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乱清-第73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中和殿没有高台丹陛,殿中央只有一层地台,高不足一尺,本来是符合要求的。但地台的面积不大,摆上四位国家元首,实在是过于拥挤了;而且,因为过于拥挤,亦会产生同样的难以分别受礼的问题。
所以,地台必须向两边扩展。在技术上上,这非常简单:做两个活动的地台,拼在原地台的两边,整个地台的面积便大大扩展;典礼后,将活动的地台撤走,即可恢复原状。
可是,中和殿地台左右两侧,各有一根大柱,距地台边缘亦不足一尺,中和殿的地台是不可能向两边扩展的了。
“前三殿”不成,“后三宫”呢?
“后三宫”中,交泰殿,是皇后生日受礼以及贮存大清“二十五宝玺”的地方;坤宁宫,理论上是“中宫”——皇后的正寝殿,但事实上已经变成了皇宫专祭萨满之所。
这两处宫殿,“专业性”极强,肯定是不适宜用来举行涉外典礼的。
“后三宫”之首的乾清宫呢?乾清宫气势恢宏,不输“三大殿”,但和太和殿、保和殿一样,乾清宫正殿中央,亦是高台丹陛。
挑来拣去,最后还是决定,典礼放在养心殿举行。
养心殿在紫禁城中的地位。本来并不算高。但自从世宗移居养心殿后。养心殿的地位便慢慢地高了起来。两宫垂帘听政之后,养心殿更已成为中国事实上的政治神经中枢。拿这个说事,讲给日本人听,“在养心殿举行典礼,是俺们特别重视你们的意思”——大约也能自圆其说。
关键是养心殿的“明殿”——即正殿,中央既没有高台丹陛,也没有碍事的柱子,可以按计划“改造”。
礼部绞尽脑汁。拿出了以下一套方案。
养心殿中央地台向两边扩展,地台中间,置可折叠的明黄纱屏八扇,将地台分成左右两半。
地台左半边,前置御榻,是小皇帝的座位;后置两张并排的御座,是两宫皇太后的座位,御座前悬一副方眼黄纱。
地台右半边,置御坐一张,款式和两宫皇太后的相同。为和樱天皇的座位。
中国以左为尊,日本以右为尊。如此安排,皆大欢喜。
地台至殿门,中间置绛紫纱屏四副,每副八扇,共三十二扇,将养心殿分成左右两边。举行典礼的时候,中、日与礼官员先行进入明殿,中国的官员在左边排班,日本的在右边——只有庭田嗣子一人。
然后,作为主人,小皇帝和两宫皇太后先入殿,走左路,升座;接着,客人和樱天皇入殿,走右路,升座。
鸿胪寺赞礼官唱礼,两国官员按本国礼节给本国元首行礼。
礼毕,两国官员退出殿门。然后,交换位置,庭田嗣子从左侧入殿,在左边站班;中国官员从右侧入殿,在右边站班。
赞礼官唱礼:“恭请日本国皇帝圣安!”——中国官员打千行礼。
再唱:“恭请大清国皇帝、皇太后圣安!“——庭田嗣子行平伏之礼。
礼毕,两国官员再次退出明殿,礼成。
这一段,只是“朝贺之礼”,两国元首并不直接见面。那么,啥时候啥地方真正会面呢?接下来,东暖阁。
小皇帝和两宫皇太后先出明殿,入东暖阁。
东暖阁的布置,和明殿中央地台仿佛,中左日右,只是没了纱屏和纱帘——客人是女人,没必要“垂帘”了。
和樱天皇后出明殿,入东暖阁前,赞礼官门外唱名,小皇帝和两宫皇太后立候。
客人进门,两国元首都微微躬身,互相颔首致意,两宫皇太后请和樱天皇入座。
坐下来之后,彼此说几句客气话。两宫皇太后:“皇帝一路辛苦。”和樱天皇:“有劳皇太后牵挂。”诸如此类。
然后和樱天皇起身告辞,不是回她自己的“离宫”——理亲王府,而是到养心殿西暖阁小憩。
因为接下来就是举行“国宴”了。
宴会在宁寿宫的养性殿举行,宴后,请和樱天皇下榻宁寿宫的乐寿堂。
宁寿宫是高宗为自己准备的退位后安享晚年的居所,费了许多心力,规制宏大,精华荟萃,算是一个具体而微的小紫禁城。
