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明朝的死弯儿-第2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杨嗣昌首先斩钉截铁地告诉崇祯,要相信唯物主义不要相信唯心主义。天象就是天象,人间的事还得靠皇上一手掌握。为了打消皇上的疑虑,杨嗣昌还举了三个例子。
例子一:东汉光武帝期间,有一年出现了月食火星的现象,匈奴的单于害怕会有什么问题,毅然提出要和光武帝讲和,光武帝愉快地接受了单于的和平请求。因此,尽管这一年天象异常,人间却是和平社会。
例子二:唐宪宗元和七年,也发生了月食现象,魏博镇田兴向唐宪宗归降,唐宪宗也本着为天下黎民造福的心念对魏博镇既往不咎,天下从此太平。
例子三:宋太平兴国三年,同样发生了月食现象,但是当时的宋朝却发兵攻打契丹,结果连战连败。
杨嗣昌三个例子一举,崇祯一下子就明白了他的心思:杨嗣昌这是在劝我对清朝和为贵啊!一向强硬的杨嗣昌这是怎么了?难道他害怕满洲铁骑真的到了如此地步?!
崇祯百思而不得其解。同样不得其解的还有百官。参加考试的百官们为了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操和民族气节,纷纷指责杨嗣昌在明目张胆地投降清朝,以苟全他兵部尚书的位置,这样的人,怎么可以做兵部尚书呢?
杨嗣昌沉默是金。但是崇祯却不能忍受这种沉默。他要知道杨嗣昌沉默背后的为什么。
这是战术,而不是战略。
两个人的时候,杨嗣昌这样对崇祯说。
战术?战略?有什么区别吗?
那当然,战术是手段,战略是目的。迟早,大明要消灭大清,但不是现在。
如果我不能接受这样的战术呢?
为什么?皇上!
我堂堂大明,怎么可以和那个什么清国言和?
皇上,这只是战术言和啊,是为了彻底剿灭“流匪”换取几年辽东的和平时间!
彻底剿灭“流匪”?什么意思?现在还有什么“流匪”吗?
皇上,湖广包括中原一带,“流匪”并未真降啊!一有风吹草动,他们随时会起来闹事。
胡说!他们都已归顺。再说,熊文灿不是已经在坐镇五省吗?“流匪”还能再次作乱?
怕是……泊是他熊文灿到时也无能为力。
崇祯一听这话,那叫一个大惊失色:这怎么可以?这怎么可以?熊文 灿不是你推荐的得力干将吗?怎么会守不住湖广?
杨嗣昌不知道该怎么回答,他想了一下:皇上,如果把现在的“流匪”比做被困的老虎、睡着的老虎,那熊文灿现在就是在看管这样的老虎。但是睡着的老虎总有一天是要醒的,醒来后的老虎总要吃人的……
崇祯幽怨地看他一眼:别说了,我明白,你心里还是觉得我让熊文灿主抚是错误的!!
杨嗣昌跪下:皇上,臣现在断然没有这样的想法!也许当初,臣有力剿的想法或者说念头,但是皇上想想看,如果没有辽东的安宁和和平,哪怕是短暂的安宁和和平,我们就不可能集全国之力来对付“流匪”,那么所谓的剿匪一说就心有余而力不足了。
崇祯:这么说,你也同意以抚代剿啦?
杨嗣昌摇头:皇上啊,不管是抚还是剿,都要以实力做后盾啊。没有雄厚的实力,就没有对手心悦诚服的受抚。所以抚是比剿更高级别的征服,实力相当可以剿之,实力大大超越对手,对手自知不敌才肯受抚……
崇祯明白了:你的意思是我们集全国之力先对付一头,然后再腾出手来杀向皇太极?
皇上圣明!
崇祯摇头:我不圣明,你这个主意也不圣明。且不说皇太极会不会给你一段宝贵的和平时间,即便他能等,等你跟“流匪”杀得元气大伤之后再与之较量,你能保证我们大明的官兵就一定能够稳操胜券吗?你别忘了,清国的进攻能力已在我大明之上,我登基以来,长城几次被他们突破了?几次啊?每次都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哪一次是真正靠我大明官兵的力量赶走的?没有!一次都没有!我看啊,这紫禁城迟早是他们的,是他们的啊……
杨嗣昌语塞。
原来皇上把一切都看得透透的。正因为把一切都看透了,皇上才明白这是个历史的死结,任谁也打不开的。铁骑与“流匪”南北夹攻,你来我往,使大明疲于应付,国力日衰。他出题给大家考,如果真有谁能解开历史的死结,那是意外之喜,是大明之福。可要是解不开呢,那也在情理之中,是大明的宿命。
但杨嗣昌也只能想到这一层了。他不能再造乾坤,只能尽人事,知天命。皇太极愿不愿意与大明言和,不试一试怎么知道呢?也许人家真的只是要个名分,只需大明承认大清呢?
