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科幻纵览-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多少不那么重要了。

进入八十年代以后,科幻文学进一步分化,出现了军事科幻、女性科幻、传奇冒险科幻等单独的种类。这是由于创作数量增加后,作者和读者都有了分化的结果。这种分化也是科幻文学走向更专更精的标志。

就更广泛的科幻艺术领域来看,八十年代以后最重要的发展就是科幻影视的飞速进步。这种更为通俗的媒介代替了小说单行本,成为向全世界普及科幻的主体。在科幻影视压倒性的影响下,科幻小说的出版倒不那么引人注目了。许多科幻作品是在被搬上银幕后才为人所知的。这一点与其它文学品种的境遇并无不同。

正是由于全世界主流文学都呈现退潮的趋势。科幻文学从这个领域获得的艺术滋养日渐枯竭。象新浪潮运动那样的文学新尝试不复再现。

1991年,美国科幻小说图书的出版数量达到历史高峰,而后就逐年下降了。当然,这与多媒体的发展导致整个出版业的不景气有关系,但也是科幻创作活力缺乏的重要体现。新题材很少涌现,旧故事不断翻版,从一些“双奖”获奖作品来看,美国科幻小说变得越来越晦涩,离现实生活越来越远,正重新逃回纯科幻迷的小圈子里。

八十年代以后,克拉克、阿西莫夫等老作家突然回归,为他们那些先前的名著出版后传,甚至后传的后传。但据知情者介绍,其中如《2010年太空漫游》、《拉玛的回归》等都是捉刀代笔之作。新作家则走上游戏式的写作路子,作品随意性大,文字晦涩难懂。而想象空间和社会责任感远不及先代作家。可以说,英语科幻悠久的传统成了目前英语国家科幻创作的桎梏。

自古及今的文学,已经衍化出多种相对稳定的母题、原形和模式,不管后人怎样挣扎,也难逃其笼盖,也许,人类生活就是这此模式组成的,也许,人类的智慧还不足以推翻这些模式,总而言之,这些模式未必是不可取的。《思潮与文体》437页、雷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进入八十年代后,技巧上的精雕细刻取代了新异题材的大面积涌现,成了科幻文学的主要趋势。

毕竟积累深厚,在创作水平和创新能力全面衰落的同时,美国科幻当然也会出现了一些亮点。在八、九十年代的英语科幻天地里,米切尔克莱顿一柱擎天,成为主导式作家。1970年,克莱顿就发表了他的第一部长篇《安德洛默达品系》(中译本名为《死城》)。《死城》描写了一颗坠落的人造卫星带回来自宇宙的微生物,造成一个小城的人口大量死亡。这个题材在当时来说就已经不新鲜了,但克莱顿一方面能够把丰富的科技知识融入作品的情节中,另一方面极善于讲故事。《死城》于是一炮走红。

这部小说确定了克莱顿的创作风格,那就是专业化地翻新旧题材,把这些粗糙的老故事用细致的文学技巧重新描写。八十年代中期以来,克莱顿接连发表了《双脑人》、《侏罗纪公园》、《失落的世界》等作品。这些作品无一例外都使用了科幻文学的传统题材,但是克莱顿将它们写到了先前科幻作家不能达到的精深程度。可以说,他的最大贡献就是把科幻文学的专业水平提高了一步,竖立起更高的专业“门槛”,进一步剔除科幻文学的业余色彩和草莽气氛。

另外,克莱顿与好莱坞相交密切,本人曾经担任过制片人和导演。他的作品拥有丰富的视觉元素,非常适合改编成电影。从《死城》开始,他的科幻小说多半都被搬上银幕。尤其是《侏罗纪公园》和《失落的世界》,在全世界人为地掀起了一个恐龙旋风,将这些体形并不优美的古生物变成了许多国家孩子们手里的新宠物,堪称娱乐业的奇观。九十年代后、克莱顿相继出版了《神秘之球》、《重返中世纪》等作品,也基本上都被搬上了银幕。

克莱顿的作品完全不再有黄金时代过于遥远的时空背景。他所创作的全部科幻小说都发生在当代,并且能够指出非常具体的地点。实际上,这种从现实背景中发展出超现实情节的写法,比一开始就设定遥远时空背景的写法更困难。一片白纸好画最新最美的图画,而克莱顿坚持要在“画面”已经很丰富的现实生活中添上传奇性的几笔,这反映了作者真正卓越的想象能力。应该说,比起新浪潮来,克莱顿的这种思路是对黄金时代科幻小说主要缺点的更为有价值的改变,也是科幻文学比较有前途的发展方向。

