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斩邪-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孰料一连数天,陈三郎连私塾都不去,天天往武馆里跑。完成日常练习之余,一张嘴巴问东问西,问关于江湖上的事。

    在人前时,许念娘总是吹嘘“纵横江湖三十年”,其作为武师,走南闯北,见识方面确实比较广博。最起码,他进去过南阳府。

    一府六县,泾县为其一。

    南阳府之上,是更为广袤的州郡夏禹王朝共划分九大州郡。

    中州、冀州、青州、扬州、名州、豫州、雍州、凉州、蛮州。

    南阳府位于江南地带,隶属扬州。

    一言以蔽之,这个天下很大,江湖无边。相比起来,泾县只能算是一个小水坑罢了。

    陈三郎听着许念娘的夸夸其谈,感到津津有味,大有井底之蛙倾听见闻,知天地之大的新奇感觉。

    在这个资讯传播极为贫乏、运输工具简陋不堪的古代世界,许多时候,连一张地图都显得极为奢侈。民生于此,偏居一隅,日出而耕,日落而息,一辈子或许便是一个旮旯头顶如盖的天空,便是一切。

    陈三郎最无法接受的,即在于此他很想走出去,看一看。如果说山后面还是山,就该踏遍青山。

    其实读书有成,通过科举青云直上,会是理想的一条路子。

    只是当下,突兀地多了另一个选择。固然惊世骇俗,看着很不现实,但更不可思议的事情都已经历过,再接受之,则容易得多。

    甚至乎,陈三郎隐隐觉得,浩然帛书所记,如同量身定做,很适合己身品性。

    帛书著作,口诀千余字,言简意赅,极为艰涩深奥。细细研读思虑之后,发觉养剑只是初级层面。更深的东西,与书法文章息息相关,方是真髓所在。不过帛书后面许多文字,个个认得,可行文造句,连在一起后,却不懂意思。雾里看花,朦朦胧胧。

    每一次想潜心去体会掌握,却立刻思绪翻腾,精神像是狂躁发飙的马匹,引得脑袋胀痛,心胸烦闷不已,几欲作呕。

    如此大的反应,让陈三郎明白:现阶段自己根本不具备读懂帛书的条件。说白了,便是造诣不够,得继续学习领悟。

    读万卷书,走万里路,当从中求。

    那就走吧。

    路都是人踩出来的。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现阶段最为关键的,便是熬打身体,把剑养活起来。当是压箱子的一项本领,或有意想不到的作用。

    陈三郎竟能坚持下来,有板有眼地学起了武。

    此事在巴掌大的泾县很快传开,成为一大新奇事,街头巷尾,热议纷纷。有人说,这是陈三郎自知学文不成,进不得学,所以干脆转行又有人说,陈三郎其实和其他拜入武馆的富家子弟一样,别有所图,都是想借机接近许念娘的女儿许珺,垂涎人家美色还有人说,陈三郎文不成武不就,迟早把家产败光

    诸多议论,陈三郎置若罔闻,一心做着自己的事每当时辰到,便于无人处,打开紫檀木剑匣,轻轻取出小剑来。

    剑尖刺指,滴血温养。

    相比这等死去活来的苦痛,练武那些简直便是小儿科,算不上什么事儿了。

第三章:聘金如山,嫁女似卖() 
“吴婆子,刘家那边的要求,我家应了。你去传个话,定个吉日,送庚帖过来,把亲事定下吧。”

    陈家厅堂中,陈王氏对着一位妇人说道。

    这妇人姓吴,在泾县大名鼎鼎,是数一数二的媒婆,一张利嘴,天花乱坠,就没有她撮不成的亲事。

    轻抿一口茶,吴婆子嘴角微微翘起:“陈夫人,此事不好办了”

    陈王氏一怔:“难道刘家女儿许别人了?”

    “那倒还没有。”

    闻言,陈王氏定下心来:随着儿子及冠,加上科举无望,替儿子安排亲事,成家立业的愿望便一天比一天强烈迫切。

    陈王氏早就开始物色,并相中了刘家闺女。此女年方二八,容貌不错,识字,与三郎颇为般配。

    说起刘家,与陈家一街之隔,还有几分世交情谊。小时候,陈三郎与刘家女儿玩耍过,通俗地说,算是“青梅竹马”。只是后来两家生疏,慢慢断了交往。

    有了合适人选,陈王氏就请吴媒婆出面去说亲,熟料刘家那边狮子开大口,聘金足足要两百贯,让她好不为难。

    两百贯,等于两百两银子,可不是小数目。倒不是陈家拿不出,只是掏了这么一大笔钱后,日后想做营生,捉襟见肘,周转有些困难。

    于是,此事耽搁了下来。

    不过如今,看着陈三郎身上发生诸多异常变化,甚至有点任性胡闹的趋向,对此陈王氏非常担忧,觉得成亲之事刻不容缓,故而再请吴婆子过来,答允两百贯钱的聘金。

    希望大婚之后,能让陈三郎安分下来。

    这事还没有跟陈三郎说,不过男大当婚,女大当嫁,本为纲常伦理,有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足矣。

