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执掌光明顶-第5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一座原本的知府衙门,本是百年前蒙古人南攻大宋时所建的统军万户府,节堂仪门点将台一应俱全。按照赵禹的吩咐,此时前门大开,点将台下摆了八个案子,每个案子上摆了一枚官印,从知府官印依此向下。这是为来拜会的滁州士绅望族准备的,先来先取。滁州有名望的士绅之家共有九户,明日之后必有一家要在滁州除名!
对于赵禹的安排,杜遵道略显犹豫,迟疑道:“滁州眼下局面尚可,这样激烈的手段,只怕要适得其反啊……”
对于这个和自家二哥同窗的原国子监生,赵禹印象不错。杜遵道没有一般书生的迂气,处理案牍琐事颇有心得,这一个多月来安置教众并整理户籍,此人都出了大力。
听到他这般说,赵禹认真解释道:“杜先生不是江湖中人,对那些名门大派见解难免不深。这些门派扎根一地,以行侠仗义为名,以江湖仲裁自居,以师徒传承为纽带,影响深远比之官宦世家还要强。尤其眼下世道纷乱,谁都乐意与他们结个善缘,危机时寻求保护。这样强大的号召力,远非寻常江湖帮派能够比拟。那殷梨亭出面保护叶家只是一个苗头,若不能快刀斩乱麻将隐患扼杀在萌芽中,过不了多久只怕合城士绅都要托庇于武当派,到时候这滁州城,还算是我们的么?”
听到赵禹的讲解,杜遵道才知事态之严重。自古以来,便有皇权不下乡的说法,不论多强盛的朝代,要统治四野八荒,所谓民心向背最重要是争取地方乡绅士吏的人心。若有这一群人拥戴,自然政通人和事半功倍,但若这群人离心背德,无论多开明善意的政令,下行到地方上都会变了味道。
若合城士绅都有恃无恐的不遵五行旗政令,纵使一时占了滁州城,也难以扎根于此。濠州红巾军之所以轻而易举攻下滁州城,与滁州士绅不肯支持元廷不无关系。而五行旗若想真正占据滁州,这次与士绅的较量才是决定胜负的关键!
不过,杜遵道还有一个疑惑,便开口问道:“若那叶家不肯就范,难道明日真要屠尽满城士绅?”
这一次,不待赵禹开口,刘伯温便回答了他:“主公将官印摆于点将台下,正是预防了这一点。杜先生你莫看府衙前门可罗雀,其实那些士绅们对此地情形早已了解通透,眼下斟酌拿捏,不过是自抬身价的手段。他们不肯定自己归附后主公会给他们多大权力,因此才迟迟不肯前来拜见。”
听到这话,杜遵道摇头叹息道:“我出身贫寒,自小便感受到乡绅鱼肉乡里的害处。他们盘踞一方,根深蒂固,朝廷但凡有什么征捐杂税,落到他们手里操办,总会无端加上一层。贫者愈贫,富者愈富,纵能改朝换代换了皇帝,却换不了他们,百姓终究还要过苦日子!”
这个话题太过沉重,一时间众人都不知如何作答。他们加入明教,各自心中未尝不是怀着一番热血,不只想驱逐鞑虏,更想一革前朝弊端,创造一个真正能让百姓受惠享福的新天地。可是事到临头,却蓦地发现,他们终究还是绕不开乡绅的阻挠限制。
良久之后,赵禹才喟然叹道:“历朝历代,但凡雄心之主,无不有用兵四方、开疆拓土的举动,除了扬威异域这虚妄说法,未尝没有革除弊端的念头。人民会繁衍,土地却不会增多,贫者愈贫,富者愈富,到最后耕者无其田,世道便要大乱。究竟怎样做才是正理?只怕那至今还未降生的明尊也说不明白!”
在座皆是信奉明尊的明教徒,赵禹这番话落在他们耳中登时觉得有些刺耳,不过他们都是明教中的有识之士,晓得明教真髓是那永不放弃的新希望和飞蛾扑火的不惧之心,从未将个泥塑胚子的明尊瞧得太重。片刻不适后,便顺着赵禹的话头思忖下去。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这景象不止存在乱世,盛世中也屡见不鲜,真应了“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沉默了片刻,赵禹才开口对刘伯温说道:“待此间事情告一段落,刘先生能否拨冗带我去张中道长在船山那无垢世界看一看?”
刘伯温叹息一声,点头道:“希望主公不会失望……”
众人一边说着话一边等待,到黎明时,镇守西城门的烈火旗辛然来报说道:“武当派的殷梨亭已经跃出城墙离去了。”
赵禹精神一振,急忙问道:“他走时可曾留下什么话抑或有什么举动?”
