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寒门枭士-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正是人数猛增,使学堂又在操场北面盖了几间屋子当学房,同时又增加了两名师父,一个姓周,鹿山镇人,举人出身,负责教中学房。

    另一个便是李延庆的堂叔李大光,李文贵最终还是革去了他宗祠看守人的职务,李文佑又将他安插到学堂教书,专门教小学堂,他虽然不是举人,但考了十几年州试,教六七岁的孩童认认字也绰绰有余了。

    其次的变化便是学风转变,这也和新任知县有关,三年前,知县刘祯办学有方,被提升为磁州通判,新任知县姓蒋,名叫蒋大道,绰号蒋大刀。

    这位大刀知县走的是太尉童贯的人情,他却是个武官出身,用童贯的话说,汤阴乃北疆重县,文弱已久,不如用武人事之,以振武风,抵御辽番,一番大义之下,当今天子便特批了童贯的请求,蒋大刀脱去盔甲,穿上文官袍服走马上任了。

    蒋大刀人如其名,做事雷厉风行,上任第一天便将童子会由文试改为武试,结果遭到所有学堂抵制,蒋大刀却毫不妥协,索性取消了童子会。

    蒋大刀虽然粗鲁,却并不傻,童子会是前任知县的政绩,他做得再好也和他无关,蒋大刀走得是武路,在县学和各学堂强行推行武技课,每两天就要抽一个下午来练武,导致汤阴县武风鼎盛。

    短短几年时间,汤阴县淳朴的文风荡然无存,学子们个个身强体健,刀法娴熟,可去年的发解试却被抹了光头,县学士子一个都没有考上举人。

    汤阴县武风强劲,鹿山镇学堂也受到了强烈冲击,学子们人人佩刀戴剑来上学,姚鼎虽然抵制,怎奈县学新规定,武技是必考项目,姚鼎为了学子能进县学读书,只得服从大环境。

    加上李大光一心讨好知县,鼓励学子带兵器上学,姚鼎年事已高,索性撒手不管了,一心培养他的几个爱徒。

    相比之下,李延庆四人却是最收敛的,李延庆和岳飞从没有带兵器上学,只有酷爱练武的王贵不知从哪里搞到一把极为锋利的短宝剑,从早到晚佩在身上,在学堂里耀武扬威。

    汤怀却走新奇路线,他有一把亲戚花了十贯钱从京城买来的日本国折扇,他整天拿在手上,动不动就展开折扇吟诗念词,摆出一副风流文士的架势,据说这种派头在京城比较流行。

    四人刚走进学房,李二便狂奔进来,大声喊道:“最新消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要来了!”

第五十七章 神秘老人

    早在去年秋天就有传闻,知县蒋大刀准备用重金聘请一位‘天’字席的禁军教头来县学教授武艺,传闻了几个月,后来不了了之,大家都要绝望之时,没想到居然要成为现实了。

    李延庆笑而不语,他知道是真的,一定是周侗要来了。

    王贵第一个跳起来嚷道:“是真的还是传闻?”

    “是我爹爹说的,他刚从县里回来,说学正已经宣布了。”

    李二的父亲李真在去年接替了李文贵的都保正一职,他的话当然不会是空穴来风,王贵‘嗷!’地欢呼起来,汤怀摇摇扇子道:“人家是教县学,又不是教我们,你激动什么?”

    李延庆接口打趣道:“刚才老贵不是发狠了吗?脖子上要挂根绳子,屁股上还要插根针,肯定能考上县学,老贵,是不是啊?”

    岳飞从桌子里摸出一根缝衣针,一本正经地递给王贵,“我这里正好有根针。”

    学房内哄堂大笑,王贵却不气恼,依旧得意洋洋道:“我不怕你们嫉妒,我祖父已经拜访过蒋知县,蒋知县亲口答应让我免试入学,你们以为呢?”

    学堂内二十几名备考学子都一片惊呼,人人羡慕不已,汤怀却撇撇嘴道:“你不参加县考,八十万禁军教头会看得上你?我们都拜禁军教头为师,就你还跟着原来那个老甲虫磨刀,急死你!”

    汤怀这句话顿时给王贵平添了几分担忧,虽然武技是县学必考科目,但蒋大刀也有变通,花钱进县学读书可以不用考武技,可是。。。。。坐在主考席上之人必有禁军教头,没有在县考时过眼,禁军教头以后会看上自己吗?

