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燃烧的海洋-第4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鉴于先头部队在进攻中的突出表现,第十三集团军把作战部队拆编成了突击集群。

    当时,每个突击集群由一个装甲营或者坦克营为核心,配备三十到四十辆反装甲作战平台,再辅助一个机械化步兵营,配备四十辆以上的多用途作战平台,在后方则由炮兵营提供间接火力支援。

    也就是说,一个突击集群的前线作战兵力还不到一千人。

    看上去,作战兵力并不多,可是战斗力绝对足够强大。以十日的战斗来看,一个突击集群的战斗力过了一个印军装甲师。如果在宽阔地带作战的话,以至能够打垮两个印军师的装甲部队。

    十一日凌晨,第十三集团军就派出了六支突击集群,分别沿着铁路线推进。

    天亮后,第十三集团军由派出了四支突击集群,分别沿着公路线推进,并且在后方组织了四支突击集群充当预备队。

    这一情况,立即被印军觉了。

    似乎,印军也因而看到了希望。

    当时,连美军顾问都认为,队太托大了,在战线还不稳固的情况下,就让主力突击部队分散作战,等于主动给了印军各个击破的机会。如果能够抓住这次机会,消灭第十三集团军的突击集群,那么印军就有希望守住新德里,以至有希望在本土防御作战中击败队。

    果真如此的话,印军就有希望重创中国陆军,改变战场局面。

    当然,即便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只需能够消灭几支突击集群,也能极大的提高印军官兵的士气,打破队无法战胜的神话,迫使队的指挥官采取愈加保守的战术,从而挫败队的锐气。

    为此,印军开始了积极准备。

    第一百零一章高歌猛进

    第一百零一章高歌猛进T!~!

    ..

第一百零二章 陆军的未来

    第一百零二章陆军的未来

    三月十二日,地面战争迎来了第一场正规会战。

    严格说来,只能算得上是一场规模较大野外运动战,因为在这场战斗中,中国陆军只动用了两个突击集群,即便算上动用的支援力量,投入的总兵力也就数千人,根本达不到会战标准。

    当时,印军的作战企图就是围歼已经攻占了伯蒂亚拉的队。

    在十一日下午,第十三集团军的突击集群就攻入了伯蒂亚拉,并且在当天晚上占领了这座新德里北面大约二百五十公里处的城市,切断了从新德里到昌迪加尔的交通线,等于围困住了昌迪加尔方向上的十多万印度大军。

    对印度来说,这明显不是什么好消息。

    要知道,昌迪加尔是印度西北地区的防御指挥中心,也是面向克什米尔地区与中印西部边境的主要军事重镇。如果昌迪加尔遭到封锁,那么驻守该地的十多万印军,以及北面的数十万印军都在劫难逃。说得严峻一点,中国陆军什么都不用中,只需要保持封锁状态就能打垮这些印军。

    明显,尽快打通交通线,成为拯救这些印军,守住北部边境地区的关键。

    为此,印度陆军不但从昌迪加尔调动了三个师,总计近四万兵力,还从萨哈兰普尔与格尔维尔各出动了一个步兵师,总统投入了五个师、近七万兵力,对仅由一个突击集群占领的伯蒂亚拉起反击。

    从兵力上看,印军是队的七十倍

    当然,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因为在三月十二日凌晨,第十三集团军向伯蒂亚拉增派了一个突击集群,还在后方集中了五个炮兵营。因为已经预料到印军会反击伯蒂亚拉,所以戚凯威还提前安排了空中支援。

    结果就是,印军向伯蒂亚拉推进的时候,先遭到了猛烈的空中打击。

    根据印军的作战记录,在反击伯蒂亚拉的战斗中,半数以上的丧失来自空中打击,五个师在行军途中就丧失了三分之一的主战装备,还有数千人员伤亡。最严峻的是,突前的部队根本无法集结起来,也就无法在一场战斗中投入足够多的兵力,只能连续把反击部队派上前线。

    这就意味着,印军的反击并不猛烈。

    从某种意义上讲,这一情况已经决定了这场战斗的结果。

    战斗从上午八点左右开始,第十三集团军先出动一个突击机群向北扩大防御圈,主动迎战从昌迪加尔杀来的印军,在伯蒂亚拉北面大约三十公里处,一块较为平坦的战场上击溃了印军的突击部队。

