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科幻纵览-第10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按照杰迪武士团的说法,万物从“力”中来,将来要复归于“力”。杰迪武士如果能练到与“力”合为一体,便会拥有类似特异功能的本领:预言未来、隔空取物、激发身体潜能,等等。

与正义的杰迪武士相对,还有一批邪恶的“西斯武士”。他们最早是从杰迪武士里面分裂出去的,从此代代与杰迪武士为敌,引诱他们堕入“力的黑暗面”。在杰迪武士团里流传着一个“大预言”,声称将来杰迪传统要沦入短暂的黑暗时代,而一个伟大的武士会力挽狂澜。后来,这个预言应在“天行者阿纳金”身上。他的母亲从未与男人接触就怀上了他,自幼便显示了种种神迹。

可以说,如果把《星球大战》改名为《堕落与救赎》,似乎更能反映它的主题。当然,这可能在票房上会导致巨大损失。卢卡斯虚构了“杰迪武士”这么一种“准宗教”,令《星球大战》故事完全有别于传统的“太空剧”,可谓另辟蹊径。

熟悉宗教的朋友一看遍知,这整个宗教体系都是参考基督教教义构建的。惟一不同的是,这里的“耶稣”受了“魔鬼”的诱惑,为非作歹许多年后,才通过自己的儿子获得了“救赎”。当然,作者建造这么一套“力”的宗教,并非为了宣传宗教思想,其目的只是使故事更曲折、更丰富,更富于神秘主义韵味。

这几年掀起热潮的《黑客帝国》被许多人称为哲学电影,但笔者觉得它更有宗教色彩:尼奥便是典型的救世主,从一个普通人,突然获得种种神通,能够救众生出虚拟世界。而其中因爱获救,洞悉世界本原的场面,更有一些东方宗教的风格。

最有趣的是,作为这个救世主对立面的“主体”,很象是十六、十七世纪某些基督教学者描述的上帝:它形成万事万物,存在于万事万物中间。据说当年,大科学家牛顿就认为上帝每时每刻在他身边监视着他,令其诚慌诚恐。而在《黑客帝国》里,“救世主”和“主”,“圣父”和“圣子”竟然不是一条心,似乎可以代表着几百年来,某种思想感情的变化。

《星球大战》和《黑客帝国》影响巨大,对于许多不熟悉科幻的人来说,这两套电影系列几乎就是科幻的代表。不过,这种直接搬用现成宗教教义的作法,似乎在原创精神上有所不足。

基本摆脱开现实宗教的影子,在小说中自行创造宗教体系,更能突出作者的想象力。中国科幻作家柳文扬在《解咒人》中,就创造了丰富的宗教背景。《解咒人》的故事发生在一个自转周期等于公转周期的行星上。这颗行星的一面永远朝向太阳,“白昼人”生活在这一面。他们的科技水平达到了人类二十世纪的水准,但由于他们除了自己的太阳以外从未见到过星星,竟然没有发展起天文学,更谈不上太空探索。

而在永远背对太阳的一面,则生活着“黑夜人”,科技水平相当于人类的中世纪晚期。但因为拥有自然资源,可以和白昼人抗衡。两个种族之间无法理解对方的生活背景,从不来往,只是通过生活在黎明线上的“黎明人”进行物资交易。

这三种人在生物学上是同一种族,只不过于千万年前散居到星球各处,并且早已失去了那段历史记忆。

“在这种世界上,一个人是很容易培养出神秘主义思想、对大自然的畏惧以及对神的崇拜的。”《解咒人》239页,海洋出版社出版。从这个出发点开始,作者给三种人分别设计了复杂的宗教体系,描写了教宗、长老、神裁大法官等形形色色的宗教角色。其中,在白昼人的教会高层里流传着一个预言:白昼人与黑夜人原为一体,是某种无法理解的咒语将他们分开了。未来的某一时刻,会有一位“解咒人”光临世上,再度将他们合而为一。这个“解咒人”的预言最后应在地球宇航员方婷身上。因为从太空中俯瞰这颗奇异星球的她完全知道两个种族之间的隔膜何在。

在小说里,作者完全从当地的自然环境出发,从社会心理学角度设计这些宗教背景。而并不涉及宗教与科学关系的讨论。对神职人员的描写既不美化也不丑化,完全采用自然主义态度。

