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末工程师-第1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李植当朝会是儿戏么,我等在此议论国事,他弟弟想来就来?”

    “就是李植亲自来,也要先去兵部报备,领取牙牌才能上朝。这李兴二话不说就像上朝,违礼逾矩甚矣!”

    朱由检想了想,却说道:“李兴是李植弟弟,他来了能把事情说清楚。让李兴进来。”

    百官面面相觑,一些人睁大眼睛看着天子,似乎是想骂朱由检败坏礼制,又不敢开口。另一些人抱着看戏的态度站在一边,暗道李植的弟弟来了,看天子和李兴会说些什么。

    许久,李兴从午门一路走进来,进入了皇极殿。

    在百官的注视下,李兴恭敬跪在殿中,高声唱道:“臣李兴叩见圣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朱由检见李兴礼数恭敬,十分满意,抚须说道:“李兴你突然要参加朝会,所奏何事?”

    李兴喊道:“这个月,京城中出现种种谣言,皆言兴国伯要造反。其中种种荒谬言论,与事实相距甚远。吾兄兴国伯李植,日日为国家社稷操忧,因此才在天津向士绅收田赋,向商贾收商税。无非希望充实国家财政,让朝廷有钱练兵杀奴。其忠心耿耿,天日可见。”

    “然而一些屑小,却乘机煽风点火,编造谣言,妄想以口舌为剑挑拨离间,欲借天子之手杀吾兄兴国伯于殿中。其用心之险恶,实在令人发指。”

    听到李兴表明忠心的话,朱由检有些高兴,不住地点头。

    朱由检当然希望最近的言论是谣言,希望李植不会真的造反。大明朝这半年来的安定形势实在来之不易。如果李植真的反了,朝廷不知道要调集多少兵马才能平叛。如果在各地抽调兵马导致防守空虚,建奴入寇或者李自成再起,那天下的形势,又要乱成一片。

    朱由检抚须说道:“李兴,你这么说,朕很高兴。”

    左佥都御史郭朝堂手举牙牌出列,大声说道:“圣上,莫要被李兴的空口白牙迷惑。若李植没有反心,若京城所传皆是谣言,李植何不自己前来说清楚。他派弟弟前来,他怕什么?我看李植就是有反心,才不敢亲自来!”

    李兴看了看咄咄逼人的郭朝堂,说道:“吾兄兴国伯李植察得京城的种种谣言,日前派人在京城仔细侦探,已经查出在京城散布种种谣言的罪魁祸首。吾兄派人抓拿罪犯,如今已经人赃俱获!”

    听到李兴的话,文官们一阵耸动。

    京城里的种种传言,真的是有人故意放出来的?谁放出来这样的谣言?谁又这么倒霉,被李植抓住了,人赃俱获。

    朱由检吃了一惊,抚须说道:“兴国伯抓到了什么人,李兴你可以从容说来!”

    李兴拱手说道:“散布谣言谋害吾兄兴国伯的,是东奴奴酋皇太极!吾兄已经抓到印刷谣言传单的细作七名,这些人日夜印刷传单在京城散发,就是奉奴酋之命令,意图谋害我大明之中流砥柱,想挑拨离间天子和吾兄的君臣之谊!”

    李兴从怀中掏出一打按了手印的供词,说道:“这些是这些细作的供词,事情清楚底细分明,此次谣言,全部出自东奴之手。”

    听到李兴的话,文官们愣了愣,一时面面相觑。

    原来这次喧嚣尘上的传言,全是皇太极的手笔?说起来倒也是合理,皇太极派出的入关大军两次被李植重创,皇太极是恨极了李植的。皇太极想借这个机会逼反李植,合乎情理。

    但是皇太极是大明的敌人啊,皇太极想害死的人,岂不是就是大明的忠臣么?如今李植查出了皇太极的手段,岂不是证明了他的赤诚忠心,李植岂不是因祸得福,更证明了他是大明朝的中流砥柱了?

    这皇太极派哪个蠢货来做的这事?怎么做得这么不堪,竟被李植连锅端了?当真是偷鸡不成蚀把米!