    “吴婆子,请明言。”

    吴媒婆砸砸嘴唇:“陈夫人,不是我口舌长,只是近日三郎的作为很是反常呐。”

    泾县巴掌大,放个屁满城臭,陈三郎的举动根本瞒不住。

    陈王氏皱起眉头,眸子掠过忧虑之色,沉吟半饷:“那刘家到底是个什么意思?”

    吴媒婆伸出一巴掌,五根指头摆动:“刘老爷说聘金要这个数,才肯把女儿嫁过来。”

    “什么,五百贯!”

    陈王氏失声叫道:这哪里是嫁女,卖女还差不多卖都卖不得那么金贵!

    “吴婆子,你不能在刘老爷那边说些好话吗?”

    对于媒婆,陈王氏可没少给红包。

    吴婆子叫起撞天屈:“我口水都说干了,奈何刘老爷刘夫人就是不肯松口,老身实在没办法。”

    陈王氏烦闷不已。

    如果说两百贯钱的聘金勉强能答应,那五百贯就真得超出底线了。把刘家闺女娶进门,却弄得倾家荡产,还有甚意义?

    陈家,毕竟不是那些豪门大户,只勉强算得上是小康之家而已。

    思前想后,陈王氏决定亲自跟刘家谈谈,便让华叔请人过来。

    来的不是刘老爷,而是刘夫人,年过四旬,一张面容绷得紧紧的,不见多少笑容。

    分宾主坐落,略作寒暄后,陈王氏直奔主题,要刘夫人在聘金上让些步刘老爷惧内,只要刘夫人点头,事情便能定。

    刘夫人吃吃一笑:“陈家姐姐,废话不用多说。我家媚儿要相貌有相貌,要女红有女红,贤良淑德,聘金一分不能少,亲事也要办得风风光光,体体面面的。”

    陈王氏苦着脸道:“可原本不是说好两百贯的吗?”

    “此一时彼一时,三郎如今可大出风头呀,进不得学,居然还想去学武,不三不四的叫我们如何放心把女儿嫁过来?”

    刘夫人晒然道。

    陈王氏心里腹诽:不放心嫁女?摆明了是想吊高来卖,拼命要聘金。在城内,刘氏夫妇的市侩势利早出了名。养个女儿,如同种了棵摇钱树,不赚够数,绝不愿放手。

    一番苦苦恳求,可刘夫人半点让步的意思都没有,求得烦了,冷淡地道:“陈家姐姐,有些事情说破了伤和气,面子上不好看,莫怪我坦白。三郎读书无望,断了仕途。本来我家媚儿断然不会许配给他的,只是念着两家过去的情分,这才勉强答应。可你看看这些日子,三郎都做了甚事?乱七八糟,我前日碰见他,身子骨单薄得禁不住风了,简直像个病痨子,可不要我女儿刚进门,便要做,无端惹人笑话。”

    这话说得刻薄至极。

    陈王氏听得眼皮一直在跳,分辩道:“原儿乃读书人,身体向来如此。”

    夏禹王朝重文轻武,故而多养出四肢不勤,弱不禁风的书生。

    刘夫人嗤之以鼻:“好了,该说的都说完了。一句话,想娶我女儿,非五百贯不可。你也可以问问吴婆子,看中媚儿的人家有多少。”

    后一句倒是实话,不过能拿出如此丰厚聘金的几乎没有。一般婚娶,聘金都在百贯以内贫寒人家,更不用说。唯一例外的是城西的王财主,肯出两百贯。只不过身为鳏夫的王财主今年刚办了五十一大寿,有些嫌老。

    经过一番比较,刘夫人还是觉得女儿嫁给年轻的陈三郎更体面些。

    虽然陈三郎进不得学,注定当不了官,可胜在年轻,模样也还算不错。加上有些家底,不用过苦日子。

    再说陈三郎性格迂腐,不懂计算经营,女儿嫁过来后,主持家室,说一不二,便是主母般的身份地位。

    本来上次吴婆子上门提亲,只要陈家答应两百贯的聘金,婚姻便可成。但陈王氏见聘金数目太大,一时间没有答允。想着过些时日,刘家方面会酌情减少些要求。

    孰料在此期间,陈三郎便出了事,行为无端古怪。当心急地再去提亲,行情已然翻倍大涨。

    从两百贯翻到五百贯,刘夫人自有道理。陈三郎所作所为,饱受风评,名声大损。反正之前没有立下字据,这时候不涨价,更待何时?

