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明贼-第49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一想到这些看起来义正词严的老家伙们,为了门户之见,为了个人恩怨,竟置朝廷危亡于不顾,软下的心又陡得铁硬了!

第九百三十六章 交易

    君臣议事不欢而散,自天子病危,太子监国以后,刻意营造出来的和谐融洽气氛消失的一干二净。回想起暖阁中周皇后的眼神,李信已经离开东华门许久,仍旧感到不寒而栗,这个一向以温婉祥和示人的女人终于要露出他的牙齿了吗?

    当日晚间,由天津卫登陆的三卫军前锋骑兵抵达北京近郊,在与鞑子的交火中击毙人马千人,但是,鞑子兵力不减反增,竟在一夜间又多了数万之众。

    三卫军前锋并没有进城,而是迂回到了北京城西南方安营扎寨,显然是要截断鞑子向南的兵锋。由于北京城下鞑兵激增,李信判断清军已经将主要矛头指向了大明京师,于是往居庸关驰援的计划便被搁置。

    很快,李信便见到了来自三卫军前锋军中的指挥使。这位指挥使曾是在大同府时的老卒,他对此人还颇有印象,当年的十六七岁娃娃,现在已经长成了魁梧壮汉。

    “新军第十一师指挥使顾全有参见镇虏侯!”

    三卫军自去年一共组建了十二个师,由于线膛燧发枪的使用,单兵武器的射击精度与射击范围都有了天翻地覆的改进,散兵战术开始在军中实行普及,相应的李信于编制组成也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改革,使用了更适宜散兵战术的师旅团编制。

    十二个新军师,每师八千人,共计九万六千人。同时战列步兵仍旧并存,经过裁汰存精之后,仍旧保留了约有十万人的规模。经过裁汰的大部分步兵则被编入地方保安军,担负地方的警戒与守备。而新旧两支军队则成为真正的野战部队。

    顾全有亲率先锋骑兵先步兵主力一步抵达北京城下。

    李信对指挥使顾全有勉励一番,问起驰援大军进展如何。

    顾全有以新式军礼回应,然后从随身携带的军用挎包中取出了蜡封书信。

    “这是米监军的亲笔信。”

    李信拍开了蜡封,从信封中抽出了三张写满密密麻麻蝇头小楷的信笺。米琰现在负责统管在朝鲜的一应军政事务,他在信中详详细细的汇报了自履新以后的各项事务,同时并请示,朝廷已经派了使者督促驻扎朝鲜的新军从后方进攻满清,是否按照朝廷的督促禁军。

    两面夹击满清,原本就是李信出兵朝鲜之初的根本打算。朝鲜对中国来说太重要了,向西可出兵东北,威胁满清腹地。向东可越过大海遏制倭国。只没想到,当初的布局这么快就已经到了开花结果的程度。

    次日天明,新军第十一师,以及四个战列步兵团将近两万人陆续抵达北京,李信手中有了足够兵力开始筹谋反击。三卫军的兵力就人数而言,与北京城外对峙的清军不相上下,已经完全拥有歼灭清军的能力。

    李信开始筹划一次规模宏大的围歼战。

    这次鞑子入寇,三卫军朝鲜驻军派出了约三万余人,陆续还有从南京出发的三万余人。北上人数已经占到三卫军新军旧军总和的三分之一。

    帅堂之内,巨幅的大明九边地图立在墙面上,京师东北的顺义、怀柔、密云都在清兵的掌握之中。山海关的关宁军自驰援先锋被全歼之后,便再没有派一兵一卒。可以说,北直隶的京师以北整个长城防线都已经形同虚设。建奴清兵可以由任意处破关而入。

    若居庸关再破,鞑子便可蝗虫一般继续往大同府流窜劫掠。给北地边镇再次带来一场战火浩劫,经数年之功得到些许恢复的成果将毁于一旦。

    三卫军的战斗力虽强,于固有目标的攻防战可谓是战无不胜,但若于野战中打算追击并歼灭,机动性极强的八旗兵,却有着不小的难度。

    建奴南侵,主要目的在劫掠财货人口,欲将大批的人口和财货转运出去,长城一带合适的关口,绝不超过五个。一旦将这些关口掌握在手中,整个长城将像一只面口袋,把十数万建奴大军困在了长城以南。然后,三卫军便可集中全力对各部清军各个击破,清剿干净。

    偏偏事与愿违,李信的计划刚在脑中成型,一个坏消息便被很快送回了京师。

    “居庸关失守,沈王大军兵败!”