    一个太监走了过来,从李兴手上接过那些细作供词,交到了朱由检手上。天子细细把那些供词看了起来,脸上的表情越来越缓和。看到后面,朱由检已经是满面的笑容。

    李兴看了看天子的脸色,拱手说道:“圣上,七名沟通东奴的细作已经全部关押于李家院子中,其对所传播的谣言,都已供认不讳。锦衣卫随时可以将细作提走,细细审问。”

    “东奴欲以流言惑众,借朝中大臣之手,让虎贲师和边军自相残杀,从此东奴入关便无人可挡了。”

    朱由检啪一声将手拍在御座上,大声说道:“原来是东奴挑拨离间!当真可恨!差一点,朝中文武便都中东奴之计矣!”

    “若无兴国伯,东奴岂会蛰伏于辽东数年不动?差一点,我大明就要自毁长城!”

    文官们对视了一阵,脸上表情十分尴尬。这下子,李植通过皇太极之手证明了自己的不可或缺。文官们此时反而不好继续攻击李植了。再攻击李植,岂不是和皇太极一条心了?

    李植因祸得福,在朝堂上的形势顿时反转。

    朱由检抚了抚胡须,大声说道:“此事已经查明,证据确凿。以后朝中文官不得再议兴国伯忠奸,违者以通奴罪处置!”

    听到这话,文官们如丧考妣,一个个脸色难看。

    左佥都御史郭朝堂却不愿意就此放过李植,他拱手出列,大声喊道:“圣上,虽然奴酋攻击李植,却也不能证明李植的清白。那李植杀死两名巡抚三名知府,朝廷不能置之不理,任其逍遥法外!”

    朱由检冷冷说道:“郭朝堂,朕已经说了,不许再议兴国伯忠奸。你还要攻击我大明的柱国大臣,是要和东奴一条心么?”

    朱由检把“和东奴一条心”六个字,说得特别的重。天子的意思很清楚,现在谁还敢说李植是反贼,就是沟通东奴了。

    然而此时此地,天子的处理方法十分合理,哪个文官也挑不出刺来。听见天子的话,满朝文武看了看形势,都不敢再多说。

    郭朝堂见百官们都缄口不语,气得满脸通红,大声说道:“李贼杀害几十家士绅,杀两个巡抚三个知府,无论如何,我也要和他斗到底!”

    朱由检愤怒地一拍御座,大声喝道:“放肆!”

    “拖下去,廷杖八十!”

    十几个锦衣卫跳了起来,冲上去抓着郭朝堂就往外面拖。那郭朝堂听到廷杖八十四个字,才知道自己这次闯下大祸了。打八十个板子,那还有活路?他一下子吓得脸色惨白,被锦衣卫拖了几步,竟尿在了裤子上。

    朱由检意气风发,站起来在御座前走了几步,扫视朝中文官,大声喝道:“还有哪一个要和东奴同心,毁我大明长城的?”

    文官们脸色惨白,却又不敢发声,许久都没有一个人说话。

    李兴拜倒在地,大声唱道:“吾皇圣明!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未完待续。。)

第四百零一章 才能

    八月二十日,盛京满清皇宫清宁宫中,豪格一脸惶恐地跪在皇太极面前,汇报明国京城的细作事宜。

    皇太极听着听着,脸上满是失望神色。他目光有些涣散,仿佛一下子老了几岁。

    挑拨离间李植和明国皇帝的计谋,失败了。

    不但失败了,没有给明国皇帝和李植之间制造隔阂,甚至还被李植倒打一耙。现在在明国朝堂上还攻击李植的官员,全部被明国皇帝定性成帮助满清,朱由检甚至用廷杖打死了一个叫作郭朝堂的言官。明国文官从此三缄其口,不敢再攻击李植。

    这千载难逢的逼反李植,借明国皇帝之手除去李植的机会,因为豪格太过于心急,和皇太极失之交臂。事情失败的关键全在豪格身上,若是豪格不那么急于求成,不在京城印刷传单,就不会被李植抓个人赃俱获。

    豪格再一次失去了在诸贝勒面前获取威望的机会。本来这一次离间计的成功,是皇太极死后豪格继位的重要凭恃。然而此时一切都坏了,皇太极苦心经营的局面,再次因为豪格的才能不足而崩坏。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这次调遣细作是秘密行事,诸贝勒都不知道有这样一件事,不会因为豪格搞砸事情责怪皇太极。

    豪格说着说着,哭了起来。他拭泪说道:“孩儿无用,辜负了皇阿玛的期望,弄砸了这么好的时机!”