在描述现实生活中的宗教作用上,科幻电影《接触》可以作为代表。这部电影的主要情节是,外星人将一个虫洞旅行器的蓝图用无线电发给人类。人类制造出这一机器,前往外星世界探险。

这个情节本身没有矛盾冲突。影片里主要的矛盾冲突,就是科学与宗教的冲突。这种冲突分为两个线索。先是一批宗教原教旨主义者,竭力反对人类和外星人接触,用恐怖主义手段炸毁了第一个虫洞旅行器。他们的观点是,上帝通过救世主救赎了人类,但没有救赎外星人。外星人发来的技术资料属于魔鬼的试探。

另一个冲突没有这么血腥:主人公试图成为人类代表,进入虫洞旅行器飞往外星。但在评选时,她的无神论信仰成为难题。“人类的百分之九十相信有唯一的神存在,你不相信,怎么能代表人类呢?”这个矛盾并没有解决,最后,只是因为排在她前面的候选人在恐怖袭击中死亡,她才赢得席位。

在科幻短篇《过失难免》中,冈恩描写了科学家预测地震的故事。不惟科学家预测旧金山要发生一场大地震,而且详细描写了一个老年教士的行为。他在大庭广众下宣布这里要受到天遣,吸引许多人观看他的演讲。

在篇幅浩大的《银河英雄传说》中,田中芳树将北欧原始宗教作为银河系“莱因哈特王朝”的背景,将大量此类宗教知识融合到小说里,使“太空时代”和“英雄时代”结合在一起,堪称科幻小说对象化处理宗教的一个典范。

第六卷:科幻与科学 第二章:科学VS宗教(3)

第三节:拓展式处理

拓展式处理,就是描述人们面对无法理解的自然规律,或者异常宏伟的自然景观时所体验到的宗教情怀。某种意义上说,这是把科学宗教化的处理方法。

这方面的典型代表,要属阿西莫夫的短篇科幻《最后的问题》。这个“最后的问题”就是热力学第二定律。小说情节开始于二十一世纪,人类建造了自动化电脑“万能AC”。这种电脑贮存着海量知识,能够进行种种发明,并且能够不断地自我完善。有一天,两个为“万能AC”打下手的程序员百无聊赖,向它提出一个问题:如何才能使宇宙中熵的净值大幅度地减低。万能AC的回答却是“资料不足  恕难奉告”

从那以后,人类逐渐进化,先是不断延长寿命,后来干脆抛弃肉体,以精神体的方式生活,到最后,单个的人类精神体合而为一,成为“整体的人”。而人类使用能量的范围,也从太阳系发展到银河系、河外星系,乃至整个宇宙。与此同时,“万能AC”也逐渐进化为“行星AC”、“银河AC”、“宇宙AC”。不过,尽管“AC”们的水平越来越大,但每当有人问到这个问题时,它都以“资料不足  无可奉告”来回答。

几十亿年过去了。宇宙中已无人生存,宇宙的能量也被人类消耗殆尽。那最后最高级的“AC”终于弄明白了这个问题。虽然没有人来听它的答案,但这已经不重要了:“AC的灵运行在一度曾经是宇宙的空虚混沌上,一步一步地,该完成的、必将完成。AC说:‘要有光。’,就有了光——”《科幻海洋丛书》第一册,11页,2001出版。

当然,阿西莫夫并非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真的在《圣经》里,而是在抒发一种感受:对于这些“终极问题”,科学理性往往是无能为力的。

类似的作品还有克拉克的《2001太空漫游》。在这篇科幻小说里,外星人留下的“黑色长方体“从几百万年前就遗留在地球上。它于冥冥中引导着猿人使用工具,引导着人类一点点进步。直到2001年,它在木星附近的太空里,现身在宇航员戴夫的面前,引领他羽化成仙,进入天人合一的状态。整个情节神秘莫测,玄不可解。克拉克意图用这种方式来表现他的主题:异常发达的科学技术具有宗教般的神秘性质。

在《思想爆炸公式》中,爱因斯坦上书罗斯福,制造原子弹的史实,被改造成他要求美国总统拨款,研究从能量中制造物质的方法。全篇以此为中心展开。除了情节本身有足够想象力外,法国作家彼埃尔布勒完全以描写宗教圣徒的笔法描写科学家。构造了浓厚的“科学宗教气氛”。