    能够说,在装甲战中,印军几乎没有胜算。

    当时,反装甲作战平台能在五千米外开火,命中率不会低于百分之八十,而且只需命中就能击毁印军主战坦克。相反,印军主战坦克即便把交战距离缩短到一千米以内,也很难保证击毁反装甲作战平台。

    在宽阔地带上,印军的装甲突击等于送死。

    用一些参加了这场战斗的坦克手的话来说,当时的战斗几乎就是打靶锻炼,根本没有什么挑战性。

    在离突击集群设置的防线前方三千到五千米之间,是印军的死亡地带。

    第一场交战中,印军就在这个区域内丧失了一百多辆坦克与一百多辆装甲战车,没有一辆坦克能够越过这道死亡地带。

    印军拥有的,只是不断赶来的反击部队。

    当时,大概是对反装甲作战平台的性能有足够高的信心,前线指挥官以至没有呼叫空中支援,而是让空军的战斗机去轰炸印军的后继部队,削弱印军的突击能力,前线战斗完全由装甲部队承担。

    战斗从上午持续到下午,一个突击集群的四十多辆反装甲作战平台总共击毁了六百多辆印军坦克与近千辆印军装甲战车。

    傍晚,印军的反击行动暂时停止。

    在遭受了如此大的丧失之后,印军的反击能力明显减弱。

    更重要的是,在南面的战斗中,另外两个印军步兵师已经被第十三集团军增派的突击集群击溃。

    当时,在南面战场上,第十三集团军没有采取防御战术,而是充分利用了装甲部队的突击度,分别在上午与下午动了两场快突击,毫无悬念的击溃了印军反击部队,毙伤俘虏印军官兵一万多人,而突击集群付出的代价,不过是七辆反装甲作战平台受损辆多用途作战平台报废,伤亡官兵不到二十人。

    能够说,这是一场完全不平等的战斗,就好像冷兵器时代的骑兵挥舞着马刀向机械化时代的坦克集群起冲锋,除了牺牲之外,根本不会有任何结果,而掌握着技术优势的一方以至不会遭受严峻丧失。

    当然,北面战场上的情况就不大一样了。

    利用印军暂时停止进攻的机会,突击集群的装甲力量补充了电能,另外在离前线较近的地方设置了四周电能补给站。

    天黑后不久,印军再次动进攻。

    在印军看来,似乎夜晚对进攻者愈加有利。

    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中国陆军主战装备的夜战能力愈加突出,受夜晚能见度降低的影响更小,反而是印军遭到的影响更大。

    更重要的是,突击集群的持续作战能力明显远远过了印度军队。

    要知道,反装甲作战平台的动力与火力电力供应是整合到一起的,因而在进行阵地防御战的时候,能够大幅度提高火力的可持续性。比如在不考虑机动耗能的情况下,反装甲作战平台的电力储备足够以全装状态射一百二十枚穿甲弹。即便余留三分之一的机动电能,也能射一百枚穿甲弹。只有在机动作战的时候,必须优先为动力系统供电,才会把火力基数降低到六十枚左右。

    在设想的时候,反装甲作战平台就充分考虑到了这一点,因而正常情况下的弹药基数就有一百二十枚,其中四分之三、也就是九十枚是穿甲弹。如果有必要,还能够通过降低榴弹数量来增加穿甲弹的数量。因为穿甲弹是次口径弹药,装储方式与榴弹不同,占用空间仅为榴弹的三分之二,所以在全部照顾穿甲弹的情况下,反装甲作战平台的弹药基数达到了一百三十枚。

    当然,在实战中,没有任何一个坦克手会全部选择穿甲弹。

    要知道,在对付一些普通目标,即便是装甲战车的时候,榴弹就足够了,根本没有必要使用穿甲弹。

    当时,前线部队也严格禁止全部使用穿甲弹,因为穿甲弹比榴弹贵得多。

    相对而言,印军主战坦克的弹药基数仅有反装甲作战平台的三分之一。当然,在战斗中这不是大问题,因为所有印军坦克都不可能坚持到耗光弹药的那一刻,很多坦克以至没有机会使用坦克炮。

    当时,反装甲作战平台的持续作战能力,给到前线视察情况的美军顾问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根据一名美军顾问回忆,在十二日夜间的战斗中,中国陆军反装甲作战平台的开火次数都在八十次以上,一些面向印军主攻方向的反装甲平台以至开火一百次以上,而且火力打击从未中断。

    这是个什么概念?

