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工程师-第17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吴三桂想了想,朝侦察兵问道:“鞑子死尸可曾留下来?”

    侦察兵答道:“鞑子走得慌张,尸体和不少辎重都没有运走。我们大概点算了一下,鞑子在营寨里留下了二千多尸体。”

    洪承畴哈哈一笑,说道:“如此一来,我大军便擒斩两千多东奴首级了,这虽然比不上兴国伯范家庄大捷、青山口大捷,但也算大功。”他拱手朝李植一礼,说道:“兴国伯和我共写一份塘报,速速把此番大胜报到天子处,让天子知道前线的战况。”

    李植淡淡说道:“便如督臣所言。”

    ####

    干清宫内,大明天子朱由检看着李植和洪承畴联名发来的捷报,摇了摇头。

    李植又立功了。

    鞑子练出了汉军火铳兵,守在笔架山的营寨中用大炮轰打攻寨的明军,把洪承畴的三万明军打溃了。结果靠李植的虎贲师铁血镇压,这些溃兵才没有引起全军大溃败,被收拢起来。此后,李植更用重炮轰炸清军营寨,清军丢下两千多尸体连夜逃走。

    此战,李植擒斩清军首级二千八百六十九具,其中鞑子首级一千六百二十一具,清军汉兵首级一千二百四十八具。

    这是一份不小的功劳,算得上大捷了。

    算上李植的兵马,十五万大军支援锦州,和东奴寻机决战。这一战可以说是至关重要,朱由检当然希望听到的都是捷报。这一仗若是打输了,大明的江山社稷将何去何从?

    但是朱由检却不想听到,立功的又是李植,立功的只有李植。

    朱由检拿着奏章,站在书房的窗子前,静静看着紫禁城内的宏伟殿堂,叹了一口气。

    王承恩躬身走到天子身边,问道:“圣上,李植又立功了啊?”

    朱由检依旧看着紫禁城中的风景,没有回答王承恩。

    王承恩吸了口气,说道:“李植再这样立功下去,就要封侯爵了。。。”

    朱由检摇了摇头,说道:“侯爵也就罢了,给他便是。朕怕的是,他再立新功更加跋扈,就要把山东夺去了。”

    “朕就怕山东和天津连成一片,变成李植的国中之国。这大明,以后就要藩镇割据,朕的圣旨恐怕进不了山东和天津一步。”(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四章 合兵

    朱由检淡淡说道:“为了守住辽西,丢了山东,岂不是荒唐?”

    王承恩听到天子的话,吸了一口气,说不出话来。

    许久,王承恩才说道:“圣上,兴国伯似乎并无觊觎大统的野心。其在天津所做种种,出发点也是好心。收商税,向士绅收税,都是振兴财政的实事。”

    朱由检冷冷说道:“无论他是怎么想的,但是他攻打三府杀巡抚灭知府,在天津大开杀戒。这样做了,这裂土分疆的趋势便出来了。这样发展下去,当真令人忧虑。”

    王承恩拱手鞠躬,不敢再说。

    朱由检淡淡说道:“再传密诏给洪承畴,让他轻易不要让李植上战场。实在到了万不得已的时候,才用李植的虎贲师。”

    王承恩唱道:“皇爷圣明!”

    ####

    拔掉了笔架山的清军营寨后,洪承畴率领五万多大军往北面开去。

    洪承畴治军以谨慎见称。大军走走停停,四面派出斥候侦探方圆几十里的情报,行得十分谨慎。终于在二月三日到达了塔山城。

    塔山城内,有洪承畴此前派来支援的六万大军。得知洪承畴拔掉了清军营寨甩大军前来,塔山的将领们迎出城池十里,到城外迎接。

    塔山城中援兵很多,并没有被清军攻击之虞。此时出城来迎的有蓟镇中协总兵白广恩、蓟镇东协总兵曹变蛟、山海关总兵马科、辽东总兵王廷臣。其他的副将,参将,更是一大堆,数也数不过来。

    崇祯十二年杨嗣昌向天下加征练饷,然后拿征来的税银给各镇总兵练兵。此时已经是崇祯十五年,各镇的兵马都已经练好。各总兵实力膨胀,一营兵马动辄万人,营中往往有中军参将数人。

    比如东协总兵曹变蛟麾下就有一万多人。前段时间曹变蛟率精兵三千骑兵跋涉千里火速支援塔山,守住了塔山城。他麾下的其他步骑随后才陆续到达,全部到达后兵力有一万两千人,是塔山城中兵马最多的一支。

    总兵们营中兵马多了,权势随之膨胀。像以前时候那样总兵无法节制一镇的参将、游击的事情,越来越少。

    洪承畴骑马行到众总兵面前,拱手一礼说道:“诸位在塔山守城,辛苦了!”

