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南明朝那些事-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因为照着这条路走下去,永历帝、定国老弟虽然会在稠人广众中原谅自己,但随后,就是找一个隐蔽的处所,把自己“优侍”起来,并且一直“优侍”到生命的终结。
“毋自由,吾宁死”,深知自由可贵的孙可望同志,决不能因一时的糊涂,走到这条“生不如死”的路上来。
第二条:找一个“世外桃源”,隐居起来,从此与世隔绝,终老林泉,做一个新时代的“陶渊明”。
但这一条路,马上也被他在苦笑中否决了。
如果仅仅是自己一家人,走这条路,未尝不可。但自己身后却有400多号人,他们中的大多数“有志之士”,可不愿意跟自已去当“农民隐士”。
作为他们的领头人,他必须对大家的命运前途,负责到底。
前两条路都走不通了,那剩下的最后一条路,就是投降。
投降到有杀父(义父张献忠)之仇,且与之打打杀杀了十年之久的“满鞑子”那里,出卖灵魂、出卖朋友。
但走这条路,富贵是可以重获的,生命是可以保障的,手下是可以交代的。
更关键的,是他斗败后的嫉妒、怒气、仇恨,都可以在未来的投降事业中,一一得到清算和发泄。
他歇斯底里地对部下涚:“今被李定国欺辱至此,故孤不惜剪掉头上的数根头发,降清以乞师,报这不共戴天之仇耳!”
在下了投降的决心后,他先派杨惺先,郑国光先到宝庆前线,与清朝湖南当局接洽。
招降纳叛是清朝做大做强、行之有效的传统手段,因此,在接到孙可望“投降要约”后,喜出望外的清湖南巡抚张长庚,马上派出李茹春、王平两总兵带兵“对接”。
而此时,逃到武冈的孙可望,前有武冈总兵杨武军的阻截,后有白文选军的追击,已到了无法脱身的地步。
幸亏李茹春、王平两总兵带兵赶来,才把命悬一线的孙可望一行,从死亡线上“有情有义”地拉回来。
冰火两重天
人生如登山,只要有高峰还在前头,脚步便会坚实向前,一旦把千山万壑踩在脚下,真正的对手,便是自己了。
李定国同志的人生,便一步步走进这样的格局里。
战败孙可望、消灭内部对手、荣登南眀实际“一把手”高位,让他的人生境界,顿时发生改変。
逐渐地,固执、偏激、唯我独尊,开始渗透到他的行为之中。
作为一个纯粹的人,他很难接受中国政治上惯用的妥协和中庸,而更愿意有恩必报、是恶必除!
所以,一方面,他对剿逆功臣大加封赏,白文选、马进忠、冯双礼、靳武等,分别封王封公封侯,可谓皆大欢喜!
另一方面,对本可靠一纸赦罪诏书,就能“和平解决”的楚雄、永昌,他却亲自统兵、大打出手,将曾支持过孙可望的王自奇、张明志、关有才等人,逼得走投无路,挺而走险。
结果,又一场内战打下来,双方非死即伤!
接着,立足略稳李定国,又匪夷所思地搞起“关门主义”来。
他把“弃暗投眀”过来的孙可望旧部,称为秦兵;而把跟自己“出生入死”的旧部,称为晋兵。无论政冶侍遇、后勤装备、生活福利,皆是“秦劣晋优”。
如此一来,秦兵晋兵,各不相属,经渭分明!
慢慢地,这些感觉“低人一等”的秦兵,便汇集在“忠厚宽容”的刘文秀身边。
刘文秀同志,便在无形当中,成为秦兵的“领导者及代言人”。
结果,李定国与刘文秀的内在矛盾,潜滋暗长!
