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燃烧的海洋-第66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牧浩洋大搞战略轰炸,不太热衷于地面进攻的根本原因。

    如果以美国西海岸地区的情况为准,那么在占领美国全境后的第一个月内,中国就要付出大约十万名官兵阵亡的惨痛代价。如果占领持续半年,阵亡数字将上升到三十万,而且每天都会有数千人伤亡。

    显然,在战争快要结束的时候,这个代价太大了。

    虽然战略轰炸对物资的需求高得多,但是比起伤亡来说,多消耗一些物资也很值得。

    要知道,就算从经济上计算,阵亡一名二十岁的军人,意味着在今后四十年内,至少将损失数千万元的社会劳动财富。

    问题是,战略轰炸就能彻底打败美国吗?

    牧浩洋希望能够,可是现实告诉他,特别是在七月八日,美国总统发表的电视讲话,让牧浩洋不得不相信,战略轰炸无法彻底打败美国,地面战争还得打下去,也就得按照之前制订好的计划行动。

    也就是说,在七月底,中**队就得再次发动地面进攻。

    七月十日,牧浩洋签署了作战计划,并且把作战指挥权下放给前线司令官,进攻行动将在七月下旬开始。

    第二百六十二章全民动员

    百度搜索阅读最新最全的小说T!~!

    ..

第二百六十三章 负隅顽抗

    收费章节(12点)

    第二百六十三章负隅顽抗

    作战行动提上日程安排,发动地面进攻成了铁板钉钉的事,再也不能更改。大文学…_()

    只是,美国并没放弃抵抗。

    七月十日,也就在牧浩洋签署作战计划的这一天,发生了两件大事。一是美军攻击了从美国东部地区上空经过的中国卫星,二是美军轰炸机穿越北极、对中国本土进行了战争期间的最后一次轰炸。

    从时间上看,美军首先攻击中国的军事卫星。

    虽然美国的航天活动已经停止了十多年,但是美国没有丧失反卫星能力,而且当时的军事卫星都在近地轨道上,极易受到攻击。

    事实上,在此之前,中**方就考虑到了这个问题。

    在年初的时候,也就是开始清理近地轨道上的太空垃圾之前,中**方首先想到美国也会利用开辟出来的近地轨道。

    为此,中**方做了充足准备。

    最简单的办法,就是部署反卫星武器,在必要的时候击毁美国的军事卫星。

    因为已经开始轰炸美国本土,而且即将登陆美国本土,所以美国不太可能大规模发射军事卫星,对反卫星手段的要求也不是很高。当时,中**队做了两手准备,一是让战舰携带反卫星导弹,二是改装一批轰炸机携带反卫星导弹。这些反卫星手段,足以确保击落美国发射的军事卫星。

    当然,最有效的手段,还是阻止美国发射卫星。

    为此,中国空军重点轰炸了得克萨斯州的休斯敦,后来进入北大西洋的中国舰队也轰炸了卡拉维拉尔角。大文学等到古巴参战之后,中国空军向古巴派遣了一支作战力量,专门负责打击佛罗里达州的美军航天发射场。

    通过积极主动的军事打击,美军一直没有能够发射军事卫星。

    当然,美国也确实想过在二零五六年发射军事卫星。

    根据战后公布的资料,在二零五六年一月底,美**方就组建了一个专门机构,研究发射军事卫星的可行性。随后,美**方进行了更加全面的准备,比如委托洛马公司的航天部门设计与制造军事侦察卫星、通信卫星与预警卫星,还向通用电气公司下达任务,让其组织一批火箭技术专家,设计一种运载能力在一吨左右的固体燃料火箭,准备用来发射洛马公司制造的军事卫星。

    可惜的是,这些计划都没得到落实。

    当时,洛马公司的航天部门已经荒废了十几年,人才大量流失,而且也没有多余的能力生产军事卫星。要知道,洛马公司是F…51战斗机的子承包商,还是F…42战斗机的开发商与主承包商,另外参与了多种军用飞机的制造工作,生产任务非常重,几乎所有生产人员都没有空闲时间。更重要的是,中国空军逐步扩大轰炸规模,洛马公司的飞机制造厂在主要打击名单之内,而其在西雅图的飞机制造厂还被迫向五大湖地区转移,公司的情况非常混乱,根本无法组织卫星生产工作。

