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燃烧的海洋-第5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绝对不能忽视的因素。

    要知道,如果巴拉姆按照罗林森的要求去打,不顾一切的向北推进,逼迫中叙军团把主力集中到大马士革南面,肯定会起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即中叙军团只会用很少的兵力在正面牵制以军,控制以军的推进度,把主力放在以军右翼方向上,等到以军足够深入,再动决定性反击。

    事实上,这正是虞世辉的战役目的。

    当时,德拉防线上只有四个叙军步兵师,之前起到支撑作用的突击集群已经被蒋博文抽走了,由第二十七集团军司令官鲁立毅少将派来的四支突击集群部署在德拉北面五十公里的海拜卜,另外还有两支突击集群在大马士革南面,其余的作战部队全部集中在苏韦达,其任务就是从侧面冲击以军。

    由此可见,巴拉姆的部署根本没有错。

    他把主力集中到右翼(当时以军在右翼有三十个旅,占到总兵力的六成),而且把右翼进攻度减慢,就是要在前方制造出防御空间。更重要的是,巴拉姆还留了一手,即他集中在中线的十个旅全是常备部队,其中五个是装甲旅,包括精锐的第一八八装甲旅。这个部署的意图,就是希望吸引中**队攻击以军右翼,然后进行反包围,在右翼战线上击溃中**队的主力部队。

    暂且不说以军有没有这个能力,至少这个部署是完全正确的。

    要知道,如果鲁立毅直接攻击以军中线,左翼就将暴露在三十个以军旅面前,而攻击以军右翼的话,巴拉姆安排在中路的十个旅能够迅向右机动,包抄中**队后方,完成反包围行动。

    如果中**队不动反击,以军就将一直向北稳步推进。

    由此可见,巴拉姆也渴望取得胜利,至少希望能够像罗林森设想的那样,把中叙军团的主力吸引到大马士革南面。

    只是,巴拉姆并不认为这个部署能够取得决定性胜利。

    原因很简单,他在左翼只部署了十个旅,而且只有四个常备旅,其中两个是装甲旅,不见得能够取得迅突破。虽然事后证明,他高估了叙军的战斗力,或者说不知道叙军摆在前沿的是战斗力并不强的步兵师,结果以军左翼不但取得了突破,而且非常迅,比他估计的提前了不少。但是在接下来的战斗中,随着鲁立毅投入海拜卜的预备队,以军的左翼进攻遭到遏制。如此一来,巴拉姆最担心的事情就生了,即左翼进攻受阻,以军在右翼的推进行动就得停下来。

    这一停,巴拉姆的所有作战目的就得落空。

    对以军来说,只有两种选择,一是前进、二是后退,不存在折中方案,即守住新建立的战线。

    原因很简单,以军守不住这么广阔的战线,而且也没办法防守。

    如果以军在向大马士革推进的途中停下来,中**队就有足够的时间调整部署,动更加猛烈的反击。

    毫无疑问,这是一场巨大的灾难。

    原因很简单,所有在德拉北面的以军,只有一条补给线,即从德拉到大马士革的铁路与公路。

    更重要的是,以军在德拉附近的战线宽度只有十多公里。

    也就是说,德拉是以军进攻的瓶颈,如果中**队直接反击德拉,就能迅切断以军的退路。

    可以说,这也是巴拉姆最担心的地方。

    要知道,当时以军在北方战场上的作战部队已经过一百二十个旅,巴拉姆只动用了五十个旅,就是知道德拉过于脆弱,必须留下足够的预备队,而这些部队主要集中在约旦北部地区。

    战斗开始后,以军的进攻行动比较顺利,没有遇到多少麻烦。

    当时,前线的以军突击部队甚至很少遇到顽强抵抗的叙军,几乎是在向前行军,根本没有爆大规模战斗。

    当然,这与虞世辉的部署有关。

    他的目的,就是希望以军钻进设置好的口袋里面。

    只是,叙军在不抵抗的情况下主动后撤,有点弄巧成拙。

    当天晚上,巴拉姆给左翼的前线指挥官下达了五次命令,每次都是让他们控制好部队的推进度。

    如果叙军进行了顽强抵抗,恐怕结果会有所不同,即以军将提前把侧翼暴露出来。

    结果就是,到二十六日天亮的时候,以军在德拉左翼战线上只推进了十公里,而且先与镇守戈兰高地后方的第十三集团军的两支突击集群遭遇,打了一场规模不大的战斗,随后双方都主动撤了下去。

    这个度,完全在巴拉姆的控制之内,

    可惜的是,并不在罗林森的计划之内,因为罗林森觉得这还不足以把中叙军团的主力部队吸引过去。

    第八十四章战将T!~!