内在的矛盾,总会通过外在的具体事件,表现出来。
先是在孙可望“越界逃逸”的责任追究上,对《三国演义》耳熟能祥的李定国,疑心刘文秀演了一出“捉放曹”,私而忘公地把“万恶”的孙可望给放了。
李定国的怀疑情绪,感染了永历帝,他站在李定国的一边,谴责刘文秀,让其有口难辩。
接着发生的“迁都”事件,更把两人的关系,抛到“万劫不复”的深渊。
“迁都”事件发生的前提,是随着贵州、湖广、四川局势的稳定,刘文秀提出了“迁都贵阳,以利进取”的建议。
这个建议,合情、合理、合形势、合政策,永历帝也深表赞成,并定下了迁都的日期。
但李定国担心永历帝一旦走出云南,便可能让朝政大权,旁落到刘文秀手上,因此一个劲地表示反对。
争来闹去,一气之下的定国同志,赌气地向永历帝递交了辞职报告。
在李和刘之间,永历帝感激李定国,依赖李定国,也惧怕李定国。
最终,“对人不对事”的永历帝,在“迁都”问题上,屈从了李定国的错误意见。
这件事之后,李刘的裂痕,公开地暴露在公众面前,让朝野上下,为之忧心重重。
见覆水难收,心存芥蒂的李定国,为防止再出现孙可望式的内乱,便动员永历帝在军队内“大换血”,把刘文秀及众多经验丰富的一线将领,调回毗明“待岗”。
内心极极度苦闷的刘文秀,一回昆明,就把各种事务,交予护卫陈建处理,转而把自己宅在家里,不问世事。
“哀莫大于心死,悲莫大于血冷”,在前途无望中,疾病开始快速侵袭刘文秀心灰意冷的肌体。几个月后,他由“宅家”変成了“宅床”。
当永历帝、李定国相偕来家中探望时,刘文秀已是面容枯犒,病入膏肓。
目送两位离开后,眼见来日无多的刘文秀,写下了自已人生中的最后一道上疏。
“北兵日逼,国势日危,现只有与夔东十三家联合,取四川以图存。尔后,进军陕西、河南,或能转败为胜,挽救危局……臣有窖金十六万两,此毕生积蓄,现捐出以作兴军之用。臣死后,家人仍会秉承忠贞,为国效力……”
这些遗言,既是对永历帝说的,也是对李定国说的。
1659年4月25日,刘文秀病逝于昆明。
虽然文秀同志治国不及孙可望,打仗不及李定国,但就其人品、谋略和组织协调而言,却有略胜一筹之处。
他的离去,让李定国在此多事之秋,顿时失去了一位“忠言可讲、危急可倚”的好兄弟。
南明的夕阳,正一点点地向天边沉沦!
与刘文秀在明永历朝饱尝猜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孙可望在清顺治朝的备受恩宠!
孙可望的归降,首先对已经陷入山穷水尽的五省经略——洪承畴老儿来说,无疑是一个柳暗花明的“利好”消息。
四年多来,由于寸土未拓、劳而无功,这位已被无数汉人唾骂为“当代秦桧”的大汉奸,在满人那里,也横遭非议,认为其所作所为,是不忘故国,有意“存明”!
“唾沫效应”加上年老体衰,让洪老儿有苦难言,萌生退意。
半个月前,忍无可忍的他,终于以“眼疾失明”为借口,向顺治帝打了辞职报告,并很快获准离职回京休养。
就在他打点行装、牺惶北上时,来降的孙可望,却像一位“妙手回春”的良医,未曾谋面,就让他药不到,病已除。
对洪老儿而言,作为“同道中人”的孙可望,不仅和自已有共同的语言可讲,而且在末来进军大西南的日子里,这位昔日的“国主”,将发挥别人“难以企及”的特殊功用。
于是,这老儿一扫病态愁容,棈神抖擞地赶到湘乡,去与孙可望“约会”。
在路上,他还心急火燎地向顺治帝上了一封“病已痊愈,愿留职为国效力”的奏章。
收到奏章的顺治帝会心一笑,自然淮奏。
12月28日,孙可望、洪承畴这两位新老汉奸见面会,在湘乡如期举行。
在热烈友好的气氛中,两位有过共同人生经历的汉奸,免不了做一番“虚情假义”的吹捧。
见面会后,洪老儿趁热打铁地给顺治帝上了一封用“小说手法”写就的奏章,夹在孙可望的降表里,一同呈上。
在这篇奏章中,洪老儿将孙可望“由叛到归”的过程,娓娓道来,让读者(内阁成员及皇帝)赏读之余,看到了洪承畴忍辱负重、以守代战,最终促使南明生变的“高大形象”。
当然,在奏章的最后,他也对孙可望“归来”的作用、意义、使用方法,也一一作了介绍。
其实,不用洪老儿费心,对“天上忽然掉下个孙国主”,顺治帝简直可以用“喜从天降、喜不自胜、喜极而泣”的喜悦三步曲来描述!
几年以来,就是在这个“孙国主”领导下,四季如春的云贵高原,成为了最大最牢的“反清堡垒”,把年轻的顺治搅得心神不定、未老先衰!