崇祯又摇头了:这个事啊,我看还是不妥。那个所谓的清国占据的那块地方原本就是我大明的,要言和的话他们势必要我承认那块地方归他们了……这,这怎么可以?
崇祯是个有精神洁癖的人,一想起这事他就感觉精神上被强奸了,那叫一个不乐意。
杨嗣昌脸上有些悲凉:皇上,那块地方已经被他们割据了很长时间了,事实上,我们不承认也不……
崇祯咆哮了:那不行!凭什么呀!简直是强盗嘛,硬抢去一块地方,硬逼着我们承认,尤其可气的是我们要上赶着去承认!凭什么呀!要言和也得他皇太极主动找我们言和啊!我堂堂大明,什么时候沦落到如此地步?!此例一开,国土沦丧,我怎么对得起列祖列宗,对得起我大明的江山社稷啊?
崇祯越说越伤心,觉得自己真是个败家子,忍不住潸然泪下:这满朝文武,也没有一个替我解忧的,或者作壁上观,或者一和了之……
崇祯说到这里看了杨嗣昌一眼。杨嗣昌一脸漠然,崇祯索性就把话给说开了:你杨嗣昌,堂堂的兵部尚书,就不能想个好法子出来吗?言和言和,这哪是什么言和啊,这是拿我崇祯的热脸蛋去贴他皇太极的冷屁股,人家还不一定乐意呢?!耻辱啊,大明的耻辱啊,我崇祯的耻辱啊,君辱臣死,杨嗣昌,你还站在这里干什么?!
杨嗣昌:这只是战术言和,皇上。
战术也不行!这言和的口子一开,天下人都知道我崇祯软蛋了。不行,绝对不行!
杨嗣昌缓缓取下自己头上的乌纱帽:皇上,要是连这样的口子都不开,那臣也就无能为力了。
杨嗣昌将乌纱帽递到崇祯面前,崇祯的脸马上就阴下来了:杨嗣昌,你在威胁我?
杨嗣昌:臣不敢。
那你为什么甩手不干了?
臣无法再干下去了。
崇祯突然神经质地:谁说的?谁说你不能再干下去了?我说过了吗?
皇上没有说过臣无法再干下去。但皇上说了,君辱臣死,皇上的意思很明白,臣这就去死……
崇祯一把夺过杨嗣昌的乌纱帽,然后狠狠地摔在他脸上:你个狗日的杨嗣昌,还是在威胁我。不错,我是说了君辱臣死,但我的意思是劝你发愤图强,为君父分忧啊。不干兵部尚书?你不干兵部尚书这满朝文武谁配干?杨嗣昌,你别忘恩负义,我可是昧着良心给你父亲官复原位的,我容易吗我?多少个夜晚激烈的思想斗争啊,我都挺过来了我,今天你不干,你这是过河拆桥啊你!
杨嗣昌哭笑不得:皇上,我,我没有啊……
崇祯猛地睁大他那一对长着单眼皮的小眼,努力使它们看上去显得咄咄逼人:还说没有?没有的话就把乌纱帽戴上!
杨嗣昌捡起掉在地上的乌纱帽,考虑了一下:皇上,继续干可以,但臣只有一种干法……
崇祯:还是要和皇太极言和?
杨嗣昌更正道:战术言和。
崇祯:别搞那么复杂。一回事。
杨嗣昌凛然道:皇上,绝对不是一回事。臣发誓,臣迟早要带兵打垮清国的,眼下只是战术言和罢了。
崇祯不语。
杨嗣昌心情迫切:皇上,当年越王勾践能忍人间所不能忍的耻辱才有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壮举,皇上,为了我大明的千秋万代,不妨忍下眼前的耻辱吧!
崇祯想了一下:要言和也可以,但必须由皇太极先提出来。他必须进贡,必须称臣。
杨嗣昌一见崇祯摆出一副江湖老大的架式,觉得麻烦大了:皇上,既然是战术言和,谁主动就无关紧要了。再者说了,我们主动,更可以显出大国气度。
放屁!这能显出什么大国气度?大国软弱气度?投降气度?杨嗣昌,还是不要自欺欺人吧。这言和本来就不那么理直气壮了,该有的尊严还是要有的!
