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盛世风波-第5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刘保起来,从胸口上取出一张牛皮软甲,坐到羊皮车上。刘富笑着拍了拍他的肩膀,将耶律花石的车子和羊皮推走。

    旁边做生意的契丹人看到了这一幕,回去后对耶律花石说了。耶律花石这才知道中了刘富的圈套。他是耶律里思的堂弟,这口气如何压得下去,立即找到耶律里思,要他帮助要回羊皮。

    耶律里思请示松漠都督李怀秀,李怀秀说道:“和汉人做生意一定要小心,这事就让涅里老夷离堇去一趟平卢,将羊皮要回来。现在边境和睦,就不要惹事生非了。”

    耶律涅里到平卢进了帅府,平卢节度副使史思明亲自接见他。耶律涅里将耶律花石做生意的情况详细说明之后说道:“那刘富为富不仁,用这样的诡计诈取羊皮,请大帅治他的罪,归还羊皮。”

    史思明说道:“这事不能只听你一面之辞,我还要做一番调查,你先回去,如果你说的属实,一定退还羊皮。”耶律涅里走后,史思明上书到蓟城,请示安禄山如何处理?安禄山批示,契丹在中原闹事,一定重严处理,羊皮没收,闹事者绳之以法。

    耶律花石的货物不但没有要回来,反而要治罪。契丹人受不了,带着几个在边境做生意吃亏的人,蛊惑耶律里思出兵,抢回财物。耶律里思年轻气盛,全然不顾后果,带领五千人马,进入大唐境内。

    史思明早有准备,带领一万军士拦截,两军在边境上打了一仗。契丹兵少,武器又不及唐军,所以大败而归。耶律里思带残兵败将回去,他心里很不是滋味,向李怀秀请求倾全国之兵与史思明再打一仗。

    李怀秀心存顾虑,没有批准。回到家里,闷闷不乐。静乐公主说道:“王爷何事不快?”李怀秀说道:“可敦①有所不知,边界又不安宁了,元帅耶律里思请求出兵平卢,与史思明打一场大仗。我们国小,不是唐朝的对手,因此忧心重重。”

    静乐公主说道:“上次的教训,王爷忘记了吗?如果你们再次全军覆没,皇上不会轻饶。王爷应该去蓟城,向安禄山元帅说明,双方和好,边境安宁,对两国都有利。”

    李怀秀到了蓟城,安禄山迎出帅府。双方洽谈,李怀秀息事宁人,安禄山也不想打大仗,两人达成协议,稳定了边疆的局势。

    李怀秀走后,安禄山让严庄起草奏折,向唐玄宗报告:“启奏皇上,松漠都督李怀秀又开始用迪辇俎里的名字。近期契丹人又在边疆制造事端,边境地区出现摩擦。契丹元帅亲自率领军队进攻边防,被我军击溃。我们又打了一个大胜仗,镇住了契丹人。日前李怀秀来蓟城商洽,臣按照皇上的旨意,坚持原则,展示大唐的国威和皇上的威信,已经达成协议。边民融洽,边境又恢复了往日的和睦。”

    接到安禄山的奏折,唐玄宗很高兴,立即诏他进宫。天宝六载,安禄山兴致勃勃的到了京城。他直接进入皇宫,唐玄宗十分高兴,在宫廷内接见他。

    安禄山跪在地上:“臣安禄山参见皇上。吾皇万岁、万万岁。”“爱卿请起,赐座。”高力士身边的小太监搬来椅子。安禄山又向唐玄宗行了一礼:“谢皇上。”坐上椅子。

    唐玄宗脸上始终挂着笑容,兴致不减,对安禄山说道:“爱卿辛苦了,又打了一个漂亮的大胜仗,震慑了契丹人。对待契丹,就是要威恩并施,有你坐镇东北,朕就放心了。怀秀虽然接受了朕的赐封,仍然怀有二心。他走投无路的时候,向朕投降,朕饶恕了他一次,并将乐静公主下嫁于他。仅仅两年时间,他们刚缓过气来,就想造反,契丹人蛮横之极。卿能从大局出发,平息战乱,稳定边防,保持边境地区繁荣,深合朕意。打仗不但要花钱,而且双方都有损失。那是最后的措施,只有在不得已的情况下才能实施。”

    安禄山说道:“启奏皇上,契丹人欺软怕硬,靠恩抚不起作用,只有将他们打痛了,他们才肯臣服。因此臣采用针锋相对的策略,与他们硬碰硬,使他们吃了一个败仗接着又吃一个败仗。这样他们就能信服,我们就有了商洽的筹码,边疆才能安宁。臣这次来,带来了很多东北的特产,献给朝廷,送给皇上和贵妃娘娘。”