    皇太极长长地吐了一口气,看着自己的长子,没有说话。

    许久,他才站了起来,在房间里走了几步。

    看着窗外的皇宫景色,皇太极缓缓说道:“生在皇家,才能不足也未必是一件坏事。有时候,也能因此得福,安安稳稳渡过一生。等到你老了时候,儿孙绕膝,岂不是一件美事?”

    豪格听到这话,哭得稀里哗啦,扇了自己自己一巴掌说道:“孩儿无能!辜负了皇阿玛的期望!”

    皇太极正色问道:“汉军旗火铳手的训练,怎么样了?”

    豪格擦了擦眼泪,说道:“我让火铳手们十天练习一次放铳,射击七十步外的木牌。都是一人高的木牌。五发能中四发者为优,如今有八成的人成绩是优的。”

    皇太极问道:“队列练的怎么样了?”

    豪格说道:“队列每两天练一次,练到士兵们烂熟于心为止。我们摆出和李植一样的三排轮射阵,前面的射完就走到后排去,后排装好子弹后就上前射击!”

    皇太极想了想,说道:“豪格,以后你把汉军旗的事情,交给孔有德。”

    豪格心里一凉,知道这是因为自己搞砸了细作的事情后,皇阿玛不再相信自己的能力了。汉军旗的火铳兵是大清的大事,这些兵马能否练好,关系到和李植的仗能不能打赢。皇太极已经不放心把事情交给豪格了。

    孔有德虽然是汉人,政治上没有那么可靠,但能力出众。如今大清内忧外患,已经不得不下一些险棋了。诸贝勒对武装汉人心存抵触,皇太极不得不启用汉将来管理火铳兵。

    把豪格手上的汉军旗卸掉,意味着皇太极已经不指望豪格立功建立个人威望了。豪格没有个人威望,皇太极就必须步步不错步步赢,为大清争来更大的利益,建下更大的威望,才能把皇位顺利传到儿子手上。

    豪格低头说道:“孩儿知道了,我便把事情交给孔有德。”

    皇太极想了想,说道:“你下去吧。”

    豪格给父皇磕了一个头,走了下去。

    皇太极叹了一口气,朝身边的宦官说道:“传十四弟多尔衮来议事!”

    ####

    天津总兵府二堂里,李植看着风尘仆仆从京城赶回来的李兴和韩金信,笑道:“李兴,韩金信,你们二人辛苦了。”

    李兴笑道:“大哥,我不辛苦,韩大使辛苦。这次全亏韩大使抓到了印传单的奸细,我们才逢凶化吉,让朝堂上的局势顿时逆转。如今那些文官再也不敢攻击大哥,我们的形势算是安定下来了。”

    李植点头说道:“韩大使,你做得好。这次你立下大功,以后叙功时候,我一定为你求个高官下来。”

    韩金信笑道:“我如今已经是伯爷的幕府密卫大使,这便是高官了。至于朝廷给的官衔,没有也罢。那朝堂上斗得刀光剑影,有个朝廷的官衔有什么用?”

    “今天还是风光无限的锦衣卫百户,明天就变成人人喊打的阉党余孽,全靠典当以前的家什过日子,连相依为命的媳妇都冻死。。。”

    说到以前的惨境,韩金信突然流出眼泪出来。

    他噗通一声跪在了地上,擦了擦眼泪大声说道:“多亏伯爷提携,韩金信才重新做了人!如今韩金信只要伯爷的信任,不在乎朝廷的官衔!”

    李植看到韩金信的样子,赶紧把他扶了起来,说道:“韩大使妻子已经病死好几年了,韩大使可有续弦的意思?我为韩大使做媒,介绍个貌美淑德的女子?”

    韩金信又擦了擦眼泪,说道:“我和亡妻相依为命十几年,相濡以沫情义至深。。。如今亡妻已去,我的心也死了。我是没有心思再娶新人了。多谢伯爷的照顾,韩某心领了伯爷的恩德。”

    李植愣了愣,劝道:“韩大使何出此言,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我们要往前看。韩大使若是没有一子继承门户,如何对得起家族父母?”

    韩金信摇了摇头,说道:“我有两个弟弟,自从我被打为阉党后就再没有和我往来。为家族续香火的事情,就交给他俩吧。”

    李植和李兴对视了一眼,有些唏嘘。

    李植点了点头,说道:“那我奖韩大使五百两银子,为韩大使的亡妻修缮陵墓。规制。。。”李植想了想,说道:“规制便按正二品诰命淑人的规制修缮。”

    听到李植的话,韩金信脸上一红,十分地高兴。

    虽然韩金信自己不在乎朝廷的官衔,却希望自己亡妻的坟墓修得风光。韩金信如今只是正四品的武官,他的亡妻也未曾受封诰命夫人,按照礼制是无法厚葬的。但是李植在天津说一不二,李植让韩金信的亡妻陵墓破格修缮,哪个敢说一句?

