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红楼之黛玉新传-第5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何况这所宅子不管对外还是在官府里那边宣称的主人都是王通,送的东西时只是说给府上的姑娘赏玩,可是拜帖却是给主人看的,这边就算是想生气也无从生起。胆子够大,虽然可以认为是砌辞狡辩,但是对方既然没有指名道姓,林黛玉一个未出阁的姑娘,总不好把一盆“污水”往自己身上泼吧。虽然大家都心知肚明是怎么回事,可是谁也不会闲着没事去捅破这层窗户纸,真是够狡猾的,游走于礼教的边缘。
  林黛玉将手中把玩的面人丢进匣子,凝视拜帖上“端木瑾”三个字良久,东西可以扔到不要,可是这个帖子却不能乱让,心思真是缜密,连这个都想到了。把散落在桌面的东西全都放进匣子,盖好,收藏妥当,转身对上王嬷嬷的探询的目光说:“没事,妈妈,回头再送来东西你就叫门房直接收下,紧着送过来。”
  既然打听到了自己的底细,找上门来,那么就看看他还有什么手段。朗朗乾坤,光天化日之下总不会做出什么强抢民女的事情来,何况他就算想要行凶,在这个住宅区也殊为不易。
  “姑娘,这送礼的人是男是女?是做什么的?我曾经问过那送礼的小童,可是他怎么也不肯透露,只说姑娘是知道的。姑娘是从哪里人是这样的人物,我怎么不知道?这人不肯吐露姓名,行事神神秘秘,鬼鬼祟祟的,不像是什么正经来路,姑娘还是少和他们来往为妙。”王嬷嬷皱着眉头,关切的说。虽然推测着送礼的是个男子,毕竟没有证实,所以王嬷嬷向林黛玉探询。
  “我也不清楚他们是什么人……”看着王嬷嬷因为自己的回答诡异的睁大了眼睛,林黛玉赶紧说:“不过妈妈尽可以放心,我虽不知道他们具体是做什么的,但是也曾经有过一面之缘,勉强说起来也算是认识。应该没有什么恶意的,否则怎么会送礼过来。”
  对于王嬷嬷是男是女的问话避而不答,若是肯定的说出送礼的人是男子,王嬷嬷必然放心不下,林黛玉不想她跟着操心,自认为自己能把事情处理好。
  “只是一面之缘?”听林黛玉这么一说,王嬷嬷忽略了林黛玉对于送礼之人性别的回避,眉头紧锁,“不过见了一面就日日送礼过来,这人行事透着诡异,怎么能让人放心的下?老爷夫人过世,姑娘也没有个兄弟姊妹可以依靠,所以行事还是要小心为上,要是有个行差踏错,将来我可是没脸去见老爷和夫人了。”
  看着王嬷嬷谨慎小心的样子,防止她继续碎碎念下去,林黛玉忙不迭的保证:“妈妈,我绝对不会做出有辱家声的事情,所以等妈妈老去的那一天,见到爹爹和娘亲只有感谢你的份,好大的脸面呢。”
  王嬷嬷看着林黛玉一副根本没有把她的话放在心上的样子,张口欲言,又被林黛玉堵了回去:“妈妈,可是有件正事要和你商量。”
  一下子岔开了话题,看见林黛玉郑重的神态,王嬷嬷的注意力被吸引过去,“姑娘想要和我商量什么?”