    李延庆拍拍他肩膀笑道:“所以啊!偷巧是不行的,还是去考一场武技,你应该没有问题的。”

    王贵顿时泄了气,无精打采地坐下,没有了话头,大家也开始安静地做功课了。

    县学考试将在十天后的二月初五进行,考了这么多年,大家都知根知底,考试本身不难,就是考《论语》、《孟子》和《孝经》三篇,考学子的理解,只有把这三篇倒背如流,再把历年县学考试的题目好好做几遍,学识上问题就不大,难得是书法,县学考试对书法要求较高,如果考不上,那一定是书法没过关。

    至于武技,其实蒋大刀还是蛮有人情味,只要身体强壮,沿着县学围墙在一炷香内跑上五圈,再举重五十斤并射十支箭,就算过关了。

    所以县考的关键就在于书法,临考前夕,大家苦练的也是书法,房间里十分安静,只听见一片写字的沙沙声。

    五年来,李延庆的书法已经由最初的端正秀丽,开始向临摹大家发展了,北宋流行‘苏、黄、米、蔡’四大家的书法,被人临摹得最多,李延庆尤其善于写行书,他学习颜真卿的大气浑厚,又学习苏东坡的清丽脱俗,再苦练黄庭坚和米芾的行书,字越写越好,连他父亲李大器和师父姚鼎都有点自愧不如了。

    也正是因为他书法过硬,所以父亲李大器才希望他直接去考发解试,相比之下,岳飞的书法就差了一点,不过他也只比李延庆的书法少了一点神韵,基本功一样扎实,在鹿山学堂仅次于李延庆。

    正写静心写字,李延庆的桌上忽然多了一张纸条,李延庆打开,竟是王贵写来的,请求他放学后在河边比武。

    五年来,他们在读书的同时,并没有放弃学武,随着身体发育,他们每个人特长都渐渐显示出来,李延庆依旧保留着快的天赋,他将当年胡大叔留给自己的一册剑法练得如火纯青,出剑如电,快得无以伦比,其次便是一手打石的绝技,七丈内百发百中。

    不过在力量方面,李延庆却不如岳飞,岳飞是天生神力,走得是刚猛路子,颇有点当年胡大叔的气势。

    四人中,汤怀却喜欢练轻功,他年纪最大,但身材却最矮,身体最快灵活,而王贵的特点是杂,什么都会一点,但什么都不精,甚至还向李延庆学过打石,但天赋有限,准头只限于一丈。

    李延庆笑了笑,在纸上写了一个‘准’字,便将纸条揉成一团,王贵喜上眉梢,他这半年苦练了一套鞭法,就想和李延庆试一试身手了。

    。。。。。。。。。

    下午放学,四人穿过官道,来到店铺背后的汤河边,这里也是李延庆第一次和王贵比武的地方,河边有大片草坪,空中洋溢着温暖的气息,柳枝已生出了一点绿芽,河水刚刚解冻,河水船只很少,河边停泊着一艘客船,船家临时去买东西了,船客是一名老者,正负手站在船头望着柳枝上的新芽。

    “我们准备开始了!”

    王贵十分兴奋,拿着一支木鞭正在活动筋骨,可看起来就象一只猴子在原地又蹦又跳,他半年前从武师那里学会了一套高明的鞭法,早就渴望能和李延庆再比一场。

    “你们两个作证,我要和老李决一雌雄!”

    王贵拉出一个架势,颇有一点像白鹤亮翅,又有一点黄飞鸿的神韵,手掌微屈向李延庆招了招,李延庆却拎一把木刀随随便便站着,笑着打量王贵的模样。

    另外两人裁判却没有做好,汤怀摇着他的折扇,故弄风雅地吟诵几首柳三变的风月词,他对词从来没有兴趣,可自从有了这把折扇,他居然背下了几百首风月词。

    岳飞也走了神,嘴里嚼根草茎,望着汤河发呆,他在考虑自己的前途,究竟是去州学继续深造,还是和李延庆年底一起去相州尝试考一下发解试?

    王贵感觉自己受了冷落,他发狠似地对李延庆大喊:“今番不同往常,你再不认真点,等会儿挨了打可别哭鼻子。”

    “你放马过来就是了!”

    李延庆喊了一声,这句话倒引起了船头老者的注意,他转头向李延庆瞅来,发现是几个少年正在比武,不由有了几分兴趣。

    “那我不客气了!”

