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科幻纵览-第6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会上的传播与影响。

从这个角度出发,这批专家将科幻文学视为科学文化的一部分进行研究。他们经常发表文章阐述自己对科幻的见解。在这些文章中,二十年前一些科学界人士对科幻的误解诟病不见了,对科幻多了一份理解,更多地阐述科幻的积极价值。这些文章构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深入地体现了科幻作为科学和人文两大文化彼此隔膜中相互沟通的桥梁价值。除此之外,他们还辅导大学科幻协会,举办科幻讲座,甚至身体力行,创作科幻小说。

第五节:新危机回第八章

1999年,中国科幻出版物达到276种,形成那一波科幻高潮的波峰。当时,《哈里波特》还没有中译本,“后续部队”《指环王》的电影还在拍摄中。在中国,创办奇幻杂志仍然为政策所不允许,因为涉及“宣传封建迷信”。当时,仅有上海少儿社彭懿等人,以微弱的声音呼唤着它的到来。

2000年,《科幻大王》上发表了笔者的文章《科幻文学的新挑战》。由于那时奇幻文学连固定的名称都没有,所以笔者称之为“纯幻想文学”、“魔幻文学”。文章中的两点隐忧:这种文学门类在中国的兴起,会从科幻圈里带走大批读者,也带走大批作者,现在看来不幸言中。可惜的是,那时候科幻界同仁还处在踏着波浪不断上升的欣快中,这篇文章几乎没有反响。

几乎就是从那一年起,科幻出版物数量逐年下降,于2004年滑坡到了一个最低水平。而这个水平是不是谷底,现在还不好说。因为据笔者所了解,大量原本计划作科幻图书的编辑,都临时将选题改成了奇幻。

文学门类之间是没有高下之分的。它们各有各的艺术规律,各有各的欣赏方式。在本书第四卷里,笔者会从理论上分析“科幻”与“奇幻”两种文学门类的关系。不过,在市场份额上就没有这么客气了。现在奇幻类出版物的读者,和科幻类出版物的读者大部分重合。长期以来,科幻出版物编辑只面向青少年读者,而青少年读者兴趣转移很快。至于兴趣稳定、消费能力更大的成年科幻读者,科幻作家没有写出令他们满意的作品,出版界也没有开发适合他们的杂志和图书。

第三卷:中国科幻文学史 第九章:缘系东方之珠(1)

九章前言

第一节:香港的文化出版背景

第二节:“倪幻”!

第三节:又一位重量级

第四节:其他主要探索者

九章前言

二十世纪下半叶以来,科幻文学自发达国家起,强势地传播到几乎所有工业化地区,成为新一代读者的重要读物。尽管大陆和港、台文化界隔绝近三十年,然而,科幻文学这朵奇葩却几乎同时,在三地悄然开放。而这半个多世纪,也是两岸三地迅速工业化的时代。

本章先介绍香港科幻。首先介绍香港的文化出版背景,不同的文化之花,开自不同的文化土壤。这或许是研究者容易忽略的。在第二节:“倪幻”!,我们分析一下出品量并世无双的科幻作家倪匡。八十年代末期开始,又一位重量级作家黄易接过了香港科幻的大旗。除了他们两人以外,香港还有一些其他主要开拓者。

第一节:香港的文化出版背景

纵观世界科幻史,大约可以为科幻文学找到三个相对独立的源流。一是欧洲的人文—哲学源流;一是前苏联的科普源流,再有就是美国的通俗文学源流。这三大源流在大中华的两岸三地恰好各有各的代表。大陆引进了前苏联的科普式科幻传统(现已转向),台湾发扬了欧洲式样的人文——哲学科幻传统;当然,具体内容则是中国化的。而香港则产生了类似美国的通俗科幻传统。

在中港台三地,香港是中西文化交汇最彻底的地方,长期保持浓厚的商业气氛,产生大量商业化作家。这一背景使得香港科幻演结出奇特的果实:一方面拥有华人世界里最具影响的科幻作家,另一方面却没有大陆和台湾那样成熟的科幻作家群体,是一个缺乏“中产阶级”的科幻格局。