    众将赶紧作揖拜倒,口中高喊:

    “督臣破贼营寨而来,更是辛劳!”

    “我等六万人守小城,有何辛苦?”

    不过这些总兵们虽然态度恭敬,却没有一个人跪在地上行跪拜礼。

    到了崇祯十五年,总兵们不仅兵马比以前强盛,地位也大大提高了。大明朝以文御武的传统,越来越淡薄。

    比如洪承畴在蓟辽总督任上,就规定实行连刑节制之法:“凡是巡抚、监军、兵备辖下营兵,守城和作战时候均归镇守总兵官统一调度指挥,以集中事权。互不援助而作战失利者,各营将领连坐处分。”

    也就是说,在作战时候,巡抚、监军和兵备道都要听总兵的。

    李植骑行在洪承畴身后,正在看洪承畴和诸将客套,却看到曹变蛟兴奋地朝自己这边走来,鞠躬拜倒,喊道:“兴国伯大军来了,当真是令人心安!”

    李植笑了笑,拱手朝曹变蛟说道:“小曹将军在塔山连番苦战,守住城池,立下了功劳了!”

    曹变蛟哈哈大笑,说道:“杀鞑子虽然畅快,但比不上当初在蜀中和兴国伯一起鏖战!”

    见曹变蛟过来和李植打招唿,其他总兵也挪了过来,向李植见礼。

    “某是辽东总兵王廷臣,见过兴国伯。”

    “某是蓟镇中协总兵白广恩!听闻兴国伯在笔架山用大炮炸死了两千多清兵!”

    “山海关总兵马科见过兴国伯,兴国伯笔架山大破鞑子贝勒杜度的营寨,威名更盛!”

    李植拱手回礼,笑道:“笔架山区区小战,何足挂齿?”

    众总兵听到这话对视了一阵,心里都在说这李植好狂,打死两千多清兵说“不足挂齿”。那片功未立的其他总兵算什么?

    不过想起李植前些年在范家庄、青山口动辄擒斩万人的战绩,众总兵又觉得两千清兵似乎对李植来说也不算什么。这个李植的兵马战力,实在太妖孽。

    众人寒暄了一阵,便往塔山城中行去。

    塔山城不大,是个周长四里的小城。此城位于宁锦防线中段,是战略要地,城池筑得高大:城墙高一丈七尺,共有垛口一千五百三十七个,全城有敌楼十七座,四座城门皆有瓮城。城外有护城河有三丈多宽。

    众人行到城门口,锦州前线监军张若麒、辽东巡抚邱民仰等文官站在城门口,迎接洪承畴和李植。

    张若麒一看到洪承畴,就拱手说道:“督臣终于来了,如今我等十余万大军汇集塔山,可以直往锦山,和东奴决一死战!”

    听到张若麒的话,洪承畴脸上一黑。

    锦山要援,但什么时候援,怎么援,都还没有定论。这个张若麒上来就催促洪承畴直捣黄龙,似乎对解除锦州危局急不可待。他这一句话,算是越权了。

    洪承畴暗自思索:张若麒是天子派来的监军,难道天子筹措兵饷粮草困难,也有催军速战的意思?

    洪承畴翻身下马,朝张若麒说道:“监军所言有理,只是鞑子狡猾,我等如何救援锦州,还是要从长计议,不可轻言突进!”

    张若麒不曾在军旅中待过,并没有作战经验。听到洪承畴的话,他嘿嘿笑了一声,便不再和洪承畴争论,转而走到李植跟前。

    “兴国伯在笔架山大破鞑子贝勒杜度,当真是威风!”

    李植贵为兴国伯,手上又握有不世强兵,地位和其他总兵大不一样。李植骑马跟在洪承畴身后,隐隐有和洪承畴分庭抗议之势。张若麒和洪承畴打完招唿,立即就上来和李植说话。

    李植跳下马来,笑道:“监军过誉了,不值一提!”

    张若麒嘿嘿笑了笑,说道:“锦州被围数月,危在旦夕,还要靠兴国伯奋勇杀敌,破开敌围!”

