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清-第8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加特林先生,”关卓凡微笑说道,“‘连用速射武器’和步枪不同——用途不同,精度不是对它的第一要求。再说,我相信,你终究找得到最佳解决方案的。”

    “感谢您的理解和信任,亲王殿下!”加特林的眼睛亮了起来,“‘连用速射武器和步枪用途不同,精度不是对它的第一要求’——您的这个见解,非常有启发性……指导性!”

    关卓凡心想:老加,你挺会拍马屁的嘛。

    “这些天,”他笑了一笑,“我的将军们,大约一直在争论这个问题。不过,这个事儿,暂且往后摆一摆,咱们先来看看‘连用速射武器’的威力吧!”

    “汇报演出”正式开始。

    “演出”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射击密度、精度演示”,一部分是“对敌阻遏能力演示”。

    “射击密度、精度演示”比较简单:对单一标靶进行射击,看看在正常情况下,一分钟之内,共射出多少子弹,上靶多少子弹?

    “正常情况”,是指以“正常力度”匀速摇动加特林机枪的曲柄。

    首先进行演示的,是“六枪管版”的“1型”,用细长的“供弹料斗1号”。

    加特林亲自操作手柄,一个助手在一旁扶着弹夹。

    机枪咆哮起来。

    枪管、手柄,以令人眼花缭乱的速度转动着,烟雾笼罩之中,枪口火光如织。

    斯潘塞连珠枪之“连珠”,只是一个形容词,此刻之枪声,真正叫“密如连珠”了!

    关卓凡掌心微汗,血脉贲张。

    不过十几秒,一个容弹量六十发的弹夹就打光了。

    更换弹夹的速度,比关卓凡想象的要快的多。两个助手,一个负责拆,一个负责装,和斯潘塞连珠枪更换弹夹相比,也慢不了多少——当然啦,斯潘塞连珠枪所有的操作,都是由枪手本人完成的。

    机枪再次咆哮起来。

    一分钟内,堪堪打光了三个弹夹,即一百八十发子弹。

    加特林请亲王殿下亲自检点标靶。

    经过仔细点算,上靶一百六十六发。

    命中率超过百分之九十,对于一架机枪来说,这个精度,是很可以接受的了。

    还有,这个数据,和之前加特林到埠后做的一系列演示、实验,基本持平,不算什么“超水平发挥”。

    不过,看着满地黄澄澄的弹壳,关卓凡免不了小小地肉痛了一下。

    他随即想起,这些弹壳,是全部都要回收的。

    还好,还好。

    接下来,是“对敌阻遏能力演示”,由“十枪管版”的“2型”负责,用圆柱体的“供弹料斗2号”——即容弹量最大的那个。

    *(未完待续。。)
今天的第二更后延,抱歉
出了点状况,刚刚才回到家。今天二更是无论如何赶不及了,只好后延。欠的这一更,本周内一定补上,见谅。

    *(未完待续。。)
第一零八章 换了人间
    军团参谋长施罗德等人,挖空心思设置了一个“模拟实战场景”:

    在纵向五十五米、横向六十五米的一块区域内,挖了二百五十个散兵掩体,每个掩体内藏一个士兵,人手一具人形标靶。散兵坑的分布没有明显规律,不过,大致是由远而近,由密变疏。

    这二百五十个散兵掩体,是用来模拟以下的一个实战场景的:在六十五米宽的地带内,一支五十人的敌方部队,向我军阵地发动冲锋,看一看,在五十五米的“冲锋距离”内,一架加特林机枪,能否有效遏制五十名敌军的进攻?