小说一开始,便以讲道般的笔法去描写爱因斯坦的著名公式“E=MC2”。“或者E=MC2”表现了化身的秘密,它和基督同样影响着世界,并且出于同样奇迹的原因。结论是,E=MC2是爱的象征,在这绝对的爱中,肉体和精神的完美结合达到了永恒的心醉神迷的境界。《世界经典科幻小说金榜》上卷182页。从这里出发,整篇小说被作者写成了宗教布道文。

小说的主人公不是爱因斯坦,而是意大利科学家卢士奇(似乎是以费米为原型)。他在二十岁那年,偶然间在书店里买到爱因斯坦的著作,看到了“E=MC2”的公式,立刻获得了天启般的感受。霎那间,他被他所有的感觉所控制。他凭着直觉感到了新世纪的气息,其绚丽的光彩使他目眩,并使他以往所享受的那些苍白的快乐索然无味。这绚丽的光彩由高尚的真理的光辉组成。《世界经典科幻小说金榜》上卷190。卢士奇竟然马上与情妇断绝关系,从此将全部身心投入“E=MC2”这个新宗教的传教事业中。

小说里虚构了爱因斯坦访问日本的情形。在这个片段里,读者看到的,不是一个科学家的来访,而是一个宗教教祖的驾临。爱因斯坦要走过的路上,到处都是“E=MC2”的标语,有的用鲜花组成,有的被绣在地毯上。市民们花大力气将落下的栅花收集起来,再由飞机洒在他走过的道路上。而当爱因斯坦表示,他忘了这座日本城市的名字时,市长居然谦逊到极点:今天迎接您的城市毫无出众之处。对她来说,未来最崇高的荣誉就是曾经用她最好的方式接待过您,并向您表示了她的敬意。《世界经典科幻小说金榜》上卷190。

后来,美国研制原子弹的“曼哈顿工程”被作者虚构为研究能量造物的实验工程,地点仍然在洛斯阿拉莫斯沙漠。作者别居匠心,用印弟安土著“雅卡”的眼睛观察这些科学家:他不了解那些在高地上来来往往的人们的活动,便给它赋予一种宗教上的意义。渐渐地,他开始崇拜这些人了,他们沉静的举止和他所认识的其他白人完全不同。他们给人一种安详和仁慈的印象,这使他感到放松并对他们肃然起敬。这些贤哲有时抬起他们充满神往的眼睛望着天空,他很自然地把他们奇异的活动和无数美妙的自然现象联系在一起。他窥视着他们的每一个动作,生活在他们身边,使他感到有一种莫名其妙的冲动。《世界经典科幻小说金榜》上卷219页。作者在这里,完全是在描写一个迷途羔羊遇到先知的过程。

香港作家黄易的《上帝之迷》,是中文科幻里这种倾向的代表作。这部作品是凌渡宇系列中的一部。千万年以前,一个极度高超,无法理解的宇宙生命来到地球,与大地结合在一起。而非洲原始森林——黑森林的核心地带则是它定期观望宇宙的窗口。那里只有植物,没有动物,鸟兽无法靠近。到了现代更成为民航飞机屡屡失事的地域。只有非洲土著俾格米人能够自然地融合在黑森林的原始环境里,在这一地带的外围生活。

自从人类文明诞生以后,由于智慧程度相差巨大,这个宇宙生命从不与人交流。小说中有一位俾格米族酋长。他自幼被带到英国受开化教育,但成年以后,竟然返朴归真,回到原始从林中,在长期枯坐中领悟天人之秘。最终成为首个洞悉这一宇宙生命奥秘的人类。

小说气魄宏伟,神秘莫测,情节之间充满宗教神秘主义色彩。可以说,要处理人与外星人之间天差地别的智慧等级,宗教神秘主义是最好的手法,而使用理性化的描写反而不真实。从这点上讲,《上帝之谜》和《2001太空漫游》有异曲同工之妙。

在大陆科幻作家里,刘慈欣曾经明确表示过,中国科幻缺少宗教信仰。而他所指的宗教信仰不是现实中的宗教,就是科学本身。他的许多作品都体现了这一思想。而以《朝闻道》为极端。在这篇作品里,一种彻悟宇宙终极真理的外星人建立了“宇宙排险系统”,它监视着包括人类在内的所有智慧生命。一旦后者的技术水平达到进行“创世能极实验”时,就出面阻止。因为这种实验将会在我们的宇宙中形成新的宇宙,最终毁灭一切。

