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重生之征战岁月-第22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目光一凛,扫视全场目瞪口呆的中常委们,“各位,当领袖面临危机,国家有爆发内战危险的时候,诸位在做什么?一味的为自己的前程考虑,趋炎附势,是何作为?”

    “诸位不出于公心,附逆强权,任由蒋夫人伤心yu绝,黯然落泪,宋部长慷慨陈词,孔院长谆谆之言,虽形只影单,也是至理名言,诸位充耳不闻,不为所动,蒋夫人非为一家之si,为的是党国的前途和命运,难道如此伤心之泪,也打动不了诸位的铁石心肠?”

    唐秋离声sè俱厉,反正是把话都挑明了,也就无所顾忌,他用手一指宋美龄,宋家和孔家都是将来用得着的,不妨把他们的功绩也提一嘴,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众中常委们那个也不敢抬头,原本做tingxiong叠肚状,现在,尽量蜷缩起身体,更不敢迎上唐秋离的目光,生怕被当做靶子,自己的那点儿心思,都在人家心里那。

    这个年轻人,言辞之犀利,堪比重机枪,火力之凶猛,能把人责问死,要是自己像何敬之那样,被当众来上一回,怕是自杀的心思都有,咱可没有何某人唾面自干的本事。

    宋美龄又一次落泪了,不过,这一次是喜悦的眼泪,没有想到,绝境逢生,最起码老头子的xing命暂时是保住了,这种局面,都能被他扭转过来,宋美龄越看唐秋离越喜欢,按时一种由衷的欣赏。

    宋子文和孔祥熙ting直腰板,红光满面,从来没有感觉到像今天这样,成为正义和公理的化身,这个姓唐的年轻人,前途不可限量啊

    “诸位委员,都是国家重臣,位高权重,扪心自问,举手表决的时候,是否把国家利益放在前面?依唐某看来,未必吧?现在,日本人在华北虎视眈眈,从日本外相的两次声明中,就可以看得出日本人的狼子野心,他们希望中国越乱越好”

    “若是按照何部长的武力讨伐计划,而众位随声附和,以至于此战不可避免,张杨军力不及此战必败,情急之下,蒋委员长xing命堪忧,倘若蒋委员长身遭不测,谁能掌控外敌环伺,局面复杂之今日中国?是你何部长还是在座的哪一位?”

    “所以,西安事件,决不可诉诸于武力,只能各方参与,多方斡旋,与张杨对话,一切以蒋委员长安然脱险为前提条件,和平解决方为上策。”

    唐秋离言简意赅,滔滔不绝,历时一个多小时,完全掌控了中常委会议的走向,其间,除了何应钦微弱的抵抗,竟无一人敢于提出反对意见。

    唐秋离说完,温文尔雅的微微鞠躬,神态潇洒的走下台来,面sè平静,就好像是做了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毫无居功自傲和得意之态。

    此举落在宋美龄等蒋氏亲族的眼睛里,更加压抑不住内心的欣赏,这个年轻人,前途不可限量,以弱冠之年,第一次参加中常委会议,神态从容,举止大方,虽口不出恶言,却句句如刀,痛斥何应钦,使附逆何应钦的中常委们,噤若寒蝉,端的厉害,委员长有这样的人才相助,真是莫大的幸事

    宋美龄带头站起来鼓掌,接着,会议室内掌声如潮,这掌声,是对何应钦莫大的讽刺,仅仅在一个多小时之前,何某人还春风得意,胜券在握,还敢当众斥责宋美龄。

    而现在,他却像斗败的公鸡,脸如死灰,掌声如春雷般在他耳边炸响,他有一种快要昏厥的感觉。

    接下来的议题,完全围绕着唐秋离所提的,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寻求与张杨对话的道路上来。

    唐秋离谢绝了宋子文邀请他到前排就坐的好意,微笑着朝最后面一排座位走去,众人的目光,追随这位横空出世般的年轻人,此时,没有人再敢轻视这位,民国有史以来最年轻的中常委。

    唐秋离没再发一言,话说的已经够明了,恰到好处,在座的都是聪明人,那个不是官场打滚多年的老手,一旦回到正确的轨道上来,定会智计百出,还怕拿不出一个最稳妥的好办法?