  “老太太给我的那块田妈妈也看到了,我寻思着这田地每年的出息都不动,存起来。在左近也好,或者别处有其他适合的田产再买上几亩,以备日后之用,不知道妈妈觉得意下如何?”林黛玉将自己考虑良久的意见说出来,征询王嬷嬷的意见。
  本来这田产是贾母给她的,做她日常供养花费。知道贾府将来的林黛玉也清楚她一个弱女子无法挽救贾府崩塌的命运。可是真要被抄家之后,死的人倒是享福了,剩下的那一帮根本没有什么谋生能力,看着那一伙人衣食无着,她也不忍心,而且这伙人也一定会找上自己寻求帮助。
  自己手中虽然有钱,可是也不能那么花。再者谁知道他们贪婪的本性改没改?要是像蚂蝗一样死死的叮上自己,吸血食髓,拖着那么大的一个包袱,甩都甩不掉,岂不糟糕之极,自己虽然想着救人可没想着把自己也搭进去。
  袭来想去,林黛玉决定把贾母送给自己的那份田产拿出来,所有的出息都不动,若是能够用这钱再置办出产业更好。将来贾府倒了,就把这个给他们,反正都是贾府的东西,就还给他们,自己没有花费贾家的一分一毫,也不欠他们贾家什么。靠着这个能不能养活他们,怎么处理都是他们的事情,自己一概不管不问,也不再插手。
  王嬷嬷不清楚林黛玉的打算,以为林黛玉还想着置办田产,想想笑道:“姑娘这个主意不错,不过也不必非要用田庄的收入,要是平时看见好的田产尽管置办下来就是,通儿的商铺账上有钱,想买随时都可以。姑娘要是有意,回头我就让通儿去找个好点的经济帮着操持起来。”
  在王嬷嬷看来,林黛玉身为一个大家闺秀无法抛头露面,坐地收租是非常不错的收入来源,她这么想是个聪明的选择,很是赞成。既然决定的,这事情宜早不宜晚,如今已近秋,买到了合适的田地,收拾一下,赶上来年下种,就能有一年的收成。所以兴冲冲的想着马上就办起来。
  “妈妈,用不着这么急。”林黛玉赶紧叫住了王嬷嬷,没有把真实的想法告诉她,另想出一篇话进行劝阻:“铺子上的钱还是不要动的好,免得将来商铺有什么呢事情周转不开,所以还是用田庄的收入来置办好了,而且我的钱也尽够用,又何必买那么多,财不露白,若是因此引来他人的觊觎岂不是得不偿失。”
  王嬷嬷想了想,说:“你说的也有道理,如今又天灾不断,不是暴雨就是冰雹的,就是上等的田地也没有多少出息,没的把钱放在里面没多少收入不说还引来狼,还是谨慎着来好。”
  说服了王嬷嬷,林黛玉和她跟着商量了相关细节,家中其它一些事情也跟着拿定了主意。

  秋爽斋结海棠社

  摆弄的手中的音乐盒,比起另一个世界看到的那些精美的,眼前的这个实在是太简陋了,根本不值得一看,可是林黛玉知道,这个东西在这个世界的价值。翻开拜帖,看见上面元徐再思的《折桂令》,忍不住念出声来“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呆呆的望着窗外,真像王嬷嬷说的每天风雨不改的送礼过来,伴随着礼物送过来的自然还有炙热的情诗,纵使自己这边没有任何回应,他那厢也是日日不落,而且每日的礼物从来都不重复。
  有的时候林黛玉都想,恐怕没等历朝历代的情诗写完,他那边送的礼物就该重样了,毕竟哪来那么多新奇别致的小东西,却没想到自己还是小看了他,坚持了这么长时间依旧花样依旧层出不穷,没有重复,不知道明天是会送什么过来,还真是期待呢。
  林黛玉没有意识到她已经不知不觉的习惯每天收到不同的小礼物了,并对此产生了期待。其实习惯是个非常可怕的东西,会让人渐渐上瘾,难以戒除。
  将音乐盒和拜帖妥善的收好,林黛玉坐到了绣架旁埋首飞针走线。旧日在贾府节日里看见贾母将珍藏的“慧纹”拿出来赏玩,恍然想起自家中也有那么一两件,收了起来,赶紧找出摆上。因世人对这“慧纹”格外的推崇,为此专门将“慧绣”中的“绣”字隐去,因为这“绣”字不能尽其妙,用一“绣”字,似乎唐突了,特特改为“慧纹”。
  将家中藏着的“慧纹”摆了出来,林黛玉细细看过,果然没有平日里看到的那些绣品之匠气,别具一格。一时起了好强之念,自认绣工不差,琴棋书画虽然称不上精通,可也算得上是熟识,左右也无事,决定照着“慧纹”仿绣一幅来比比孰优孰劣。
  一个花瓣还没有绣完,雪雁手里拿着一副花笺从外面进来,“姑娘,贾府派人来接姑娘过府小住,还带来三姑娘的一张帖子。”
  林黛玉放下手中的针线,起身接了过来,拿在手中匆匆一览,笑道:“起诗社?没想到三妹妹倒是个雅人。”记忆中原来的大观园的少女们是曾经成立了个诗社,但是不记得发起人和时间了,如今得到了解答。
  收拾好换洗的衣物带着紫鹃和锦绣来到贾府,见过贾母,在潇湘馆安置好,林黛玉就出门直奔秋爽斋。看见只有迎春和惜春在,微微一怔:“三妹妹不是要起诗社,怎么就来二姐姐和四妹妹,其他的人还没有到吗?”