    具体方式如下:散兵坑内的士兵,由远而近,依次举起人形标靶,以模拟敌军的进攻——就是说,平均下来,纵方向上的五个人形标靶,模拟一个敌军士兵的冲锋路线。

    散兵坑内的士兵,务必记住不可冒头,不然,可就成了“人肉标靶”了。

    最远处的一排标靶竖了起来——这意味着向我阵地进攻的敌军已开始冲锋了。

    “加特林2型”吼叫起来。

    望远镜中,一个个人形标靶上,碎屑纷飞。

    有趣的是,这些人形标靶,会不断地上下左右移动——这是对敌军的闪避、机动动作,做有限模拟,以增加“战场真实性”。

    整个过程,更换了两次“供弹料斗”,射击结束后,第三个“供弹料斗”,还剩下两支弹夹没有使用。“供弹料斗2号”由十二支长弹夹组成,每支弹夹三十发弹容。总弹容三百六十发。就是说。一共打出了一千发左右的子弹。

    “供弹料斗2号”非常沉重。必须两个人合作,才能正常拆卸,如果想加快更换速度,就得两个人拆,两个人装。就是说,“加特林2型”和“供弹料斗2号”的组合,至少得五个人共同操作,才能够最大限度地发挥威力。

    一一点算。共有一百二十一个人形标靶中弹。

    大致可以认为,“敌军”的“伤亡率”,超过了百分之四十。

    进攻不同防守,理论上,世界上不存在伤亡率超过百分之四十还不中止进攻的军队。

    “对敌阻遏能力演示”证明,一架“加特林2型”机枪,打退一支五十人的进攻部队,绰绰有余。敌人再多个二、三十人,大约也难以冲破加特林机枪的火网。

    且真上了战场,阵地上不可能只有一架加特林。防守阻击的火力中,还会有一定数量的单发或连发步枪。

    真实的战场。较之演示设置的“实战场景”,当然不会完全一样。标靶不能大范围机动,真人却是可以的。但是,如果是真人的话,也有可能比标靶更加笨拙和迟滞。标靶的设置,引入了轩军的散兵战术的概念,真人——这个时代,西洋列强的步兵战术,排队枪毙依旧是主流。

    所以,可以认为,演示的结果,基本如实反映了“加特林连用速射武器”的威力。

    经过一系列的演示,关卓凡对“加特林连用速射武器”的质量和效能,都表示满意,并认为,可以考虑定型投产了。

    加特林的脸上,犹如升起了一轮红日,简直是光芒四射。

    他激动地浑身微微发抖。

    “我希望,”关卓凡说,“明年的这个时候,这种武器已经大规模列装我的部队了。”

    “是!亲王殿下,我绝对不会让您失望的!”

    “不过,‘连用速射武器’这个名字……”

    加特林愣了一愣,但他迅速反应过来:“亲王殿下,您一定能够赋予它更加恰当和美好的名字。”

    嗯,很懂事嘛。

    “‘连用速射武器’是一个很好的名字,不过,对于普通士兵来说,稍稍显得复杂了一点儿……嗯,这样吧,既然它以机械驱动,我们就称它为‘machine ;gun’如何?当然,前面要‘加特林’这个前缀。”

    “‘machine ;gun’……啊,非常恰当,亲王殿下,我们就称它为‘machine ;gun’罢!”

    “机枪”一词,就这样隆重诞生了。

    *

    两天后,“美利坚访华代表团”到达天津。

    不过,并没有立即抵大沽口上船南下。

    关卓凡带着一大班美国友人,去了大沽以北二十几里地的另一个港口——北塘。

    北塘的名气远不如大沽,这个默默无闻的小港口,能有什么要紧的物事,吸引了轩郡王和整个“美利坚访华代表团”?

    有的。

    什么呀?

    本时空中国的第一条铁路。

    这条铁路,北起永平府滦州开平镇乔头屯,南抵北塘,全长一百八十六里——就在上个礼拜,北塘站才刚刚完工。

    “乔头屯”这个名字,因为不够“雅训”,已奉旨易命名为“唐山”。“乔头屯”有一座小山,本名“大城山”,唐朝太宗皇帝赐山唐姓,于是也称“唐山”。关卓凡因之提议,改“乔头屯”为“唐山”。

    一个小小的村庄改个名字,要劳动掌国王爷费心,是因为这个地方,乃开平矿务局之核心所在。

    这条铁路,便被命名为“唐津铁路”。

    关卓凡一作出设立开平矿务局的决定,便开始着手规划、勘测“唐津铁路”了——当然,是“悄悄的进村,打枪的不要”。

    彼时,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召开的那场“铁路会议”,还没有举行呢。

    “铁路会议”一结束,铁路成为既定国策,“唐津铁路”立即大兴土木。

    “唐津铁路”的建设,不惜“偷步”,紧赶慢赶,是因为这条铁路要充当开平矿务局煤炭外运的专线,开平矿务局今年七、八月左右就要正式投产出煤,“唐津铁路”必须赶在开平矿务局正式投产之前完工。