川黔桂千里国防的艰难建设,几十万军队的昼夜防守,数百万两白银的浩大支出,曾让顺治帝感到身心疲惫、欲振乏力。
更致命的是,明清战争状态一日不停,内地的汉人不甘心做顺民之心,便会一日不死。
因此一度期间,顺治帝已在认真考虑“以土地换和平”的方案,想通过让出长江以南的土地,划江而治,以使双方得到相互的认可和生存。
但现在,这种沉闷颓丧的空气,一扫而光。
而对孙可望的“攻心”工作,正式实施。
1657年12月,按“对等”原则,顺治帝下特旨,封孙可望为大清“义王”。
为体现封王的隆重及庄严,顺治帝特派出弘文院学士麻勒吉(副总理级)为正使,礼部尚书(正部级)胡兆龙、礼部右侍郎祁彻白(副部级)为副使,从京城出发,千里迢迢,赶往湖南,行册封大典。
1658年2月20日,册封大典在湖南长沙举行,“赶来”的省城各界群众,“有幸”目睹了这一难得一见的盛况。
这可是孙可望同志人生历史上的第二次封王了。
上一次,他拿着“广土众民、兵强马壮”的云南,归附永历,请求封王时,是何等的曲折、何等的艰难。
这一次,他土地、兵马、钱粮一无所有,仅靠400多人的资本,却被如此之快、如此之重地封王,出乎意外,始料不及!
一时间,即将“奔四”的他,竟在册封大典上,被感动得热泪盈眶。
洒泪之后,一种为新主子效犬马之劳的冲天干劲,在孙可望干涸的心田,勃然而生!
但这还不是“攻心”工作的高潮。在封王之后,孙可望在麻勒吉的陪同下,进京陛见。
5月2日,在北京京郊,孙可望受到了“外国国家元首”来访,才可享受的待遇。
以和硕简亲王济度、和硕安亲王岳乐为首,大清公侯伯等大批“高官”组成的“巨无霸郊迎团”,对其进行规模宏大、场面热烈的“十里郊迎”。
次日,顺治帝在太和殿接见了孙可望,并对其温言抚慰,关爱备至!
在接下来的十天内,在顺治帝的过问下,孙可望的住房问题、薪资问题、待遇问题,都“优质高效”地得到了解决!
考虑到孙可望远道而来、人地比较生疏,内心比较孤独,生活比较困难,顺治帝特别为其举办了三次高级别的“接风酒会”,并先后赐银一万二千两,锦衣多件、美食多种。
见孙可望转眼成了顺治帝的红人,大清的当朝官员,也争先恐后加入“捧孙团”,促使这位“大清义王”的人气指数,急剧攀升!
吃过了、喝过了、住过了、红过了,这一切之后,就该孙可望“加大工作力度,体现自身价值,积极回报组织”的时候了。
这一点,“义王殿下”也是心知肚明,因此在清军业己开始的进军大西南行动中,他就上窜下跳,积极扮演着“领路人”及“招降者”的双重角色。
他曾日以继夜、忘我工作,写出了累牍连篇的“永历朝国防白皮书”,对南明现在的山川地理、国防设施、兵力分布等,作了全方位地“揭密”,在书后并附上了自制的“滇黔地图”。
为将研究成果转化成“战斗力”,他从自己带来的四百多人中,选出了一批熟悉地形的向导,经过思想改造后,带着他的研究成果,下拔到前线的清军中,作为“超级导航”使用。
在招降工作中,孙可望采取了“多处撤网,重点捕捞”的办法,不遗余力地给留在南眀阵营中的“老部下”写信,现身说法地引诱这些同志,沿着他开辟的投降道路前进!前进!进!
在写信中,他还超越责权地出台了一项特别政策————“各将可赦,惟定国一人不赦”,以此出了自已心中的一口“怪气”。
但实际上,他真应该感谢李定国这位“好兄弟”,因为正是在这位兄弟“关门主义”的配合下,孙可望的“招降政策”,才效果显著,成绩突出!