    如果反装甲作战平台的命中率为百分之八十,那么四十多辆平台组成的防线,足以抵抗印度在西北地区的所有主战坦克,而且在战斗结束之前不用补充弹药,也不用为电磁炮补充电能。

    明显,印度陆军不可能把西北地区的所有主战坦克都派过来。

    在这片狭窄的战场上,印军也无法投入这么多主战坦克。

    打到十三日天亮,印军在丧失惨重的情况下,不得不停止无谓的反击,主动撤回昌迪加尔。

    战斗结束的时候,印军在战场上留下了一千二百辆主战坦克、一千八百辆装甲战车的残骸,以及数千名官兵的遗骸。战线对面,突击集群的几百名官兵不过是辛苦劳累了一个晚上而已。

    在这场战斗中,唯一的伤亡是一名离反装甲作战平台较近的步兵,被反装甲作战平台主动防御系统射出的拦截弹打成重伤。

    这场战斗证明,反装甲作战平台不但是进攻利器,也是非常优良的防御武器。

    当然,这不仅仅是反装甲作战平台的功劳。

    战斗中,第十三集团军的远程炮兵成功压制了印军炮兵,不然的话,突击集群肯定会遭到炮火打击。此外,多用途作战平台也非常有效的对付了印军的步兵反坦克小组,掩护了反装甲作战平台。

    能够说,这是“未来地面战平台”的胜利。

    成体系的陆军作战平台在这场战斗中,展现出了足以让过去任何一种主战装备都望尘莫及的作战能力。

    从某种意义上讲,十二日的战斗也完全改变了这场战争的走向。

    在此之前,印军还信心十足的打算扭转战局。

    在此之后,连美军顾问都相信,印度陆军根本不是中国陆军的对手,丢掉新德里、输掉战争只是时间上的问题,而且很快就能看到结果。

    从战略层面上讲,这场战斗也完全改变了陆军的面貌,以至将完全改变陆军战术。

    新式装备带来的战术变化,已经让中国陆军尝到了甜头,很快就会让美国陆军认识到未来地面战争的展方向。

    能够说,陆军不再是依靠兵力决定胜负的军种了。

    第一百零二章陆军的未来

    第一百零二章陆军的未来T!~!

    ..

第一百零四章 折中方案

    第一百零四章折中方案

    三月二十日,戚凯威回国,商议开辟东线战场的事情。

    在此前一天,庞跃龙已经来到总参谋部,向牧浩洋汇报了陆战队的准备情况,并且代陆战队二十万将士递交了请战。

    不可否认,庞跃龙起了好心,办了坏事。

    以当时的情况,如果不交请战,牧浩洋还会有所考虑。现在的问题是,如果牧浩洋坚持打两栖登陆战,很有可能被戚凯威指责偏袒陆战队,为了个人或者小集体,牺牲了国家利益。

    要知道,打一场两栖登陆战的代价并不小。

    到战争迸前,中国陆战队的规模没有扩大,登陆舰队却增加到了六支,三支舰队各有两支登陆舰队,常备八个陆战师缩小到了六个,但是每个师的兵力扩充了百分之五十,等于常备兵力增加了八分之一。经过整编后,陆战队的作战能力、特别是**作战能力得到大幅度提高。

    更重要的是,陆战队的投送能力也非往日可比。

    当时,陆战队有六艘两栖攻击舰、十二艘综合登陆舰、十二艘船坞登陆舰与二十四艘兵力投送舰,另外还有二十四艘快综合运输船与八艘液货运输船,每支舰队的登陆舰队都能一次性投送一个陆战师。如果征用民船,任何一支舰队都能在登陆作战行动中投送两个陆战师。