    “乔头屯”为中心的开平地区,富集优质煤矿,但却处于内陆平原,附近也没有像样的河流,因此,必须建设一条通往海港的煤运通道。

    原时空,李鸿章上奏,请准造一条开平至芦台的铁路,全长九十里。开平矿务局出产的煤炭,拟用铁路运至芦台后,再换船沿蓟运河至北塘出海。

    朝廷不准。

    李鸿章只好从芦台向开平挖一条人工河,试图将开平和芦台用水路连接起来。

    这条“煤河”挖到胥各庄,因为地形隆起,再也无法前进,李鸿章再次上奏,请准造开平至胥各庄的铁路——只有二十四里。

    不给造这条铁路,开平矿务局的煤就运不出来;另,李鸿章声称,这其实是一条“快车马路”——不用机车,而是用骡马拉动车厢。

    朝廷只好捏着鼻子同意了。

    原时空,中国的第一条正式的铁路——唐胥铁路,就这样诞生了。

    那是光绪七年,即1881年的事情。

    现在,是同治五年,即1866年,中国第一条铁路的诞生,提前了整整十五年。

    还有,唐津铁路全长一百八十六里,几乎八倍于唐胥铁路。

    对了,开平矿务局——中国的第一座大型近现代化煤矿,投产的时间点,也比原时空整整提前了十五年。

    真正是换了人间。

    北塘不是“唐津铁路”的终点,它将继续南展,延至大沽。然后,折而西北,以“京津铁路”之名,一路直奔北京。

    规划唐津铁路之时,唐廷枢为节省成本,曾有铺设窄轨的打算,但被关卓凡坚决否定掉了。他通过容闳训示唐廷枢:唐津铁路并非只为开平矿务局服务,这条铁路,必须成为日后中国庞大铁路网的一部分,具体点来说,就是成为“京奉线”的一部分。所以,必须采用标准铁轨。

    关卓凡和约翰逊副总统共同主持唐津铁路的“通车剪彩”仪式之后,将和“美利坚访华代表团”一起,登上中国的第一列火车,奔赴一百八十六里之外的唐山,参观“一期工程”已基本完工的开平矿务局。轩郡王和约副总统将再次主持一次“剪彩”仪式——开平矿务局的“投产剪彩”仪式。

    回到大沽后,轩郡王、约副总统将第三次“合作”,共同打下“京津铁路”的第一口道钉。

    之后,京津铁路就要正式动工了。

    汽笛长鸣,彩旗招展,关卓凡心潮澎湃:中国的工业化、近代化,扎扎实实地迈开了脚步!

    而且,步伐将愈来愈快!

    *(未完待续。。)
第一零九章 侧福晋
    上海,清雅街,清雅苑。

    这个“清雅苑”,就是原先的浙江巡抚衙门。

    关卓凡交卸了浙江巡抚的差使后,惺惺作态,表示自家要搬出浙抚衙门,给署理浙抚的赵景贤腾地方。赵景贤“义正词严”地拒绝了。浙抚衙门乃另觅新址,旧址就成了关卓凡在上海的公馆。

    公馆的女主人嘛,自然就是扈晴晴了。当然,后来又多了一位杨婉儿。

    “浙江巡抚部院”的牌匾拆下来后,一直没有新的牌匾挂上去。浙抚衙门旧址的大门是三开间的,分正门和左、右侧门,女主人只在右侧门上,贴一红纸,上书“关寓”二字,表示家主谁何而已。

    不过,以前这么做,是为了“低调”;现在,关卓凡已晋了轩郡王,这座宅子已经特旨赐了给他,算是“过了明路”,还玩“低调”,就没有必要了。而且,关卓凡晋王爵,宅子的女主人的身份,也将随之变化,“关寓”二字,不符朝廷制度,这座宅子,需要有一个正式的名称了。

