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科幻纵览-第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典型。
科幻作家们为什么要创造虚拟背景呢?仅仅是为了满足上帝般的造世欲望吗?当然不排除许多作者有游戏的性质。但更多的作者非常认真地构造虚拟背景,是换一个方法来描写现实。
那么,虚拟背景仅仅是幻想类文学才有吗?完全不同。现实主义小说家并非没有构造过自己的虚拟背景。比如,美国文学家、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福克纳就构造过一个“约克纳帕塔伐县”及其首府“杰佛逊镇”。到一九四五年为止,福克纳出版的十七部作品里,有九部长篇小说里的故事完全发生在这个虚拟背景里。这个地图上不存在的县虽然再现了密西西比河北部牛津城和拉发埃蒂县的景色,但毕竟是作者的虚构。而《红楼梦》中的“大观园”也不存在于真实世界里。
不过,完全创造一个自己的虚拟背景,而不是在大家公认的现实背景下展开故事,这种写法在现实主义作品里毕竟是少见的。于是,在以现实主义作品为主要参照系构造的文学理论中,对“虚拟背景”的研究也几乎是空白。
第四卷:科幻的艺术规律 第五章:人物理论的突破(1)
上六章前言
第一节:科学家形象
第二节:非人角色
上五章前言
“科幻小说没有塑造出成功的人物形象!”。面对这个似乎不言自明的批评,科幻界有两种态度。一种是接受这个批评,并认为,这正是科幻文学需要改善的地方。科幻,至今没有出现安娜卡列尼娜、欧也妮葛朗台、葛里高利、阿Q那样的人物,这正是科幻作家应该刻苦攻克的一关。”(《林聪点评科幻》,转引自《科幻世界》95、8)
另一种也是接受这个批评,但是认为,没有成功的人物形象也没有什么,科幻本不以人物见长。持这种观点的人,或者认为科幻以科学美学见长,或者认为科幻以背景塑造见长。刘慈欣和董鼎山就分别表达了这两种意见。如果有的读者看过《科幻纵览》前几年的各种版本,会发现笔者也曾经先后持这两种态度。
但笔者的最新观点,却倾向于反对这种批评。科幻文学不仅并非在人物塑造上很失败。相反,它将传统文学的人物观大大提高了一步。也正是因为这样,运用传统文学理论根本发现不了这种进步,更不用说理论概括。在本章中,笔者将从科学家形象和非人角色两个方面,介绍科幻在人物塑造上的成功之处。
第一节:科学家形象
一个人物形象能否流传开,除了作者自己的努力和功力外,评论家的品头论足是绝不可少的。试想,如果没有成千上万的论文和专著在分析“包法利夫人”、“卡西莫多”、“桑地亚哥”、“阿Q”,他们怎么能长存在艺术世界里呢?
读者会问,评论固然可以提升一个人物形象的知名度,但如果某个人物形象根本不出色,评论家为什么要浪费笔墨分析他呢?这个规律在主流文学界或许讲的通。对于科幻文学来说就不同了。科幻文学在人物塑造方面的一大贡献,就是塑造了许多生动的科学家形象。作者在创作这些形象时倾注了自己的感情。而这些形象本身也饱含着人性的光辉和激情。惟一的问题是,这些感情,这些爱与恨、苦与乐、痴与迷都与科学有关。主流文学评论家如果根本读不懂相关的情节,又怎么能分析出其中的艺术价值呢?