当人类的创世能极实验被阻止后,作为补偿,外星人允许人类中领袖级别的科学家了解那一终级真理,代价是他们旋即就要被处死,以免知识外泄。来自不同国家的三百多名科学家陆续走上“真理祭坛”,在“朝闻道”后撒手人寰。

小说搭设了这么一个背景,主要便是描述这种宗教殉道式的科学信仰。这些殉道者自愿选择以生命彻悟真理时,必须面对与家人、同事和政府间的激烈冲突。必须割断世俗世界中的责任利益纽带。作者以惊心动魄地笔法,将这种宗教殉道描写得既壮丽又无情。

在如今这个世俗时代,或许再没有什么比浩翰太空更能使人产生类宗教情怀了。2002年科幻文学雨果奖长中篇获奖作品里,安迪邓肯的《总设计师》(“The Chief Designer”)便描写了一个类似“太空宗教”的故事。前苏联一位宇航局的总设计师技术高超,久而久之竟然被神化。许多年以后,俄国宇航员们执行太空任务时,要带上他使用过的物件,在太空中遇到危险时更高颂他的大名以求保佑。

中国科幻作者郑军在短篇科幻小说《护身符》(《科幻大王》2000年七月号)里,也描写了这么一个“宇航宗教”:前苏联宇航员加加林飞入太空后,面对浮现在眼前的整个地球,获得了开悟般的感受,从此视人类为一体,而将民族、国家、意识形态等差异抛在脑后。但在冷战年代他无法公开表达这种感受,便倾诉在秘密日记里。随后登上太空的苏联宇航员也获得过同样的感受。再后来,苏联宇航员于一九七五年苏美太空飞船对接时,了解到美国宇航员们也有同样的感受。于是大家商定,将加加林的秘密日记制成复印件。如果今后哪位初入太空的宇航员能够自发产生这种体验,就属于同道人,同行中的前辈便送给他一份这个复印件,欢迎他进入真正的“地球人”行列,而不管他来自哪个国家,从属于什么政治派别。 

《群星,我的归宿!》是美国科幻作家贝斯特的太空剧名作。在这部作品里,也有从科学衍生出的宗教。一个科学探险队于二十三世纪出发,探索木星和火星之间的小行星带。中途失事。他们的后裔从此生活在小行星上,慢慢成为野蛮人。但他们却自称“科学人”,把祖先留下的原始科学技术当成信奉的圣物。他们一边象原始人一样,在脸上刺青。一边将达尔文等人“封圣”,将基因学等科学视为教义,把落后于时代几百年的技术当时圣物。

在小说后半部,火星上也有一种“植物崇拜”。这种宗教也是从科学发展来的:人类改造火星之初,在火星表面种植植物十分困难,于是,任何损伤植物的行为都会受到严惩!

除了太空,人的智慧本身也是科学仍然无法破解的尖端。早在《养蜂人》里,科幻作者王晋康便描写了科学家在面对蜜蜂种群“集体智慧”时的敬畏感。而在《类人》里,这种敬畏感更获得了突出的表现。智力研究机构的司马林达长期研究“集体智慧”,最后竟然自毁肉体,完成近乎“羽化生仙”的转变。小说里多处描写了他面对自然规律的那种宗教般的敬畏感,构成了这部作品的重要特色。

第六卷:科幻与科学 第二章:科学VS宗教(4)

第四节:解构式处理

解构式处理,就是要把宗教观念放在科学的解剖刀下,将它还原为自然而然的社会现象,消解掉其中的神圣色彩。

早在十九世纪初期,欧洲就有一批名叫“高级评断家”的宗教学者,试图将《圣经》里的描写原还为可以理解的常识。所谓“高级评断”,指对《圣经》写作的资料来源及历史来源、条件的研究,以确定《圣经》的作者、年代、地点、记叙特点等问题。这个研究大方向本身就有解构的意味。比如,有的“高级评断”家认为,耶稣死而复活,其实是他的信徒偷走了他的尸体。另一些人认为,那是由于耶稣在十字架上昏迷而未死,放下之后自然便复活。更有高级评断家如斯特劳斯,干脆认为那是信徒们高度迷狂状态下的幻觉。

笔者当年在大学时,读过一本弗洛伊德的著作,其中转述了二十世纪初一本流行小说,以探讨“社会癔症”问题。在那篇作品里,耶稣死后,他的信徒藏起尸体,以便制造他复活的神话。到了公元二十世纪初,考古学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