要了解香港科幻,必须知道香港(包括台湾)出版业和大陆的不同。首先要知道,繁文版和简体版是两个不同的市场。大陆读者一般只会阅读到港台两地作家的简体版作品,他们必须要知道,这些作品最初是给繁文版市场写作的。由于版权方面的问题,简体版对港台作家来说,很难成为有实际意义的市场。倪匡在大陆几乎分文未得,黄易售给大陆的版权堪称贱卖。直到现在为止,仍然没有哪个港台作家,仅凭给大陆市场写作而成功。所以,大陆几十万、上百万册的倪匡小说、黄易小说发行量,对他们来说几乎毫无意义。当港台作家展开纸笔、或者打开电脑时,他们只能考虑当地读者的口味。

而繁文版又是一个狭小的市场。使用人口不过数千万,仅及大陆一个省。在这个市场里,一本书如果达到一万册,就堪称畅销书。而在大陆,即使达到十万册,仍然难以从浩如烟海的出版物中脱颖而出。事实上,到了九十年代,即使倪匡的新作,往往也就发行千余册左右。

因此,即使繁文出版物的价格通常为大陆的近十倍,但一个繁文版市场的作家如果单靠畅销书版税,很难成功,甚至不能维持生活,不能提供写作上的简单再生产。他必须加大创作量,以多取胜。所以,我们会看到繁文作家们的创作量与大陆作家相比,总是达到惊人程度。不仅科幻,武侠、言情等商业文学莫不如此。一个作家创作几十卷上百卷的作品很是寻常。

另外,港台出版界还有个租书店市场。就是出版社出版某个系列丛书,以租书店为主要顾客,而不是直接卖到最终读者手里,租书店再从读者里收租金。这样便形成了类似于报刊上的准连载小说。说它们是连载小说,它们却都以图书的形式出现。说它们是完整的图书,它们并非一个作品出版成单一的书,而是切成几册、十几册,每册数万字。每月推出一到两本,这样反复调读者的胃口。这种作品往往被拉得很长。黄易二百万字的《寻秦记》,便是在这种情况下写成的。台湾目前最长的一本小说叫《魔龙传说》,字数多达六百万字。正是出自这种租书店体制。(估计在日本也有类似的租书店市场。日本女作家栗本薰多达一千万字,创造世界记录的科幻小说《豹人英雄传》可能也是在这种市场机制下涌现的。)

无论是倪匡那样以作品种类多为特点,还是象黄易那样写长长的租书店小说,肯定都违背了文学的基本规律。作品免不了粗制滥造。他们的许多作品,几乎没怎么修改,付印时还保留着初稿的痕迹。但如果以此来怀疑作者的实际水平,并非中肯的见解,因为那是繁简体市场割裂的必然结果。一个大陆作家如果能出版一本发行量百万册的小说,几乎可以供养一生。而写作耗时则不过数月。这个优势到目前为止,是港台作家无法拥有的。

再有一个背景,就是繁文市场里科幻迷的绝对数量无法与大陆相比。单独考察,两岸三地“铁杆”科幻迷占人口的比例都很少。但在大陆,他们的绝对数量已经能够支撑起一个科幻市场,允许作家写作较为纯粹的科幻小说,而仍能保持起码的发行量。但是在繁文版市场里,写作纯粹的科幻小说必败无疑。以黄易为例,他十分熟悉科幻小说,曾经立志于创作纯粹的科幻,但后来还是不得不改弦更张。

所有这些背景,是单单读简体版港台科幻的大陆读者不清楚的。而不了解这些背景,又很难理解港台科幻的特点。

第三卷:中国科幻文学史 第九章:缘系东方之珠(2)

第二节:“倪幻”!

二战之后,弹丸之地香港尚未有自己的科幻原创,主要翻译外国的科幻名著。包括《基地》、《火星之沙》、《双星》、等等,但翻译质素参差,除了少数佳作外,对翻译作品的选题也缺乏眼光和系统。另外还零星出现过一些在翻译中加入修改的作品。不过一直没有普及,受众面狭小。

进入六十年代,倪匡挑起香港科幻的大旗。他的作品数量巨大,并使科幻这种文体通俗化,本土化,迄今为止,倪匡仍然是全世界作品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的华人科幻作家。倪匡的作品令港台两地不同层面的人士认识了科幻小说,在普及科幻这个文体方面具有相当意义。在倪匡称雄的年代里,“卫斯理”几乎成了科幻的代名词。  