    唐玄宗说道:“在紧张的战争中,爱卿还能想到这些,实在不易。朕今天甚为高兴,就在皇宫内设宴与你承欢。”

    安禄山感到十分荣耀,对唐玄宗说道:“臣蕃戎贱臣,受主宠荣过甚,臣无异才为陛下用,愿以此身为陛下死。”

    唐玄宗更加喜欢了,特地请杨贵妃和他的两个哥哥来作陪,款待安禄山。安禄山什么时候得到过这样的接待,受宠若惊,在唐玄宗面前更是表现出忠诚老实。

    酒宴之上,唐玄宗让杨贵妃和他的两个哥哥参加,充分体现出家庭宴会的形势,含有很深的内涵。安禄山虽然是边关的大帅,但从来没有见过这种阵式。皇帝设家宴请他,把他当成了家庭的一员。他内心之中还是有些不自在,说话非常拘谨。

    唐玄宗看在眼里,对安禄山说道:“放松一些,今天是家宴,我们不讲君臣规矩,随便一些。”

    安禄山胆子大起来了,他举起酒杯,走到唐玄宗的身前:“我敬陛下一杯,祝陛下万寿无疆,身体健康,大唐盛世永远兴旺。”

    唐玄宗很高兴,对杨贵妃以及她的两个哥哥杨铦、杨锜说道:“安将军是个人才,很会打仗。他带兵有方,善于指挥,往往以弱胜强,以少胜多。对朝廷极其忠诚,有他镇守边关朕十分心安。在宫廷之内,你们可以平辈相交,多敬他的酒。”

    杨贵妃起身对安禄山说道:“安大哥保卫边疆辛苦,我敬你一杯。”安禄山知道杨贵妃宠冠六宫,与她搞好关系对自己十分有利,他虽然比杨贵妃大十八岁,做哥哥应该说绰绰有余,按年龄论,做叔叔也不为过。但是杨玉环是贵妃娘娘,相当于皇后,如何能做皇后的哥哥?那把皇帝放到什么位置了?

    他想起了他的义父张守圭,就是他拜了这位当时的节度使为义父之后,他在军中的地位才显得特别,军士们都护着他,才能使他的才能发挥得淋漓尽致。他又想到了现任的四镇节度使王忠嗣,正因为他是唐玄宗的养子,才成为了军界的第一人。

    他不敢跟她平辈相交,因为皇上大他十六岁。因此做了一个大胆的决定,尊小他十八岁的杨贵妃为养母。立即跪下,高举酒杯说道:“孩儿敬母亲大人,祝母亲大人青春永葆。”

    唐玄宗喜笑颜开,乐呵呵的说道:“胡儿也知道汉人的礼节,难得、难得。”算是承认了他们母子关系。

    从此,安禄山侍奉杨贵妃如母,甘心做她的养儿。也因而得以随意出入禁宫,有时与贵妃对面而食,有时在宫中通宵达旦,外面流传着不少绯闻。安禄山媚事杨贵妃,对太子却另眼相看。

    安禄山经常到长安,参加宫廷和官场的活动,每次入朝经过龙尾道时,总是南北侧目窥察,很久才进殿去。他的内心究竟在想什么?旁人不好猜测。是羡慕皇宫的奢华,还是有其他的想法,甚至是对大唐的锦绣河山垂涎,已经开始觊觎皇帝的位置,有蠢蠢欲动的念头。是不是感到天下可图,朝廷可欺,已经暗生异志要反叛朝廷,不得而知。

    起码这时候他已经不把朝廷的官员放在眼里,在京城的时候,除了对唐玄宗和杨贵妃毕恭毕敬外,见到其他的官员,眼睛朝天,斜着眼睛看。李林甫虽然是首席宰相,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的宠臣,安禄山见到他的时候,仗着唐玄宗的恩宠,态度怠慢,相当的不恭敬。李林甫瞧在眼中,却不动声色。

    回到蓟城,安禄山在下属面前吹嘘,高尚向安禄山建议:“启禀元帅,作为边关的将帅,首席宰相是不能得罪的,请元帅每次进京的时候,都要拜见一下李林甫。”安禄山想了一会说道:“此话有理,本帅采纳了。”

    时隔不久,安禄山又一次进京,这次他去拜望李林甫,进了中书省,李林甫礼貌性的接待之后,让他站在一旁,差下人去将王鉷叫来。王鉷搞掉杨慎矜之后,取代他当上了吏部、户部侍郎,主持御史台的事务,而且身兼二十余职。这时候的王鉷很得唐玄宗宠信,这是满朝皆知的。

