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燃烧的海洋-第64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武器对主要农业作物的破坏效果并不理想。

    至于破坏自然环境,那就更是不可能了。

    要知道,地球上有数千万种生物,就算中国与美国的科技实力再强大,也不可能研制出针对所有物种的基因武器。

    后来,有人认为,如果美国把矛头指向热带雨林,人类就得完蛋,因为热带雨林吸收了全球排放的六成二氧化碳。如果没有热带雨林,那么要不了几年,温室效应就会破坏地球的自然环境。

    明显,这种说法也站不住脚。

    首先,美国根本不可能破坏热带雨林,因为热带雨林里有几百种植物,要想同时毁灭几百种植物,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其次,就算美国用基因武器毁灭了热带雨林,人类文明照样有处理办法,比如用聚变核电站提供的强大清洁能源来分解二氧化碳,或者限制二氧化碳排放量。

    由此可见,基因武器实际上没有想像的那么恐怖。

    现实上,美国没有在战争中大规模使用基因武器,就是因为基因武器的实际效力根本不足以扭转战局。更重要的是,如果美国大规模使用基因武器,中国就会进行报复,以至会破坏所有交战原则。对美国来说,这绝对不是什么好结果,因为战略主动权在中国手里,中国想怎么打,美国根本无法阻止。

    基因武器改变不了战争结局,其他武器也一样。

    这场战争,拼的是综合国力,科技类武器也一样。只有综合国力超过对手,那些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才具有实战价值。更重要的是,至少在二零五五年,美国还没有被逼到必败的境地。在有希望取胜的情况下,不管是美国、还是中国,都不会贸然使用有可能毁灭整个人类的武器。要知道,如果人类文明毁灭了,那么谁都不可能赢得这场战争,还会为此输掉一切。

    当然,打到二零五五年中期,美国取胜的希望已经不大了。

    进入六月份,在中国陆军向圣彼得堡推进的时候,中东战场上的战火再次点燃,蒋博文发动了代号“沙暴”的进攻战役。

    到此,队在全部战场上都进入了战略进攻阶段。

    现实上,这也是中东战争开打近三年以来,队第一次主动发起进攻,也是最后一次主动发起进攻。

    第二百二十八章毁灭性武器

    第二百二十八章毁灭性武器

    百度搜索阅读最新最全的小说T!~!

    ..

第二百二十九章 守无可守

    收费章节(12点)

    第二百二十九章守无可守

    经历了二零五四年那次不太顺利的进攻行动,蒋博文吸取了经验教训,为这次全面进攻做了充足准备。大文学

    有趣的是,全力支持蒋博文的不是魏成龙,而是庞跃龙。

    在蒋博文发动进攻之前,庞跃龙就把四个陆战师、以及澳洲战场上三分之一的空运力量派了过去。

    蒋博文需要的不是陆战师,而是空运部队。

    在他手里,军队已经够多了。

    当时,除了六个集团军与四个陆战师之外,蒋博文手里还有一支规模超过二百五十万的盟军,其中战斗力较强的巴基斯坦军队就有四十万,相当于中国陆军的八个集团军,而且这些巴军中,至少有四分之一获得了地面战平台。

    进入二零五五年,中国开始为盟国提供地面战平台。

    当然,不是第二代地面战平台,而是中国陆军与陆战队淘汰的第一代地面战平台。在前五个月里,主要援助对象就是战斗力仅次于队的巴基斯坦陆军,援助规模达到了六个装甲师。

    现实上,在军人素质上,巴基斯坦陆军丝毫不比中国陆军差。

    第一次印度洋战争之后,巴基斯坦的安全局势大为改善,也就开始奉行“精兵简政”政策,努力制造精小强悍的国防力量。虽然在第二次印度洋战争期间,巴基斯坦的军事规模大幅度扩充,但是战争结束后,巴基斯坦大规模裁军,把陆军的总兵力控制在四十万左右,军队总规模不到六十万。

