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知识分子与人民币时代-第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目录(1)
序言:什么是知识分子?
  现代知识分子不同于古代的“士”
  界定知识分子的三条标准
  我国知识分子职业的三个层次
  我国知识分子的队伍逐年扩张
  是什么决定知识分子的命运
  一、从金圆券到人民币
  知识分子的待遇问题
  法币和金圆券时期的实际薪津
  金圆券的穷途末路
  广东海南的银圆券
  金圆券在北京大学
  金圆券在清华大学
  南方文化人日记中的金圆券
  竺可桢的记述
  夏承焘的记述
  顾颉刚的记述
  包天笑的记述
  从银圆价格看金圆券通货膨胀
  人民币的新时代
  教授们领取了人民币
  北平军管会接管北京大学
  新生活开始了
  把留用的知识分子统统包下来
  解决薪资问题的两种办法
  吴组湘、宋云彬、何兹全的薪给(小米数)
  画家吴冠中回国后的经济生活
  以“小米”为工薪单位的过渡时期
  “三万斤小米”的故事
  50年代前后知识分子待遇的比较
  以“积点”计算工薪的临时办法
  甲、年资积点
  乙、工作成绩积点
  丙、举例说明
  二、供给制
  延安时期的供给制
  文化人的回忆
  《野百合花》提到的衣食情况
  延安“中央研究院”对于文化人的照顾
  供给制,组织,单位
  “三三制政府”准备实行“薪给制”
  新中国成立初期供给制和工资制并存
  延安文化人进城后的感叹
  小、中灶待遇标准的划分
  享受小灶待遇者
  享受中灶待遇者
  供给制的变通——包干制
  关于供给制生活的回忆
  中国青年艺术剧院的供给制
  文学研究所的供给制
  文化人的困扰——阿英为例
  供给制和薪给制的矛盾
  关于“供给制还是薪给制”的争论
  [附录]各级人民政府暂行供给标准
  50年代初政府的供给制标准
  供给制增加津贴的新阶段
  三、工资分和人民币改革
  维持最基本生活的工资单位
  全国统一的“工资分”标准——工资与物价挂钩
  每个“工资分”中五种物品的含量
  学校待遇逐步改善(1952—1957年)
  1952—1955年的校园生活
  大学生普遍发给助学金
  学生食堂的伙食
  学生宿舍尚待改善
  教育工作者月薪改为“工资分”计算
  教授们的生活和工作条件
  对于高校毕业生的“工资分”待遇
  附录:北京、上海“工资分”价格统针表
  人民币改革和币值
  国家干部废除“工资分”改行货币工资制
  乒乓球冠军姜永宁的待遇
  市场制自由职业者的消失
  一个特例:齐白石依旧卖画为生
  “干部作家”还是“自由撰稿人”?
  1955年的知识分子待遇
  四、1956年工资改革,评级定职
  30个行政级别
  知识分子的待遇标准
  大学教职员月薪
  科学研究人员(如中国科学院)月薪
  知识分子的住房条件
  官职、级别、资历
  对于上层统战对象和“高知”的照顾
  “高知”的定级
  工资标准地区种类
  行政(干部)级别与技术(文艺)级别
  名演员的定级
  对于某些“养起来”的特殊政策
  周作人
  顾颉刚
  1956年普遍增加工资
  1956年大学和中专毕业生的月薪
  1955—1960年的大学生活
  1956年天津居民生活
  1956年上海居民生活
  工资改革后收入有所增加
  工人家庭
  职员家庭
  私方人员家庭
  失业人员家庭
  1956 —1957年的市场状况
  [附]1956年新人民币的币值
  1956—1957年间上海平均物价