杨嗣昌绝望了:皇上,这只是战术言和啊。
崇祯的双眼又睁大了,这一次竟然大得出奇,从杨嗣昌的视线望过去,已然近似牛卵大小了:战术言和也要有尊严的,没有尊严,我宁可不和!
那皇上是同意和皇太极谈一谈了?
杨嗣昌想确认一下。
崇祯一副很受伤的表情:你先找人和他接触一下,看看他是什么个想法……唉,言和啊,丢人啊,我容易吗我,这样的事都干得出来?又要多少个夜晚激烈的思想斗争了……
第五节 圣心多虑
(“文)就在崇祯感慨不已、夜夜无眠的时候,杨嗣昌火速行动了。
(“人)他要抓住时机。
(“书)这人世间无论做什么事,最重要的是抓住时机。
(“屋)圣心多虑啊。眼下只是崇祯的柔软时光,他迟早会回过神来。留给杨嗣昌的时间确实不多。
杨嗣昌按照崇祯的意思,让辽东巡抚方一藻开始行动。方一藻找了个能说会道的算命先生周元忠到清国那里去看看,去打探一下虚实。
最主要的是摸摸皇太极的底,看他有没有和的意思。
但皇太极的底不那么好摸。
当周元忠脏乎乎的手从辽东暧昧地伸过来时,皇太极就像是被性骚扰了的良家少妇一般,一时间不知所措。
要媾和?这不是崇祯的风格啊!再说了,这媾和就是百年好合啊,那是要明媒正娶正大光明的,现在周元忠这么暧昧地跑过来,说个话都要交头接耳的,不像是明媒正娶倒像是私通的。
皇太极不干。他要见的是大明的使节,而不是算命先生。
周元忠被剥光了衣服。
皇太极准备将他砍了。
但是他手下的两个官员制止了皇太极的暴力行为。这两个官员是弃明投清的。在大明时,他们的官阶也不小,属于能够和崇祯说得上话那种人。他们深知崇祯的性格:要面子,超级要面子。
可能也确实想过派使节过来,可万一皇太极的牛脾气上来呢?像眼下对付周元忠一样将大明的使节剥光衣服一刀两断,那就不好玩了。那崇祯就没面子了。而算命先生就不一样了,属于在野的身份,属于下九流,即便一刀两断了,地球人也不知道皇太极侮辱了崇祯。崇祯依旧看上去很威严,就像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一样。这——就是一个大国帝王隐秘的心理。
皇太极笑了。他觉得明朝人很怪,明朝的皇帝更怪。既要做婊子,又要立牌坊,一点都不痛快。但是,他们如果真心想和的话,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打了这么多年仗,大清国虽说一直处于进攻态势吧,但说实话也没捞到什么好处。大明确实太大了,在没有将它彻底征服之前,是很难捞到什么好处的。
但是媾和就不一样了,特别是在对方主动提出媾和的情况下。这就有点像大户人家的女儿要出嫁一样,没有贵重的嫁妆,皇太极是不会迎娶的。
皇太极认为,任何当代史都是历史。在历史上,当年的西汉和匈奴就是媾和的,西汉国虽大,每年还是要送大量的财物过去,甚至还要送自家的公主过去。这就是一个实力强大的小国通过与大国媾和带来的好处。
皇太极需要这种好处,极其需要。他告诉算命先生周元忠,人要有尊严地活着,脱光衣服躺在这里是不对的。把衣服穿好,然后从哪里来回哪里去。回去以后,告诉你们的最高统帅,大清国同意与大明媾和,一旦条件谈好,签定合同,我们肯定不会再找贵国的麻烦。
但是,当杨嗣昌向崇祯汇报了皇太极有言和的想法时,崇祯却开始含糊其词了。
言和真的好吗?历朝历代,只有打出来的和平,没有谈出来的和平。
谈出来的和平即便存在,那也是一种屈辱的和平。
崇祯不要屈辱的和平。
崇祯开始给杨嗣昌打哈哈了,要他再考虑考虑。
这可不是一件小事啊,这可是关系到大明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生死存亡的大事啊,马虎不得,再考虑考虑,见机行事吧……
崇祯越是打哈哈,杨嗣昌心里就越着急。皇上不给个明确的旨意,以后出了问题算谁的?见机行事?见什么机行什么事,这里面都大有讲究啊!杨嗣昌如果擅自做主,皇上怪不怪他先暂且不说,言官们是会争先恐后弹劾他的。到那时,他杨嗣昌恐怕难逃一死啊!