    王贵大喊一声,鞭子开始乱舞起来,就像长了三头六臂一样,一边舞一边向李延庆冲来,舞得看似杂乱无章,细看却颇有章法。

    这是王贵家护院卢武师压箱底的鞭法,他准备辞职回大名府老家了,便看在王家这些年待他不薄的份上,教了王贵几套真功夫,这套乱鞭法便是其中之一。

    只是王贵练的时间只有几个月,还没有彻底领悟到鞭法中的精妙,只得其表象,而少了几分神韵。

    船上老者捋须点了点头,这个少年的鞭法有点意思,乱而不杂,是大名府卢家有名的乱鞭法,极少外传,居然被汤阴县的一个少年使出来,看来小小的汤阴县还藏龙卧虎。

    李延庆却纹丝不动,王贵快到近前了,他忽然大笑一声,身形一闪而动,身快如电,竟一剑刺中的王贵的左肩。

    “好剑法!”

    船头上的老者竟失声惊呼,惹得四人一起回头,这才注意到船上居然站在一个老者。

    这名老者看得很清楚,李延庆这一剑简单无奇,没有任何花哨的东西,配上了闪电般的快,竟变得凌厉无比,就算一般武者也绝对使不出这样的剑法,这已经是化繁为简的大家剑法。

    老者一时有点呆住了,他怎么也想不到,自己居然在汤阴县看到了这么高明的剑法,而且是从一个少年手中使出。

    王贵的脸却臊得挂了红布一般,卢师傅告诉他,这套乱鞭法他可以打遍汤阴县少年无敌手,令他兴奋了几个晚上都没睡好觉,没想到第一次使出来便被李延庆破了。

    王贵又羞又恼,狠狠地将木鞭往地上一扔,破口大骂道:“什么狗屁师傅,就是一个骗子,他若敢再来,一根绳子绑了他见官去!”

    这时,老者走下船,拾起地上的木鞭递给王贵笑道:“你也不用气恼,你的乱鞭法其实很不错,那可是大名府卢家的压箱宝贝,很少传给外人,你只是使得还不熟练,多练几年,刚才那一剑你就能挡住了。”

    李延庆四人这才发现老者的身材极为高大,刚才在船上没看出来,现在站在他们面前就像半截铁塔一样,尤其一对臂膀极为雄壮。

    王贵被对方的气势压倒,又惊讶对方居然知道卢氏鞭法,他低声嚅嗫道:“你。。。。你怎么知道?”

    老者笑了笑,又对李延庆道:“我看不出你那一剑的来历,不过它一定是从战场上千锤百炼总结出来的,是杀人之术,以后用之需慎,尤其在拿真剑时,不要对朋友轻易使这剑法,会误伤的。”

    李延庆连忙躬身道:“老丈金玉之言,李延庆铭记于心。”

    “你叫李延庆?”

    “正是!我们是鹿山学堂学子,这几位是我的同窗好友,岳飞、王贵和汤怀,请老丈以后多多指教。”

    李延庆将三个好友都介绍给了老者,三人连忙行礼,老者点点头,“都是不错的良才,以后有机会,我们还会再见。”

    这时,船夫买东西回来了,他笑着招呼道:“周师傅,我们要出发了!”

    老者上了船,向众人挥了挥手,船只离开岸边,向北方汤阴县方向驶去。

    “这个老者是谁,居然知道我的卢氏鞭法。”王贵依旧十分惊讶道。

    李延庆淡淡一笑,“如果我没有猜错,他就是县学新来的禁军教头了。”

    “你怎么知道?”三人异口同声问道。

    李延庆没有回答,心中却如明镜,这个身材,又姓周,不是铁臂膀周侗又会是谁?

第五十八章 典买丫鬟

    四人又谈论片刻,便各自回家了,李延庆目前还住在李文村,他的生活看起来和五年前并没有什么太大变化。

    但谁也想不到,李延庆此时已是乡间巨富,他们五年前创办的李记粮行现在已发展为相州最大的粮商,商行已不在汤阴,前年迁去了州府安阳县,生意遍布河北西路,资产已有最初的一千贯增至万贯,还拥有一支由十艘大船组成的船队。