  1956—1957年间北京市物价
  五、共和国早期的稿酬变动
  我国在20世纪中叶的稿酬问题
  建国后国营出版业的书籍稿酬办法
  学习苏联“印数定额”制(1953—1957年)
  “印数定额”制不尽合理
  跟历史上的稿酬比较
  所谓“要为三万元而奋斗”
  上海文艺界提出:创作有困难出书更困难
  没有写作时间
  出版部门又缺又滥
  只此一家不能竞赛
  稿费标准不合理
  出版效率不高
  稿酬一降再降(1958…1966年)
  1958年的《书籍稿酬暂行规定草案》
  实行基本稿酬加印数稿酬(1958…1962年)
  稿酬只作为生活补助到完全取消
  

目录(2)
六、反右斗争对于工资待遇的影响
  降低知识分子的工资
  无产阶级专政的难题
  劳动教养条例
  关于右派分子的处理原则
  树右派标兵、立处理样板
  批判从严、处理从宽、重在改造
  处理右派分子的实例
  关于监督劳动的右派分子生活补助
  冤案受害者们的遭遇——北大荒
  (一)吴祖光回忆
  (二)柳萌回忆
  (三)戴煌回忆
  (四)王正回忆
  北京附近的劳教农场
  清河劳教农场
  终于宣布了每个人的“教养期”
  解教摘帽、强制就业
  出版社的右派分子
  冯雪峰
  陈企霞
  唐达成
  冯亦代
  报刊编辑部的右派分子
  (一)朱正
  (二)谌震、饶珍夫妇
  (三)李长恭
  (四)邓钧洪、李茵夫妇
  (五)柏原
  (六)袁家式
  (七)李均
  (八)蓝岗
  (九)阮甫堂
  (十)刘皓宇
  (十一)傅白芦
  (十二)杨德嘉
  (十三)张少锋
  [附]新湖南报右派冤案受害者名录
  丁玲、陈明夫妇
  其他“另类”拾零
  北京钟惦棐
  上海陈忠兴
  上海的“著名右派”陈仁炳
  摘帽之后的费孝通
  七、票证制度和双重物价
  在城镇配给的粮票和各种票证
  上海市最早发给票证的回忆
  配给定量的波动起伏
  每户还有三种供应本
  供应本和票证上的最高指示
  平价(官价)和议价
  粮票实在是命根子
  没有粮票就没有奶水
  牛奶证
  大学同学的无奈
  揣着粮票游长江
  斤斤计较着粮票
  一顿饭9分钱外加4两粮票
  攒了粮票娶美女
  插队知青的粮票
  穷困的见证
  黑市粮票:痛心的记忆
  肉和油的故事
  年夜饭吃肉
  没有上海粮票就别想在饭店吃肉
  膜拜“弥勒佛”的权威
  一滴泪珠似的食油
  布票的故事
  布票定量又减半
  全家人的布票
  梦中的棉衬衣
  一件花格子衣服
  北国寒冬说布票
  奖励农民的布票
  抹不掉的记忆
  票证制度下的社会心理
  珍贵的票证
  闻风排队抢购
  年关的突击抢购
  商业厅干部的苦恼
  票证成了代价券
  票贩子——票证的倒爷发了财
  工业品票证更值钱
  对于回国长期工作的科技专家的票证照顾
  八、人祸甚于天灾
  持续3年的粮食危机
  各省市天天向中央告急
  国家实在负担不起
  职工实际收入急剧下降
  低标准、瓜菜代”
  山东工学院抗灾救荒的故事
  为确保每人一个窝头站岗放哨
  上海人均消费的猪肉禽蛋大幅度下降
  “民以食为天”
  三年饥荒时期的中南海
  高干的特别供应券
  广州会议调整知识分子政策
  广东省委对于高级知识分子的照顾
  陈寅恪受到无与伦比的特殊优待
  生活消费品的零售价格不断上涨
  1960…1965年的高价商品出台
  高价商品的扩大
  高价商品略微降价
  高价政策的历史作用
  1965年工资标准
  十年浩劫期间生活更加艰难
  历年积欠了多少工资
  人均贫困线降到7元
  粮食价格继续上涨
  “文化大革命就是好!九十号!”