因此,宁寿宫亦分前朝、后寝。“前朝”为皇极殿;养性殿、乐寿堂则是“后寝”的一部分。
其中,养性殿仿养心殿建造,略加改造之后,即非常适合举行接待和樱天皇的宴会。乐寿堂则是高宗退位后的寝宫;原时空,晚年的慈禧亦曾一度在此居住。
以养心殿和宁寿宫作为接待和樱天皇的主要场所,确实是对客人非常重视的表示了。
第二天,两宫皇太后请和樱天皇游览御花园,这个活动,小皇帝就不参加了。
游览御花园的日程表中,重头戏有三出:
第一出,参观“摛藻堂”。
“摛藻”二字,取义“摛翰振藻”,为“施展文采、铺陈辞藻”之意。堂内储藏《四库全书荟要》,实为文明会萃之所,教化典型之地。
之所以要安排和樱天皇参观“摛藻堂”,是因为和樱天皇西渡,用的名义,是“讲求学问,教化百代,垂范后世”,参观《四库全书荟要》藏地,契合和樱天皇名义上担负的使命,具有强烈的象征意义。
事实上,和樱天皇知道了这个安排之后,非常激动,一副“心向往之”的模样。
第二出,祭钦安殿。
钦安殿是御花园的主体建筑,殿内供奉玄天上帝。当时,日本国内的主要宗教还是佛教,而不是神道教,虽然两者已有混同的趋势;不过,和中国皇室一样,本着“礼多神不怪”的精神,日本皇室也不排斥道教。礼部事先征询了和樱天皇的意见,她表示很愿意到钦安殿礼道。
第三出,登延晖阁,品茗赏景。
然后,就在延晖阁传午膳。
游览御花园,从始至终,两宫皇太后充当“全陪”。
膳罢小憩之后,和樱天皇暂别两宫皇太后,出御花园,赴中正殿礼佛。
中正殿是清朝皇室礼佛的中心场所,赴中正殿礼佛,是和樱天皇紫禁城之行最重要的宗教活动,朝廷事先挑选了一堆高僧大德主持其事。虽然日本的佛教以大乘为主,和清朝皇室尊崇的密宗颇有不同,但没人在乎这点区别的。
从中正殿出来后,和樱天皇先后赴钟粹宫和长春宫,和两宫皇太后“话别”。
然后,出紫禁城,返回银碗胡同的“离宫”。
典礼实际情形大致如上,未免书友“水起来没完没了”之讥,除了两个细节,其他狮子就不再赘述了。
这两个细节都发生在养心殿上。
一是中国官员向和樱天皇行礼之时,坐在御座上的和樱天皇,颔首示意;二是两宫皇太后起身去东暖阁的时候,和樱天皇站起身来,隔着明黄纱屏,向两宫皇太后离去的方向,微微欠身。
这都是仪注上没有的。
还有,真正的“全陪”,不是两宫皇太后,而是关贝勒。
女天皇紫禁城两天一夜行,除了晚上下榻乐寿堂,关卓凡至始至终,陪同左右,陪吃陪玩陪开会,真正“三倍”。“两日游”下来,关卓凡自觉穿越了这么久,还从来没把紫禁城逛得这么通透。
中国的皇室和朝廷,接待和樱天皇的隆重其事,具体情形传回日本,引起了巨大的反响,影响深远。不过,这是后话,暂时不表了。
“天皇入宫”这件“天大事情”的热度余温犹在,一件更热闹的“天大事情”,发生在大洋彼岸:美利坚合众国访华代表团,启程出发了。
(又更晚了,汗)
*(未完待续。。)
第二十八章 超豪华代表团
1865年3月4日,第十七任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宣誓就职。仪式在新落成的国会大厦举行,中国第一任驻美公使郑藻如受邀观礼。
四年前的同一天,第十六任美利坚合众国总统亚伯拉罕。林肯宣誓就职。不过,那个时候,联邦只剩下了二十七个州,六个州已经叛离——林肯当选第十六任美国总统的时候,联邦还是三十三个州。
那个时候,登上华盛顿的行政大楼,就可以看见波托米克河对岸,叛军的旗帜正在阿灵顿山上高高飘扬。
那个时候,国家分裂,人心动荡,一片风雨飘摇;新总统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现在,美利坚虽然满目疮痍,但大规模的建设正在如火如荼地展开,“镀金时代”已经初露端倪。
寒风之中,林大胡子踌躇满志,意气昂扬。
