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国策-第9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关键就是,让哪支部队去执行这个任务?

当时,距离奥尔斯克最近的就是第九战斗单位的支援旅。

2月3日夜间,该旅从哈萨克斯坦的阿克托别出发,在天亮前越过边境线,并且在短暂战斗后占领了奥尔斯克。4日中午,该旅渡过乌拉尔河,控制了对岸的新特罗伊茨克。这个时候,从马格尼托格尔斯克南下的俄军乌拉尔方面军的先头部队距离奥尔斯克已不到30公里,而且俄军的侦察部队已经渡过乌拉尔河,正在探查西岸的情况。

从局势上看,如果30多万俄军南下,第九战斗单位的支援旅肯定挡不住。

不是兵力不够、也不是战斗力差,而是过于仓促,该旅不但缺乏重装备,也没有办法及时构筑好防御阵地。

问题是,俄军并没南下。

从战后收集到的信息来看,俄军在发现奥尔斯克与新特罗伊茨克被占领之后,立即就做出了北上反攻车里雅宾斯克的决定。原因很简单,俄军的电子侦察部队发现占领奥尔斯克与新特罗伊茨克的部队使用的是第九战斗单位的通信频道,而且通信系统的特征与第九战斗单位也完全一致。更重要的是,在此之前,第九战斗单位兵不刃血的占领了乌拉尔,战斗力没有下降,加上共和国陆军多次以低空突击的方式突然出现在俄军后方,所以俄军指挥官有理由相信,占领奥尔斯克与新特罗伊茨克的是第九战斗单位的主力部队,即战斗旅。毫无疑问,从第九战斗单位那边突围的难度肯定大得多。

从当时的情况来看,袁晨皓也确实应该让第九战斗单位的主力部队过去。

只不过,在第90战斗单位已经在里海西岸站稳脚跟的情况下,袁晨皓肯定希望在战线南方有更大的作为,也就不会动用第九战斗单位的主力部队。甚至可以说,如果不是必须歼灭俄军乌拉尔方面军,袁晨皓甚至不会让第九战斗单位的支援旅北上,因为这会削弱第九战斗单位的整体战斗力。

打到这个时候,也就是2月4日下午,俄军两个方面军都陷入重围。

也就在这个时候,共和国陆军面临一个非常重要的选择,那就是在战役收尾阶段,把重点放在哪个方向上,南面,还是北面?

单纯从军事战略角度出发,肯定应该选择北面。

以2月4日夜间的局势来看,占领乌法的第十战斗单位与占领奥伦堡的第七战斗单位已经形成了进攻的双箭头,即便按照最普通的战术,第十战斗单位可以与留在叶卡捷琳娜堡的第100战斗单位协同作战,攻占彼尔姆与伊热夫斯克,再一同向基洛夫进军,最终形成攻打莫斯科的右翼锋线。第七战斗单位则可以在第70战斗单位的支持下,继续向西挺进,攻打萨马拉与乌里扬诺夫斯克等地,形成攻打莫斯科的左翼锋线。到这个时候,进军莫斯科的阵势已经排开,即战线已经拉开,加上进入了俄罗斯欧洲地区的大平原,非常适合大兵团作战,只需要持续投入作战部队,就算再不济,也能稳打稳扎的向莫斯科推进,最终占领俄罗斯的首都。

问题是,战争从来就不完全由军事因素决定。

虽然从整个战局来看,即便没有盟国参战,击败俄罗斯也不是多大的问题,而且从一开始,共和国当局就做好了单独战胜俄罗斯的准备,但是在能够获得援助,特别是有盟国愿意参战,并且为击败俄罗斯效力的情况下,共和国当局就没有理由让共和国军队的士兵做出太大的牺牲。更重要的是,裴承毅早就定下了基调,即大陆战争必须为太平洋战争服务,击败美国才是头号重任。受此影响,共和国当局肯定希望盟国能够挺身而出,分担大陆战场上的作战任务。

为此,共和国当局一直在积极游说巴基斯坦与伊朗。

与巴基斯坦的谈判比较顺利,在1月底的时候,巴当局就做出保证,在完成战争动员之后,至少将派遣50万大军参与大陆战场上的作战行动,并且愿意在中东方向上投入同等数量的作战部队。当然,巴方也提出了一些要求,比如单独组建“巴基斯坦军团”,而不是与共和国军队编在一起,还希望共和国当局能够提供一些比较先进的武器装备,特别是地面主战武器。总而言之,巴基斯坦愿意出兵,只是受国力军力限制,在没有得到帮助与支持的情况下,巴军的战斗力不会好到哪里去。

