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1926之崛起-第23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看着贾继英说:“从明年开始,我们兴建的工厂和民间资本建设的工厂都会开始进入盈利期,不仅工商税收会大幅度增长,民众也会更富裕,货币流通量势必要增加,俊臣可以增发两个亿的唐元,由仇主任那里的税收再筹集一个亿,剩下的由兴华来出。”
宋哲武神情有些苦涩地问凌鸿勋:“竹铭,如果建准轨,太库铁路需要多长时间建成通车?”
看得出宋哲武对修建铁路是下了决心的,这让凌鸿勋对宋哲武更加敬佩。凌鸿勋对于修建运力大的准轨也很向往,可是修建这么长的铁路绝对是要由国家政斧出面来修建的,让宋哲武这个地方官来做,难免力有不达,即使像宋哲武这样有很强经济实力的也不行。
“这条铁路路况复杂,绝大多数路段又基本上是在无人区修建,时间难免要长一些,如果按正常修建速度大概要7至8年。”
“7到8年?”
宋哲武摇了摇头,7到8年,这个时间太久了,这要到39年或者40年才会建成,那时二战都快要开始了,这会极大地影响到他的计划。而且,这条铁路一天不建成,他开发白云鄂博矿区的计划也就一天不能实现。
“在建设速度上能否再快些?”
凌鸿勋思索了一下说:“如果多招募人手,同时增加施工点数量,工程进度会缩短,就是那样也要5到6年,而且人力增加,费用还要上升,6个亿怕是不够了。”
一听6个亿可能还不够,还要增加资金,宋哲武真有些泄气了。虽说三四年里让他拿出几个亿来问题倒是不大,可是现在他需用钱的地方实在是太多了,用在铁路建设上,其它方面就势必会受到影响,能拿出这6个亿已经是他的极限,就是这样他还需要用加印唐元的办法来补足,再让他多拿钱,那可就很难办了。
见宋哲武沉默半晌不说话,室内的气氛有些沉闷,贾继英接过话头,问贾景德:“煜如,如果建窄轨需要多少资金?”
“建设窄轨的话,有三个亿就够了。”
“三个亿?”
宋哲武吃了一惊,只是窄了那么一点,窄轨竟然省了一半钱!
看宋哲武的样子,贾景德知道宋哲武并没有听懂他刚才说的阎锡山算得细账,心里苦笑了一下,对宋哲武说:“按照百公的计算,其实修窄轨只需要准轨的三分之一,只不过同蒲铁路都是在山西境内,人力费用会节省很多。可是太库铁路多数都是在无人区修建,费用这才高了一些。”
凌鸿勋补充说:“准轨虽然仅比我们要修建的米轨宽了几十厘米,可是对路基和桥梁的承压程度也更高,路基、桥梁、涵洞的宽度更大,需用开挖的土方更多,这在山区和地质松软的地方更为明显。”
一直没说话的仇曾诒也说:“虽然准轨运力大,可是我还是支持建窄轨,主要原因就是资金问题。虽然我们发卖太原行署的资产收回一些钱款,而且现在工商税收也在逐渐增加,可是因为许多新建工厂的收益期还在一年以后,司令免除了农业税,这给我们北方边防长官公署辖区内的数省百姓造了大福,可是也因此让今年的税收仅仅和去年持平。”
仇曾诒略一踌躇,又说:“加印唐元一是要慎重,虽然外省商人使用唐元的越来也多,可是唐元在外省还没有真正流通起来,一下子加印几亿元容易导致唐元贬值。再者,准备金虽然有百分之三十就可,可是现在唐元的信誉刚刚恢复,还不稳固,我们还是要保守一些的好,最少准备金也要在百分之五十,待以后唐元地位稳固后,在逐渐增加发行量,更稳妥。”
贾景德笑着对宋哲武说:“还有,我对修建太库铁路还要动用兴华的资金也有看法。”
见宋哲武有些诧异,贾景德接着说:“兴华是股份公司,既然是股份公司,那就是司令和其他股东的私产,虽说现在情况特殊,部队和其它各处使用的资金都是使用了兴华的钱,可这不是长久之计,这些钱理论上以后都要还给司令和各位股东的,如果长此以往,也不利于司令把兴华进一步增资扩股。其次,太库铁路算是国防铁路,主要由司令私产来兴建也不妥……”
第四百一十章 布局窄轨原来是这样建成的(三)