就职仪式后的宴会上,林肯向郑藻如提出,要向中国派出一个有一定规模的“友好访问代表团”。
这件事,成为郑藻如履新后最重要的工作之一。只是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当时的中国中央政府正忙于“内务”,不便接待友邦使团。之后,规划铁路,发行国债,建立联合舰队……中美合作的“大案子”出来一单,“访华代表团”的事宜就被向后挤上一挤,一直不能成行。
不过,关于此事的函电往来,始终没有断过。征伐日本结束后,一切细节敲定。代表团终于可以首途中国了。
林肯口中的“有一定的规模”。到了成行的时候。已经变成了“规模之大,规格之高,史无前例”。
代表团星光熠熠,副总统兼参议长安德鲁。约翰逊领衔,最重要的成员如下:
国务卿威廉。西沃德。
财政部长赛门。切斯。
商业部长戴维。戴维斯。
战争部长埃德温。斯坦顿。
军械部长乔治。拉姆齐。
联邦军队总司令尤利西斯。格兰特。
联邦西部军管区总司令威廉。谢尔曼。
众议院筹款委员会主席约翰。谢尔曼。——说明一下,上面两位谢尔曼是亲兄弟。
参议院外交委员会主席西蒙。卡梅隆。
几乎都是关卓凡的“老朋友”。
代表团包括数十位工商巨头,其中,也有不少关卓凡的“老朋友”:威利。希尔。j。p。摩根,约翰。洛克菲勒——这位始终“神交”,从未谋面。
关卓凡在美国的代理人山度士——这是真正的“私人”,也会随团前来,当面“汇报工作”。
那位曾为关卓凡招聘华工新兵的叶茂,作为山度士的助理,随行回国。对于这位几乎两次命丧异国的年轻人来说,此行真正叫做“衣锦还乡”了。
还有克里斯托弗。斯潘塞。
斯潘塞终于同意,将他的兵工厂整体搬迁到中国,这次是来“考察相关事宜”的。
美国内战结束之后。国内军火订单大幅减少,也包括斯潘塞连珠枪的订单。斯潘塞的兵工厂终于难以为继。如果不接受关卓凡和山度士的建议,整体搬到中国,就得卖掉专利,结束生产。
一切都在关卓凡的预料中。
在这种情况下,克里斯托弗。斯潘塞只能选择和关卓凡合作。
不过,斯潘塞并不如何沮丧,反而对未来充满了希翼。因为山度士代表关卓凡,向他承诺:除了中国政府会继续下订单之外,亲王殿下还会向斯潘塞兵工厂投入充足的资金,兵工厂不但可以维持运作,还能够进一步研究、开发更先进的武器。
说到“更先进的武器”,代表团中有一位成员,不显山不露水,却带来了关卓凡极为感兴趣的东西,这位老兄就是理查。乔登。加特林——他装船带来的,是改良后的新版加特林机关枪。
关卓凡在美国的时候,买下了加特林的所有专利。不过,那个时候的加特林机关枪,还很不成熟,冒烟、漏气、卡壳、炸膛,无数毛病,尚不能投入实战。在花旗洋行源源不绝的资金的支持下,经过一年多的反复改进,理查。加特林自信地认为,他的机关枪已经可以正式投产,列装军队了。
理查。加特林这次来中国,就是要当面向关老板演示新版加特林机关枪如何神勇,以取得“生产许可”。
这个代表团,算是中美形成准同盟关系以来,双方进行令人满意的合作的成果和标志;同时,也是变“合作”为“全面合作”,变“准同盟”为真正“同盟”的起点。
对中国国内政治经济而言,美国庞大的高级别代表团来访,必然带来新的强劲的冲击力。关卓凡顺风借势,在现有的比较有利的局面下,可以进一步加速改革的进程。
不过,涉外接待着实是个问题。先不说礼仪了,单就安排这一百几十号人的住宿,就叫人头大了。
不可能把人家全部扔到公使馆去——也根本装不下。中国没有真正像样的、能达到国外豪华旅馆水准的客栈,暂时只能够用接待和樱天皇的路子,用闲置的王公府邸来承担接待任务。
但即便是把恭王府腾出来,也未必够用。不是地方不够大,也不是房间不够多,而是规制再宏大的王府,主人的卧室的数量也是有限的——你总不能把一班高官大亨塞到下人的住处去吧!