由于非常接近现实,克莱顿的作品甚至能够敏感地反映时代特征。比如在创作《神秘之球》时,漂浮在泡沫经济上的日本商人正在狂购美国产业。小说中便出现了两百年后可口可乐公司被日本商人买下的情节。在创作《重返中世纪》时,美国的新经济正不可一世。于是作品中便写了没文化缺教养的网络新贵在法国文化遗产面前品头论足的场面。

克莱顿除了创作科幻小说外,还创作了象《旭日东升》这样的“高科技惊险小说”。该作品虽非科幻,但与科幻文学有异曲同工之处,就是把主要情节建立在科学技术的细节之上。被中国电视人抄袭的美国电视剧《手术室》也出自克莱顿等人的策划。那也是一套高度技术化的作品。除了创作小说外,克莱顿有时还亲自操刀编写原创剧本,《龙卷风》是其代表作。这部作品也是典型的克莱顿风格:把故事情节严格建立在技术背景上,并且艺术价值绝不因此逊于主流作品。

在克莱顿的诸多作品中,有一部尝试改变自己写作风格的作品始终没有引起人们的重视。这部作品叫作《第十三名武士》。它的背景是已经进入伊斯兰文明的中世纪阿拉伯地区。主人公是一名被放逐到北方蛮荒之地的青年贵族。在那里,他与另外十二名武士一起,和神秘的食人族部落进行殊死较量。小说中文明世界与野蛮部族之间的相遇,被作者处理成类似人与外星人之间相遇的情节。食人族被人们传说是长有兽角、杀不死、可以驾驭“火龙”的非人族类。当然,随着情节的展开,小说里并没有出现任何超现实的东西,每一个神话最后都被证明是误传。这种对异族的误解,其实是中古时期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现象。

《第十三武士》这部小说不同于以真实历史资料为基础的历史小说,它是一部以人类学知识为基础的小说。小说中的食人族社会是虚构的,但细节主要来自现代人类学资料和理论。这种把背景放在古代,而以现代科学知识为基础演绎的小说,应该是科幻文学的又一个重要发展方向。古代社会一直是科幻小说难以触及的领域,科幻作家们要想开拓那片题材宝库,经常仅仅是依靠时间机器这个老套子。《第十三名武士》与之相比,算是更上一层楼。

美籍罗马尼亚作家佩特鲁波佩斯库也遵遁着这种仅仅从现实跨进一步的创作原则。他的科幻小说代表作是九十年代后期出版的《接近亚当》。这部科幻小说将时空背景明确地定在一九九五年的肯尼亚。肯尼亚曾因政治稳定和经济繁荣被视为非洲国家的先进榜样,但在这一年,由西方国家推行的民主化运动在这个国家里导致大规模动乱,这场动乱成了小说的基本背景。小说中对当代非洲国家社会发展和民族关系作了逼真而全面的描写,一点也没有白人至上主义的痕迹。而且这些描写并非横生枝节,都是与主要故事情节相联的。使人在阅读紧张的情节时自然了解了当代非洲的面貌。

小说中的科学知识非常丰富,又与探险性的情节结合得较好,通俗易懂。小说中一些科学细节,比如主人公用舌头舔化石以识别化石形成的年份;雄狮吃掉幼狮以便加入狮群等,除非对科学前沿有相当了解,靠闭门造车是写不出来的。小说中科学界内部矛盾的刻划也细致入微,什么是真正的科学家,什么是投机取巧、沽名钩誉之辈,读者在这部小说里能看到清清楚楚。这也是传统科幻中“科学怪人”之类的漫画式形象所不能比拟的。

在八十年代中期的美国,还出现了一本当时并不起眼的灾难科幻小说,即《摩天大楼失火记》。该书曾在九十年代初作为“五角丛书”中的一本被翻译到中国来。《摩天大楼失火记》篇幅不长,内容也简单:虚构的世界第一高楼落成开业,在顶层举行了庆典。就在达官贵人济济一堂之际,大楼中层某处因为电线短路而失火。由于超高层建筑特有的“烟囱效应”,火势迅速蔓延并封锁了逃生之路。顶层的人们只能由空中逃跑。最后包括州长在内的一批人葬身火海。后来,这部小说被好莱坞改编成电影,并且根据好莱坞影片“光明结尾”的传统,让受难者炸开顶层的水塔熄灭了大火。