    宅子既在清雅街,顺理成章,就叫“清雅苑”好了。

    于是,就在关卓凡和“美利坚访华代表团”到达上海的前一天,“浙江巡抚部院”牌匾原先的位置上,挂上了一块白底黑字的“清雅苑”。

    目下之清雅苑,人人颜开,个个色喜,欢声笑语,此起彼伏,扈晴晴和杨婉儿两位女主人,都忍不住流下了喜悦的泪水。

    关卓凡看着自己的一子一女,从头至尾。一直呵呵笑着。就没有合拢过嘴。旁人看去。轩郡王的模样,着实有几分傻里傻气。

    还好,没到失态的地步。

    不过,这是因为有负责传旨的钦差在场的缘故,一会儿就要颁旨、接旨,关卓凡必须拿着劲儿,不能“失仪”。

    不然,嘿嘿。难说喽。

    孩子都已取了名字。杨婉儿生的儿子名“天杲”,扈晴晴生的女儿名“晓晓”——取叠字名,是向她母亲“致意”的意思。

    美国那边儿,米娅生的儿子名“天晟”,雅克琳生的女儿,单名“昕”。

    四个孩的名字,都有一个字从“日”,关卓凡决定,以后照此办理——凡是自己下的蛋,名字统统从“日”。

    至于“天”字——按照族谱。关卓凡是“卓”字辈,但他的儿子。并非“天”字辈。不过,关卓凡根本没把本时空的“关卓凡”的祖宗当成自己的祖宗,所以,也根本不打算按本时空的这本“族谱”给自己的孩子起名字。

    兄弟姐妹排下来,就是:老大关昕,老二关天晟,老三关天杲,老四关晓晓。

    两子两女,一个“好”,又一个“好”,好,好!

    人生得意,莫过于此!

    哈哈哈哈!

    热闹了一大轮,朱学勤觑了个空儿,压低了声音,对关卓凡说道:“王爷,咱们这就颁旨吧?”

    关卓凡微微一怔,随即满脸笑容地说道:“好,好!颁旨,颁旨!”

    朱学勤就是负责颁旨的钦差。在“恭系”中,他和许庚身、方鼎锐原是同样的角色——处于“核心”的边缘、介乎“核心”和“二线”之间的位置。辛酉政变之后,朱学勤先放了刑部,后转礼部,现已做到了礼部侍郎。

    这个旨意,劳烦一位礼部堂官,离京千里,抵沪亲传,分量自是极重的。

    摆上香案,关卓凡率扈晴晴、杨婉儿等合宅人口,跪聆圣旨。

    原来,这是册封扈晴晴、杨婉儿为“轩郡王侧福晋”的旨意。

    清制,“侧福晋”虽比“嫡福晋”低了一级,但为“平妻”,并非妾侍。和“嫡福晋”一样,“侧福晋”嫁给王爷,也有正式的婚礼,只是仪注较“嫡福晋”的略减些罢了。即是说,侧福晋是“娶”的,不是“纳”的;侧福晋的娘家人,是王爷丈夫的正经亲戚,两家是正经亲家。

    最重要的是,侧福晋一样是入玉牒的,一样算是皇族的媳妇。所以,侧福晋和嫡福晋一样,必须由皇帝亲自下旨册封。

    在清朝,出身高华的贵族、世家女儿,成为王爷的侧福晋,是很普遍的,这是荣耀,不是什么丢脸的事情。

    嫡福晋、侧福晋之外,王爷的女人,就统统都是妾侍的身份了。

    某种意义上,清朝的宗王,实行的不是“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而是“多妻多妾”的婚姻制度,只是,这个“妻”,有地位高低的区别。

    扈晴晴、杨婉儿两个,都是以“妾”的身份抬进关家的门的,册封为“侧福晋”,是大大地升官了。

    侧福晋的数目,有严格的规定。乾隆朝之前,亲王可以娶两位侧福晋,郡王就只能娶一位侧福晋。乾隆朝开始,规制略略放宽,亲王可以娶四位侧福晋,亲王世子和郡王可以娶三位侧福晋。

    就是说,册封扈晴晴、杨婉儿为轩郡王侧福晋,关卓凡已经把自己的名额用掉了三分之二了。

    两宫皇太后和关卓凡说这个事儿的时候,慈安笑着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