    就让历史回到原来的轨迹上吧

    ****

第三百七十七章 西安事变之斡旋

    第三百七十七章西安事变之斡旋

    唐秋离不在说什么,一个人,不能包揽所有的事情,给别人留下充分的空间和发挥的余地,主干已经确立,细节问题,就让这中常委们发挥作用吧。

    这些中常委委员们,都非常积极的抢着发言,也许是为了弥补刚才的过错,在宋美龄面前极力表现,力图挽回刚才的不利影响,绞尽脑汁,纷纷献计献策,只有何应钦木无表情的一言不发,宋美龄大度的仔细倾听,表现出了民国第一夫人应有的气度。

    梅婷以迎接英雄般的姿态,顾不得是在大庭广众之下,紧紧的拥抱着唐秋离,刚才,唐秋离在台上的风姿,让梅婷目眩神mi,此时的他,就如神一般在梅婷心里存在。

    倒是唐秋离还顾忌着场合,在梅婷耳边轻声说道:“傻丫头,这么多人看着咱们那,”的确,他感觉到了后背有两道很有力度的目光。

    他回过头去,微笑着的宋美龄,坦然的迎向他,目光里满是欣赏和颇有意味的温厚,唐秋离没来由的脸sè一红,民国第一夫人的杀伤力,果然厉害。

    梅婷恋恋不舍的离开他强劲的怀抱,仰起如huā般的脸庞,仔细的看着自己的爱郎,好像要从他身上,找出与其他人不一样的地方,看得唐秋离心里发毛。

    中常委会议最后决定,放弃武力讨伐的议案,派特使和张杨接触,寻求和平解决的办法,

    由宋美龄、宋子文、孔祥熙、唐秋离及其他二十七位中常委,组成西安事变决策委员会,中常委授权,全权行使解救蒋委员长的职责,并负责具体事宜,一切以保证蒋委员长的生命安全为第一位。

    何应钦被排斥在决策委员会之外,此时的他,已经没有了任何叫阵的资本,中常委会议一败涂地,狼子野心也被曝光,军政部长指挥不动西北剿总的部队,手头又没有可用之兵,真的是孤家寡人,情形凄惨。

    随后召开的西安事变决策委员会,全体会议上,唐秋离以年轻,德威不够,经验不足为理由,请求不参与具体的实施过程,众人哪里肯放过他,最后,赋予唐秋离全权指挥所有**部队,主抓军事。

    这一下,唐秋离又升官了,他现在的职务,相当于中华民国陆海空三军总司令,理论上可以调动所有的部队,实际上,最要紧的是掌握西北剿总的部队。

    中常委会议形成决策之后,西安事变决策委员会加紧行动,决定派出第一位特使,飞赴西安,和张杨进行面对面的实际接触,看他们提出什么样的要求和条件,再做定夺。

    澳大利亚籍人端纳,被选作特使的最佳人选,这位出生于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州的记者,一生的事业,都在中国,曾赞助过中国的辛亥**,后来又成为北京北洋政府的客卿,曾受张作霖之邀,做张作霖父子的谋士,参与谋划国际事务。

    与当时的少帅张学良si交甚密,张学良一口流利的英语,就是得益于端纳的不倦教诲,后来,张少帅东北易帜,端纳进入南京国民政府,参与中央机枢,作为蒋委员长的政治顾问,也是蒋委员长的好友,si交甚厚。

    有此人作为特使,最合适不过,电告张学良之后,张学良也表示非常欢迎端纳来到西安,共同商讨西安事变妥善解决的办法。

    旋即,端纳以南京国民政府政治顾问的身份,飞抵西安,受到张学良和杨虎城的隆重欢迎,端纳带来了南京国府征询张杨条件的提案,并告知张杨,中常委已经成立一个专门解决西安事变的决策委员会,并提供了委员会人员名单。

    得知秋离老弟位列其中,并负责军事大权,张学良和杨虎城彻底放下心来,再也不用担心和中央军开战了,有秋离老弟居中节制,怎么也打不起来。

    为了能有今天的结果,南京和西安方面,能够坐下来谈,秋离老弟一定费劲了心思,从端纳只言片语中,可以想象得出,当然中常委会议上的险恶局势,张杨二位心里十分感ji,玉石俱焚的局面,谁也不想看到,尽管两人已经做好了开打的准备,并为能有这样一位挚友而暗自庆幸。