宋哲武大力扶植民间资本投资工业建设的思路,贾景德理解的很透彻,他也非常赞成宋哲武的这个政策,他认为宋哲武和阎锡山在这一点上很相似,他们是真正懂得如何进行实业救国的人,甚至宋哲武比阎锡山理解的更透彻,看的也更远。
如果说宋哲武和阎锡山有所不同,那就是宋哲武要远比阎锡山更无私,比如据他了解,宋哲武的兴华在第四路军的发展壮大上就出了大力,可宋哲武除了为兴华经营提供方便外,并没有多做什么。而且为兴华提供经营方便,也是为了让兴华更好地对第四路军提供支持。
虽然有历史上的原因,可是贾景德却认,为现在还是如此,就有不妥,这和宋哲武大力推行实业救国的政策有冲突。
要想顺利开展实业救国,必须要有一个合适的环境,那就是企业只要按章缴税,合法经营,就能很好地发展,任何企业绝对不应该在此之外还和政斧有资产和其它方面的联系,这样才会有一个公平竞争的环境。即便是政斧占兴华的便宜也不可。
第四路军和现在进行的各项建设,虽说暂时还离不开兴华的资金,可是正如贾景德所说,这不是长远之计,以后这些费用是必须要列入政斧预算的,还是要由政斧税收来解决的,也就是说它必须要有自我造血机能,不能永远指望兴华这根拐杖的扶持。
在这一点上,宋哲武其实很赞成贾景德的说法。
宋哲武点头赞同地说:“煜如说得有理,可是眼下这太库铁路的工程款,大部分恐怕还得兴华来出。”
贾景德没有接宋哲武的话,按照他自己的思路,继续说道:“现在凡是购买兴华产品的都用的是黄金和大洋来兑换唐元,太原商业银行和北方发展投资银行的存款,现在以有了大量的大洋。”
“我看不如这样,唐元的发钞权现在就交给太原商业银行,我们可以由太原商业银行增发唐元,替换出大洋和黄金,还给兴华。只不过,这些还给兴华的大洋和黄金,兴华还不能马上提走,还要先存在太原商业银行做准备金,这样我们即可以增加唐元发钞量,又有足够的准备金来保证唐元的信誉,又可以逐步结清北方边防长官公署和兴华的旧账。”
“以后,北方边防长官公署下属一切费用,都要列入政斧财政预算,包括军费。”
“如有不足,都要由北方建设发展委员会工商财税委员会的名义,全部以借贷的形式通过太原商业银行,和北方发展投资银行来办理。理顺关系后,也方便以后兴华顺利地实现增资扩股。兴华的发展形势很好,只要资金充沛,要发展成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大型跨国公司,是完全有可能的。”
贾景德的意思很明显,那就是北方边防长官公署所属的一切都是属于北方边防长官公署的,或者是属于国家的,不是,也不应该属于宋哲武私人的,因此,它也是必须要能够读力运转的,宋哲武的私产,是要尽快的和北方边防长官公署脱钩的。
对于贾景德的这个意思,宋哲武并没有什么不满,因为他从来就没有想过把现在的一切都永远的作为自己的私产。
贾景德的这段话吓了贾继英、仇曾诒和凌鸿勋几人一跳,这些人并不知道宋哲武到底是怎样想的,虽然贾继英隐约理解到了贾景德的意思,可是他认为贾景德说得有些过于直白,很容易使宋哲武误解。
几人都把目光看向宋哲武,也都暗暗替贾景德捏了一把汗。
箫国栋皱了皱眉,他倒是了解宋哲武的心思,可他也觉得贾景德有些持宠而娇,以为宋哲武看重他,就有些忘乎所以了。贾景德这么明白地,直截了当地表述这样的意思,会让宋哲武多少有些尴尬。
箫国栋刚要开口,宋哲武却用目光止住箫国栋,平静地说:“煜如说的很对,现在不是第四路军刚刚起步的时期,那时第四路军很弱小,没有兴华的资金支持,是不行的。可是现在不同了,现在北方边防长官公署治下的财产,地上地下十分巨大,只要尽心发展不仅自给没有问题,要兴盛强大起来也是指曰可待的,兴华是到了该脱身的时候了。”
宋哲武看着贾景德,再次提出贾景德没有回答的问题:“煜如,可是眼下这太库铁路的兴建,恐怕还真离不开兴华的资金支持的,这可不是什么私产公产的问题,毕竟这条铁路是必须要修建的。”
贾景德见宋哲武十分开明,接受了自己的意见,也放下心来,欣慰地说:“司令不必担心,这个资金来源我有办法。”
“哦!你有办法?”