    巴基斯坦军力大发展,也与飞速增长的国民经济有关。

    大战迸发前,巴基斯坦是以中国为核心的地区经济体中,仅次于中国与印度的第三大经济支柱,而人均国民产值与人均可支配收入,在地区经济体中都名列前茅,在南亚地区的富裕程度仅次于不丹。大文学能够说,大战迸发前,巴基斯坦已经是工业强国了,而且是**教世界里最强大的国家。

    这些因素综合在一起,使得巴基斯坦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军事强国。

    当时,巴军已经完成了职业化改革,战前服役的官兵都是职业军人。因为在大战初期没有多少作战任务,所以巴军的扩军速度不是很快,主要就是新招募的军人都要进行极为严格的锻炼。

    以至能够说,巴军新兵的锻炼水准比中国陆军还要高。

    现实上,在整个大战期间,东方同盟集团里面,只有巴基斯坦军队能够与队并肩作战,其他盟国的军队都因为素质太差,很难在正面战场上发挥积极作用,有的时候以至会帮倒忙。

    比如在非洲之角的战斗中,斯里兰卡军队就多次帮倒忙。在攻打索马里北部重镇哈尔格萨的战斗中,一个斯军师被两个美军营击溃,一口气撤离了上百公里,导致盟军战线上出现了一道宽度超过三十公里的缺口。为了堵上这道缺口,蒋博文动用了两个陆战营与一个巴军装甲旅,丧失了三千多名官兵,并且导致攻占哈尔格萨的行动延长了一周,多消耗了数万吨作战物资。当时,如果不是巴军将领出面说情,加上盟军的联合指挥机制还没形成,蒋博文肯定会就地枪决带头逃跑的斯军指挥官。

    正因为巴军能打,所以在决定对外援助的时候,巴军排在了首位。

    现实上,中国也必须把地面战平台提供给盟军,因为美军的地面战系统已经开始批量装备作战部队,而盟**队的主战装备都不是美军地面战系统的对手,加上盟军本身的战斗意志就不是很坚定,与美军对抗将必败无疑。

    得到了巴军六个装甲师的支持,蒋博文手里的兵力已经足够充足了。

    不管怎么说,中东战场就那么大个地方,部队太多了,根本挤不下。

    在这里,决定胜败的绝对不是兵力,而是部队的作战能力、官兵素质、战术与后勤保障能力。大文学

    前两项,蒋博文心里有数。

    在战术上,陆战队已经在澳洲战场上向全世界展示了新式进攻战术的能力,蒋博文也大受启发。

    至于后勤保障,就愈加没有什么好担心的了。

    当时,庞跃龙把四千架大型电动运输机与六千架战术运输机交给了蒋博文,而蒋博文最初要求的只是两千架大型电动运输机与三千架战术运输机。也就是说,庞跃龙提供的协助是蒋博文要求的两倍。

    如此强大的空运力量,足以让蒋博文高枕无忧了。

    当然,中东战场有其特殊性。

    与澳洲战场相比,最不一样的地方就是,战场范畴愈加狭窄,因而战术空运力量比战略空运力量愈加重要。

    现实上,从海湾的港口到叙利亚的前线战场,也就一千多公里。

    在控制了曼德海峡之后,从埃及在红海的港口到西奈半岛前线,只有几百公里。

    明显,战术运输机就能承担全部空运任务了,而战略运输机的价值主要体现在运送大型装备上。

    正是如此,蒋博文对进攻战术做了调整,主要就是缩小了进攻规模。

    说得间接一点,就是以愈加稠密的空中进攻行动来瓦解敌人的防线,把战略级别的空中突击降低到战役与战术级别。

    能够说,这也是一大创新。

    与澳洲会战相比,蒋博文这次需要重视的只有一个问题:前线指挥。

    提高空中攻击的频次,意味着指挥强度大幅度提高,必须以更高的效率指挥前线部队作战,才能充分发挥出空中突击的战术灵活性,也才能在复杂的战场上抓住机会,而不是被敌人围歼。

    要知道,战术级别的空中突击,每一支突击部队的规模都不是很大。

    按照蒋博文的部署,空中突击也以突击集群为主,每支突击部队的兵力在一千到两千人之间,每次突击行动的目的都非常有限,突击部队的作战行动得限制在较小的范畴之内,以确保不超出部队的作战承受能力。