    李植见这张若麒又暗示要全速支援锦州,哈哈一笑,没有答话。

    辽东巡抚邱民仰等文官又上来和洪承畴和李植等见礼。一帮人寒暄了一阵,才往城内走去。(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五章 十万

    进入塔山城,众人走进了塔山分守参将的参将府。这参将府是塔山城中最大的建筑,如今被洪承畴临时充为指挥部。

    进入大堂后,洪承畴坐在中间。李植坐在左首,基本上和洪承畴并列而坐,只稍微居于下首。监军张若麒坐在右手靠下的位置。张若麒下面坐着辽东巡抚邱民仰。其他的总兵则依次往下坐。

    一众总兵中,除了李植便以曹变蛟的官位最高。他是正一品左都督,太子少保。他有心和李植亲近,抢在众人前面坐在李植的旁边,坐在一众武官的最前面。

    众将入座后,洪承畴让人取来了那张大地图,铺在大堂地面上。看了看左右诸将,洪承畴问道:“哪个来说说如今的情况?”

    辽东总兵王廷臣拱手站起,说道:“督臣,某来说一说!”

    洪承畴点了点头,说道:“好!子冠来讲!”

    辽东总兵王廷臣指着地图说道:“如今我大军集结在塔山,有十一万人。塔山距离北面的杏山城一百里,杏山往北五十里是松山城,再往北五十里是锦州城。塔山距离鞑子大兵围困的锦山城二百里。”

    “我军在杏山有二万人,在松山有一万人。”

    “清军目前派三万兵马在围困杏山,攻打甚急,杏山兵马屡次派人来求援。不过杏山城中有支撑一年的粮草,短时间内守城似乎无忧。我等不知道杏山之围是否是清军诡计,一直没有分兵支援。”

    “清兵在松山和锦州之间的大笔山挖壕建墙,修筑工事。大笔山是松山往锦州去的必经之路,我军若要解除锦州的围困,必须通过大笔山。如今此山已被鞑子修成一座大堡垒,难以攻打。”

    听到王廷臣的话,众人都皱起了眉头。鞑子围点打援,布置很有章法。如今明军要解救锦州,就必须攻打鞑子修筑的大笔山工事。仰攻工事本来就是难事,何况鞑子兵马战力强于明军,明军以弱攻强,更是艰难。

    狡猾的鞑子,不但让明军跋涉千里来辽西和清军决战,而且反客为主,逼迫明军攻打清军的堡垒。

    王廷臣看了看脸色不好的众人,缓缓说道:“斥候回报,近日鞑子不断增兵辽西,如今在辽西清军至少有十万人。”

    听到王廷臣这句话,洪承畴和从宁远赶来的诸将勃然变色。

    清军又增兵了。

    七万人和十万人,大不一样。

    大明从各镇抽来增援锦州的兵马只有十四万,加上本地的关宁守兵,也不过十九万人。明军战力比不上清军,机动力也不如清军。十九万人要分兵守城,还要攻打清军在大笔山的堡垒,兵力一下子紧张起来。

    洪承畴吸了一口气,看着地图沉吟不语。

    李植听到王廷臣的话,倒是没有什么吃惊的。清军虽然人力不足,但征服了蒙古和朝鲜之后,出动十万战兵还是绰绰有余的。自己这边有八总兵的正兵十三万,加上虎贲师的一万五千强兵,对上十万清军应该不落下风。

    辽东巡抚邱名仰拱手说道:“督臣,如今无论如何,我大军该挥师北上,解除杏山的清军围困。”

    洪承畴点了点头,说道:“在塔山修整二日,我大军便北上杏山,解开杏山之围。”

    曹变蛟拱手说道:“督臣,此战不是一朝一夕可胜,势必要打几个月。此等大战,最重要的就是粮草。我大军当紧守粮道,确保后路不被清军截断。”

    洪承畴有些不高兴曹变蛟的话,曹变蛟这话说的,仿佛洪承畴不知道粮道重要似的。

    曹变蛟说完后,洪承畴沉默了许久,才缓缓说道:“本督自然知道粮道的重要。此次大兵所需的粮草,有陆路和海路两个来源。我大军在大笔山攻打东奴堡垒时候,只需要守住杏山、塔山诸城,就能力保粮道通畅。”

    “我调集五万本地关宁守军,放弃大、小屯堡,入驻宁远、塔山和杏山防御,如此可万无一失。”

    洪承畴说的关宁守军,是驻扎在关宁防线大小屯堡中的营兵。这些营兵归属于关宁军体系的大小参将、游击和守备,战力虽然比不上各总兵的正兵营,但人数众多。洪承畴不愿意将战力出众的十四万正兵用来守城,自然就选择了调集这些本地守军来防卫诸城。