    能够说,这是一支不可小觑的两栖力量。

    要知道,美国陆战队的兵力投送能力也只能保证在一个战场上投送两个陆战师,而且美国陆战师的规模不比中国陆战师大多少。

    当然,中国陆战队也有所欠缺,比如没有航空打击能力。

    因为装备了F…35B等短距起飞/垂直降落战斗机,美国陆战队具有**的航空队,也就能够自行为登陆部队提供空中支援。相反,中国还没有富裕花费数千亿、以至上万亿元为陆战队研制与采购垂直起降战斗机的程度,因而陆战队航空队主要装备倾斜旋转翼飞机,只具备垂直空运能力,不具备空中打击能力。在执行登陆作战任务的时候,陆战队依然得依靠海军与空军提供空中支援。

    只是,有一点不可否认,陆战队具有足够强大的**作战能力。

    当时,六个陆战师的兵力都在一万八千人以上,其中三个主力陆战师的常备兵力就过了二万二千人,在战时还能得到适当加强,比如增加一到三个装甲营、一到三个炮兵营与防空营、或者增加后勤保障部队,兵力将过二万五千人。照此计算,三个主力陆战师的战时兵力就在七万人以上,相当于一个陆军集团军。如果算上三个常备陆战师,则相当于陆军的两个集团军。

    虽然陆战队还没有换装,在装备质量上比不了陆军的两个集团军,但是在滨海地区作战有更大的优势,即陆战队能够得到海军舰队全力支持,在后勤保障方面,也比长途奔袭的陆军更可靠。

    现实上,牧浩洋正是出于后勤保障原因,认为应该动用陆战队。

    只是,问题没有这么简单。

    三月二十一日,总参谋部的第一次高级将领会议上,戚凯威就明确提出,与其动用陆战队,还不如把第四十二集团军间接投送到恒河河口地区,或者由海军舰队逆恒河而上,支援陆军作战。至于陆战队,能够参加后方的工作,比如守卫孟加拉国的港口,协助舰队扫荡河道两侧地区。

    明显,庞跃龙根本没有打算让陆战队去打杂。

    按照他的提议,陆战队将在印度东南部地区开辟登陆场,然后进军德干高原,在恒河平原南面切断印军的战略防线,然后由陆军从东西两面动进攻,协助陆军扫荡恒河平原,攻占印度最富庶的地区。

    表面上,陆战队是协助陆军作战,实际上则是单独挑起大梁。

    当时,印度政府已经逃往班加罗尔,放弃了新德里,因而扫荡恒河平原只是一次长距离行军,根本没有什么挑战性。真正的战场在恒河平原南面,即陆战队的进军路线上,因为印军肯定会据守德干高原,阻止队南下攻占印度半岛南部地区,以至会以德干高原为根据地反攻恒河平原。

    真要像庞跃龙说的这么打,那么陆军就成了配角。

    明显,戚凯威怎么也不可能同意这样的作战计划。

    结果就是,这场会议变成了戚凯威与庞跃龙的吵架场。

    会议结束后,牧浩洋先找到戚凯威,提出了折中方案,即先由陆战队开辟登陆场,如果需要攻打德干高原,则由陆军充当主力,陆战队负责扫荡沿海平原地区,至于攻占恒河平原,根本就不是主要问题。

    为了得到戚凯威的支持,牧浩洋提出了一条至关重要的理由。

    只有这么打,才能从根本上处理后勤保障问题,不然陆军根本没有可能在印度半岛腹地推进一千多公里。说得准确一点,如果戚凯威打算用手里的兵力打赢这场战争,而不是请求总参谋部增兵,那么就得这么打。

    戚凯威不是傻蛋,知道牧浩洋抓住了重点。

    要知道,在制订战争计划的时候,戚凯威只提出了动用四个集团军,而且保证能在半年内结束大规模地面战争。虽然当时,戚凯威只提到攻占新德里、扫荡恒河平原,没有提到进军德干高原,即由他制订的地面战争方案,根本就没有包括后面这部分,但是战场情况瞬息万变,要不要进军德干高原得由牧浩洋说了算,因而在作战任务分配上,戚凯威必须向牧浩洋妥协。

    以当时的情况,进军德干高原已经不是什么悬念了。

    原因很简单,黄瀚林已经向巴基斯坦、斯里兰卡与孟加拉国当局做出许诺,将妥善的结束这场战争,尽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2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