    为此,蒋博文以至亲身改编了六个巴军装甲师。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算不上创新。

    原因就是,空中突击的本质没有改变,而且作战方式也没有改变,即便是突击的目的也没有改变,都是以越过敌人的防线,间接攻占敌后军事目标为主,并且以此来包围与歼灭聚集在前沿防线上的敌人,迫使敌人在后方设立新的防线,然后再以同样的方式发动下一轮进攻。

    现实上,这也正是空中突击的精髓,而且是无法防御的根本所在。

    要知道,任何一支部队在进行防御作战的时候,都不可能把兵力平均分摊到所要守卫的整个战场上,必须有重点,也就必然会出现防御空缺,从而给进攻一方留下破绽,最终被进攻一方击败。虽然通过扩大防御纵深,在后方保留足够的防御部队,能够抵抗空中突击,但是绝对不可能取得胜利,因为防御部队只能通过地面机动,而进攻部队则是空中机动,因而防御部队的战场机动能力无论如何也不可能超过进攻部队,也就不可能在局部战场上获得兵力优势。当战线后方落入敌手之后,战线附近的防御部队就将遭到包围,也将因而丧失防御能力。

    在整个大战中,西方同盟集团都没有找到应对空中突击的有效防御手段。

    战后,马歇尔就承认,队首创的空中突击战术,是导致美军在地面战场上迅速战败的主要原因。当时,他为美军在地面战场上迅速战败总结了三个原因。一是中国陆军首先获得地面战平台,而美军晚了两年才开始列装地面战系统。二是中国陆军首先建立起了以空运为主的后勤保障与支援体系,而美军直到战争结束也没有建立起来。最后就是中国陆军的空中突击进攻战术。

    明显,这…实际上都与空中突击进攻战术有关。

    在中东战场上,美以联军在次遇到了无法避开的难题。

    当时,巴拉姆采用的是全线布防的防御战术,即不管后方还是前线,在所有重要军事据点都部署足够的防御兵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也许是对付空中突击战术最有效的手段。

    可惜的是,要想让这种防御战术发挥作用,必须具备一个前提条件,即拥有足够多的兵力。

    要知道,守卫一条战线与守卫一块战场是截然不同的概念。

    即便采用大纵深防御战术,守卫战线所需的兵力,也只有守卫战场的十分之一,以至更少。

    能够说,在当时的军事体制下,没有任何国家能够组建起足够守卫一块战场的部队。

    要知道,空中突击部队的进攻距离能够达到数千公里,几乎能够横跨一块大陆,而要在整块大陆上部署防御部队,明显是不可能的事情。虽然中东战场比较小,但是美以联军的兵力依然不足以守卫整个战场。

    与大陆战场一样,当队发动进攻的时候,中东战场的结局就没有悬念了。

    当时,连巴拉姆都极为悲观,认为以色列将在年底之前战败,最应该做的不是努力在战场上击败敌人,而是尽快想办法把以色列的一千多万犹太人转移到其他地方去,不然这场战争将毁灭犹太民族。

    这种悲观情绪,从上到下弥漫笼罩着整个以色列。

    第二百二十九章守无可守

    第二百二十九章守无可守

    百度搜索阅读最新最全的小说T!~!

    ..

第二百三十章 重压之下

    收费章节(12点)

    第二百三十章重压之下

    在所有战线都频传捷报的时候,牧浩洋没有清闲下来。大文学

    二零五五年六月,牧浩洋开始策划攻打夏威夷群岛的作战行动。在他看来,这将是太平洋战场上的“终结之战”。

    取胜不是什么问题,关键是如何用最小的代价夺取夏威夷群岛。

    最初,牧浩洋打算在年内攻打夏威夷群岛,最好安排在年底进行,因为到年底,陆战队基本上腾出手来了。更重要的是,到年底的时候,海军舰队规模将再次膨胀,第四批超级航母将加入作战序列。到时候,中国海军航母战斗群的规模不是十五支、也不是二十三支、而是足足二十七支。到这个时候,美国海军最多只有二十一支航母战斗群,而且配套战舰远少于中国海军。