    如果清军真的越过明军主力来攻击后方城池,有本地守军支撑几天,前线大军可以回援。

    至于松山城,攻打大笔山清军堡垒时候,松山城就在十几里之外,救援容易,稍微留驻一些兵马就可以守住。

    听到洪承畴的话,众将思索了一阵,都觉得这样的安排比较妥当。

    曹变蛟似乎还有话想说,但看着洪承畴不快的脸色,他最终没敢有开口。

    王廷臣站起来说道:“督臣,如今大军已到。末将愿做前锋,率麾下一万五千人支援杏山城,解开清军围困。”

    洪承畴闻言笑了起来,大声说道:“子冠胆略过人,可以做我大军前锋。我大军修整二日,子冠便率军出发。”

    ####

    二月六日,洪承畴征调来的关宁本地守军入驻了塔山城,七名总兵十一万正军则挥师北上,朝杏山城攻去。

    辽东总兵王廷臣一万五千人马走在最前面,日行五十里,花了两日赶到了杏山城。

    杏山城外,三万清军正用红夷大炮攻打城池。清军这两年造了不少火炮,攻城时候不再用云梯和死兵硬攻,而是用红夷大炮轰击城墙,靠火器力量打垮城墙后再登城。不过这个时代的大炮打了一段时间就要冷却好久,想把城墙打垮,也是需要很长时间的事情。

    王廷臣的兵马到达杏山后,清军撤开了杏山的围困,往北面逃去。

    王廷臣和杏山城内守城的蓟镇中协总兵白广恩合并一处,发三万五千人追击拖着大炮逃跑的清军。

    追了十里路,王廷臣在义合屯追上了逃跑的清军。

    清军见明军追来,在义合屯摆开阵势,和王廷臣的兵马对峙起来。(未完待续。。)

第四百四十六章 伏击

    距离两里多,清军的红夷大炮就发炮轰炸王廷臣和白广恩的兵马。

    王廷臣和白广恩军中大量装备百子铳、虎蹲炮等火器。但是这些火器最远只能打三百步,没法在二里的距离上和清军对轰。两个总兵率领兵马冲了上去。冲到距离二百步的地方,明军摆下了火器,开始射杀清军。

    百子铳是一种小型火器,炮口十分细长,重二、三十斤。使用时可以在炮筒里一次填充几十颗弹丸,像霰弹一样射击百步之外的敌人,故名百子铳。当然,也可以只填充一颗大弹丸射击,这样的话可以打碎两百步上的战车。

    虎蹲炮则是一种小型火炮,重三、四十斤。为了便于射击,把炮摆成一个固定的姿势,很像勐虎蹲坐的样子,故得名。虎蹲炮射击多是抛射,在五百步内颇有杀伤力。

    明军虽然没有强悍的红夷大炮,但各色火器数量多于清军。清军阵中只有六门红夷大炮,对射了一阵,伤亡远高于明军。

    清军不再操炮射击,而是骑着战马冲了上来。

    明军将一千辆四轮偏厢车堵在阵前,防御清兵的骑兵冲阵。偏厢车是一种几米长的战车,车厢木板像是一片城墙,护住了车后面的步兵。只有战车之间的狭小空隙可以过人。清军骑兵冲到阵前无法前进,只能下马步战。

    明军携笔架山大破清军营寨的威风,士气高涨。此时明军人数多于清军,明军也不惧怕清军,和清军战在了一起。

    王廷臣本是一名虎将,他率领一千家丁,手持一把大戟,在清军阵中来回突杀,杀伤无数。受王廷臣身先士卒的鼓舞,明军士气更振,一个个死战不退。

    打了半个时辰,双方死伤都很大,各自死伤了几百人。清军首先承受不住伤亡,鸣金逃跑了。清军丢下了六门笨重的红夷大炮,朝西北方山区里逃去。王廷臣和白广恩哪里愿意放过这立功的机会,也弃了火器追了上去。

    追了五里,进入到一个山坳里,王廷臣突然脸色一边,全身冷汗淋漓下来。

    “中伏了。。。”

    ####

    李植率领一万五千大军,行到了杏山南面十五里。大军放开斥候搜索周围二十里的军情,摆出长蛇阵在官道上行进。一万五千人以五人一排行进,前后迤逦几里。放眼望去,到处都是如火如荼的旗帜。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