相对而言,让伊朗出兵显得更加重要。

事实上,在共和国同意不插手外高加索事务,并且保证伊朗在里海与小亚细亚地区的利益之后,伊朗也乐意出兵参战。问题是,伊朗仍然不是集约集团成员国,因此在出兵参战的问题上有足够的转圈余地(巴基斯坦爽快答应出兵,与其集约集团成员国的身份有很大的关系),伊朗当局也提出了一些比较苛刻的要求,其中就包括,共和国军队进入内高加索地区,并且击败了俄军在该地区的主力,确保伊朗本土不会受到严重威胁之后,伊朗才会向俄罗斯宣战,并且出兵参战。

客观的讲,这个要求并不过分。

正是如此,在确定战役收尾阶段的进军方向时,裴承毅亲自向袁晨皓施压,要他把重点放在南面,即协助第九战斗单位与第90战斗单位进军内高加索地区,争取将战线推进到伏尔加河流域,占领伏尔加斯基、威胁对岸的伏尔加格勒(即闻名天下的斯大林格勒),为接下来向黑海与乌克兰进军打下基础。

可以说,裴承毅的这一决策,受到了很多人的质疑。

回顾历史,很容易将裴承毅的战略决策与100多年前,德军的进攻选择联系起来。虽然与100多年前的德军相比,共和国军队是由东向西进攻,方向都不一样,但是共和国军队同样重南轻北,即在攻打莫斯科之前,扫荡俄罗斯的南部地区,占领内高加索、甚至向乌克兰进军。要知道,100多年前,德军被挡在了距离莫斯科30多公里的地方,就是因为将主力部队放到了南面,用在了攻打斯大林格勒的战斗中,结果也因为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的惨败而使局势倒转。

质疑者都要问一个问题,即有必要占领俄罗斯南部地区吗?

毫无疑问,这个问题很好回答,那就是有必要,而且非常有必要。

不管怎么说,俄罗斯是北半球的高纬度国家,大部分国土都在寒冷的北寒带,缺乏温暖的土壤。不管是沙俄帝国有野心的皇帝、还是红色苏联的独裁者、以及新生俄罗斯的铁腕统帅,都会做一件事情,那就是向南拓展,获得更加温暖的土壤。为此,还是农奴社会的沙俄帝国为了获得黑海的出海口就与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打了几十年,甚至不惜与英国敌对。同样的,在20世纪70年代末,鼎盛时期的红色苏联悍然出兵阿富汗,希望从这里迈向温暖的印度洋。到了21世纪初,当外高加索的几个前苏联的加盟共和国蠢蠢欲动的时候,国力已经大不如前的俄罗斯不顾得罪美国,悍然出兵格鲁吉亚,并且从事实上让格鲁吉亚分裂成3个国家。

可以说,俄罗斯坚决阻止乌克兰投靠美国与欧盟,就是因为乌克兰在其南面。

由此可见,内高加索地区实际上是俄罗斯的命根子。虽然该地区的面积仅占俄罗斯国土总面积的5%,但是粮食产量却占了40%以上,而且还是俄罗斯最重要的产油区,以及除莫斯科地区之外最大的工业区。

从削弱俄罗斯的战争潜力,降低进军莫斯科的难度出发,也有必要扫荡内高加索地区。

当然,还得进军乌克兰。

受此影响,从2月5日开始,第70战斗单位抵挡俄军乌拉尔方面军一波又一波的疯狂进攻、第八战斗单位与第80战斗单位在库尔干秋明防线上左支右挡,与第六战斗单位、第60战斗单位一同围歼俄军西伯利亚方面军的时候,袁晨皓对第十战斗单位、第100战斗单位、第七战斗单位、第九战斗单位、以及第90战斗单位的部署做了调整,即开始为战役收尾做准备。

必须承认,“图兰风暴”刮得很快。

到共和国陆军开始为结束战役做准备的时候,俄军还没有回过神来。

正是如此,接下来的战斗没有任何悬念。

2月11日,俄军西伯利亚方面军在耗尽最后一点力气之后,剩余的大约23万军人在高尔察克上将的率领下,向驻守秋明的第八战斗单位的黎玉杰少将缴械投降,并且就此宣告突围作战彻底失败。

在这边的战斗中,俄军以超过20万官兵伤亡的代价,换来的只是共和国陆军4个战斗单位1764名官兵阵亡、2781名官兵受伤的微弱战果,如果算上双方的兵器损失,俄军的失败就更加彻底了。