这部小说通过大量技术细节,将超高层建筑必然存在的危险隐患揭示得十分全面。但是人们一直把它仅仅当作危言耸听的娱乐作品。不过,早在一九九三年世贸中心遭炸弹攻击时,一些逃生的人们就说,眼前真实的灾难令他们联想到了这部同名电影。而2001年9、11事件的发生使得这部小说成为科幻史上最恐怖的预言之一。

我们的文学史,在相当漫长的时间,实质上不过是一部男性文学史,虽有极少的才女词人闪烁其间,但从她们个人到她们的精神,都无法改变依附者的哀怨。《思潮与文体》499页,雷达著,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雷达的这段文字讲的虽然是主流文学的情况,但用在科幻文学也同样准确。甚至,科幻文学可能更具有男性特点。

所以,八十年代世界科幻的又一个亮点,便是女科幻作家的涌现。虽然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就是女作家创作的,后来也涌现出勒古恩(UrsulaK Le Guin)这样的女性科幻高手。但是科幻文学以往从总体上是一种男性文学。不仅作家,读者都是男性占压倒优势。二十世纪早期,一些美国女科幻作家为了保证销路,不得不给自己起男性的笔名。这与科幻文学强调科技、哲学和远离现实的特性不无关系。

五十年代开始,女作家出现在科幻文坛上。其中,梅丽尔在新浪潮运动中起到了组织者的作用。到了八十年代,女性科幻小说迎来了兴盛的局面。知名的女科幻作家有威尔赫姆、麦金太尔、萨金特等人。女性科幻作家群的兴起,首要原因就是女性读者在科幻小说读者中的比重大大上升。

在七十年代末,还有一部特殊的作品受到了特殊的待遇:巨大的发行量和评论界的忽视,那就是《星球大战》系列的电影小说。即使是在科幻界内部,人们对这套电影小说的重视也非常不够。它经常被看作只是电影《星球大战》系列的衍生产品,没有独立的艺术价值。

《星球大战》系列小说并非卢卡斯亲作,而是由唐纳德F格鲁特、詹姆斯卡恩、布鲁克斯、萨尔瓦托等人分别捉刀代笔来撰写每一集。但卢卡斯在授权的同时,也交代了自己的整体构思,所以,小说中对银河共和国、杰迪武士传统和许多人物身世的介绍比电影详细许多。星战故事最成功之处,在于它建立了一个宏伟的背景。而小说在这个背景的完成上,大大补充了电影的不足。比如杰迪武士和西斯武士数千年的冲突,电影里就完全没有介绍。对“力”的探讨和修练法,小说中更是讲得头头是道。由于受日本武士小说《宫本武藏》影响,这些描写颇有东方神秘哲学色彩。

《星球大战》电影小说本身的艺术水准也较高。小说的心理描写十分出色。以书中重要的角色——两个机器人为例。在电影里它们的心理活动很难表现,而在小说里则栩栩如生。这套电影小说的文笔出色。虽然乘同名电影之船出海,不愁发行,但作者的写作态度仍然非常认真。并且,这套电影小说的作者不同,但都保持住了这一特点。优美的文笔将太空的神奇描写出来。笔者在八十年代曾初读过正传的前两部,深深为作品中描绘的宏伟太空世界所打动,而在十几年后亲眼看到电影却觉得很一般。这说明小说作者能够发挥文字力量的长处。不过,《星战前传》的两集电影小说水平大大下降。除了重复电影本身外,只有大量画蛇添足的情节。

第二卷:世界科幻文学史 第九章: 塞伯朋克流派

九章前言

第一节:塞伯朋克在美国

第二节:世界各国的塞伯朋克

九章前言

一些介绍西方科幻史的文章,将“塞伯朋克”流派视作西方科幻的一个发展阶段。笔者不同意这个观点。因为它的影响无法与“黄金时代科幻小说”或者“新浪潮科幻小说”相比。后两者是从整体上改变了科幻的面貌,而“塞伯朋克”只是一种题材与风格的创新。并且,就是“塞伯朋克”流行的时候,它也只是科幻文学领域的一只小力量。