纵观科幻文学,其中的科学家形象层出不穷。在文学理论中,把人物性格分为“扁平型”和“圆整型”两种。所谓“扁平”人物就是由单一性格特征或很少几种性格特征构成的人物。《文学理论要略》212页,童庆柄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具体到科幻作品而言,其中的科学家形象大多是扁平的。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类:
一、天才型
作者把这类科学家塑造成一个天才,智慧远远高于世人。他们大多并不勤奋。但于脑筋飞转之间,便解决了各类问题。而普通人,甚至其他职业科学家,与他们的才智都相去很远,非仰视不可见。
别利亚耶夫笔下的“瓦格纳”教授,就是天才型科学家的典型。他几乎魔术般地完成了各种发明:人脑移植、虚拟现实……凡是疑问,只要请教他就行。
刘慈欣在《球状闪电》,以及一系列短篇中,塑造了一个天才型科学家——丁仪。在《球状闪电》里,中苏两国许多“勤奋型”科学家努力多年,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仍未能一窥门径。这些几乎占全书三分之一篇幅的不懈努力,反衬了丁仪的天才。他不修边幅,衣着随便,外型颇不令人信服。由于他的理论观点与传统观点相去甚远,合作者要花很长时间才能相信他的判断。
二、勤奋——奉献型
这类科学家多在小说里“抛头颅洒热血”。在他们身上,凝聚着科学探索的艰苦,以及勇士的顽强。作为人类一般情感的勇敢、坚忍,在他们身上具体地化作对科学探索的不泄追求。
在《地球凌日》中,埃文斯作为惟一幸存的宇航员,明知自己无法获救,时日无多。但因为他能看到“地球凌日”,成为全世界惟一目睹这个宇宙奇观的人。内心里竟然充满了幸福感。整篇作品只是描写在他氧气耗尽前最后一段时间里,如何全神贯注地观察着“地球凌日”。小说中不停地出现倒计时,既是地球凌日现象的终结,也是埃文斯生命的终结。作为科学家,他并没有作出什么发明发现。在他身上,视死如归的豪情,具体地体现在科学领域里。而不是象传统小说那样,体现在战场上。
在《人类之声》中,一群科学家守在一个破旧的射电望远镜观察站里,寻找外星人的信息。这个研究竟然持续了五十年,前后几代人,并且一无所获。在如此寂寞,并且毫无成果的前提下,他们仍然在坚持。作者冈恩用一个记者的口,讲出了这几代人为同一科学事业作出的巨大牺牲。他们并不是天才,但人类的科学事业确实是以这些勤奋者为中坚的。
三、隐士——怪僻型
这些人过于沉迷于科学中,以至于显得不通人情。当然,因为这个原因,他们多半选择避世索居。
在《太阳系历险记》中,凡尔纳描写了一个出色的隐士——怪僻型科学家。一颗小行星带着三十六个人离开地球。其中有军人、船员、农夫,商人。他们都急于搞清真相,寻找生存之道,解决面前的危机。只有天文学家罗塞特,他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在碰撞发生前发现这颗小行星的人,并将它视为自己的行星。能不能回到地球对他来说根本不重要。只有在生命遭到危险时才求救。
小说里有一个很精彩的情节:罗塞特用自己的天才,计算出了加利亚行星的质量、体积、轨道等复杂问题。他当着其他人的面,系统地、骄傲地宣布自己的结果。他讲完以后,没有听别人的议论就独自离开。
“那么这位脾气古怪的学者为什么要费这么大精力算这些庞大的数字呢?”本佐夫问。
“不为什么,”塞尔瓦达克说,“这是他的乐趣”《太阳系历险记》320页,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在《流星追逐记》中,凡尔纳塑造了另外一个隐士型科学家:泽费兰西达尔。他在宇宙中发现一颗金流星,并用自己发明的反引力装置把它拉向地球。人类社会并不知道事实真相,金价暴涨暴跌,到处都是投机狂潮。而引发风暴的西达尔对这些全不知情。他牵动金流星的全部动机就是科学研究的乐趣。而在小说结尾处,西达尔发现有那么多逐利之徒在追逐这颗流星,愤而将它推入大海。
四、偏执型
隐士型科学家言语怪、行为怪,但毕竟无害于他人。有一些科学家因为执着于科学研究,或者某种科学理论,甚至开始危害他人,危害世界。这主浊偏执型科学家。