    在火箭上,也存在同样的问题。虽然在大战爆发前,美国有世界上数一数二的火箭制造技术,而且拥有世界上运载能力最强的运载火箭,最重要的是,这些用于商业航天活动的火箭不在核武器运载工具的销毁清单之内,但是在战争时期,特别是在本土遭到轰炸时,美国根本无法生产超级运载火箭,甚至没办法制造出大型火箭的所有零部件,也就只能把希望寄托在小型火箭上了。

    当时,美国准备研制的小型火箭,实际上就是以往的固体燃料洲际弹道导弹。

    问题是,洲际弹道导弹作为核弹头的运载工具,早就被销毁了,保存下来的都是射程在三千公里以内,不具备再入大气层能力的战术弹道导弹。大文学更重要的是,销毁非常彻底,不但所有导弹被销毁掉了,连导弹的设计图纸、相关的工业生产设备都被销毁,而从事导弹设计与生产的人员,都受到了缔约国的监督,不得再从事与导弹、火箭等有关行业。十多年过去了,美国根本没有这方面的人才。

    也就是说,美国不可能在短期内设计出一种能够使用的固体燃料火箭。

    显然,制造就更加别指望了。

    综合这些因素,美国基本上放弃了发射军事卫星的想法,只是没有停止相关的研究工作而已。

    当然,在战争后期,这种情况在美国极为普遍。

    说得直接一些,在战败的威胁下,美**方把一切先进技术都当成了救命稻草,在相关研究上投入了巨大的力量。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在二零五六年初,美国还启动了核武器计划。

    从时间上看,美国的核武器计划与军事卫星、运载火箭计划是同步进行的,及其载体就是没有研制出来的固体燃料运载火箭。事实上,以美国的技术实力,只要能够研制出能够把卫星送入近地轨道的固体燃料火箭,就能研制出足以打到中国本土的弹道导弹,而且能为其装上核弹头。

    事实上,这也是美**方为什么要求火箭的运载能力必须达到一吨的主要原因。

    根据解密的资料,当时美国在核武器领域的研究进度、或者说是恢复核武器的工作进度非常快。

    最大的问题,不是制造核武器的技术。

    说白了,核武器的基本原理非常简单,在高中物理课本中就有,而且制造出可以引爆的核装置也不是难事。

    真正的难题只有两个,一是核原料,二是弹头小型化技术。

    相对而言,美国在后一个问题上遇到的麻烦不是很大。虽然以往从事核武器研究工作的技术人员已经转业,而且有十多年没有接触过与核武器有关的技术了,但是在大战期间,这些技术人员都得到了军方的保护,正在努力复原美国的核技术,特别是弹头小型化技术,期待有朝一日能派上用场。

    根据战后解密的资料,当时美国在弹头小型化技术上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甚至开发出了高逼真诱饵弹头。

    这下,美国需要的就只是浓度足够高的核原料了。

    有足够的证据表明,美国没有打算制造第一代核弹头,而是直接制造氢弹,并且在大战爆发前就已经制造出了足够多的锂化氘与锂化氚,只要有引爆器,即原子弹,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制造出上百颗爆炸当量在百万吨级TNT以上的氢弹。

    问题是,在技术不成问题的情况下,原子弹是最难攻克的一关。

    这其中,又以原子弹的原料为主。

    要知道,在全面销毁核武器的时候,所有国家的核弹头都被销毁掉了,而武器级核原料在充分稀释之后,都进行了永久废弃处理。更重要的是,这些在应对全球自然灾害的拯救行动中没有用掉的核原料在处理之后,绝大部分被丢到了离海平面一万多米、地球上最深的马里亚纳海沟里面。