  看见林黛玉走进来,迎春和惜春都拍手笑道:“真是岂有此理,这路远的倒比这近的来的还快,等一会宝姐姐和宝玉(二哥哥)来了,一定要罚他们。”
  侍书端茶过来,探春亲自为林黛玉捧茶,笑道:“倒不怪他们,是我的不是,我是按照路的远近发帖子的,只怕林姐姐收到帖子的时候,他们的我还没发呢。”
  说话间李纨和薛宝钗联袂而来,跟着贾宝玉也到了,一干人七嘴八舌,觉得呼名唤姓未免不雅,纷纷起了别号用于彼此称呼。李纨自荐掌坛,定了“稻香老农”,因嫌弃“居士”,“主人”不怎么合适,而且又瘰赘,所以探春本来的“秋爽居士”改为“蕉下客”,薛宝钗被封为“蘅芜君”,众人以“无事忙”“绛花洞主”“富贵闲人”之类的称呼调侃了贾宝玉一番,最终也定下了“怡红公子”的别号。
  到了林黛玉这里卡住了, 本来依照探春的意思,当年舜帝的妃子娥皇女英因为舜帝亡故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林黛玉虽然不常住贾府,可是潇湘馆还是她的,贾母更是发话下来,馆中伺候的仆妇依旧留在原处伺候,每日打扫,保持整洁以预备林黛玉过府的的时候居住。
  此林黛玉虽非彼林黛玉那么爱哭,整日泪眼不干的,可是相对其他姊妹还是多愁善感,爱哭了一些。因此洒泪于竹,将来潇湘馆的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因此赠号林黛玉“潇湘妃子”。
  虽然大家听探春的话都拍手叫妙。林黛玉还是出言反驳:“三妹妹起的虽然好,可是这‘妃子’之类的名称终究是皇家才能用的,多用于已婚的女子身上。我一个平民百姓,用这个虽然只是玩笑,要是不小心传出去被人认真论起来,说成僭越终究不好,况且我尚未出阁,也不好当这个称呼。”
  其实林黛玉不喜欢这个称呼倒不是她面上说的这个理由,主要是因为她厌恶娥皇女英的故事,姊妹同嫁一夫,舜帝巡视南方,壮年病亡于苍桐,她们一路哭哭啼啼寻去,泪染青竹,竹上生斑,后自沉于湘江表示贞烈。先不说林黛玉关于婚姻有着一生一代一双人的想法。
  单这殉情以示贞烈她就不喜欢,爱人死亡,未亡人自然悲痛,有跟着去的心无可厚非,不过想归想,怎能付诸于行动?因为亲人故去留给活着人的悲伤既然自己已经体会到,又何必做出这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事情,将心比心,这般做法对留存于世的亲人又于心何忍!岂不知死最容易,一死百了,还博了一个“贞烈”的美名,唯有活着最为艰难。
  况且如果按照这个时代讲究口彩,往吉利和喜庆上说,这个别号就未免太不吉利了,有些忌讳。虽然林黛玉并不信这个,只是红楼里面关于人物的诗词歌赋和名号都大有深意,好的不灵,坏的灵,一语成谶,她还是谨慎一点为妙,小心无大错,她还想着“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呢。
  林黛玉一番话说了出来,众人皱了皱眉头,皆不说话,一时欢乐的气氛僵住了,薛宝钗赶紧笑道:“还是林妹妹细心,三妹妹一时没有考虑周全,既然林妹妹说不好,那么就换一个好了。”
  “林妹妹不过出去住了些日子,怎么变得这般世俗了,本来吟诗弄墨是件雅事,让妹妹这么一说,又和皇家扯在了一起,一下子俗气起来。真是的,早知道变成这样,还是不搬出去的好。”贾宝玉对于林黛玉将名号和威权赫赫的皇室联系在一起很是不满,觉得一件风雅之事被皇权这俗务而玷污,他将其归咎于林黛玉搬出贾府到外面居住的缘故。
  林黛玉垂下头,不为人察的翻了个白眼,对于贾宝玉的话聪明的不予反驳,免得话题转到让她搬回来的问题上,又打起了嘴仗。不过只有他这个被捧在整个贾府最高处,在众人的手心中长大的公子哥,才能不屑金银权势,以为躲在贾府的庇护下,就可以风花雪月,做出一副不食人间烟火的姿态。除了他这种得天独宠的温室花朵,在座的虽然无论哪一个都是锦衣玉食,身娇肉贵,可是还是无法超凡脱俗。只是不知道他这份天真和逃避的姿态还能维持多久。