  难以挽回的巨额损失
  附录1:周恩来总理的货币收入
  附录2:林彪、陈伯达一伙窃夺文物的原始记录
  九、1980年前后的生活背景
  1980前后的生活背景
  1979年上海的大学生活
  1980年北京的官方价格
  1980年北京一个家庭的生活
  1982…83年城市家庭生活状况
  (1)北京市宣武区东河沿地段
  表(一)1982年夫妻月收入分段统计的比较
  (2)北京市朝阳区团结湖地段
  表(二)家庭成员的文化程度统计表
  [附录]北京市1982—1983年的物价
  (3)天津市河西区尖山街
  表(三)居民文化程度比较
  职业比较
  (4)上海市徐汇区张家弄
  表(四)家庭每月基本开支的平均指标
  表(五)646个家庭耐用消费品拥有情况和购买意愿
  (5)上海市虹口区长春街道
  (6)上海市杨浦区双阳路
  [附录]上海市1982—1983年的物价
  (7)南京市秦淮区四福巷
  txt电子书分享平台 

目录(3)
[附录]南京市1982—1983年的物价
  (8)成都市东城区如是庵街
  表(六) 成都统计资料评估表
  十、80—90年代的震荡
  海外报道的中国工资状况
  工资水平的比较
  工资调整和改革
  对于物价高涨的不满情绪
  物价高涨的实际感受
  物价高涨的原因
  无法掩盖1985—1987年物价上涨
  必须辩明经济生活的真相
  [附录]物价问题谈话
  1988—1989年更严重的通货膨胀和物价上涨
  反常的抢购风潮和摆阔风尚
  住房制度改革
  20年来北京餐饮价格的变迁
  学生包伙的伙食费
  高级体力劳动者——歌星的身价
  十一、新时期的稿酬和版税
  “低稿酬标准”低得可怜(1977年—1990年)
  稿酬赶不上物价的增长
  三种稿酬方式
  积极恢复版税制
  版税制的利弊得失
  必须提高稿酬标准
  市场经济之下的作家稿酬
  三大类稿酬
  一些作家首先富起来了
  文化奖
  十二、改革开放以来教员收入的变化
  改革开放开始调整工资
  1949—1993年教职工的工资
  岗位奖酬金和“校内津贴”
  政府特殊津贴
  1996年的统计数字说明什么?
  人才是最大的资源
  谈“才”与“财”
  必须提高科教投入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开始一个新纪元
  一石激起千重浪
  “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的强劲推动力
  1999年转折点:岗位聘任和津贴制度
  教员聘任制的财力基础
  合理地设置岗位
  分配制度的改革
  强化岗位职责
  存在的问题:必须摆脱“官本位”
  十三、学费负担问题
  1989年以后改行大学收费制度
  一张大学收费单
  我国学费猛涨的历年记录
  高校学费为何会居高不下
  高校审计风暴
  国家投入
  学费负担成为沉重的包袱
  受教育机会严重不公
  “高学费”什么时候不再杀人?
  教育质量下降
  关于大学学费问题的几点建议
  大力健全和加强奖学、助学金制度
  公开、公正地规范高校收费制度
  大幅度增加国家对教育的投入
  切实提高国民实际收入
  [附录一]人民币的历史演变
  人民币的诞生
  老人民币的通货膨胀与迅速贬值
  折实单位、折实牌价、折实存款、折实公债
  附录:上海市历年“折实单位”表(老人民币元)
  指令型计划经济和票证供应制度
  人民币的汇率
  人民币的币制改革
  “标准银圆”和“标准人民币”的比较
  社会调查为验证
  [附录二]50年来的物价
  1951年的物价(旧币)
  1956年新人民币的币值
  1960—1962年间官价上涨
  80年代前几年开始调整物价
  1985—1989年间物价调整
  90年代市场继续调整物价
  20世纪中的币值比较
  50年代中期标准人民币1元的购买力
  30年代一块标准银圆的购买力
  [附录三]20世纪下半叶人民币的币值变化
  1976年——1998年人民币的币值变化
  

序言:什么是知识分子?(1)
知识分子的经济生活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21世纪开始以来,我国知识分子的待遇明显提高。反思整个20世纪,我国知识阶层的生活状况几经曲折,中期逐步贫困化,以至于发生“脑体倒挂”的怪现象,这已是无庸置疑、不可回避的历史真相。那么,以往我国知识阶层贫困化的历程如何呢?今后又怎样争取合情合理的致富方式呢?