    ..

第八十五章 矛盾爆发

    第八十五章矛盾爆

    二十七日上午,巴拉姆与罗林森进行了一次简短的磋商。

    罗林森明确要求巴拉姆加快推进度,尽快把中叙军团的主力吸引过去,因为美军在霍姆斯方向上的进攻已经取得了重大突破,但是也遇到了巨大的阻力,所以罗林森认为中**队的主力在霍姆斯附近。

    巴拉姆却认为,以军的推进度够快了,再快的话右翼就会有很大的风险。

    毫无疑问,这轮磋商没有取得任何结果。

    随后,罗林森向美以政府协调员提出,如果他的进攻计划得不到认真执行,他只能辞去美军司令职务。

    有趣的是,巴拉姆几乎同时向以色列总理表示,如果罗林森逼迫他进攻,他也将辞职。

    从这件事上,完全可以看出两人的差别。

    要知道,罗林森不向协调员负责,而是向马歇尔负责,因此他就算有所抱怨,也应该找马歇尔。相对而言,巴拉姆找对了目标,因为他就是向以色列总理负责的,而且决定他去留的也只有以色列总理。

    由此可见,罗林森只是在叫嚷,巴拉姆却是在做正事,或者说已经动了辞职的念头。

    显然,在这个时候,罗林森与巴拉姆中的任何一个辞职,都将是一场灾难。

    当天上午十点,马歇尔上将给罗林森打了电话,要他不要胡闹。几乎同时,以色列总理也告诉巴拉姆,在战役结束之前绝对不会批准他的辞职请求,而且必须在进攻行动上给予罗林森足够的支持。

    很明显,美以当局都支持罗林森。

    原因也很简单,俄罗斯已经向伊朗宣战,伊朗也在二十五日凌晨向俄罗斯宣战,随后向中国求援。虽然中国还保持着沉默,但是中国外交部已经透露出消息,中国不会容忍任何野蛮的入侵行动。也就是说,中国肯定会在近期向俄罗斯宣战,只是中国当局还在权衡宣战的利弊。如此一来,美以联军就必须在中东打一次大胜仗,迫使中国向中东增兵,而无法向伊朗派遣部队。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当时俄罗斯总统已经与美国总统商定,如果美以联军能在年内取得重大胜利,俄罗斯就将在二零五三年一月一日动地面进攻。如果没有,那么俄罗斯肯定会推迟地面进攻。在电话中,俄罗斯总统甚至暗示,如果美以联军没有在中东战场上牵制住更多的中**队,俄罗斯很有可能放弃向伊朗动地面进攻的打算,把原本计划用于进攻伊朗的地面部队派往远东地区。原因很简单,只要中国有足够的兵力,就会向俄罗斯宣战,而且战场将在远东地区。

    毫无疑问,美以联军必须在中东战场上有所作为,也就必须动进攻。

    在总理的压力下,巴拉姆最终妥协,承诺在二十七日,再把战线推进二十公里,攻占德拉北面的伊兹拉。

    虽然这与罗林森的要求还有一些差距,因为他希望巴拉姆能在二十七日攻占海拜卜,但是比起头一个晚上,这已经是非常不错的进步了。要知道,巴拉姆做出妥协时,已经是二十七日中午了。

    巴拉姆做了妥协,并不等于会完全按照罗林森的意思去做。

    他答应攻占伊兹拉,主要就是认为在此情况下,右翼遭到的威胁还不是很大,而且中**队仍然有可能按兵不动。

    如此一来,巴拉姆就看到了一个希望。

    这就是,只要以军能在伊兹拉站稳脚跟,就等于离大马士革又近了三十公里,而且以军有能力守住伊兹拉。

    除此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因素不可忽视。

    这就是,伊兹拉威胁着戈兰高地后方的中叙军团,因此中叙军团很有可能集中兵力反击伊兹拉。

    果真如此的话,巴拉姆的所有顾虑都将烟消云散。

    当然,这是最理想的情况。

    此时,霍姆斯战场上,美军的进攻依然没有太大的起色。

    虽然罗林森宣称在这里遭遇了中**队的主力部队,但是实际上,在霍姆斯与美军作战的中**队只有第十三集团军的八支突击集群,相当于该集团军三分之一的兵力,而真正的主力在南面战场上。