    端纳提出要面见蒋委员长,张杨爽快的答应了,并由张学良亲自陪同前往。

    端纳见到蒋委员长之后,奉上一封蒋夫人亲笔书信,信中有一句话:“眼下南京是戏中有戏,不乏借刀杀人者,”蒋委员长看完夫人的信后,默然不语,静坐良久。

    以他的精明,不难猜得出是那个在上蹿下跳,幸灾乐祸,急不可耐,那个希望他死于张杨之手,而夫人信中所提,唐秋离力挽狂澜,救局势于将倾,始得有今日谈判之局面,蒋委员长极为动容。

    当初他竭力提拔唐秋离,委以高官重任,目的是为了笼络住唐秋离的心,看中的是他背后的实力,怕他被**争取过去,现在看来,无心插柳柳成荫。

    最关键的时候,没有想到,是唐秋离直接挽救了自己的生命,蒋委员长颇为感慨,造化弄人,一个弱冠少年,竟然成为党国擎天之柱,此后,唐秋离在蒋委员长心里,视为终生可重用之人,唐秋离所提之要求,无一不准,且加倍予之,恩宠有加到了溺爱的程度。

    谈判的大门即以开启,一切都按照这个思路走下去,自有水到渠成的那一天。

    密切关注西安事变的**领导人,更是做了最积极的准备,把陕北的红军主力,开到西安附近,准备会同东北军和十七路军,一同抗击三十万中央军。

    而在西安事变发生的第二天,张学良和杨虎城,即致电**中央,请**派出代表团,赶赴西安,共同研究西安事变善后处理办法,商讨抗日救亡大计。

    善于用势和谋势的**领导人,立即敏锐的看到,这是一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是使**由非法转为合法,由地下转到地上的最佳契机,可以公开的提出“停止内战,枪口一致对外”的政治主张。

    由此而打出一切为了抗战,组成统一战线这面大旗,公开造势,争取民意,赢得人心,**和陕北红军,可以以正当的理由,走向前台,走进国民的视野。

    以**的政治成熟度和政治战斗力,落下一粒种子,就可以成长为参天大树,落下一片种子,就可以覆盖整座山川,历史的机遇,为被视为匪的**和**红军,有机会走到政治舞台,并且担任主角。

    随着一九三六年十二月十二日,中国大西北的古老城市西安,临潼骊山脚下华清池畔,张杨的一声枪响,机遇的大门,为**轰然洞开,从此再也无法关闭,并最终得到了江山。

    对于派代表团去西安,与张杨共商大计,组成联合阵线,**内部并无异议,但是,对于如何处置被拘押的蒋委员长,**内部,却分成了两种截然不停的意见。

    一种意见,蒋系中华民国的实际领导人,国民党内部派系林立,一旦失去了蒋这个重量级人物,各个派系,必然会为争夺国民政府最高领导权而骤起纷争。

    内战一起,国家变得四分五裂,受损的只能是中国的国防力量,只能是便宜了日本人,别的不说,新桂系的李宗仁和白崇禧,山西的阎锡山,远在四川的刘湘,都有这个实力,连目前和我们相安无事,和平相处的平津的唐秋离,都有这种争夺最高领导权的可能。

    若是远在南京的唐秋离,知道**内部高级干部之中,有这样看他的人,定会是满嘴酸涩,苦笑不已。

    另一种意见是,把蒋交给人民公审,判处其死刑,十年内战,他老蒋杀了多少**员,杀了多少红军战士和他们的亲属,蒋某人的双手,沾满了**人的鲜血,在座的哪一位,不是和他有着血海深仇。

    现在,机会来了,蒋介石落在和我们有着良好关系的张学良和杨虎城手里,何况,蒋介石一死,国民党的势力,就会分崩离析,更有利于红军摆脱目前的局面。

    而***和周恩来,却站在更高的角度和视野来考虑问题,目前,我们的主要敌人,已经不说蒋介石和他手下的军队,而是充满亡我中华之野心的日本帝国主义。

    蒋介石一死,国民党四分五裂,**和**红军,势必难以独力抵抗日本侵略军,中国只能陷入灭亡的地步,到时候,日本侵略者全力对付**和党的军队,红军只有最终覆亡的命运。

    由衷的敬佩**第一代领导人,他们能放下个人和党派恩怨,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第一位,这种xiong怀和智慧,的确当时任何一个政党所无法匹敌的。