    当时,除了各国用于科研的少数核物资之外,就只有没有开采的铀矿了。

    显然,美国要在战时开采铀矿,并且提取核原料,绝对不可能做到保密,也不大可能顺利完成。

    有证据表明,美**方曾经开采过铀矿,只是很快就放弃了。

    主要就是,从矿石中直接提炼出足够多的浓缩铀,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而比较有效的解决办法是建造增殖反应堆,生产钚,再用高浓度钚来制造核弹头。可问题是,建造增殖反应堆绝对不是件容易的事情。

    后来,中国在堪萨斯城附近发现了一座美军的秘密军事基地,并且找到了一座还没建成的增殖反应堆,证明美军确实做过这方面的努力,只是最终以失败告终,而主要原因就是所需时间太长。

    当然,制造核武器,只是美**方在战争后期进行的很多疯狂计划中的一个。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是最有可能实现的一个。

    根据战后解密的资料,美**方是在二零五六年初启动核武器项目的,如果美**方提前一年、哪怕提前半年启动该项目,就很有可能在战败之前制造出核武器,而不是到战败时仍然毫无进展。

    要知道,美国并不缺乏铀矿,也不缺少必要的工业资源。

    只要时间充足,美国就能制造出核武器。

    可惜的是,美**方采取行动的时间太晚了。

    当然,核武器也不能拯救美国。不管怎么说,就算美国在大战爆发的时候就启动核武器项目,也不可能在战败之前制造出足够摧毁中国的核武器,也就不可能改变战争结局。更重要的是,要到二零五六年,才有可能使用战略弹道导弹投掷核武器,在此之前,近地轨道上的太空垃圾就足以撞毁战略弹道导弹。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正是投掷手段受到限制,美**方才没有在二零五五年启动核武器项目。如此一来,就算美国制造出了核弹头,离战败也不会太远了,而几枚核弹头根本无法改变战争结局。换个角度来看,美国没能制造出核弹头对美国民众来说绝对是一件好事。设想一下,如果美国的核弹头在中国城市上空引爆,中国肯定会彻底摧毁美国。

    当然,核武器项目,绝对不是美**方在战争末期最疯狂的项目。

    第二百六十三章负隅顽抗

    百度搜索阅读最新最全的小说T!~!

    ..

第二百六十四章 疯狂的顶点

    收费章节(12点)

    第二百六十四章疯狂的顶点

    在大战行将结束的时候,美国的很多军事项目都极为疯狂,甚至到了匪夷所思的地步。大文学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当时美**方启动了一个代号“Z”的军事项目。因为在英文字母中,Z是最后一个字母,所以代号“Z”,表明是终极计划,而且有两层含义,一是结束战争的军事计划,二是终结人类文明的军事计划。

    有趣的是,这不是唯一的“Z计划”。

    事实上,“Z计划”本身是一系列军事项目的合成,其中的每一个军事项目,都具有毁灭全世界的能力。

    二零五六年初,美军在战场上使用的病毒类基因武器就是“Z计划”的一个项目。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代号“Z13”的病毒类基因武器,绝对是美军这一系列疯狂军事项目中最不起眼的一个。

    事实上,病毒类基因武器也没有毁灭整个人类。

    在病毒类基因武器之前的十二个项目,才真正具有毁灭性。

    代号“Z12”的是一项化学战计划,目的是摧毁美国控制区内的所有绿色植物,手段则是落叶剂等化学药品。

    提出这个设想的是一个叫海因里希的德裔美国科学家,他也是一个战争狂人。

    按照他的设想,只要美国破坏了美洲大陆上的所有绿色植物,全球气候就将遭到毁灭性破坏,中国将不得不在全球自然灾害即将到来的情况下,与美国媾和,最终让美国体面的结束这场战争。

    客观的讲,海因里希的疯狂设想根本不可能实现。

    不可否认,美洲大陆上拥有世界上最大的温带雨林与热带雨林,而且陆地面积相当于全球陆地的三分之一。大文学如果美洲大陆上的所有绿色植物全部枯萎,绝对会造成极为严重的自然灾害。

    问题是,该计划能够实现吗?