在《钻石透镜》中,主人公为了得到最适合作显微镜镜片的钻石,居然杀人取货。在《隐身人》中,格里芬为了得到研究资金,不惜害死自己的父亲。在《朝闻道》中,科学家的偏执得到最集中的表现。那些准备朝闻道,不惜夕死的科学家,面对着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妻子儿女的哀求无动于衷。
这些都还仅仅是给他人造成的局部危害,是偶而为之。出于某种理论,向全人类发动进攻,是偏执型科学家中的极致。而这集中在“生态中心主义”这个题材上。生态主义是近几十年出现的一个思想派别。他们把地球生态,而不是人类视为最高的价值。表面上,他们也属于环境保护主义者。但和“人类中心主义”的环境保护主义者不同。他们并不是出于保持资源可持续利用、或者防止水土流失等与人类利益有关的问题而保护环境。为生态而生态是他们的最高原则。
在科幻作品中,经常可以看到极端生态中心主义的科学家向人类发动进攻。在《007》系列中,太空城与海底城两集,描写的反面人物,都是生态主义者。在《引力的深渊》中,吴岩塑造了可能是中国科幻文学史上最早的生态中心主义者的形象。
在《大海沟》(海天出版社出版,法国菲力普克拉梅著)里,科学家拜尔在深海里建立基地,试图通过改变洋流,抹去全人类,重建自然生态。不仅拜尔的指导思想是生态中心主义,甚至他在全世界召集同伙的必要手续之一,就是调查对方是不是拥有生态中心主义思想。为此,他设置了许多问题,以鉴别对方的思想倾向。而正是在这些问题里,读者可以看到生态中心主义是怎样一种极端思想。
在《死亡大奖》里,司明也是一个偏执型科学家,但他所宗的是另一种理论:必须淘汰掉拥有遗传缺陷的人,以保护人类基因的优良。为此他连杀四人,自己也在法院上自梵。但直到死前,他仍然认为自己就是当今的布鲁诺。
五、权力型
科学发现和发明可以提供巨大的力量,自然也会引发科学家的权力欲。权力型科学家在科幻小说中也不少见。在《征服者罗比尔》中出现的罗比尔还是一个隐士科学家,到了《世界主宰》里,他已经试图利用那个三栖飞行器来称霸。在《双曲面体》中,各国间谍搜捕加林工程师,但最后用它称霸的,还是加林工程师自己。在《世界主宰》中,施蒂纳利用思想控制器,向全世界发动进攻。
不过,“追逐权力”毕竟与“科学探索”关系不大。所以,我们也可以看到这两个动机分别被两个人物拥有:野心家利用科学家来拥有权力。在《空气贩子》里,贝利利用科学家们控制空气。在《007大破火箭岭》中,魔鬼党首领利用科学家来建造秘密宇航基地。在《珊瑚岛上的死光》中,利用科学家的是整个国家机器。
这种“分工”与现实生活似乎更贴切一些。毕竟从来没有出现过控制世界的科学家,但利用科学的野心家层出不穷。不过,那与“科学家形象”这个问题已经无关了。(奇*书*网。整*理*提*供)
与“扁平”人物相对的是“圆整”型的人物。圆整型的人物具有许多不同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特征,这些人物就像我们自身一样复杂……在艺术上,“圆整”型人物比“扁平”型人物艺术成就更高,因为前者比后者更加逼真,没有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人物,能用一两个特征来概括,因此人物的复杂性往往能加强小说的逼真效果;同时,在文学技巧上,刻画复杂的性格比简单的性格困难得多。《文学理论概要》212页。
这个文学创作的普遍规律,也适用于科幻小说。在科幻作品里,也有许多圆整型的科学家形象留下来。
科幻小说的开山之作《弗兰肯斯坦》便是一个丰富的人物形象。玛丽雪莱没有漫画化地塑造他,而是描写了他求学成长的全过程。弗兰肯斯坦本来想作一个学院派学者,但因为逐渐感觉学究们思路封闭,不能达到真理,才走上“野路子”,最后发明人造人。
在《海底两万里》中,凡尔纳塑造了科幻文学史中最难忘的科学家形象之一:尼摩船长。尼摩托车船长首先是一个隐士。他潜入深海,发誓不与陆地人类打交道,不使用陆上的一切物资。但他又暗地里资助弱小民族的反抗事业。最后还亲自参战。甚至,当他看到逆戟鲸围捕弱小鱼类时,都要指挥潜艇加以驱逐。在尼摩船长身上,睿智、孤傲、勇敢、坚韧,诸多性格有机地统一在一起。体现了凡尔纳极高的文学技巧。这样一个丰满的人物形象,竟然没有什么文学评论家去分析,责任绝不在作者身上。