杨嗣昌于是就请旨,崇祯却下不了决心给旨,言和就无法进行下去了。
但世界上的事情,经常是皇帝不急太监急。崇祯过一天算一天,拖得起,可皇太极不干了,他奶奶的,耍我呢,当我是猴啊!堂堂大明,做事怎么这等猥琐,先是派了个不明不白的算命先生过来探口风,我不与你计较表明了自己媾和的诚意,你却一个闷屁都没有就缩回去了。做人,不能猥琐到这个地步!
皇太极怒了。
一般来讲,皇太极怒了是要动兵的,但他这次引而不发,而是屯兵大青山,那架势是你再不媾和他奶奶的我就进攻了。形势已然危急到这种程度,方一藻火速报告朝廷,建议朝廷还是和为贵,否则辽东不保。
杨嗣昌再次请旨,请求皇上立即展开言和谈判,以避免南北两线同时开战的危急局面发生,可崇祯还是下不了决心和皇太极和为贵。
崩盘随时可能会发生。
这样的时刻,言官们站出来了。
言官们总在历史的关键时刻站出来,发表他们对时局的看法。
这是言官们存在的一个历史价值。
杨嗣昌不得不为自己辩解。杨嗣昌说,是和是打,不能只看外在的姿态,而要看结果。打,肯定会将战火引入我辽东,这样即便打胜了,国土也就成了焦炭了,而和的话,起码我大明百姓不会遭殃,他们会感念皇上的好生之德。再说我们现在打,能有胜算吗?国家一大半的兵力分布在中原、陕西、湖广参与剿匪,虽说剿匪现在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但是离彻底剿灭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必须集中兵力继续追击,切不可在此关键时刻将主要兵力调到辽东与皇太极开战,否则剿匪就将前功尽弃,十年不结之局就永无了结之日了。
我特别反感某些人站着说话不腰疼。你们以为这是为国分忧啊?错!你们是在给我大明添乱!前年(崇祯九年)秋天,清兵兵临城下,你们为国分忧了吗?没有!只有皇上在日夜操劳啊。现如今和议一事还没开始,某些人就指手画脚,唯恐天要塌了。如果我们搞一个事情,局外人怀疑,局内人也怀疑,那我们还有成功的希望吗?
杨嗣昌的话说得激情澎湃、入情入理,崇祯听了,觉得这杨嗣昌还真是老成谋国。是啊,和议虽然面子上不好看,但按杨嗣昌的说法,起码我大明百姓不会遭殃,他们会感念皇上的好生之德。这是民意啊。
而民意,对一个皇帝来说,是最好的褒奖。崇祯是很需要这个褒奖的。他下令,立刻宣杨嗣昌人内阁讨论边事。
时机似乎又成熟了。杨嗣昌隐约感觉到皇上的柔软时光又来了。这一次,他要紧紧地抓住。紧紧。
黄道周是崇祯时代最著名的大儒、社会活动家、詹事府少詹事。当然大家伙儿最认可的还是他大儒的身份。
在任何时代,大儒总能掌握着社会的话语权。
黄道周也掌握了崇祯时代的话语权。
当然了,作为一个声名显赫的大儒来说,他一般是不轻易发言的。因为一般的小事就由中儒、小儒去发言了。大儒只针对大事发言。
这一回,黄道周要发言。
因为出大事了。杨嗣昌极力主张大明和清朝媾和,大明两百多年来的大国尊严将荡然无存。而皇上一时糊涂紧急宣召杨嗣昌入阁,这事情再往下走一步,那就是万劫不复啊。
黄道周急了。这是一个大国的大儒之急。他一连上了三道疏。前面两道是铺垫,分别是反对方一藻议和和反对陈新甲夺情起复为宣大总督,为反对杨嗣昌的媾和举动打基础。第三道奏疏是重点。黄道周坚决反对杨嗣昌夺情入阁。黄道周是大儒,那文章写得可比杨嗣昌说的话看上去更激情澎湃、入情入理。黄道周认为天下没有无父之子,也没有不臣之子。任何一个人,只要称得上是人,守孝道都是第一位的。现在杨嗣昌自认为是人才,以国家人才匮乏为由不在家守孝三年而出来做事,这个很不妥当,会乱了大明的伦理纲常。大明即使人才再匮乏,也不能用不忠不孝之人。这是一个常识。再说了,他杨嗣昌是人才吗?一个兵部尚书,不想着运筹帷幄、建功立业却一门心思鼓动皇上媾和投降,试问古往今来,有这样的兵部尚书有这样的国家栋梁吗?
崇祯看了黄道周的鸿论,那叫气不打一处来。好家伙,他这不单单是骂杨嗣昌啊,他连我朱某人也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