辛然忿忿道:“此人张狂的很,出城后曾大喊到若我们敢为难叶家,必然不肯罢休!若非总旗使严令不许杀了他,我真想出城教训一下他!”
听到这话,赵禹拍拍手,笑道:“诸位,大事定矣!且都散去梳洗一番,养养精神,今天可是忙碌的一天!”
众人听到赵禹的话,纷纷起身活络着四肢,枯坐一夜,武将还未觉得如何,一干文士们却有些禁受不住了。
众人还未完全散去,便听到衙门前响起一个声音:“草民叶琛,冒犯总管,特来负荆请罪!”
赵禹闻言望去,看到那叶琛跪在庭前,果真是负荆请罪。
第098章 初闻乾坤大挪移
冷清许久的滁州城,终于再次繁荣起来,街巷之间渐渐有了生气,百姓脸上也出现了久违的笑容。市井复苏,突然出现在城头上一溜血淋淋的人头也不再刺眼。走得慢不是过错,但在眼下的滁州城,却送了滁州刘家阖府上下的人命,也让滁州士绅了解到,他们这位少年总管是怎样的人。
有了地方士绅的支持,赵禹在滁州的草台班子总算搭了起来。又用了将近一个月的时间,滁州府衙换成了镇淮总管府。虽然只占据滁州一地,距离镇淮这一宏伟目标差了许多,但赵禹还是当仁不让的成为了镇淮大总管。
滁州知府最终还是由叶琛担任,一来叶家在滁州士林中声望无两,二来此人的确有为政一方的才能。以滁州本地士绅构建起的知府衙门,赵禹并未再将明教中人掺杂进去,只命总管府长史刘伯温节制。
这一来,赵禹总算从繁琐的地方事务中抽身出来,有了许多闲暇时间可支配。
由于元廷临阵易帅,河南之地义军实力暴涨,刘福通几乎已经实现横断豫南的战略目标,是当下最兴盛的义军势力。湖北彭和尚与徐寿辉等占据了武昌、安陆等大片地区,海沙帮张士诚则已将半个苏北据为己有,两浙方国珍招揽到巨鲸帮等江湖帮派,寇掠肆虐。余者豫西关铎关先生、荆樊孟海马等等,皆是新进涌现的后起之秀。
在这次义军大兴的浪潮中,濠州郭子兴因受挫于赵禹,非但没有乘势雄起,反倒沦落到举步维艰的地步。因此他对赵禹实在又惧又恨,想起朱元璋的献计,每每嗟叹连连。
天下反元的大势中,滁州并不出类拔萃,甚至就连近在咫尺的集庆大营对其都视若不见。无论是元廷还是各路反王,唯一对滁州军耿耿于怀的,只有郭子兴。尤其赵禹组建镇淮总管府,更触动了他的神经。眼下濠州南下之路已断,要想有所发展,唯有在两淮之间折腾,“镇淮”之名足以令他心惊肉跳。
赵禹只得亲自赶去濠州一趟,向这个杯弓蛇影的盟友解释这个名号问题。郭子兴在听取了赵禹的解释后,旋即别出心裁的自号为江淮大元帅。
义军的名号皆都五花八门,刘福通、郭子兴、徐寿辉等,虽然部属皆为明教的红巾军,但却互不统属。刘福通自号复宋军,且将祖宗追溯到前宋高宗时的大将刘世光,还算比较正统。徐寿辉则自号天完大将军,取义“压倒大元”。至于其他,或王或帅,不一而足。
赵禹深知当下义军看似兴盛无比,实则是因为元廷尚未有足够认识,且地方军令不行。待这老迈帝国反应过来,才是对义军真正的考验。在此之前,无论怎样雄壮的声势,都不足为恃。所以,在稳定滁州之后,他并不打算即刻扩张地盘,而是在滁州稳扎稳打,认真经营。
徐达、常遇春统领的讨虏军逐渐扩展到五千人,乱世中想要招募刀尖舔食的青壮还是很简单的。五行旗精营规模不变,一千人的队伍每日在几名掌旗使带领下进行训练,卓有成效。每一名士兵单独拉出来,比起江湖上寻常武功好手都不逊色。
早在数年前,赵禹就有一个想法,若将一干武功高手聚集起来进行训练,结成阵势,不知会爆发出怎样令人的威力?随着五行旗精营渐渐成形,威力也逐渐彰显出来,他曾试着与攻击最强的锐金旗士兵对战演练,十人以下还能勉强应付,超过十个人的阵势便再也没办法破解!