当然,这个方向上的战斗本身就不是重点。

2月13日,第九战斗单位的先头部队到达伏尔加斯基。虽然没有能够赶在俄军炸断伏尔加河上的所有桥梁之前攻入对岸的伏尔加格勒,但是第九战斗单位的突然进攻,彻底打乱了俄军的战役部署,更让还在苦苦支撑的乌拉尔方面军彻底绝望。要知道,在伏尔加格勒受到威胁的情况下,俄罗斯当局肯定会毫不犹豫的终止救援乌拉尔方面军的行动,把重点转向这座曾经创造了辉煌历史的城市。

受此影响,次日清晨,俄军乌拉尔方面军就在马格尼托格尔斯克北面、第70战斗单位的防线上,向共和国陆军投降了。根据共和国陆军的战役记录,到清点工作结束的时候,总共收容了187642名俄军官兵,其中包括11万多伤员,另外还掩埋了近20万具俄军官兵的遗体,其中只有不到一半的身份得到确认。也就是说,在马格尼托格尔斯克的战斗中,伤亡与被俘的俄军官兵接近40万人。

取得如此重大胜利的第70战斗单位,仅仅只有2163名官兵阵亡,3647名官兵负伤。

2月17日,从马哈奇卡拉北上的第90战斗单位到达阿斯特拉罕,打响了“图兰风暴”的最后一场战斗。

不得不承认,某些时候,绝望反而能够鼓舞士气。

在俄军全线崩溃,连伏尔加格勒都受到威胁的情况下,孤悬敌后的阿斯特拉罕的俄军并没投降,而是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抵抗。虽然阿斯特拉罕的守军只坚持了3天,但是在这短短3天内,5万多名俄军将士用不屈的战斗证明了俄罗斯是一个有血性的民族,是一个不会向敌人低头的民族。

这场战斗,也是俄军伤亡比最大的一场战斗。

到最后一支俄军被歼灭的时候,只有不到2万名俄军官兵被俘,而且其中八成都是在重伤失去战斗力的情况下做的俘虏。根据第90战斗单位的作战记录,战斗中,很少有俄军主动缴械投降,更没有俄军部队在还能作战的情况下成建制的投降。如果不是俄军兵力过于微弱,恐怕阿斯特拉罕将变被炮火彻底摧毁。

为了占领这座城市,第90战斗单位也付出了6000多名官兵伤亡的惨重代价。

到2月底,随着俄军主动退却,第七战斗单位与第十战斗单位先后兵不刃血的占领了萨马拉与伊热夫斯克,“图兰风暴”作战行动正式结束。

到这个时候,大陆战场上的态势已经非常明显了。

从共和国这边看,顶到伏尔加格勒的第九战斗单位处于突前位置,而且成为了战线上的突出部,其左后方是守在阿斯特拉罕的第90战斗单位,右后方则是到达萨马拉的第七战斗单位,原本应该突前的第十战斗单位因为没有向基洛夫进军,所以反而处在战线后方,而且远离战场的中心区域。战线后方,第六战斗单位与第60战斗单位将按计划向东进军,扫荡阿尔泰山脉以北新西伯利亚、巴尔瑙尔、克麦罗沃、托木斯克等地,解除共和国西北地区受到的威胁,然后继续向东进军,扫荡贝加尔湖以西地区,最终在贝加尔湖东面与从远东地区过来的部队会师。第八战斗单位与第80战斗单位将在秋明与库尔干休整,然后赶往奥伦堡,充当下一轮进攻行动的预备队。总的来说,共和国陆军不但完成了“图兰风暴”行动的既定目的,还超额完成了任务。更重要的是,在战役结束之前,已经为下一轮进攻行动打下了基础。不出所料的话,在下一轮进攻行动中,重点仍然会放在俄罗斯南面,以扫荡内高加索地区,进军乌克兰为主要目的,而不是急着向莫斯科挺进。从时间上推算,要到第三轮进攻,也就是2058年6月份,随着天气转暖,共和国陆军才会把重点转到北面,集中兵力向莫斯科挺进,争取在年底之前打到莫斯科。

换个角度看,俄罗斯当局的日子就没有这么轻松了。

虽然伏尔加格勒还没有失守,但是共和国陆军的精锐部队就在河对岸,随时有可能打过来。更重要的是,共和国陆军是一支依靠空运发起进攻的地面部队,即便俄军炸掉了伏尔加河上的所有大桥,也很难将共和国陆军挡在河对岸。