所以,创办符合国际标准的、真正意义上的豪华宾馆,要提上日程了。
本来,也可以走钓鱼台国宾馆那种涉外接待的路子。不过,本时空,中国近现代意义上的对外交往,不过刚刚开始,涉外接待的频次还非常有限,和原时空钓鱼台国宾馆建成的时候的情况完全不能比。本时空,大体量的国宾馆,在相当的时间内,利用率不高,闲置久了,言路上肯定又要嘀嘀咕咕。
豪华宾馆不同,没有重大外事接待任务的时候,即做商业运营,不会造成闲置浪费;营运得宜,赚大钱也不稀奇。
嗯,让我好好想一想这件事。
话又说回来了,穿越之后,一直没有去过玉渊潭那边,不知道钓鱼台现在是一副什么模样?记得乾隆朝的时候,高宗很在那儿折腾了一轮,引了水,挖了湖,盖了不少亭台楼阁。之后呢?是不是就一直荒着?
有空去转一转,瞅瞅有没有什么生发。
算算时间,把两宫皇太后从天津送回来,美国访华代表团也就差不多到埠了。接待美国人的准备工作,“奉两宫銮驾”去天津之前,就得基本完成。一边替两位御姐拾掇出门旅游的装裹,一边准备对付美国人,俺可是够忙的。
美国人并不是只呆在北京,他们逛完北京,还要去逛上海,然后,从上海返国。这一路,关贝勒自然都要陪着,顺便呢,可以回一趟上海的家,看一看婉儿生的大胖小子,还有晴晴的大肚子。嗯,想一想,就叫人心跳加速啊。
好吧,先把御姐旅游的事儿办清爽了。
为此,关卓凡需要“借”圣母皇太后贴身侍女玉儿一用。
*(未完待续。。)
第二十九章 太后说笑了
御姐出游,关卓凡既然把姐俩前后左右、里里外外的事体都揽了过来,那么,首先要解决的,其实不是什么关防、仪从——那些都好办,而是生活起居、吃喝拉撒这些东东。虽说“军法为之”,但你不能真拿两位皇太后当两个女兵对付吧!
必须在“宫廷模式”和“旅游模式”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
对两宫皇太后生活起居最熟悉的,当然是她们的贴身侍女,圣母皇太后这边是玉儿,母后皇太后那边是喜儿。关卓凡需要仔细了解,两宫皇太后平日起居作息的种种细节,以及她们能够接受的“艰苦条件”的底线,从而制定出妥善的解决方案。
因此,他要和玉儿、喜儿开个“碰头会议”。
这个要求,由进宫问安的白氏,向圣母皇太后提了出来。
这个要求,全然出乎慈禧的意外,关卓凡堂堂贝勒之尊,竟然要和两个侍女“开会”?
白氏笑着说道:“回太后的话,关卓凡说了,此事‘所关非细’,换了谁他都不放心,都怕传来传去的话就走了样,或者中间漏掉了一句半句什么的。到时候,万一叫两宫皇太后受了什么委屈,罪过可就大了。所以,他要亲自和两位宫人商议。”
慈禧心里十分妥帖,隐隐生出感动来,她略略沉吟了一下,说道:“难得他这么上心。好吧,玉儿就‘借’给他一个晚上。”
说到这儿,抿嘴一笑,说道:“不过。你回去跟他说。玉儿可得给我‘完璧归赵’。可别还回来的时候少了点什么——人小妮子可还是黄花闺女!”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