就有农民小说、工人小说了?其实不然,一种类型小说能否成立,不仅要看作者们的努力,还要看读者的选择。实际上,当初作协系统在创作和出版上拥有较大话语权时,确实曾经鼓励作者去写工厂、写农村。但在市场海洋里,却并不存在“农民小说”、“工人小说”,为什么?因为当今的文学读者主要是都市白领。而不是工人农民。对于都市白领来说,财经小说、反腐小说或者说官场小说这些类型,其背景在他们平均地位之上,更容易吸引他们。而在生活中,不可能有多少教师、医生、技术员对农民、工人的生活更感兴趣。

但是,没有农民小说、工人小说,却存在“打工文学”。那是专门写给十几年来大批农村青年打工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