    这则消息对三卫军绝大多数将佐而言,一则以喜一则以忧。喜的是,没等他们使出借刀杀人之计,鞑子就先出手了,忧的是居庸关一破,镇虏侯希冀与长城防线,堵住鞑子北归之路的计划便要搁浅。

    几位师、团指挥使忿忿然捏着拳头,“沈王好生无能,就这点实力,还打算出兵夺位,真是笑话!”

    一帮人心中不管如何,口上却都没放过这位野心勃勃的藩王。

    在一众三卫军将佐看来,击溃这几万清兵并不是难事,难就难在将其击溃之后,如何给与合围全歼。毕竟三卫军一向奉行精兵政策,人马贵精不贵多,这样诚然会缩减军费开支,增加单兵作战能力,但在打围歼战时,便会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所以,李信暂时并不像给与清兵反击,而是特意营造了一种明军实力不足的假想。几支后续赶来的新旧军,分别置于北京以东的通州,以及西面的西山,摆出了一副协防北京的架势。

    ……

    昌平州,清军大营,皇叔父摄政王将几个将军骂的狗血临头,区区一个居庸关仅有数千明军把守,居然一连三天都没有尺寸之进。后来他将所有的红夷大炮都调到了居庸关下,应是以重炮轰烂了关城城门,大批的清军才一拥而入占领了居庸关。

    从俘虏的口中,多尔衮得知,这支战斗力极为顽强的明军,居然是明朝一个藩王的私兵。于皇家争斗十分敏感的多尔衮立刻便意识到了这其中的不同寻常之处。

    藩王的人马战斗力如此之强,血战之下大明京师方面却没派一兵一卒过来,这究竟是为何?原因不言自明。

    于是,多尔衮当即下令清军停止追击,并在大肆劫掠一番之后,全数退出居庸关。

    清军南下的次日,沈王带着恶战余生的部众重返居庸关,不禁百味丛生,想不到鞑子的战斗力竟如此之强,强的远超想象。

    “王爷,城中发现不少粮食,粗略估计当有上万石。应是鞑子撤退之时,不急带走!”

    然而,沈王却陷入了沉思,清兵从容进退,怎么可能会留下上万石粮食资敌?其用意究竟为何?现在他身边仅有数千前锋,数万大队人马至少还要七日功夫才能赶到,鞑子将居庸关又拱手放弃,难道还有后续诡计?

    思忖良久,沈王突然貌似顿开,一直紧绷的脸上居然还露出了笑容。他挥手招来了左右的心腹幕僚,对其低语叮嘱了几句。那幕僚却面色一变,颤声用极低的声音反问道:

    “王爷可想好了?风声一旦走漏,数年之功将毁于一旦啊!”

    沈王的脸上写满了坚定和从容,绿林好汉常把一句话挂在嘴边,富贵险中求。这虽然并不是值得夸耀的手段,但也说明了一个基本道理,有些事看似注定,看似没有机会,但若兵行险招,花落谁家,孰胜孰负还未可知。

    “本王已下决断,立即去办吧!”

    仅仅隔了一个白天,大清皇叔父摄政王多尔衮便等到了他一直等的人。

    在听到家奴通禀沈王使者求见时,他的脸上再次露出了自信的笑容,他没看错沈王,此人的确是个不可多得的聪明人。

    果然,沈王的使者居然对他这个明朝敌国的大军统帅带来了问候。

    多尔衮无意折辱沈王使者,便开门见山问他何故如此。沈王使者又反问,摄政王留下粮食暗助沈王,如此手下留情,又所为何来?

    多尔衮突的哈哈大笑:“好一张伶牙俐齿,也不兜圈子了,直说吧,本王欲助沈王夺得北京紫禁城里的宝座,不知你家王爷可愿意?”

    沈王使者颔首道:“愿闻摄政王指教!却不知,摄政王打算从沈王那里得到什么?”

    多尔衮目光咄咄逼人,大手在空中一挥,一字一顿道:“本王所求不多,只要沈王夺得宝座,须将山西北直隶割让与我大清!”

    闻听此言,沈王使者即便早就做好了心理准备,还是忍不住心神俱颤,他已经有些后悔接下了这个差事。此事无论成与不成,将来一旦大白于天下,他本人只怕会在青史之中抹上恶臭的一笔。

    但食君之禄忠君之事,既然沈王救了他的一家老小,他便只能豁出来身败名裂,也要为沈王搏上一搏。

    “兹事体大!外臣不过区区幕僚,不能当即答复摄政王。”

    多尔衮呵呵笑道,“回去问问沈王,让他早下决断,战场形势瞬息万变,说不定再过几日本王亲取了北京城,也就用不到他与本王交易了!”