    至于陈三郎的健康问题,面黄肌瘦的,确实孱弱。不过其原本的身子也好不到哪里去,“文弱书生”一词,可不是胡乱叫的。况且有了五百贯的聘金,莫说嫁给弱不禁风的书生,就算嫁给行将就木的老头子,都有几分同意。

    吴婆子适时开口:“陈夫人,刘家闺女品貌端庄,乃理想人选。有相师给她看过八字,十足旺夫相。也许娶到她后,三郎定心立性,说不定还能进学考到秀才呢。”

    陈王氏被说得大为意动,无奈五百贯的聘金就像压在脊背的一座大山,沉甸甸的,让人近乎绝望。

    要知道婚嫁之中,聘金开支只是一部分,后面一系列礼仪,酒宴等等,同样耗费不小。

    或者,跟原儿谈谈,再做决定。

    “娘亲,这样的亲事,不要也罢,咱们娶不起。”

    淡然的话语从门外传来,陈三郎正站在那儿。看他一身灰,应该是在武馆那边回来的。

    闻言,刘夫人登时跳起:“一点诚意都没有,找我来谈什么?”

    嚷嚷着,拂袖离去。

    吴婆子说了句场面话,也告辞走人。

    她们走后,陈王氏来到陈三郎面前,问:“原儿,你有什么打算?”

    陈三郎微笑着说:“天涯何处无芳草,不急。”他现在根本不想在这方面花费什么心思,对于所谓的纲常伦理,并不放在心上。

    呃!

    陈王氏觉得儿子似乎有所变化,变得有主见了。转思一想,也觉得有道理:罢了,娶不成刘家女儿,难道儿子就得打光棍吗?

    对了,城东李家女儿虽然容貌差了点,但也过得去

    很快,陈王氏有了新的想法为儿子张罗亲事,可是天下间每一位母亲最为热衷的事。没有满意的结果,决不罢休。

    离开陈家,转过条街道,刘夫人与吴婆子赫然又聚在一起,低声交谈着:

    “刘夫人,聘金要得那么高,只怕陈家不会答应的。”

    吴婆子担忧地道。

    刘夫人面有狠色:“我自有道理。”

    “你的意思是?”

    “吴婆子,媒婆说亲之事,咱们泾县都由你老把持,你只要散布消息,说陈三郎患病在身,谁家女儿敢嫁与他”

    声音低下去,窃窃不可闻。

    吴婆子听得连连点头。

    说罢,刘夫人掏出个红包:“我不会让你老白做事的。”

    吴婆子将红包捏了捏,掂了掂,颇有分量,面上堆起笑容。

    刘夫人又道:“过得些时日,你再到陈家,与陈王氏分说,聘金可以降到三百贯,看她答不答应。”

    吴婆子大喜:“刘夫人妙计。”

    一纵一擒,恰中人心。看来刘家也心知肚明,五百贯的聘金太过于荒唐,注定不能成事,故而真正的目标在于三百贯。

    三百两白花花的银子,许多人家一辈子都积攒不了那么多,刘家却只要嫁出个女儿,便获得了。

    厉害。

    第二天,一道消息在泾县风一般传开:原来陈三郎身患恶疾,这才身体枯槁,这才每天都要喝参汤进补据说,陈家还要娶亲冲喜呢,晦气得很。

    听到这些谣言,陈王氏又是气愤又是无奈,找媒婆提亲,人家一听到男方是陈三郎,立刻摇头摆手,拒之门外。

    “闹下去,原儿真得难娶到人了,该如何是好?”

    人言可畏,众口铄金,足以杀人。

    彷徨间,陈王氏心神憔悴,仿佛一下子老了几岁。

第四章:武馆有女,吟诗一句() 
新书娇嫩,急需呵护,施肥浇水!