五行旗最强大的精髓,还在于各自精擅的技艺,若两旗以上叠加配合,威力更是陡增。若说有什么缺点,第一就是无法大规模建制,每旗超过五百人阵势便会臃肿难以灵活变动,第二便是花费甚巨。一千人的精营开支,超过讨虏军两倍有余!
滁州事务渐上轨道,如此一年有余,整个滁州再次焕发勃勃生机。江淮两浙之间,许多流离失所的百姓成群结队往滁州转移,南取芜湖元军水营渐渐摆上日程。若能遏制集庆上游长江水道,对于攻略集庆大有裨益。
不过这一年来元廷策略也逐渐强硬起来,虽还没有集结重军对义军形成扫荡之势,但各路义军也多多少少遭受一些挫败,不再似最初那般高歌猛进。战火纷飞的神州大地,正处于大爆发来临前诡异的平静。
赵禹也终于决定前往船山一行,除了见识一下张中建造的桃源,也想给滁州军南下寻找潜在的盟友。
这一次与他同行的,是洪水旗掌旗使唐洋和厚土旗掌旗使颜垣。刘伯温要在赵禹离开时总揽总管府事宜,因此不能成行。
船山位于黄山往南,需要南渡长江。因为身份的转变,一路上赵禹看待事物景致的角度都发生了变化,因此又有一些新的发现。
与江北如火如荼的义军起义相比,长江以南略显安宁一些,纵有一些纷乱,也都是借着起义名头作乱的贼寇,成不了气候。
江南归附元廷未足百年,远不似中原之地遭受异族蹂躏数百年之久,因此汉人生计不似北人那样艰难。一路南去,也少见北地寻常可见的暴虐元兵,城池田野之间骚动中有一份祥和。
与北地赤地千里不同,长江以南隔不多远便会看到乡民结社自保的坞堡之类。这些坞堡小者数百人,大者比之城池都不遑多让。无一例外的,这些坞堡极为封闭,与外界交流甚少。赵禹曾亲眼看见两次,有两队似乎收税的元兵都被拒之门外,无可奈何。
不只对元兵,就连过往的汉人旅者行人,这些坞堡也保持着高度的警惕,若无当地土豪开具证明身份籍贯的路条之类,往往也要被拒之门外。
赵禹惯以军事用兵的角度来看,若要荡平这些坞堡,单强用兵这一途哪怕能攻克,一站一站攻下去,也会损失惨重,得不偿失。就连颜垣这种掘洞攻城的大行家一路行来,也大摇其头,只道只可智取不可力攻。
行到黄山附近,沿路过往的行人多了一些,观其言谈举止,皆是厮混江湖的人。赵禹一行二十余人,人强马壮,一路行来倒未遇上什么寻衅滋事的纠纷。
这一夜,他们又要露宿荒野。众人围坐在篝火旁,兴之所至,谈论起当今武林各家武功的传承。
赵禹行走江湖的时日虽短,眼界却极高,当世六大门派的武功路数,除了崆峒派,别的都曾见识过。加之他本身所练的武功皆属上乘,眼界高明,由他点评起来,每每一语中的,众人都觉受益不菲。
谈论了片刻,赵禹突然奇道:“是了,咱们明教也有几百年的传承,江湖上名声响亮,怎没听说过有什么高明的武功路数?”
唐洋喟叹道:“本教立教之初便不是以江湖门派自居,凭的是胸膛热血汇集起有志气的兄弟姊妹,对阵杀敌还有些经验传下来,对武功的传承倒不甚重视。因此,现今教中武功出色的兄弟,都是带艺投来,加上本教总坛地处西域边陲,所以兄弟们的武功路数和中原武林关联都不甚大。若说本教有什么武功传承,那就是波斯总教传来的乾坤大挪移,只有教主才能修炼。自阳教主失踪后,便断了传承。”
“乾坤大挪移?那是什么武功?”
颜垣笑道:“不要说总旗使没有听说过,现今教中大多数新入教的兄弟都只闻其名。数十年前咱们明教最兴盛时,阳教主仗着这奇功,会尽天下英雄未逢败绩,人如其名,是个顶天立地的豪杰。否则,也招揽不到压制不住麾下众多武林高手。可惜啊……”
赵禹已经不是第一次听旁人谈起阳顶天之名,而且每次别人谈起皆是一脸崇敬模样,可见这失踪多年的教主在明教中深得人心。他身负九阴九阳两大奇功,乍听闻阳顶天以乾坤大挪移几乎天下无敌,仍然禁不住心旌摇曳。
众人正谈论之际,黑暗中突然传来马蹄声。护卫们即刻跃起身来,于篝火前结成阵势。
不旋踵,便有两名劲装打扮的骑士从夜幕中冲过来,乍看到这样一幅架势,先是惊了一惊,过后左边一人便远远抱拳道:“在下巫山帮贺明,这位是我师弟苏全,实在无意冒犯诸位。”
赵禹摆摆手,让众人收起兵刃。
那贺明看到这一行人刀剑齐备,举动有度,皆是不弱的武功高手,心中便起了结交之心,便开口道:“诸位莫非也是要去李家堡参加黄山英雄会?”
