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骆红] 我看见了"太岁"-第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被取出晾干后,一直保存十多年不坏。一心脏病人数年前还曾经吃过此物,但结果如何不得而知。
中外有关“太岁”的说法
那么“太岁”到底是什么?生物的、医学的专家都研究过,却众说不一,莫衷一是。
据专家介绍,黏菌是介于原生动物和真菌之间的一种原质体生物,既具有原生动物的特点,也有真菌的特点。这使我联想到冬虫夏草。我国唐代文献也对这类生物略有记述。
由于黏菌旷世罕见,目前黏菌的研究在国际上还是空白,属于世界生物学领域面临的一项重大攻关课题。据说美国在1973年发现了这种生物,由于保管不善,三个星期便死了,美国科学界为此后悔不迭。
后来有学者研究武汉周万顺人工培养的“肉团”,认为是个“活的生物体”。测量结果,它含有大量蛋白质、核酸、维生素、微量元素,且无毒性。
河北的“井肉”发现后,又有一位科研人员按现代生物技术进行过分离培养试验,结果发现河北“井肉”是红白两种酵母菌与真菌这三种菌的共生物,“怪肉”流出的“血”实际上是红色酵母产生的红色素。
这位研究人员还分析说,能在地下生长的真菌有四类,它们是盘菌亚纲中的块菌目、腹菌目,接合菌目中的肉囊霉科,曲霉目中的大团囊科。他推测河北“井肉”为块菌目某种真菌与酵母菌的共生物。
经查,块菌目共有4科55属150种,多为腐生菌,只有少数可食用。因为生于地下或近地面处,多数块菌不向空气中释放孢子,而是以子囊果的特殊气味引诱动物取食而获得传播。
目前,中国微生物菌种目录及一些地方的真菌志,均未发现有关块菌的记录。据一位外国博士说,在美国至少发现过60种块菌,主要发现地在威斯特海岸。这倒不是说别的地方没有块菌存在,而是没有人去研究它罢了。
据外国资料显示,在欧洲大陆,块菌一直是种奢侈品。最早将块菌出售的是法国和意大利,他们借助受过特殊训练的猪或狗,追踪块菌从地下发出来的气味,然后将它们挖出来出售。当时,块菌的滋味美妙,保健作用好,故成为市场很受青睐的珍稀食品。
由于自然块菌来自地下,数量稀少,所以70年代初,就有人探索人工栽培技术。据《华尔街杂志》说,法国波尔多省一家苗圃公司,就尝试过在树苗的根部接种块菌的菌丝体来出售。
这次我们也带着“太岁”找到了农业大学的教授们,他们居然既没听说、也没见过这东西,有的说可能是菌类,还有的说“看样子是海洋生物吧……”我仍然没有得到更肯定的说法。
后来,科学家们好像没有多大兴趣,我想这可能和我们的科研体制有关。除了“正经”的科研外,没有人会主动研究宇宙赋予人类的神秘课题,这不能不让我感到遗憾。
北京“太岁”来人间走了一圈,虽然没人说得清它的身份,但是“太岁”毕竟是“太岁”。这回它的命运不错,小张给我们打了最后一个电话,告诉我们他把“太岁”卖给了一位香港老板。
我想“太岁”这下可落户膏粱富室了,不再任人“宰割”了,据说,这个香港老板要彻底地研究一番,不弄个水落石出决不罢休!
但愿,今日之中国人能与古中国人媲美,重写历史时,再给子孙后代及全世界留下一笔科学的财富。
若干年后,说不定我还能续写今天的文章,追踪“太岁”的下落,揭开“太岁”的谜底呢!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