    当沈王得知多尔衮竟狮子大开口,欲谋夺北直隶与山西时,不禁破口大骂此人虎狼野心,趁人之危。但骂了一阵之后,终究还是思考起如何答复多尔衮……

第九百三十七章 挑战

    周皇后突然下了决定,要在京营之外另组建一支仿照三卫军练兵之法的新军。范复粹身为内阁大学士,对此持极力反对态度,一日间三次将周皇后气的拂袖而去。

    紧接着文渊阁大学士魏藻徳上书弹劾范复粹,干预圣听,图谋不轨。由此,自太子以储君身份监国以来,内阁中的一派和谐气氛就此打破。

    但以群臣揣测,魏藻徳毕竟年资甚浅,如此突兀跳出来,也太显得急不可耐。为了朝局安稳,平衡人心,这份弹章也按照惯例会被六中。但出乎人意料的是,仅仅次日早监国太子竟诏准弹章,令范复粹回家闭门思过。

    旨意一处,满朝文武尽皆哗然。

    然而,这仅仅是震动朝野的开端。

    文渊阁大学士魏藻徳一击成功将范复粹拉下马,便立即将矛头指向了内阁首辅周延儒,弹劾周氏尸位素餐,无尺寸之功,庸碌无能,致使朝局败坏,建奴兵临城下无只言片语应对之法,理当追求其失政之罪责!

    一时间满朝噤声,弹劾范复粹之时,朝中还有官员明里暗里叫好,毕竟这老东西冥顽不灵,食古不化,对官员们很少假以辞色,因此恨他的人不在少数。将他搞下去,大家伙就算不会帮忙,也乐见其成。

    然而,周延儒则不同了,此人两朝重臣,两次起落,在京内外有着深厚的根基人脉,谁敢去应和魏藻徳去捋他的虎须?但是,寻常人不敢却另有人敢。

    第一个站出来附议的竟是与魏藻徳李信一同入阁的礼部尚书蒋德璟,蒋德璟已届古稀之年,居然也要搅合这一汪浑水,看来其志向也不小啊。

    周延儒一旦倒了,内阁首辅的位置就会空出来,其余的内阁大学士岂能不眼巴巴的盯着?现在的内阁在天子朱由检的刻意安排下,只有首辅一家独大。换言之,谁接替了周延儒的位置,加之没有了强势天子,手握重权将远胜于天子朱由检康健之时。

    不过,紫禁城中的反映倒不如处置范复粹时那般快了,接连两道弹章都被留中不发。就在所有人都以为周皇后和太子毕竟顾念周延儒是天子重用的老臣,手下留情之时,内阁中又有人站出来加入了弹劾周延儒的队伍中。

    这个人竟是前内阁首辅刘宇亮。此人自打在崇祯十一年被天子重处之后,便一直走下坡路,虽然仍旧跻身于内阁之中,但权力地位比之从前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此后数年间一直十分低调,从不对朝中大小事发表异见,而今竟一反常态突然跳了出来,看来也是蓄谋已久,倾力一击了。

    至此,内阁中已经有三位大学士一致弹劾首辅周延儒,朝廷上下的舆论走向立时就发生了逆转性的变化。按照以往各朝惯例,一旦内阁中有数位大学士一齐弹劾首辅,还没有哪个首辅能顶住巨大的压力而仍旧稳坐内阁的先例。

    这些人里最好的结局也是提前致仕,回乡养老。结局不好的,究其不法,以罪论刑的也大有人在。

    如果到了这般地步,朝中百官还看不明白周皇后与太子的心思,那真是白白在朝中为官多年了。

    这娘俩之所以迟迟未表态,竟然是在等着百官的一同附和,到时在顺势免去其首辅之位。看清了这一点的百官们哪里还肯犹豫,仅仅一日夜间,弹章便像雪片一般飞入紫禁城中,周延儒眼看着大势已去。

    内阁大堂中,周延儒仍旧镇定如常端坐在属于他的太师椅上,一件接着一件的处置公文,似乎百官们的弹章对他没有一丝一毫的影响。

    平素里周延儒处置公文,总有一群极富眼力的堂官们伺候左右,随时等候吩咐。然而此刻,一众堂官们却像躲瘟疫一般,躲着周延儒。

    也许是周延儒也觉得半日功夫没与同僚说过半个字,有些尴尬,便扭头对身边不过三两步远的大学士李侍问寒暄了两句。毕竟这内阁之中,李侍问一向对他马首是瞻,从不敢有半分反对。