贾景德的话,让宋哲武和众人都吃了一惊。
看起来贾景德早有准备,笑了笑说:“司令,修建铁路的资金我们紧一紧筹集起来也是没有问题,这倒不是是否是司令私产的问题,我们要做的事情还很多,司令把这笔钱用于修建太库铁路,难免要影响其它方面的建设。”
贾景德话锋一转,又说:“司令一向鼓励民营资本投资工业建设,可是现在这个政策刚刚开始实施,时曰还短,许多民间人士还没有充分认识到这项政策利国利民的大好处,投资并不是很积极。”
“加之多数民间资本持有人资本并不是很大,而且绝大多数人也没有投资实业的技术和经营经验,要独自投资多有不足,这也是现在自行开设工厂的人较少的一个原因。”
“不过,虽然多数人资金数量不是很大,可是胜在人数众多,这些人手中的资金加到一起可就是一个很巨大的数额,让这些钱在私人手中闲置,也确是一个极大的浪费。”
贾继英和仇曾诒两人眼睛一亮,几乎同时说:“你是说发行铁路公债?”
贾景德点点头后,又摇摇头说:“你们只是说对了一半。”
贾景德继续说道:“我的意思是,太库铁路要实行官办私营,实行股份制。我们现在可以由太原商业银行出面,成立太库铁路董事局,太原商业银行代表北方边防长官公署,出资一亿唐元,其他人入股则必须用大洋,筹集太库铁路建设费用,不足部分就发行五年和十年期两种太库铁路建设公债,十年期公债到期可以优先转为股份,也可以现金支付,五年期只给利息和本金。”
宋哲武暗自感慨,对呀,可以发行债券来融资啊,自己这个过来人怎么就把这个后世最常用的融资手段给忘了呢!贾景德果真是个非常出色的内政人才,看来这个人是找对了。
不过,要想顺利融资,前提就是要让人对于投资产品放心,也就是必须要让人对这个投资产品充满希望。
宋哲武要修建太库铁路,完全是从军事意义上考虑的,对于这条铁路的经济效益并没有过多考虑,太库铁路什么时间能盈利,盈利能有多少?他可是从来就没有想过。
“煜如,你对太库铁路的盈利前景怎么看?能有多少人愿意投资参股或者购买公债?”
宋哲武还是有些不放心,探询地问贾景德。
“虽然太库铁路耗资巨大,可是山西有许多精明人,他们都看好这条铁路的前景,许多人都愿意投资。除了我刚才说的因为资金和经验、技术原因,很多人不敢自办工业外,还有一些大商人也在观望,他们倒并不是不愿意投资实业,只是他们苦于找不到安全的投资方向。”
贾景德看了贾继英一眼说:“尤其是现在不仅是太原行署,就是全山西的商人、地主们,也都只认北方投资发展银行,都愿意把钱存在北方投资发展银行,以至于现在私营银号没有足够的贷款来源,十有八九都已经关门,就是在晋钞贬值期间很有信誉的,被称为成义财主的大德恒掌柜乔映霞也准备把银号关了。”
贾景德踌躇了一下还是说:“乔映霞和徐一清都找过我,询问太库铁路建设他们能否入股?像他们这样的手中有大量资金的人,在山西可大有人在。”
如果仅是乔映霞,倒是好说,乔映霞在晋钞贬值期间的所作所为很为宋哲武称赞。可是这里有一个徐一清,就有些不好办了。徐一清是阎锡山的叔丈,贾景德很担心宋哲武因为对徐一清有戒备,而拒绝徐一清入股。
贾景德很了解徐一清,此人精明干练,推崇西方管理经营之道,让徐一清就这么在家做个大财东,那可是荒废了人才。
贾景德很有信心地对宋哲武说:“至于盈利前景吗,司令完全不用担心,我做过分析,修建窄轨需3亿资金,现在太行行署因为有兴华等公司和我们北方边防长官公署在,而且又新建了一大批民营实业,正太铁路货运量增长很快,仅今年就增长了百分之七十,估计以后每年增长百分之五十没有问题……”
第四百一十一章 布局这条铁路没花钱(一)
贾景德很有信心地对宋哲武说:“至于太库铁路地盈利前景吗,司令完全不用担心。”
“我做过分析,修建窄轨只需3亿资金,就足够了。”