黄山英雄会?
听到这问题,赵禹与唐洋等人才明白为何左近出现那么多江湖人。心念一转,赵禹便点头道:“我们正是要去参加英雄会的。”
第099章 恶客豪客接踵来
所谓英雄会,顾名思义,该是一群江湖武林人士聚在一起,和士林之间的诗会茶会没有区别。类似的聚会,赵禹也见识过一些,比如汴梁城外方家堡那一次,还有河朔群豪聚集在平遥追杀自己那一次。
江湖上吹捧的侠义之士多如牛毛,实则真正值得称道的侠义之事少之又少。赵禹向来不相信那些侠义之名,真正行侠仗义的人,往往死得比较快,尤其三番四次行侠仗义的人,更会死无葬身之地。名气越大,越会明哲保身,越会见机行事。江湖厮混,混的不是武功胆色,是眼色和人脉。
所以,赵禹向来对这些所谓英雄会兴味乏乏。今次临时起意要去瞧一瞧,实际是要见识一下江南之地武林人士的口风和倾向,为以后攻略江南做准备。这些侠士们,往往都是本地豪强,本身的言谈倾向一定程度上能反映出一地民风。
既然是同去一路,自然不好拒人千里之外。赵禹让众人腾开一个地方,请那巫山帮的师兄弟过来休息片刻。
那贺明先谢过赵禹,才问道:“未知诸位是哪一帮派的同道?”
赵禹略一思忖,便回答道:“我们是镜湖帮的。”
镜湖帮是长江南岸一个不小的帮派,由一群码头挑夫纤夫组成,在长江下游名气不小。早在数月前,便被徐达招揽过来,为组建滁州水营做准备。赵禹随口冒充,倒也不怕露馅。
听到这话,那贺明脸色又松动了少许,点头道:“原来诸位也是大江上混食的好汉子,久仰久仰!”
谈论了片刻,赵禹也从贺明口中打听到所谓黄山英雄会是个什么东西。原来,在这黄山脚下有一位江南武林颇负名望的老英雄李黄山,趁着自己五十大寿之时广发英雄帖,邀请江南武林同道。
原本这些事也算不得什么,但此值兵荒马乱之际,如此大费周章庆贺生辰便有些耐人寻味了。果然,过不片刻那贺明又兴奋道:“鞑子肆虐良久,而今又加上明教无恶不作的红巾魔,咱们侠义中人自然要解民倒悬。往常缺一个登高一呼之人,李老英雄有黄山孟尝之称,名望本领大家都佩服得紧。这番众多英雄聚来,定能商议出个举大义的章程来!”
他望望赵禹,颇为同情道:“来路时我听说那魔教的小魔君已经占据滁州,大逞淫威,少侠你们镜湖帮毗邻滁州,日子想来很艰难吧?这次到了英雄会上,大可以直抒胸臆,自有众多江南武林同道主持公义!”
从旁人口中听到对自己的评价,赵禹哭笑不得,只是点头。
一夜时间,赵禹与巫山帮两人厮混熟稔,打听到许多事。再上路时,那两人被颜垣随手敲晕了绑在马上,从他们身上翻出巫山帮的请柬和准备的贺礼。未免太过扎眼,众人分作两路,赵禹和唐洋一起去见识一下那英雄会,颜垣则带其余人先行一步去船山。
李家堡位于黄山脚下,规模颇大的一座坞堡。在堡门前验过请柬,赵禹与唐洋在壮丁引领下走进堡中。
坞堡高墙之内,别有一番天地,集市医馆商铺一应俱全,宛如一座小城。
与壮丁交谈一番,赵禹才知这李家堡已经有些年头了,早在前宋时为了防备蒙古人南侵由左近乡绅百姓建造起来,到如今已有了百余年。那李黄山原本只是堡中寻常农家子,不知那里得了奇遇练成武功后,联合堡众推翻了与鞑子官员沆瀣一气的上任堡主,被众人推举为堡主,至今已有数十年。
赵禹和唐洋到来时,堡中已经住下了许多江湖好汉。他们冒充了巫山帮的名头,被安排在坞堡西南方的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