不过,由于它是当代科幻中出现的最有影响力的新事物,体现着科技发展对科幻文学的冲击。所以值得专门介绍一下。塞伯朋克在美国诞生,慢慢影响到世界各国的塞伯朋克

第一节:塞伯朋克在美国

“塞伯朋克”一词是用英文“控制论”的前缀(Cyber)加上反叛的生活方式(Punk)构成的。它原本并不单纯指一个科幻小说流派,而是七十年代末开始,以美国硅谷等地为中心的一大批青年科技精英的生活方式。这些人沉匿于个人电脑制造、软件开发以及最早的网络生活体验中。其中有许多人伴随有吸毒、黑客等反叛性的举动,经常因为盗打电话或者盗用信用卡等高技术犯罪而经常与司法部门打交道。

当然,其中的“好孩子”肯定占多数,比如,日后的电脑大王乔布斯、比尔盖茨等人当初都是这个群体中的一员。后来,作家兼编辑杜佐斯借用这个词来指称八十年代年代以写被电脑自动化控制的社会为背景的科幻小说。

作为科幻小说中“塞伯朋克流派”的作家们,也都拥有类似的生活经历。他们的作品尽管在当时的外人看来离奇古怪,但对于他们自己和同类来说却有着很现实的背景。斯特灵在1990年答《轨迹》记者问时曾称,数字迷幻剂将代替物质的迷幻剂。这在那个年代还是预言。仅仅十年后,游戏上瘾或上网成瘾这些现象就是在中国也已经很是触目惊心了。

由于极端个人化的生活方式,“塞伯朋克”流派的作者大多不愿意接受这个集体化的称呼。哪位作家属于塞伯朋克,往往是 “外人们”根据作品的特点与作者的生活方式,把他们硬划进去的。这些作家包括:威廉吉伯森、布鲁斯斯特灵、格里格别尔、莱维丝施恩纳等人。

威廉吉布森出生于1948年,年轻时便参加过反越战的抗议行动,后来成为加拿大公民。他的创作生涯开始于1977年。他不是塞伯朋克运动的创始人。但他的塞伯朋克三部曲《神经漫游者》(1984)、《读数为零》(1986)和《蒙娜丽莎加速器》(1988)却使得这个流派获得社会的重视,并因此被视为塞伯朋克运动的主将。1984年出版了他的第一部作品《神经漫游者》。在小说中,主人公凯斯将自己的大脑与电脑网络相联通,成为信息窃贼。

“塞伯朋克”派的另一个作家是布鲁斯斯特灵。斯特灵于1954年生于德克萨斯州的布朗威利,毕业于奥斯汀的德克萨斯大学。曾参加过克拉里昂科幻写作学习班,并发表过一些短篇作品。1977年,他发表了第一部长篇《心之海》。后来又出版了《人造孩子》(1980)、《蜂群人》(1982)、《在布鲁涅的青春岁月》(1985)、《美丽与崇高》(1986)等。他还是 “塞伯朋克运动”的主要理论家和发言人,经常在与媒体接触和评论文章中介绍塞伯朋克流派的主张与特性。

从科幻小说本身的发展来看,塞伯朋克流派力求回归早期科幻小说重视科技和进步的特点,算是新浪潮运动的反动。由于塞伯朋友的主将们与主流文学界没有多少关系,他们更提倡科幻小说本身的特质,而反对以牺牲个性为代价地向主流文学靠拢。

在题材方面,他们将当时还没有成为大众生活一部分的电脑与网络引入科幻小说,成为信息化时代的预言家。小说中出现的许多情节在十几年后变为现实展现在人们面前。他们比黄金时代的先辈们更重视与现实有关的科技进步,而不是遥远时空背景下不可捉模的所谓发明和进步。

不过,塞伯朋克流派的主将们与黄金时代的主力作家相差两代人,与新浪潮运动的主力作家也差了一代人,科幻文学史上的这三个特点鲜明的运动其实也有代沟的背景在内。塞伯朋克们反传统,乐于描写暴力、毒品、堕胎等灰色事物。这些都不见容于他们理想主义的祖辈或父辈。就是同代人中的许多科幻作家,由于性格和价值观的不同,也无法创作塞伯朋克风格的作品。

另外,由于与文学较远而与信息技术较近,他们的作品普遍缺乏专业文学写作的完整构思与优美文笔,但却具有反映信息化生活特点的跳跃性和随意性。它的题材范围也是比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