    不过在京城他们只属于中小粮商,京城大大小小几百家粮商,他们还排不上号,这也不奇怪,控制着京城粮食供应的八大粮商,家家都有皇亲国戚的背景,而且已有上百年的历史。

    象他们这样创办才五年的小粮商,能在京城立住脚已经很不容易了,这还是得到李文佑兄弟李文嗣的帮助,使他们躲过了两次灭顶之灾。

    不过李记粮行虽然资产已增十倍,但在李延庆的强烈主张下,李文佑和他父亲并没有把得利分散,而是继续积累,准备在鄂州一带购买土地,开始为李氏家族南迁做准备。

    尽管没有从商行中分利,李延庆手中却有数千两银子,这是他五年写书所得,这些钱也足以让他排进孝和乡十大乡绅之列了。

    李延庆的家比从前扩大了一倍,那是因为四年前胡大叔曾悄悄回来过一趟,打探方腊有没有继续派人来寻找自己,临走时,便将几间老屋的地基卖给了李大器。

    李大器便在胡家基础上又修了五六间砖瓦房,使他们家变成一座两进的院子,由于李大器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安阳县,他便请了一个老家仆照顾李延庆,又聘了一名厨娘做饭,这样,李延庆便不用再去李真家吃饭了。

    李延庆走进了院子,躺在院子里晒太阳的大黑站起身,摇摇晃晃来到李延庆面前,亲热地用头蹭了蹭小主人,大黑比李延庆还大一岁,已到了暮年,再也抓不了黄鼠狼,大部分时间都是在院子里晒太阳。

    李延庆摸了摸它的头,取出一只糖浆炊饼塞给它,这是大黑最喜欢的食物,大黑叼着炊饼回了它的窝。

    “小官人回来了?”厨娘阿菊嫂从厨房探头出来笑道。

    阿菊嫂姓吴,汤北乡人,是村里顾三婶的侄女,丈夫去年出征西夏阵亡了,她便成了寡妇,带着一个两岁女儿生活,房子和抚恤金被公婆和小叔子抢走,母女二人走投无路,便来投奔姑姑。

    顾三婶见侄女生活艰难,正好李大器家需要一个厨娘,顾三婶便把她介绍过来,给李延庆全职做饭,每月赚四贯钱,包吃包住,母女俩便安稳下来。

    “菊嫂好,丁丁呢?”

    “她在房里睡觉呢,小官人要吃点东西吗?我炖了个老冬瓜,放点红糖,蛮甜的。”

    “嗯!给我来一碗。”

    李延庆向自己房间走去,走几步他又问道:“忠叔呢?”

    忠叔是他们老家仆,安阳人,也是姓李,不过和他们李家没有关系,十分老实本分,当年李大器在李府喂马时饱受欺凌,只有他同情李大器,李大器便向族长把他讨来照顾李延庆。

    “忠叔去潜山村了,好像有什么事情,我没问。”

    “我知道了!”

    李延庆回了自己房间,坐下来便开始写字,他今天功课很重,恐怕要做到很晚才能睡。

    不多时,阿菊嫂给他端来一碗糖渍冬瓜汤,便退了下去,刚写没多久,门口传来一阵说话声,似乎有客人上门了。

    李延庆只得放下笔,走去外院,只见院子里站了几人,一个是忠叔,另一人是个中年男子,他身后还跟着一个小娘,身材瘦小,穿一件浆洗得发白的粗布短衣,怯生生地低着头,手中拎着个小包袱。

    忠叔笑道:“这位是潜山村的张平,他说以前和小官人见过。”

    李延庆想起来了,是李冬冬的姐夫,一个无赖二流子,李冬冬对他也很关照,经常接济他们家,但每次钱一到手张平就进了怡春院,而且还好赌,外面欠了一屁股债,若不是害怕李冬冬,他连老婆都要典卖给别人了。

    张平上前点头哈腰笑道:“小官人,我听大雁说,你这里需要一个小丫鬟,正好我有个小女儿,看小官人能不能收下?”

    大雁是张平的大女儿,当初典卖给了李文佑七年,再过两年就要期满出嫁了,不过族长夫人很喜欢她,准备继续留用。

    李大器在安阳县写信给族长,让他留意给儿子找个小丫鬟,李文佑把这事交给夫人,大雁探听到消息,便立刻告诉了父亲。

    这个赚钱的机会张平怎么能放过,他便立刻带着小女儿上门了。

    李延庆认出了张平身后的小娘子,似乎就是当年见过的喜鹊,他对这个小姑娘印象很深,也颇有好感,便回头看了一眼忠叔,忠叔笑道:“刚才我去过潜山村了,问了保正,应该没有问题。”

    这年头买丫鬟最担心的是一女二卖,到时扯皮不清,所以忠叔要去找保正确认一下。

    李延庆便问张平,“人我可以收下,你要多少钱?多少年期限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