    答案明显是否定的,别说即将战败的美国,就算是鼎盛时期的美国,也不可能在短短几个月内毁灭整个美洲大陆上的植被。

    要知道,北美洲与南美洲的陆地总面积超过了四千万平方公里,即便除掉南北两端的冰原地区,也有三千多万平方公里。按照每平方公里撒布一公斤的化学药剂,并且反复播撒十次才能除掉所有植被,总共需要三十万吨化学药剂。虽然以美国的工业实力来说,生产三十万吨化学药剂不是什么难题。关键就是,如何平均的撒布这些药剂?最有效的方式,应该是进行空中撒播,可是美国已经丧失了制空权,也没有那么多飞机来执行任务,更难以把药剂运送到其他地区。

    正是因为执行难度太大,这个疯狂的计划被美军放弃了。

    事实上,就算能够实施,也不会产生多大的影响。

    原因很简单,在大战爆发前,全球植被面积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早在二零四零年,就有科学家提出,随着全球各地的植被陆续恢复,全球气候很有可能降温,从而导致严重的自然灾害。

    要知道,降温所产生的灾难,不比升温低。

    就此,科学家提出,应该有计划的砍伐一些树林,减少被植被吸收的二氧化碳,以人为干预的手段来调控全球气温。

    只是,在二零四零年,这个提议太超前了。

    更重要的是,当时全球自然灾害刚刚过去,几乎所有人都把环保放在首位,认识到了加强环保的重要性。在这个时候提出大规模砍伐森林,显然与舆论民意背道而驰,肯定不会得到支持。大文学

    当然,也没有哪个国家的政府有这个能力去做这样的事情。

    要知道,在二零四零年,各国政府最关注的还是全球自然灾害的持续影响,谁也不会去管森林到底是多了还是少了。

    只是,仅仅五年之后,气温下降的问题就引起了重视。

    最先重视该问题的,就是中国政府。

    原因很简单,在过去的七年里,中国的自然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政府必须考虑与环保有关的问题。

    当然,这有一项技术有关,即农业工厂化技术。

    到二零四五年的时候,中国已有百分之六十的耕地退耕,其中四分之三进行了森林化改造,另外四分之一则被改造为草原。为此,政府每年都投入了巨额资金,加快全国耕地退耕速度。

    好处是,中国的自然环境大幅度改善。到大战爆发前,中国的森林覆盖率已经由全球自然灾害前的百分之十七提高到了百分之三十八,草原提高到了百分之二十二。也就是说,植被在中国国土上的覆盖度已经达到了百分之五十。虽然这离最终计划还有一段距离,即森林与草原覆盖面积达到百分之七十五,但是产生的影响却很突出,比如东北地区冬季的平均气温已经降低了四摄氏度。

    这些现象,让中国政府认识到,植被覆盖太多也不是好事。

    最直接的结果就是,中国政府在二零四七年否决了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改造项目,决定维持沙漠原样。

    已经有足够多的证据表明,沙漠是地球自然环境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也正是如此,战争结束之后,欧洲联邦提出的对撒哈拉沙漠进行改造,才遭到了众多科学家反对。

    总而言之,在大战爆发前,中国的科学家已经形成共识,即植被覆盖率已经超过了维持地球正常气温水准的最高限度,在必要的时候应该有计划的砍伐森林,或者是直接向大气层中排放二氧化碳。

    当然,这里不得不提到另外一个因素,即聚变核能带来的影响。

    在聚变核能成为人类文明的主要能源之前,化石燃料担负则类似的角色,因此人类每年都要向大气层中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在聚变和能逐渐取代化石燃料之后,排放到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急剧减少。虽然科学家研究发现,人类活动所排放的二氧化碳,实际上之占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的五十分之一,制造二氧化碳最多的不是人类,而是细菌,其排放量是人类活动的四十倍。但是科研结果同样表明,只要大气层中的二氧化碳数量有百分之一的变化,就会对气候产生影响。

    要知道,到大战爆发的时候,聚变核能在中国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