“因为太行行署有兴华等公司迁来,以及有我们北方边防长官公署在,而且又新建了一大批民营实业,它们购入原材料、销售出货物量都很大,正太铁路货运量增长很快,仅去年就增长了百分之七十,估计以后每年增长百分之五十到七十绝没有问题。”
“现在正太铁路每年的货运量已经达到10万吨/公里,全线建成后,第一年盈利1000万没有任何问题,四年后年盈利就会超过3000万,随着货运量的不断增加,估计十年后就会收回全部投资。”
贾景德意犹未尽地说:“我这还是保守估计,太库铁路建成运营后,南北蒙的矿产、牛羊会不断运往内地,运费就是很大一块。特别是北蒙这些矿产,以后基本上都是北方边防长官公署控制,以前没有铁路,无法开采不说,也运不出来,有了铁路,许多矿山我们也可以循例向商人和资本家出售,那又会是很大一笔收入,这个间接收益更是不可估量。”
把山西原属省政斧的矿山卖给私人,那是没办法的事情。主要有三个原因:一是宋哲武急需要钱,用来稳定晋钞和发展北方边防长官公署的各项事业;二是,宋哲武想要鼓励私营企业实现大发展;三是,这些小矿山早已存在,以后除了铁矿、铜矿、铝、钨、镍等急需的矿产,他不会再同意在山西境内开设新矿。这些小矿对环境破坏、污染很大。
贾景德这些人自然不会像宋哲武这个穿越人士一样,有对环境的高度认识,他还想着在北蒙大量开矿,不要说北蒙都是大型矿,让这些小业主开发不仅会便宜了他们,也会给后续开办大型现代化矿山造成麻烦。
在北蒙开发矿山,要开就要开大的,而且还要一定是最现代化的,私人只要能满足这两个条件,当然也欢迎他们开发,这一点宋哲武早就打定了主意。
宋哲武如何想,贾景德自然不知道,他接着说:“还有,司令现在部署人员在北蒙调查可开垦的耕地数量和水力资源情况,选择修建城市、村镇的地址,这说明司令是想着要大规模移民实边,这绝对是安定北蒙的最有效办法。”
“到北蒙实边的人,老家都是在内地,那里生活富裕了,免不了要回内地探亲访友,这可就必须要坐火车。”
“就以实边人数100万计,一年往来客运量就是一个不小的数目。这样算来,也许根本用不了十年,就可以在刨除铁路运营和维护费用后,收回全部投资,50年后,仅直接收益就是到百亿也是极有可能的,这样的好事怎么会没有人愿意投资呢!”
“还有,就是我们不能等到太库铁路全线建成后再开始运营,而是要建成一段运营一段,尤其是太原至包头这一段要尽快实现运营,提早获得收益,也可以补充铁路建设资金。”
“此外,为了尽快实现运营,我们还要采用多点施工的方案,多处同时施工,这样,我们建成全线的时间还会提前。”
贾景德条理分明地逐一说明,理由让人十分信服,听得众人纷纷点头。
贾继英在经营方面的头脑只比贾景德强,而绝不比贾景德差,这件事在贾景德说的时候,他已经在心里盘算过了,想明白了贾景德所说绝不是虚言。
而且他还比贾景德知道的更多些,宋哲武可是暗中叮嘱过他,要在北蒙大量移民,从今年起每年都要北方投资发展银行准备巨额资金。从这点看,宋哲武绝不是仅仅要移民100万这样简单,而是十倍甚至更多。
北蒙有了大量的居民,不仅经济会得到长足发展,让北蒙和太原行署经济联系更加密切,那里庞大的人口还会消耗大量的生活用品,运费激增那是一定的,有这样好的投资项目,北方发展投资银行是必须要参与的。
贾继英虽然现在堪称山西金融第一人,现在想要贷款的商人有很多,和他熟悉的更是不少,不过这些人现在想要见贾继英很难,因为北方投资发展银行资金雄厚,贷款项目很多,贾继英忙得分身乏术,低于10万的贷款贾继英已经不再过问了。
而且,贾继英号称国内收入最高的“打工者”,加之本身就身价不菲,生活奢侈写也很正常。,可是贾继英生活上还是像以往一样简朴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