    **领导人***的第一位夫人,杨开慧女士,就是被蒋委员长的手下杀害的,用伟人后来的话说:“岂敢以个人恩怨,而损害国家与民族大义”

    十二月十七日,苏联**总书记,部长会议主席斯大林,通过共产国际东方部指示**,考虑到蒋介石可能成为未来中国抗日力量的重要领导人,希望**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权衡利弊,放蒋回南京,**复电,决定服从共产国际的指示。

    **内部关于放蒋和杀蒋的争论,戛然而止,形成统一意见,组成**代表团赴西安,有条件放蒋。

    遂以时任**中央副主席、**红军总参谋长的周恩来,率领叶剑英、秦邦宪三人组成**代表团,赴西安协助张杨处理西安事变的善后事宜。

    有了在政治上非常成熟的**参加,且以各种能力均超绝的周恩来担纲此重任,西安事变,随即走上了快速解决的道路,并最终达成各方都较为满意的协议。

    ****

第三百七十八章 西安事变之结局

    第三百七十八章西安事变之结局

    **三人代表团抵达西安后,受到张学良和杨虎城的热烈欢迎,当晚,即在西安张学良公馆内,就如何处理西安事变,进行磋商。

    这个时候的张杨,虽然因为唐秋离的努力,摆脱了与优势中央军交战的危险,但对于西安事变究竟如何处理,才是最稳妥的办法,心中并无定数。

    此前,张学良曾经多次面见蒋委员长,重申八条主张,劝蒋答应,无奈,此时的蒋委员长,态度十分坚决,不肯就范,并对张学良说:“你现在就是把我杀了,我也不会在被拘禁的情况之下,答应你的条件。”

    杨虎城也曾经几次劝说蒋委员长,同样被拒绝,不过,对杨虎城的态度,要比对张学良的客气得多,显而易见,张杨二人在蒋委员长心目中的亲疏远近和地位,是不一样的。

    事情就这样僵持在那,此时万万不可放蒋回南京,否则,前功尽弃,西安事变只能是以荒唐的情形收场,成为众人的笑柄。

    更不能杀蒋,否则,张杨二人会成为众矢之的,在政治上、军事上,都会处于极端不利的局面,杀不得、放不得;蒋委员长的态度又是顽固不化,张学良和杨虎城就像是捧一个烫手的山芋,一筹莫展。

    **代表团的到来,不亚于给mi茫之中的张杨,带来了新的希望,而**成熟的政治主张,更是让张杨耳目一新,茅塞顿开。

    **代表团有备而来,周恩来提出,可以释放蒋介石,但是,必须是有条件的释放,我们三方,可以拿出一个成型的协议,即囊括我们三方的政治主张,又能代表或者反应当下中国的民意,一切还都有利于团结各种爱国力量,共同抗击日本侵略者。

    周公这一番话,实际是给西安事变如何解决,提纲挈领的提出具体方向,随后,由**、东北军、十七路军派代表参加的协议起草小组,完全按照这个思路去草拟协议。

    随后,协议草案,公开向全国发表,引起了巨大的反响,民众的同情心,逐步趋向于张杨,吸纳了多方意见之后,形成了最终文本的关于和平解决西安事变的六点协议。

    现在,就剩下蒋委员长点头,西安事变就可以画上一个句号,他也可以安然返回南京,继续做他的委员长和党主席。

    周公不愧为善于造势,政治斗争经验极为丰富的杰出大师,一招既出,立即博得最广泛的同情和附和,此前张杨的八项政治主张,不过是一家之言,是做了捅破天大事的人,自己的态度罢了。

    而经过广泛征求各界意见,在张杨八项政治主张的基础上,反复修改的六项协议,囊括了各方面的意见,每种政治势力都有了亲自参与感,于自己的切身利益有关。

    蒋委员长被推到了风口浪尖,所有的目光,都盯在他身上,就等他一句话,周公的妙计一出,西安的张杨,立即由被动变为主动,而此时的蒋委员长,承载了民众的期待与厚望。

    周公往见蒋委员长,昔日的黄埔军校同事,今日不共戴天的政敌,世事变化无常,造化弄人,昔日被亡命追杀,悬赏首级,今日却成为自己部下的座上宾,而自己却为阶下囚。

    这种情形之下相见,相信蒋委员长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