    韩金信又跪在了地上,匍匐说道:“韩金信谢过伯爷。韩金信此生愿为伯爷鞍前马后,粉身碎骨!”(未完待续。。)

第四百零二章 公德

    清晨的总兵府里,李植伸了伸懒腰,正要爬起来,却听到崔合说道:“夫君,我又怀上了!”

    李植愣了愣,喜上眉梢,捏着崔合的脸蛋说道:“我们家崔合真厉害,生崽像下蛋一样,啵矶一下下一个,啵矶一下又下一个。”

    崔合把两手的食指并拢,有些踌躇说道:“不快啊,六年才生了两个。等这个生完,七年才生三个。”

    李植笑道:“七年生三个还不厉害?”

    崔合歪着脑袋说道:“有的人七年能生五个呢!”说着说着,崔合把嘴巴瘪了起来,说道:“都是你老是出去打仗,否则我们家肯定也有五个崽了。因为你老在外面跑,我们家少了两个崽!”

    崔合说着说着,竟要哭了起来。李植赶紧上去安抚,捏着崔合的脸说道:“崔合不哭,崔合七年生三个已经很厉害了。等崔合再生七年,再生三个,我们就有六个崽了,一大家子人热热闹闹。”

    崔合眨巴眨巴眼睛,吸了吸鼻子,忘记要哭的事情了。见李植这么疼她,她开心地把脸埋到李植怀里。

    突然,崔合爬起来说道:“下次你打仗,我跟你一起去吧?”

    李植笑道:“打仗不能带女人的。”

    崔合瘪嘴说道:“不能带的?”

    李植点头道:“不能带!”

    崔合无奈地低下头去,依旧依偎在李植的怀里。

    ####

    八月二十四日,李植来到范家庄新建的学堂中,给在这里读书的“中学生”们上课。

    崇祯九年起,李植就在范家庄修建学校,进行普及性的义务教育。李植让适龄的儿童白天上课,虎贲师的老兵晚上上课,不收学费。

    对于白天上课的儿童,李植还提供一顿免费午餐。范家庄的百姓们,都把孩子送到学校来识字。至于老兵们,这个时代读书人有着特殊的社会地位,老兵们训练任务较轻,一个个也都乐于晚上到学堂识字。

    如今五年过去,学校的规模不断扩大。范家庄的老兵和适龄孩子们,已经接受了三年的识字和算术训练,算是识文断字,能够应付日常的阅读和计算了。

    范家庄因此成为大明识字率最高的城市。在别的地方,读书人地位甚高,但穷人却没钱付束,上不起学。范家庄因为全民读书,也成为天津附近的百姓津津乐道的一个话题。附近的百姓们都说只要跟随兴国伯,就能让子子孙孙都变成读书人了。

    如今这些儿童和老兵,已经算是“小学”毕业,成为了范家庄的中坚力量。无论是官厅发布什么通知,还是军队里下达什么文件,都需要这些识字的人把文字诵读出来,给其他文盲念,才能把李植的精神传达到基层。

    不过李植对于学校,还有更进一步的打算。李植要在“小学”上加开一所“中学”,为自己的事业培养行政人才。

    随着李植事业的扩大,需要的行政人才越来越多。一些简单的工作,比如收税会计,只需要简单的算术知识,对着赋税黄册和鱼鳞图册计算一下就能做好,这样的工作可以从范家庄的小学毕业生中招募。但是一些复杂的工作,比如文书处理,仅仅识字的小学生们却无法完成。

    那些大段大段的文言文,小学生们是看不懂的。

    更关键的是,小学生只学了识字和算术,并没有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无法满足李植对人才的需求。在李植的心目中,自己属下的行政队伍,应该是一支既有文化,又有品德的队伍。自己的行政人员,要在种种诱惑前守住底线,为百姓做好事情。

    如果手下的人员没有品德,一开始还好,时日久了就会出现各种徇私舞弊弄虚作假。这样的情况一旦出现,就会扭曲李植的事业,让李植的种种规划化为虚有。没有品德教育光靠监督,是十分吃力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