倪匡,本名倪聪,原籍浙江宁波,1935年出生于上海。1957 年到香港,作过工人、校对、编辑,是自学成才的职业作家。倪匡创作了大量通俗文学作品,除科幻小说外还出版有许多武侠小说。鼎盛时期的倪匡,与武侠作家金庸、歌词作家黄霑、美食文章作者蔡澜并称为香江四大才子。除金庸外,其他三者又被称为香港三大名嘴。1987年,香港作家协会成立,倪匡当选第一任会长。可以说,“倪匡”这个名字在香港从一开始就超越了“科幻圈”(实际上香港科幻圈从未真正形成)的狭窄界限,成为大众文化符号。

从九十年代后期开始,大陆出版的一些中国当代文学史或港台文学史著作里,均提及倪匡的创作成就。某些著作里,倪匡甚至是两岸三地被惟一提到的科幻作家。在香港《亚洲周刊》评定的“二十世纪中文小说百强评选”中,倪匡的早期作品《蓝血人》列为第九十四名,是所有中文科幻作品中唯一入选者。不久前,北京的《新京报》进行二十世纪影响最大中文小说评定,倪匡的另一部作品《钻石花》入选。

虽然倪匡的影响力非同小可,但认真评价倪匡在科幻创作方面的成就却非常困难。经常有人在争论:倪匡作品是不是科幻?其实这是个“伪问题”。倪匡创作量巨大,包括科幻、武侠、言情、电影剧本、报刊专栏文章等等,出书种类达到数百,总字数超过千万。因此,只有具体去问倪匡的某一本作品是不是科幻,才有实际意义。

不过,虽然倪匡涉猎颇广,但他懒以建立影响的,主要还是其科幻创作。除最著名的《卫斯理系列》外,他还创作了《木兰花系列》、《亚洲之鹰系列》、《原振侠系列》等等,不过水平等而下之。所以,《卫斯理系列》一直是倪匡作品的代理。甚至“卫斯理”经常被误认为是他的笔名。因此,称他为科幻作家亦无不可。

由于一节里介绍的背景原因,倪匡生产了大量作品。少量精品淹没在许多粗制滥造的劣作中。主流文学评论家往往没有精力从近千万字的倪匡作品中进行捡选。另外,倪匡本人并不以科幻创作为目标,同样以“卫斯理”为主人公,该系列作品里既有纯粹的科幻小说,也有纯粹的魔幻小说,更有完全没有超现实情节的冒险小说。这种现象在科幻史上其实并不少见。远如凡尔纳的“在已知和未知世界中的漫游”,近如美国电视剧《X档案》,都在同一系列里涵概科幻与非科幻作品,给研究者的文体鉴别工作带来难度。

另外,仅以水平而言,倪匡科幻小说的主要代表作均创作于六七十年代。由于是七十年代的一些佳作,堪称个人创作的顶峰。晚近作品则题材重复、水平下降。目前,倪匡基本停止创作,在旧金山家中安度晚年。

由于作品数量十分巨大,佳作与滥作并存,所以,倪匡小说往往得到两个极端的评价。有人认为他的作品是经典的华文科幻小说,有人说他的作品只是一些神怪武打小说,甚至是垃圾。形成这种差别的主要原因是对倪匡作品了解不够全面所致。从文学角度看,象《蓝血人》、《钻石花》这样被选中的作品都很平庸,远不能代表倪匡科幻小说的最高水准。笔者曾经看到大陆的一部纯文学理论著作,花了很多时间分析他的《聚宝盆》。而那是一部纯粹的游戏之作。这些都只能表明,主流文学界出身的评委们和理论家对科幻虽然热心,但并不熟悉。

倪匡的科幻精品包括《大厦》、《迷藏》、《古声》、《眼睛》等等。他的早期作品严格遵循科幻创作规律,许多作品都引入当时西方科幻的主流题材,如《规律》中的行为主义心理学,《笔友》中的人工智能、《合成》中的脑移植,等等。1976年创作的《头发》堪称倪匡科幻在思想和艺术上的顶峰之作。同时,卫斯理科幻也是中文特色科幻的典型代表。在倪匡笔下,卫斯理这个人物从性格、价值观、思维方式到生活习惯,都是典型的“中国人”。在《极刑》中,作者将司马迁、岳飞、袁崇焕等历史人物的受刑过程从瞬间变成永恒,可以从中看出倪匡精神世界里坚决地保持着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价值取向。如此鲜明的华人形象,在两岸三地的中文科幻小说里并不多见。