    春日温煦,春水荡漾,春风吹过大地,吹开了满地绿芽,真是个好时光。

    陈三郎的心情,却一点都不好。

    那些别有用心的流言,吹进他的耳朵里,虽然根本没有成亲的打算,不怎么在乎,但看见暗自淌泪的母亲,却让他感到忿然。

    流言一旦传开,就像泼了一地的脏水,难以擦抹干净,所以陈三郎没有开口解释什么,默默地做着应该做的事。

    一清早,他就来到武馆扎马步。

    馆主许念娘的真实本领如何,不得而知,不过他教的马步倒颇为扎实,有模有样。至少陈三郎扎了这些天后,从一开始的酸痛疲倦,慢慢变得稳健清爽起来。

    根据许馆主讲述,扎马步有两大目的,一是练腿力二是练内功。

    “内功”云云,陈三郎不敢想,腿力提高却是实打实的。他每天喂血养剑,身体孱弱,原本走起路来,脚步轻浮如踩棉花,但坚持扎马步后,一脚轻一脚重的症状明显得到改善。

    既然有效,就该持之以恒。

    “呦呦,这不是三郎吗?一大早就扎上了,实在令人佩服。”

    “来得再早又有什么用?不管怎么扎,这小身板子都进不了洞房!”

    阴阳怪气的言语声中,两人走进武馆来。

    曹桂堂和马锦台是泾县两名富家子弟,不学无术,惯于吃喝玩乐,最喜欢在街头上嬉戏美貌女子。不过他们还算守法,不敢胡来,就是占些口头上的便宜。

    许念娘有女,名“珺”,年方二八,生得清丽脱俗,明媚动人。某日在街上被曹桂堂与马锦台看见,两人立刻色授魂与,被迷得茶饭不思。

    许珺出身武馆,自非寻常闺秀,性格明爽,身手更不错,等闲三五汉子都挨不着身。

    正因为如此,曹桂堂两个才不敢放肆,想来想去,最后想了个法子,争相跑到武馆拜师,打着学艺的幌子,近水楼台先得月,看能否一亲芳泽。他们想着许珺年少,性子娇憨,不怎么通晓人情世故的样子,哄骗上床还不容易?能打又如何,只要占了她的清白身子,爱怎么弄就怎么弄。

    有人拜师,酒钱有着落,许念娘答应得非常痛快。

    曹、马两人进武馆已有半年时间,但受不住练武的苦,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连马步都扎不好。一次许珺亲自下场来指点,他们心中大喜,以为机会终于到了,色眯眯地盯着人家看。

    许珺见着,好不恼怒,便提出要和他们切磋练手。

    与之练手,那不等于肌肤相亲了吗?

    曹桂堂当即眼睛放光,第一个抢着出来。马锦台慢了半拍,好生懊恼。但下一刻,当他看见曹桂堂被许珺轻轻一巴掌打得像个猪头似的,不禁吞了一肚子口水,赶紧说肚子疼,逃之夭夭。

    自从那一次,两人就像焉了的黄瓜,垂头丧气,来武馆的次数更少了。

    前些日子,他们忽然听说陈三郎进了武馆,又听了不少关于陈三郎近期行为古怪的言论,感到诧异,心中却下意识地认定:这臭书生恐怕和己等一样,别有目的。

    “凭这呆子也想当咱们兄弟的情敌?我呸!”

    于是两人奔来武馆看个究竟,正看到陈三郎在院子里扎马步。

    陈三郎听许念娘说过曹桂堂和马锦台,虽然之前没见过,但现在一看,就猜出了对方身份。

    他们三人都跟许念娘学武,其实并无真正的师徒名分,彼此之间自然也没有师兄弟的说法。

    听着言语可恶,陈三郎就懒得理会。

    他不说话,曹桂堂两人更加肆无忌惮:“我说三郎,外面都在传你得了病,究竟是什么病?说来听听。”

    马锦台皮笑肉不笑地道:“瞧他面黄肌瘦的模样,每天又要喝人参养荣汤,多半是不举之疾。”

    曹桂堂故作惊讶:“不举之疾?不会吧,那玩意岂不像根面条似的,软绵绵,一点用都没有了?”

    “还有一点用,可以用来嘘嘘,哈哈。”

    “哈哈!”

    两人捧腹大笑。

    陈三郎却理也不理,好像没听到似的,神态安然地继续扎马。

    取笑对方,但没有等来预想中的愤怒和反驳,曹桂堂两人便觉得有些无趣,心道莫非这臭书生没有听懂他们的消遣?

    而且陈三郎不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