  根据我的研究结果表明:20世纪20—30年代,我国知识阶层经济生活条件,还是比较好的;知识阶层的贫困化,是从1940年以后愈演愈烈,到50年代前期有所回升;但是不幸在60—70年代特别“十年浩劫”期间陷入谷底。80年代改革开放以后,到90年代末逐步好转,目前进入提高的阶段。这个历史进步来之不易,我们应当珍惜。
  既然书名叫做《知识分子和人民币》,那么首先要问:什么是知识分子?什么是人民币?名不正则言不顺。
  半个世纪以来,什么是人民币,妇孺皆知:人民政府的钞票也,中国人民银行1948年以来发行流通的货币也,详见本书附录:“人民币的历史演变”和“20世纪下半叶人民币的币值变化”,有关人民币的学问,一目了然。
  那么,到底什么是“知识分子”呢?一言难尽。
  关于“知识分子”的定义,多年来众说纷纭、争论不休。总之“知识分子”在学术上至今还是个模糊概念。知识分子社会地位和价值观的转换,正处在某种尚待确定的过程之中。
  我们要区分两种“知识分子”的界定。一种是某些人心目中“知识分子应该是怎样的人”例如“社会的良心”、“民众的喉舌”等;另一种是“社会上老百姓看作是知识分子的人”。本书讨论的对象是后一种人群——社会上所谓知识阶层。
  现代知识分子不同于古代的“士”
  从语源学看来,“知识分子”乃属于现代的范畴,而不是“古已有之”的概念。
  尽管有学者主张“知识分子”等同于古代的“士”,然而《辞源》和古汉语词典里面并没有“知识分子”这个条目。《春秋·谷梁传》云:“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管子·小匡》云:“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民也。”意为国家的柱石。《汉书·食货志上》云:“士农工商,四民有业,学以居位曰士。”
  封建宗法社会中,“士”专指学道艺和习武勇的男子,《唐·六典》定义:“凡习学文武者为士”,所以两千年间“士”都包括文士和武士在内,并不专指古代的“脑力劳动者”。古代在四民之外,从未有“兵民”之一说。士不仅是舞文弄墨的秀才,所谓“秀才遇见兵,有理说不清”者,误会也,岂不知“兵者”亦士、即兵士武士也!“士”手中不仅掌握笔杆子,而且还可掌握枪杆子;“出将入相,文武双档”乃为国士。
  而现代的知识分子,手中一般仅有笔杆子,早已丢失了枪杆子的权利。这是现代“知识分子”跟历史上的“士”最大不同特色之一。
  现代知识分子由现代教育体系所获取的科学知识结构,也完全不同于“四书五经”和科举功名的知识结构。
  遥想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之初,有冬烘学究解释国旗上的四颗金星,认为乃指“工人、农民、知识分子(小资产阶级)、商人(民族资产阶级)”也就是新时代的“士农工商”。那种牵强附会的腐儒之见,实可贻笑大方了。
  据笔者考证,在现代中文的话语系统(词汇库)里,“知识分子”这个名词,大约出现于1925年左右、而逐步流行于1928年以后。如果说在此几年前“智识阶级”这一集合名词刚出现的时候带有褒义的话,那么,“知识分子”一词起初则是带有贬义的。最早的使用者为瞿秋白、毛泽东和胡适等人。读者请参看《知识阶级考》一文。
  《现代汉语词典》举例说明知识分子为“具有较高文化水平、从事脑力劳动的人。如科学工作者、教师、医生、记者、工程师等。”《辞海》解释知识分子为“有一定文化科学知识的脑力劳动者。如科技工作者、文艺工作者、教师、医生等。”这里问题又来了:什么叫做“较高文化水平”或“一定文化科学知识”?较高的“高”是指
返回目录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