2月份的最后一天,俄罗斯总统契力亚科夫就发布了“全民动员令”。

在这份标志着俄罗斯进入最高战争状态的命令中,不但要求所有年龄在16岁到54岁的男性公民参与卫国战争,还要求所有18岁到50岁的女性公民为国服务。更重要的是,俄罗斯当局公开号召敌占区内的民众进行自卫抵抗。为此,俄罗斯联邦政府成立了专门的“民兵事务部”,还将成千上万的枪支送往前线,由民兵运往敌后。总而言之,俄罗斯人将以一切手段进行反侵略战争。

从3月初开始,共和国军队要面临的就不是俄罗斯正规军,而是俄罗斯的游击队。

针对这一情况,袁晨皓的第一反应就是在占领区内实施军事管制,组建具有执法权的宪兵部队,并且授予宪兵处理叛乱的一切权力。

当然,这还不是重点。

因为集约集团已经在2月下旬做出了集体参战决定,所以3月初,巴基斯坦军团的第一批作战部队,即个步兵师的约8万名官兵就借道塔吉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与哈萨克斯坦,开赴战场。按照袁晨皓的部署,巴基斯坦军团的首要任务就是顶替共和国陆军负责占领区的治安工作,并且打击日益猖獗的俄罗斯游击队。

更重要的是,到3月中旬,伊朗也以共和国盟国的身份向俄罗斯宣战。按照约定,伊朗军团的第一批部队在3月20日之前就搭乘共和国陆军提供的快艇与气垫船,到达了里海北面的阿斯特拉罕。虽然伊朗军团指挥官坚决要求执行前线作战任务,即与共和国陆军并肩作战,而不是在后面扮演警察的角色,但是袁晨皓分给这2个伊朗步兵师的第一个任务还是在后面维持治安。

当然,参战的不仅仅这2个国家。

到3月底,包括朝鲜、越南、老挝、柬埔塞、泰国、马来西亚、缅甸、孟加拉国、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锡金等国在内的10多个集约集团成员国出兵俄罗斯,并且在叶卡捷琳娜堡设立了“集约集团方面军司令部”。虽然这些国家派遣的军队都不是很多,出兵最多的朝鲜也只有1个师、最少的锡金则只派了1个连过来,而且这支“杂牌军”的战斗力也不会高到哪里去,但是对于维持占领区的治安工作,以及对付更加“杂牌”的俄罗斯游击队肯定是绰绰有余。

问题是,这种以占领为主的方式,肯定无法长久。

客观的讲,如果不是能够降低兵力投入,共和国当局并不希望让这么多国家向俄罗斯派遣地面部队。暂且不说集约集团成员国的军队都得靠共和国提供物资,如何管理10多个国家的军队就是个天大的问题。

受此影响,早在3月初,共和国当局就在考虑组建“白俄军”。

当然,这是个比喻性的称呼,其正式名称为“俄罗斯民主自由联盟军”。因为军旗(也是后来的俄罗斯民主联邦共和国的国旗)的主色调为白色,所以被称为白俄军,也有人简称为白军。

说得简单一点,共和国肯定会在俄罗斯扶持伪政权,并且组建伪军。

从现实出发,这也是解决占领问题的主要手段。原因很简单,俄罗斯是一个标准的多民族国家,而且俄罗斯族所占比例在70%左右,其余近30%为少数民族,而且少数民族基本上都集中在亚洲地区。更重要的是,俄罗斯的人口主要集中在欧州地区,也就是说,在俄罗斯的亚洲地区,不但人烟稀少,而且少数民族占的比例超过了50%,因此俄罗斯族反而成了“少数民族”。虽然从20世纪90年代初独立建国以来,俄罗斯当局一直推行民族融合政策,即给予所有少数民族平等的权利,但是3次车臣战争,以及俄罗斯在解决北奥赛梯问题时的很多政策都足以证明,俄罗斯仍然是俄罗斯人的俄罗斯,而不是其他少数民族的俄罗斯,而且民族融合政策的根本目的是缓解国内民族矛盾,而不是让少数民族获得梦寐以求的自治权。举个很简单的例子,从21世纪初开始,俄罗斯就面临人口老龄化的威胁,而且受民族习俗、比如男性酗酒成性等影响,俄罗斯人的平均寿命一直不长,所以俄罗斯当局出台了很多鼓励生育的政策,而这些政策明显偏向俄罗斯族,其他民族受到的照顾非常有限,甚至遭到歧视。比如信奉伊斯兰教的几个少数民族就不存在酗酒问题,平均寿命也明显高于俄罗斯族,人口增长率也就超过了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