在清军进军西南的战争中,大批感觉受到“不公正待遇”的“秦兵秦将”,自动放下武器,拿着“义王”的介绍信,归顺清朝。
第三十三章 云南陷没
三路进军
自孙可望投降的那一天起,清廷上下就积极行动起来,筹备向南明发动新的进攻。
自李定国带着永历帝去了云南后,南明在广西的国土,就东一块、西一块地丢光了。目前,南眀的国土,仅剩下云南、贵州的全部及四川、湖南的一部。
清军的进攻,便是向这四个省份发动的。
其过程主要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突破防线、占领贵州;第二阶段为占领云南、消灭南明。
1657年12月15日,“大清国国家元首兼全国武装部队总司令”爱新觉罗·福临同志(顺治帝)发表《告全旗、全军、全国人民书》,号召大家行动起来,对南明进行“最后的一战”,并签署了三路进军的圣令。
在第一阶段的军事行动中,三路清军的具体构成及行军路线为:
西路军
统帅:平西王吴三桂、固山额真李国翰。
军队构成:以吴三桂的嫡系——关宁铁骑为主,陕川甘豫的汉军为辅。
进军路线:陕西汉中→四川重庆→四川遵义→贵州贵阳。
中路军
统帅:宁南靖寇大将军罗托(宗室成员、满族),固山额真济席哈(满族)。
军队构成:少量驻京八旗及洪承畴手下的部分汉军。
进军路线:湖南前线→贵州贵阳。
东路军
统帅:征南将军赵布泰(满族),广西提督线国安。
军队构成:少数驻京八旗、洪承畴手下的部分汉军、广西驻军。
进军路线:广西前线→贵州贵阳。
为给三路清军找一个统帅,坚信“打虎亲兄弟、上仗父子兵”的顺治帝,抱着的“用亲不用贤”原则,把年仅23岁的堂哥多尼(多铎之子),任命为安远靖寇大将军,统帅三路军队。
而把己辛辛苦苦干了四年五省经略的洪承畴,撸到一边当了多尼的“参谋总长兼后勤部长”。
1658年2月下旬,中路军的罗托,率先带兵向南明的湖南防线发动进攻,南明旳丧钟,伴随着隆隆的春雷敲响。
由于李定国在军中的“大换血”,明军前线的将领,正处在一个“青黄不接”时期,将不识兵、兵不认将、军心混乱、互相抬杠。
很快,这条纵横数百里、坚持四年多的防线,被罗托的清军突破。
突破防线后的清军,信心倍增,趁胜占领了贵州的镇远、黄平、平越州。到了春光明媚的四月,以“先入关中者为王”的骄横气焰,夺取贵阳。
西路军虽然也在1658年2月,由汉中入川。但因补给困难,直到3月4日才到达保宁州。在此短暂休整四天后,即经西充向前推进。
这时的四川,万物喧嚣,人类宁静。经过二十多年战争的“残酷洗涮”,百户不存一,千里无人烟,让这里重归“史前时光”。
此情此景,让这些饱经战阵、杀人无数的征伐之士,也“坚”肠寸断,彻骨生寒。
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雨一更。行军路上,这路清兵,遇到的最大敌人,不是列阵以待的眀军,而是一个个凶残暴戾的野兽和一条条枳荆丛生的道路。
这支苦不堪言的军队,只能按图前进、伐木寻道,伐一程木,进一程兵,直到4月3日,才到达重庆,并把这座“兵微将寡”的城市,顺利占领。
占领重庆后,行军统帅吴三桂遵照清廷“先黔后川”的军事计划,置川南于不顾,率军径直经綦江向桐梓方向挺进,4月30日攻取遵义。
5月3日,经过艰苦卓绝行军的西路军,终于到达贵阳,同罗托的中路军会师。
会师后,西路军继续进攻至息烽,并在开州击败明总兵杨武部。
尔后,西路军回师遵义,并以该城为活动半径。一面休养士马,一面政治诱降。
相比中路军的“快捷”、西路军的“艰险”,东路军的进军可算是无风无浪、无忧无虑!
2月1日,东路军统帅赵布泰带到从洪承畴手里分来的三千兵马,从湖南出发。一路上走走停停、游游荡荡,直到3月5日,才到达广西。
在这里,他会同广西提督线国安手里的八千多兵,取道南丹州、那地州,进入贵州。先后收取了独山、都匀,并也“顺顺利利”地进入贵阳,与其它两路军会师。
至此,清军己占领了贵州除黔西之外的全部地域,第一阶段的作战目标,基本实现。
如果说云南是“室”,那么贵州则是“堂”,现在,堂一破,室必危!
永历帝和李定国也非常明白这一点,因此在清军一占领贵州后,就给一个叫罗大顺的土司加官进爵,请其领兵在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