    现实上,主力舰队规模膨胀,只是海军舰队战斗力增强的因素之一。

    到二零五五年底,海军的“二级舰队”也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所谓的“二级舰队”,主要指用民用船只改造的战舰,包括护航航母、火力支援舰、武装护航舰等等。

    到年底的时候,中国海军的护航航母将达到一百二十八艘、火力支援舰将达到三百六十艘、武装护航舰将到达四百多艘。

    虽然这些舰船都没有达到海军的作战标准,但是聚集在一起,绝对是一支谁都不敢小觑的作战力量。更重要的是,有了这支“二级舰队”,主力舰队就能得到解脱,能够全力进行制海作战。

    能够说,到了年底,中国海军能够毫无悬念的打下夏威夷群岛。

    当时,牧浩洋以至觉得,根本没有必要动用多少陆战队,强大的海空打击能力就能打垮夏威夷群岛上的美军,然后占领群岛东部的某座岛屿,将其开辟成前进基地,成为进军北美大陆的跳板。大文学

    只是,到了六月底,情况发生了转变。

    首先,魏成龙指挥的部队在六月二十二日攻入圣彼得堡,终结了俄罗斯政权,大陆战争宣布结束。虽然战斗还没有结束,溃散的两百多万俄军逃到了北乌拉尔地区,继续与中国陆军**,直到大战结束,还有一些俄军游击队藏在极北地区的大山里面,有的以至到战争结束后十多年还在继续抵抗。但是大规模作战行动已经结束,魏成龙正在向白俄罗斯与乌克兰方向调集兵力。

    不出所料的话,白俄罗斯与乌克兰很快就会屈服。

    紧接着,蒋博文指挥的中东军团在六月二十四日攻入以色列本土,一百多万美以联军在戈兰高地附近被围,最终在七月三日投降,而在此之前,中埃军团在西奈半岛上大胜,围歼了近八十万美以联军。接下来,蒋博文就将指挥中东军团攻打特拉维夫,完成中东战场上最后一次大规模进攻战役。

    明显,以色列**已经无法避免了。

    队在二零五五年上半年,连续在三个主战场上取得战略性胜利,或多或少都有点出人意料。

    当然,看清本质,就应该知道,这绝对不是奇观。

    到六月底,队的运输机群规模已经超过了八万架,其中两万四千架是大型电动运输机、四万八千架是电动战术运输机、另外还有将近一万架战术运输机。如此庞大的运输机群,几乎让队能在任何时间、在任何战场上、以任何方式、击败任何敌人,西方联军不败才是怪事。

    三场严峻战略胜利,足以引发一场全球性的政治地震了。大文学

    六月三十日,法国总统、德国总理与意大利总理在罗马签署联合宣言,宣布“欧洲联邦国”正式成立。在此的前一天,法国、德国与意大利三国议会均批准了由全民公决所通过的建立欧洲联邦国家的法案。

    一天之后,欧洲联邦政府成立,由法国总统担任临时总统。

    按照同一天生效的联邦临时宪法,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之内,将进行全民选举,首先组建联邦议会。欧洲联邦议会分成两个部分,一是由邦国为主的高层议会,二是通过全民选举产生的基础议会。前者有六十个议席,暂时由法德意各占有二十个,如果今后有其他国家并入欧洲联邦,则重新分配,原则上每一个邦国拥有同样多的议席。后者有三百个议席,按照邦国的人口数量进行分配,如果今后有其他国家并入欧洲联邦,则根据邦国的人口按比例增加议席。在欧洲联邦议会组建之后,将再次进行全民选举,产生表面上的总统,并且由议会推举产生联邦总理,由联邦总理组建联邦政府,并且行使行政权。最后,将从邦国政府推选代表中产生九为联邦最高法官,并且在此基础上产生联邦最高法院,形式司法权,并且对联邦法律做出注释。在此期间,将由联邦议会的宪法委员会对临时宪法进行修改与完善,推出正式宪法,最终进行第三次全民公决,在获得三分之二多数支持的情况下,正式宪法将成为联邦最高法。

    明显,这是一个较为烦琐的政治过程。

    只是,整个过程只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