  林黛玉不接话,把贾宝玉晾在了那里,有些尴尬,薛宝钗插言解围:“不过是个玩意而已,林妹妹和宝兄弟也未免太认真了些。三妹妹成立诗社本来是一件高兴的事情,你们两个如此较真起了口角的话可就扫兴了。”
  探春听见薛宝钗的话微微有些变色,尽管脸上的神情变化稍纵即逝,可是还是被在她对面的林黛玉注意到了,对于薛宝钗的两次解围林黛玉虽然感谢,但是心中还是有点不是滋味。因为自己不过就和贾宝玉分说了几句,就被她上升到“起了口角”的高度,话中还有“因为自己败坏兴致”的含义,若是没有听出来也就算了,可是听出其中的潜台词,在他人眼中好好的劝说之语自然让人觉得不舒服。
  对于探春的色变之后,林黛玉低头一细琢磨,就明白个中原因了。想来探春想着成立这个诗社已经筹谋很长时间了,很是费了一番心血,可是薛宝钗话里不过把它当做个取乐消遣的玩意,根本看不上眼,如此一来,怎么不让探春恼怒。
  只是探春乃是庶出,虽然在王夫人面前有几分脸面,可是依旧比不得薛宝钗受青睐,况且薛宝钗平素为人端庄大方,人人称赞,又是个客,总不能为了这个,别人眼中根本不值一提的小事,就和薛宝钗生气,否则被说成不懂事的就该是她了,因此分析出厉害的探春自然精明的把怒意掩藏好,面上不动声色。
  薛宝钗虽然平日里行事周全,可是终究年轻,再加上脑子里的那根弦终日绷着实在是累,今日不过是探春起兴做个诗社,邀她加入。她虽然对此不以为然,可是为了合群,以免特立独行,也就随大流了。因为没有长辈在前,不过是一干姊妹嬉戏,平日里也都笑闹不羁惯了,因此薛宝钗虽然该注意的还注意,可是也稍微松了松绷的过紧的弦,结果造成了说者无心,却没想到听者有意的局面。
  李纨看着因为林黛玉称号的事情冷了场,开口打圆场:“林妹妹说的也有道理,我们这样的人家虽然是顺口那么一说,安之不会被他人听见胡思乱想去,所以仔细一点倒也没错,宝玉你就不要在后面搅活了。”
  “也是,林妹妹要是不喜欢,那就换一个好了,宝玉的号不也是想了好几个才定下来的,三妹妹不还换了一个。”迎春跟着附和,对于林黛玉不喜欢“潇湘妃子”的称号和皇家联系在一起她倒没什么特别大的感觉,只是说到这个“妃子”都用在已婚的女子身上,迎春反倒觉得有道理,用在林黛玉这么一个闺阁女子身上不是很恰当。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林黛玉神色带着几分惆怅的将李白的《送友人》中的千古名句念了出来,眼圈有些发红,叹道:“背井离乡之游子难得还,只能梦回故乡,我就号‘浮云子’好了。”
  听见林黛玉话中的萧索,贾宝玉立刻忘记了刚才的不快,赶紧劝道:“妹妹何必如此伤感,虽说姑苏离这里远了些,等回头有暇的时候我跟老祖宗提提,找人送妹妹回去一趟,以解乡愁,顺便给姑父姑母扫墓,大可不必伤心。”
  林黛玉拿起手帕拭去眼角的泪水,强笑着说:“可是谢谢二哥哥费心了。”只当贾宝玉那么一说,根本没有当真,回姑苏可不是上下嘴唇一碰那么容易的事情。指望着贾府人送她回姑苏还不知道猴年马月呢,只怕等得头发白了都不一定成行,有那个功夫还不如自己回去呢。何况林黛玉口中的故乡指的并不是姑苏,而是她来的那个世界,再也回不去了,回不去了,只能在做梦的时候依稀还能记得几分样子。
  迎春和惜春本性懒于诗词,再加上薛林面前更是不想露丑,所以众人按照李纨的意思请他俩作副社长,一位出题限韵,一位誊录监场。李纨的才学也一般,因此向众人要求,她们三人作诗与否不可拘定场场都要作,若遇见容易些的题目韵脚,可随便作一首,其他人则是要限定的。迎春和惜春欣然同意李纨的意见,众人不好相强,只得答应。
  “既然起了诗社,咱们都是诗翁了,又有了号,那么还按照这些姐妹叔嫂的字样称呼不如不有了,还是按照字号称呼的是,二姐姐和四妹妹虽然不大作诗,到底是诗社一员,还是要起个号才是。”探春不想让迎春和惜春觉得因为不擅于作诗而态度有所偏颇,不能公平视之,赶紧提议。
  迎春和惜春听探春的话甚是熨帖,不过对于诗社她们虽然不至于像薛宝钗那般看不上眼,但是也没什么兴趣,因此说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