与六、七十年代同期开始创作的大陆、台湾科幻小说不同,倪匡当时的科幻小说在今天一代新读者中的影响仍然不亚于以前任何一个时期,这充分说明了它们在艺术上的吸引力。

与倪匡在市场、媒体、主流文学界所受到的重视呈鲜明对比。以笔者所闻,大陆科幻界对倪匡科幻小说的评论不仅很低,甚至多有冷嘲热讽。一些朋友可能是不了解繁文图书市场的运作机制,或者不了解倪匡本人的创作背景。有的作家仅以文人式的思维去判断,不理解倪匡为什么静下心来,创作一两部能够流传百世的作品。

再有一些朋友,是对倪匡的作品接触极少。除重庆的舒明武曾经大量阅读倪匡小说外,大陆主力作者几乎均非倪匡小说的读者,仅仅是听说他的书很流行,便随机地拿几本翻阅。以笔者个人感觉,倪匡认真创作,能够体现他写作实力的科幻小说,不及作品总数的十分之一。而倪匡本人,或者出版商从未对其作品进行精选,所以,这随便挑中的作品,属于滥作的可能性极大。而单凭随便抓到的几本倪匡作品去判断,很容易形成倪匡小说是伪科幻、劣等科幻的印象。

除此之外,这种几乎一致的劣评,也未尝没有文人相轻的原因。同样写科幻小说,但论及作品发行量,个人关注度,大陆科幻作家无一人能与倪匡比肩。但是需知,倪匡在今天所拥有的影响力,是凭几百部作品,加上四十年时间慢慢积累出来。即使某些大陆作者确实创作了质量更高的科幻小说,也必须静待足够的时间,去扩散它们的影响力才行。

另外,倪匡在科幻方面,于香港的小环境下可谓独学而无友,那里完全没有一个象武侠圈那样成熟的科幻圈,供他切磋、借鉴。一个单枪匹马的战士,能够打下如此江山,我们只能钦佩他惊人的创造力。要求倪匡创作十分“正统”的科幻毫无现实意义。

在华人世界里培育了两三代、成千上万的科幻爱好者,这就是倪匡给予中国科幻最大的贡献。

第三卷:中国科幻文学史 第九章:缘系东方之珠(3)

第三节:又一位重量级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倪匡创作力下降后,黄易杠起了香港科幻大旗。稍后于九十年代中期,他的科幻小说进入大陆,迅速赢得无数读者。

黄易本名黄祖强,香港中文大学艺术系毕业。八十年代后半叶开始创作科幻小说。与倪匡相比,黄易是更为“正统”的科幻作家。他的早期短篇小说,如《幽灵船》、《超脑》等等,都是很传统的科幻作品。后来,黄易认为,西方科幻重技术而轻人性,遂自创“玄幻”小说,其宗旨,主要就是把东方神秘主义玄学与传统科幻融合在一起。后来,“玄幻”这个名称扩散开去。成为一类相似作品的代名词。

黄易实践自己“玄幻”理念的代表作是凌渡宇系列,包括《月魔》、《上帝之谜》、《圣女》、《光神》等十余部中篇作品。凌渡宇是一个类似007的很西化的海外华人,但又受过最正统的西藏宗教玄学训练。他身为秘密组织“正义同盟”的成员在世界各地锄强扶弱,同时遭遇种种超现实异象。在《凌渡宇系列》中,计算机、网络、深海考查等尖端科技领域和宗教玄学较好地结合在一起,创造了奇特的叙事效果。

后来,黄易创作了长达两百万字的科幻巨著《寻秦记》,以一名通过时光旅行来到战国末期的特种兵为线索,全面展示了秦国统一中华的全过程。主人公项少龙在战国时期经历种种冒险,他虽然没有携带任何现代科技物品,但本身却是个拥有现代意识的现代人。《寻秦记》通过这种对比,很好地体现了两千多年里人性本身的进步。该作品已经改编成电视剧,在香港和大陆上演。

黄易的其它科幻代表作还有《星际浪子》、《大剑师传奇》等等。由于在繁文市场里,武侠读者多于科幻读者。黄易后来转向武侠创作。

不过,黄易也继承了商业作家粗制滥造的毛病。许多作品都是“半部杰作”,甚至不加修改就付印,留下了很多遗憾。

象讨论“倪匡小说是否属于科幻”一样,也有许多人在讨论“黄易作品是否属于科幻”。这是一个同样的伪问题。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