    他主管户部的事务,还兼御史台的工作,也很专权用事,声望还在左丞相陈希烈之上。然而他是李林甫忠实走卒,对李林甫毕恭毕敬。王鉷进门就向李林甫跪拜:“不知相爷招下官何事?由于带信之人传唤得晚,迟来了一点,请相爷原谅。”

    李林甫问道:“国库的存余还有多少?”“启禀相爷,上个月开支六仟柒佰伍拾叁万贯,收取税金、租融费共计八仟贰佰陆拾伍万贯,加上原来的库存叁仟贰佰壹十三万贯。一共库存伍仟零伍万贯。皇宫另设的一佰万贯,放置在小账上,相爷需要,随时随地取用。”王鉷的回答无比恭敬,满脸媚笑。

    李林甫接着问道:“御史台最近可有大案,侍御史、殿中侍御史都到各个衙门里巡查了没有啊?”“启禀相爷,韦坚、皇甫惟明被处死后,又彻查了杨慎矜的案子,都已经结案,最近有一桩大案,涉及军队的首脑人物,正在调查。卢铉侍御史到江南西道巡查了一遍,处理了几个不称职的官员,前宰相李适之在宜春郡担任太守,贪杯渎职,也引咎自杀。江南西道的衙门作风有了很大的转变。”

    “很好,做臣子的就要为皇上分忧,你要尽职尽责做好本质工作。去吧﹗”李林甫满意的挥了一手。“谢相爷,小人告退。”王鉷毕恭毕敬,自始至终低着头,不敢抬头观看旁边。

    安禄山在一旁不觉瞪大了眼睛,态度也恭敬起来。尤其是听到皇甫惟明被处死,还要查军中大案的时候,内心发怵。王鉷说话越谨慎,安禄山的态度也就越恭敬。

    李林甫看见安禄山态度的转变,这才胸有成竹地对安禄山说道:“安将军此次来京,深得皇上欢心,可喜可贺。将军务必好自为之,效命朝廷。现在皇上虽春秋已高,但宰相不老。你不要以为朝中无人,皇上可欺。”

    这话击中了安禄山的要害,他的心中十分恐惧。此后李林甫每次和安禄山讲话,都能猜透安禄山的真实心思,使安禄山心里暗暗惊服。

    安禄山善于拍马屁,将唐玄宗哄得服服帖帖,对满朝文武倨傲无礼,任意侮慢朝臣,唯独畏惧李林甫一人。

    王忠嗣身兼四镇节度使,掌管近二十万军队,负责一万多里的边防。手握天下劲兵重镇,这在大唐帝国的历史上,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不可谓不令人惊奇。他的鹊起引起了李林甫的妒嫉和不安,有如芒刺在背,时时刻刻都感到威胁来临。

    唐朝的历史上有几个非常出名的宰相,都是由将军转行的,就是唐玄宗时期,两任宰相张说曾经担任过节度使。

    王忠嗣是唐玄宗的养子,从小与太子一起长大,与皇宫里的王子一起读书,文武双全,很有可能出将入相。卧榻之旁岂能容忍他人鼾睡。李林甫准备先下手为强,到处搜集王忠嗣的‘罪证’。怎奈王忠嗣对皇上忠心耿耿,做事严谨,就是用鸡蛋里找骨头的方法也无法找到‘罪证’。

第二十九章 得胜进宫安禄山认母 特意陷害王忠嗣成囚(下)() 
李林甫又一次失眠了,每天晚上睁大眼睛,总想着一件事,如何能将王忠嗣至于死地。他夜晚绞尽脑汁,不能入睡,白天则无精打采。在院子里行走显得忧心仲仲。李岫看在眼里,走到他的身前说道:“父亲又遇上麻烦了,什么人使你这样不安啊?”“四镇节度使王忠嗣,深得皇上信任,使我无法入睡。”李林甫摇动了一下脖子说道。

    李岫说道:“王忠嗣虽然是四镇节度使,他只是一个边关的守将,在朝廷没有担任重要职务,进不了朝廷,父亲用不着担心。”“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张说做过节度使,后来不是做了首席宰相吗?皇上用人不拘一格。王忠嗣文武双全,很似张说,说不定皇上一时心血来潮,就让他担任首席宰相了。不能不防啊。”

    “他是边将,要整他,就让他打仗,打仗是有危险的,如果能让他死在战场上,就没有威胁了。”李岫并没有好办法,本来是想缓和一下气氛的。不想李林甫却大加赞扬:“你这办法好,我终于想出了办法”。

    李林甫想到一计,精心写好奏折,向唐玄宗上奏道:“启奏皇上,目前我大唐民富国强,威加四海。而吐蕃气焰嚣张,不愿臣服皇上的麾下,如果周边的小国都来仿效,不买中原大国的账,国威就会下降,必须教训他们。臣建议现在出兵攻打石堡城,刹一刹吐蕃的嚣张气焰。”