    只是,美军的损失确实非常惨重。

    到二十七日中午,在打了一天半的情况下,美军第一装甲师几乎丧失了战斗力,顶上来的第三步兵师也没能扩大战果。

    根据美军战报,当时第一装甲师已经损失了四百多辆主战坦克。

    要知道,这个强编制的装甲师总共也就只有六百辆主战坦克。也就是说,在一天半的战斗里,第一装甲师损失了百分之七十的主要突击力量,而取得的战果,仅仅是在霍姆斯河东岸获得一块面积不到一百平方公里的桥头堡。至于其他收获,比如给敌人制造的损失,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也许,正是如此,罗林森的话才有人相信,或者说让马歇尔信以为真。

    要知道,第一装甲师是美国陆军的头号王牌部队,是美国陆军历史上,第一支师级建制的作战部队,也是美国陆军第一支出国参战的部队,有着极为辉煌的历史,也拥有美国最好的武器装备。

    在美军将领看来,能在一天半之内打残第一装甲师的,绝对是一支强大的部队。

    事实上,当时已经有足够多的情报表明,与第一装甲师交战的,只是中国陆军的一小支部队。

    根据战后披露的资料,早在二十六日夜间,一名被美军俘虏的叙军军官就交代,到达前线的中**队只有两支突击部队,总兵力两千出头。到了二十七日,又有一名被俘的叙军军官交代,到达霍姆斯的中**队在一万人左右,根本不是集团军主力部队。此外,美军的航空侦察也证明了这一点,即同时在战场上活动的中**队的作战部队并不多,总兵力在一万人左右。

    问题是,这些征兆都被有意无意的忽视掉了。

    战后,很多人都认为,罗林森犯了大错,因为他没有能够根据已经掌握的情报,准确判断出中**队的部署情况。

    这些指责有一些道理,但是也不全面。

    当时,让罗林森做出错误判断的因素有很多,比如他认为,让主攻部队先出动的战术部署挥了作用,而且中**队在南面没有展开反击,更让他相信,在巴拉姆动进攻前中**队就已到达霍姆斯附近。

    在这些因素中,还有一个经常被人忽视的因素,那就是中**队的伪装能力。

    当时,中**队采用了一种非常原始,但是非常有效的伪装手段,即用战场上随处都有的黄沙掩盖主战装备。结果就是,美以联军的空中侦察成了摆设,因为不管是肉眼、还是探测设备,都很难现埋在沙砾下的主战装备。至于四处活动的人员,更加不可能分辨出到底是中**人,还是叙利亚军人。

    事实上,这种伪装手段,也是临时学来的。

    别忘了,中**队的主战装备已经实现了电动化,不存在严重的热辐射,而且就算被沙砾完全掩盖了,也能在没有任何准备的情况下直接冲出来。如果使用其他动力系统,就不能这么做了。

    高效的伪装手段,使美以联军很难准确判断中**队的部署情况。

    别的不说,连巴拉姆都只是猜测中**队的主力集中在苏韦达省,或者说凭直觉做出了判断,而没有任何情报支持。也正是如此,罗林森才一再指责巴拉姆,说他在没有任何理由的情况下限制部队的推进度。

    随着美军在霍姆斯的进攻越来越吃力,罗林森的抱怨声也就越来越刺耳。

    二十七日下午,以军继续向北推进,并且在傍晚的时候到达了伊兹拉南面,只是以军没能及时攻占伊兹拉。

    当时,守卫伊兹拉的主力是一个叙军步兵师与一个叙军步兵旅。

    重要的是,在当天上午,蒋博文少将把两支部署在戈兰高地方向上的突击集群派往了伊兹拉。

    当时,蒋博文并不是在帮鲁立毅的忙,而是不想让放在南面的主力被以军包围。

    结果就是,以军在攻打伊兹拉的时候,遭到了非常猛烈的抵抗。

    虽然推进度慢了下来,但是在巴拉姆看来,这不见得是好事。

    别忘了,他在左翼只放了十个旅,而且只有两个装甲旅。如果攻打伊兹拉损失太大,不但将失去推进能力,还很有可能被中**队的反击击溃。在巴拉姆的战术中,左翼崩溃产生的灾难不比右翼遭到包抄差多少。更要命的是,如果巴拉姆想避免左翼崩溃,就得从右翼抽调兵力加强左翼,从而使他留在右翼的反包围力量大大降低,等于提高了右翼的风险,也使他的战术遇到了麻烦。