在《战神的后裔》中,郑文光塑造了于文这个形象。他首先是一个天才的科学家。作者从旁观者角度,反复提到他的天才,以及普通人的仰慕。其次,他又是火星开发团队的实际领袖,更是精神领袖。每每在开发活动受挫时,他用自己的精神力量帮助大家恢复信心。而作为丈夫,他的家庭生活并不幸福。与在同一队伍中的妻子相互隔膜。于文虽然是天才,但在许多事情上亲历亲为,表现出勤奋刻苦的一面。最后,也是在一次事故中被抛上天际,成为火星的“第三颗卫星”——战神的后裔。
在《寒冰热血》中,海洋学家孙毅然也是一个圆整型科学家。他是生活在大学里的学院派学者。靠着个人天才,宽广的知识面,缔造了“可控漂流”技术体系。而这个体系被企业家购买后,孙毅然势必进入商界,成为一个企业的管理者,持股人。而他最终也没有适应这个角色,成为冰山快递公司里的闲人,只能把科学研究当成打发时光的活动。
在文艺作品中塑造科学家形象,并非科幻小说的专利。理论上讲,任何现实主义文学也都可以塑造出优秀的科学家形象。不过,由于知识结构的原因。主流文学作家们对科学避之尤恐不及。
不过,下卷中要介绍的“科学小说”、“科学电影”则主动地描写科学。但是,这个新的艺术门类,目前基本还处在传记阶段。科学家传记小说和传记电影,无论塑造出多么丰满的人物形象,毕竟有传主的真实资料作依托。而科幻小说则是在彻底地虚构中完成这一任务。
第四卷:科幻的艺术规律 第五章:人物理论的突破(2)
第二节:非人角色
如果说,塑造科学家人物形象,还并未远离传统的文学理论,只不过比较边缘化,那么,“非人角色”则是科幻小说在人物理论上的重大突破。
首先要明确的是,文学理论中的“人物”,并不等于小说中的活人。它首先是个叙事学概念。是事件的参与者,是行动的发起者和执行者。“格雷马斯干脆就不将它们称为人物,而称之为‘行动素’《文学理论要略》207页”。把这个概念反过来,小说中事件的任何参与者,任何有意识的行动的发起者,执行者,也都可以称作人物。
在现实主义作品里,人物就是活着的人。所以,现实主义理论家根本不会将两者进行区别。但在科幻小说中,行动的主体完全超越了“活人”的范围。活人只是人物的一部分。笔者在第一卷一一编里介绍的机器人、外星人、数字人,都是典型的“行动素”。它们构成了情节冲突的一方。如果不把它们当成人物,又能当成什么呢?甚至“改造人”也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活人。
于是,笔者便创造了非人角色这个概念。本来想用“非人人物”的概念。从理论上讲,从“角色”概念到“人物”概念,对文学创作来说是一个进步。“角色”单纯为情节服务,而“人物”则有其独立的艺术价值。但“非人人物”这个词组容易引起误解。笔者又一时没有找到更好的词汇,只好先暂时用非人角色的概念了。
在科幻小说中,那些并非人类,但有目的有意识地参与了情节演进的角色,称为“非人角色”。
“非人角色”和童话寓言中的“拟人角色”不同。童话寓言中的大灰狼和小白兔都是拟人的。就是小读者本人也不需要请父母解释,为什么它们会说话?有智力?而在科幻小说里,一个非人角色之所以拥有智慧,拥有自主意识,是必须用“自设逻辑”加以说明的。
科幻小说当然也写了大量的“凡人”。但它在“人物”塑造方面的特长,更在于写了大量的“非人”。
科幻小说的开山之作《弗兰肯斯坦》中,就出现了“非人角色”——被弗兰肯斯坦拼接出来的怪人。它的影响力不仅在于科幻史,甚至成为西方当代文学的一部分。阿西莫夫笔下,那些憨态可掬,徘徊在工学三定律中无所适从的机器人,难道不是人物吗?《我、机器人》系列的主人公就是这些铁家伙。某些作品里甚至根本没有活人,只有不同的机器人。
中国作家魏雅华的《温柔之乡的梦》曾获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在这篇佳作中,主人公的机器妻子就是典型的非人角色。这个角色的价值,根本不在于它的技术细节,而是“百依百顺”这个性格特征的象征。
在阿西莫夫史诗般的短篇科幻《最后的问题》里,超巨型计算机是神一样的存在,其触角遍及宇宙。下面就是一段人和它的对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