    然则今次,面对周延儒刻意客气的寒暄,李侍问竟然装作耳聋眼花,不但未做回应,甚至将花白的脑袋扭向了别处,看都不看他一眼。

    吃了憋的周延儒脸上再也挂不住,首辅做到这个地步,若是再厚着脸皮赖在内阁中,他这一辈子的脸就都要丢光了。

    当天下午,周延儒正式上表请辞,向天子乞骸骨返乡养老。

    这回,宫中没有留中不发,而是很快便驳回了周延儒的请辞,让他安心为国效力。只不过所有人都明白,这不过是周皇后再玩弄三请三拒方准的把戏,以示朝廷不会亏待老臣。

    果不其然,周延儒三次请辞之后,周皇后和太子才勉为其难的诏准了他的请辞,并重重褒奖一番,令其择日返乡。

    之所以让周延儒择日返乡,而没有规定具体时间,那是因为此时此刻京师外的建奴大军越聚越多,竟然已经有近十万众。此时送周阁老出城,不是让他送死吗?

    谁都知道,一场轰轰烈烈的倒周大戏已经完美的落幕,接下来争夺内阁首辅之位的大戏又将上演。

    但是,这出戏还未来得及上台,一个突然跳出来的主角,竟然让满朝百官们惊得目瞪口呆。

    此前传闻惨败的沈王竟然重新夺回了居庸关,并与建奴一战得胜,再战再胜,一连打了三次胜仗。北京城外的建奴大军也开始分批撤离。

    奏捷的文书被送进紫禁城后,周皇后竟提不起半分喜悦来,这是她最不希望看到的结果。

    沈王以三战三胜为根基,势必将赢得朝野人心,而她与太子虽然占着正统明份,但面对建奴入寇时的软弱,在这种对比之下,自然高下立现。

    事已至此,若再想处置沈王,只怕天下汹汹非议都能将他们娘俩淹死。

    无助之感,再次将这个外表刚强,内心柔弱的女人笼罩起来。

    好不容易弄走了两个倚老卖老的老臣,不想来自宗室的强敌又向她发起了挑战。

第九百三十八章:计划

    周延儒致仕次日,一道圣旨自紫禁城中而出,顿时朝野上下尽皆震动。

    这道旨意的内容在大臣们看来简直匪夷所思,主要内容大致有两点,其一令李信以内阁大学士的身份兼领京畿之兵,其二须在七日内击退满清鞑子。

    朝野上下,有人看不懂那位周皇后的真正意图,有人却摇头叹息,国之将乱不久矣。据说在家“养病”的前内阁大学士范复粹在得知了这道轰动朝野的圣旨后,痛心疾首,连呼三声“饮鸩止渴”便晕厥了过去。

    自此,李信以内阁辅臣的身份统领京畿之地所有明军。

    京营有人马五万,但在满清八旗鞑兵面前不堪一击,真正可堪大用的只有从天津卫登陆赶来的一个新军师和两个旧军团总计不到两万人。

    但是,鞑子这次在北京城外聚集了几乎超过十万人,十倍于三卫军的兵力,让李信也不得不小心用兵,从来都是骄兵必败,万一不小心中了计吃了亏,他在朝廷上可就被动了。

    李信现在的处境就好像腾云驾雾,从一个地方领兵之将陡然成为内阁大学士,在朝廷上没有任何根基,现在又掌握了京畿兵权,如果战事稳健倒还还说,一旦出现反复不利的局面,他一定会面临墙倒众人推的难堪境地。

    李信连夜召集了各军的指挥使,新军第十一师指挥使顾全有认为鞑子兵力虽众,但并不可怕。在朝鲜国时,清兵一样来势汹汹,一样被人数不占优势的新军打的屁滚尿流,就连豫亲王多铎都成了俘虏阶下囚。

    在抵达京师后,李信便已经得知了多铎被俘的消息,不过对其中的详细内情却不甚了了。顾全有几乎参加过打击侵入朝鲜清军的历次战役,因此详详细细的将之描述了一遍。

    李信禁不住叹道:“清军堕落之快令人匪夷所思!”

    想不到骁勇善战的豫亲王多铎竟然成了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