    唐玄宗本身就好大喜功,一下子点到了他的痒处,他早就想收复石堡城了,立即准奏,叫王忠嗣进京商讨攻打石堡城的计策。

    石堡城是吐蕃防御中原大军的屏障,天然形成的险要隘口,比之潼关还要险要,易守难攻。唐朝多次出兵攻打,都不曾克过,往往损兵折将,大败而归。可谓是一夫挡关,万夫莫开。正因为如此,李林甫才想出这个劳民伤财,白白葬送军士生命的坏注意,用来为难王忠嗣。他知道石堡城险要,王忠嗣爱惜士兵生命,就不能攻克。料想他不会同意兴兵攻打石堡城,这样就与皇上的意见相违背,君臣之间便有了隔阂,有隔阂就有机可乘。

    果然不出李林甫所料,王忠嗣进京之后对唐玄宗说道:“启奏父皇,石堡城是天然险地,易守难攻,加上吐蕃集中全国的军队在那里固守,更难攻克。以前朝廷出兵攻打,每次都损兵折将,而且屡战屡败。现在要强行攻打,必须动用重兵围攻坚城。敌人凭借工事坚固,死守隘口,没有战术可言。灵活机动的战略战术都用不上,只有硬拼,用军士的生命去换一座关口,得不偿失。”唐玄宗说道:“石堡城的战略位置很重要,朕希望能回到朝廷的手中。”

    王忠嗣说道:“启奏皇上,攻克石堡城十分艰难,将会有大量的军士死于城下,甚至于要死伤上万军士。然而石堡城并不是吐蕃的要冲,攻下了也不能顺利进军,前面还有高山隘口阻挡。儿臣认为用上万军士的生命去换一座用处不大的隘口,得到的不如丢失去的,太不划算。不如休兵秣马,等待时机。等到粮草充足的时候,集中兵力从其他方向进军吐蕃,一举攻下吐蕃都城,让其臣服大唐。”

    唐玄宗有些不高兴,当时打大仗的准备没有做好,他想攻克石堡城,显示一下大唐的威风。至于军士的生命,大唐有的是人,当时已接近一亿,几万人算不得什么。表面上没有责备王忠嗣,而且同意了王忠嗣的上奏,暂缓攻打石堡城,但内心之中已经有了看法。

    李林甫的目的没有达到,并不死心,让李岫试探京城里将军的态度。左金吾大将军②董延光好大喜功,经常在人前吹嘘:“一个石堡城,有何了不起,只是当今边境上没有能将,如果让我董延光带兵攻击,一定能下。”

    李岫将此话告诉了李林甫,李林甫亲自登门,对董延光说道:“董将军好身手,我一直想向皇上推荐你担任重要职务,但由于你没有军功,不好开口。现在皇上想惩罚吐蕃,如果你带兵攻克了石堡城,便立下战功,我就能为你说话了,保举你为辅国大将军。”

    董延光的确很想升职,现在首席宰相亲自登门,他有些飘飘然,按他的能力,如何攻得下石堡城?但他也不计后果,立即上奏唐玄宗,请命攻打石堡城,并要王忠嗣援手。唐玄宗大喜,有将军请求攻打石堡城,了却了一件心事,也不管董延光有没有这个能力,立即准奏并对王忠嗣下诏,让他派兵接应,配合李延光。

    王忠嗣不愿攻城,派爱将李光弼接应董延光,对他说道:“今争一城,得之未制敌,不得未害于国,忠嗣岂以数万人之命易一官哉!假如明主见责,岂失一金吾羽林将军?”

    立即向唐玄宗上奏:“石堡城地势险要,易守难攻。强行进攻,将尸积如山。而且该处为不毛之地,得之无益。要进攻吐蕃,可选其它路径,直捣他们的都城。”但唐玄宗不听,坚持要他出兵,配合董延光。

    王忠嗣本不想让军士去送死,虽然执行了皇帝的命令出兵援助,但出人不出力,不对攻城军士进行奖励。没有奖励,军士当然不愿向前。对畏缩不前的人,他也不进行责罚。支援的战士不冲锋,单靠董延光的军队,如何攻得下石堡城。这样的结果,肯定是大败。

    董延光将战败的所有责任推到王忠嗣的身上,李林甫也上奏王忠嗣拥兵自重,进攻不力,导致大败,要求皇上治他的罪。

    唐玄宗心中虽然不高兴,但认为王忠嗣人才难得,对他没有作出处理。李林甫的这一计策,虽然没有直接扳倒王忠嗣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