    得知中**队出现在伊兹拉后,巴拉姆果断命令停止进攻。

    在他看来,这是中**队起反击的信号,因为中**队要想动反击,先就得在左翼挡住以军。

    这下,巴拉姆与罗林森的矛盾再也掩盖不住了。

    在得知巴拉姆下令停止进攻的消息后,罗林森气得抓狂,当场就给留在戈兰高地后方的第四步兵师下令,让其驰援霍姆斯。

    显然,罗林森气昏头了。

    只是,第四步兵师师长多姆诺准将没有昏头,也就没有立即执行这道命令,因为按照战前的分配,他听从巴拉姆指挥。

    第八十五章矛盾爆T!~!

    ..

第八十六章 胶着

    第八十六章胶着

    中叙军团这边,问题也很严重,不仅是中叙两军的矛盾,还有中**队的内部矛盾。

    最先叫苦的,正是叙利亚国防军。

    只是,叙军担心的不是霍姆斯,因为到二十七日夜间,霍姆斯方向上的防线依然牢不可破。真正让叙军担心的,是戈兰高地方向上,因为向北突击的以军已经到达伊兹拉,威胁到了从大马士革到戈兰高地的公路线,而叙军部署在戈兰高地方向上的三十万大军,全部依赖这条公路线。

    显然,叙军担心以军进攻大马士革是假,围歼戈兰高地守军是真。

    当天晚上,叙军总参谋长就找到虞世辉,让他立即起反击,尽快解决戈兰高地守军左翼遭受到的威胁。随后,阿萨德也给虞世辉打了电话,名义上询问战斗情况,实际上在向虞世辉施压。

    问题是,虞世辉并不认为戈兰高地受到了威胁。

    原因很简单,在过去的近两个月里,中叙军团除了向戈兰高地运送了大量作战物资,还把第十三集团军的十支突击集群派了过去,而且始终让六支突击集群在后方待命,充当该方向上的预备队。

    按照虞世辉掌握的信息,戈兰高地方向上的守军储备了数个月的作战物资。

    更重要的是,蒋博文已经对部署做出调整,利用充当预备队的突击集群在后方建立了机动防线。

    除此之外,虞世辉对战局的判断也很重要。

    虽然当时虞世辉对以军的具体部署情况,特别是以军主力的动向也不大清楚,他还不能肯定巴拉姆把主力集中到了右翼,但是从前线反馈的战报,让虞世辉相信,以军确实把主力放在右翼。

    当时,最主要的一个迹象就是,以军确实没有攻击戈兰高地守军的侧翼。

    要知道,已经有情报表明,巴拉姆动员了五十个旅的兵力,如果主力在左翼,以军早就向西推进了。

    虞世辉有足够的理由相信,该方向上的防御并不值得担心。

    当时,虞世辉真正需要担心的,还是霍姆斯方向上的战斗。

    二十七日凌晨,蒋博文就出警告,如果得不到足够的支援,比如让他从戈兰高地方向上抽调突击集群,就很难守住霍姆斯。虽然到了二十七日上午,蒋博文改变了看法,觉得不应该从戈兰高地方向上抽调兵力,特别是到了当天下午,随着以军逼近伊兹拉,蒋博文更加坚定了这个判断,但是他依然认为应该向霍姆斯增兵,即从第二十七集团军抽调部队,加强霍姆斯的防御。

    显然,这与虞世辉的目的背道而驰。

    在与蒋博文通了电话后,虞世辉在当天上午,制订两个火力支援集群专门为霍姆斯方向上的战斗提供支援。

    虽然这个调整,对当天上午的战斗提供了很大的帮助,让蒋博文以非常微弱的代价挡住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