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乱清-第65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理论上,丁世杰也是这个“军事委员会”的成员,当然这只是“挂名”,丁世杰并不参加天津驻军的实际工作。
华尔这个军团长。性质颇为微妙。他以客卿身份参加轩军。以“松江军团军团长”名义。成为关卓凡在美指挥作战的副手。其权力,其实是有限的。
本来,“松江军团”只是一个“战时机构”,就是说,是“临时性”的。现在,“松江军团”不但变成永久性的,还和轩军二合为一,则华尔这个军团长的权、责为何。容易让人产生误会,必须加以明确。
“军事委员会”的建立,表明:轩军调动、指挥的权力,在爵帅一人之手;其他的人,只有“管理和建设”之权责。
战时,经爵帅授权,将领们才拥有对本部的指挥权。
还有,五个师长,参与军团层面的工作,使轩军的的日常管理。成为“集体负责制”。一方面,军团的决策经研议而得共识。执行起来更加顺畅;一方面,也可预防有人专权,削弱关卓凡对轩军的控制。
最重要的是,既然“涉及轩军之调动、指挥,一律报委员长批准”,那么,轩军以外的人,就不能“调动、指挥”轩军了。
不过,关卓凡留了一个“后门”:在必须做出关于轩军调动的重大决定、又无法联络到爵帅的情况下,由七个委员投票,决定如何进止。
军事委员会之下,建立“士兵委员会”。
关卓凡的这个决定,对诸将之震撼,不在“扫盲工程”之下。
“士兵委员”每个连队一人,由全连士兵“自行推举”,军官不得参与,不得干涉。
每个班先自行推举一位“士兵代表”,然后全连的“士兵代表”开会,从中自行推举出一位“士兵委员”。
就是说,“士兵代表”既是“推举人”,也是“被推举人”。
“士兵委员”任期一年,期间退役、阵亡、升职,即行“补充推举”。
“士兵委员会”本身并不开会,每一位“士兵委员”联络“士兵代表”,了解情况,然后每月一次,向“军事委员会”直接“汇报工作”。
汇报内容,就是两项:
第一,在训练和作战之外,长官有没有虐打士兵?
第二,长官有没有克扣士兵的粮饷被服伙食?
其他事项,原则上不予受理。
“士兵委员”汇报事项,“军事委员会”必须认真记录,存档备案。同时,将“节略”上报委员长。
与会诸将心里都在说:爵帅的这一手,太厉害了!实在是在全军每一个连队都派了耳目!而且,说是一个“士兵委员”,其实是所有的士兵一起盯着——军官想要行差踏错,几乎没有任何可能了!
关卓凡说道:“咱们轩军,官也好,兵也好,都是兄弟。既然都是兄弟,怎么好又打又骂?上阵见仗,你是要人家替你卖命的,平日里,怎么敢虐打军士?打起仗来,不怕人家在背后打你的黑枪?”
他微微扫了诸将一眼,见个个神色郑重,全神贯注,心中满意,又说道:“训练的时候,有的兵笨一点,有的兵懒一点,急起来踹两脚,在所难免;打起仗来,怕死的,当逃兵的,当场枪毙也不稀奇。所以,特别指明,‘训练和作战以外’——所以,这个‘士兵委员会’,绝不会对长官平日的管教、训练,造成任何关碍。”
关卓凡说道:“各位都是带老了兵的,晓得当兵的最在乎哪些事情?除了行军法,你不打他,不骂他,不克扣他的粮饷,这样子带出来的兵,上了战场,哪有一个做缩头乌龟的?”
诸将都是心悦诚服的表情。
当时的军队,不论哪个国家,长官打骂士兵,都是家常便饭。
以后世标准,不同层级军人间过于显著的差别待遇,也非常普遍。而这种差别,相当程度上来源于军官对于资源的过度侵占。这种情况,和长官打骂士兵一样,各国相差仿佛,只是程度有所不同罢了。
所以,如果关卓凡真能解决这两个问题,他的轩军,一定是当世第一军,什么英国法国普鲁士,都要给他跪。
还有一层意思,关卓凡没有说出来。
将监督上官的权力——虽然这个权力还很有限——交到士兵手里,对于当时的士兵来说,完完全全是“开天辟地”。这种从天而降的“主人翁责任感”,能带来怎样的战斗力的提升,是当时的治军者无法想象的。
关卓凡的“士兵委员会”,灵感当然来自原时空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后期那次著名的“改编”,但也颇有不同。关卓凡手里,“士兵委员会”的权力被大大缩减,本质上是一种积极性很高的“坐探”。不过,相对于本时空这个时代,已经足够用了。
关卓凡还不能高喊“官兵平等”,但却可以要求“官兵友爱,同甘共苦”。
他明确要求:实行连、排、班编制后,一,排长要和士兵同宿;二,连长使用的卧具必须和士兵一样。
和连、排、班编制配套的,是建立“三级连队会议制度”。
第一级,班务会议,每周一次,全班参加,班长主持,周日晚饭后进行。
第二级,排务会议,每半个月一次,班长、副班长参加,排长主持。
第三级,连务会议,每个月一次,班长以上人员参会,连长主持。
会议内容:
一,做本单位、本时段的“工作总结”,对参会各人、各部的表现做出点评,“揄扬进步,补阙拾遗”。
二,传达上峰的各种指示。
三,研究、布置下个时段的工作、任务。
信息量很大,将领们全神贯注地听着,脑子里转着念头:这可新鲜,“会议”这个玩意,以前都是高级将领们的事情,现在,大头兵们也要来“会议”了!
但好处是显而易见的:士兵们可以由此知晓自己到底要做什么,做的对还是不对,好还是不好;而且上下通达,毫无壅塞,政策施行的质量、效率都会大大提高。
会议一天两天开下来,将领们对关卓凡愈来愈佩服,都有“瞻之在前,忽焉在后”的感觉,真正是“仰之弥高”!
说的俗一点,就是“五体投地”——爵帅真神人也!
*(未完待续。。)
ps: ; ;明天一更,放在傍晚。
*
第七十六章 参谋参谋
姜德想起一个事情,问道:“请爵帅的示,咱们编成连、排、班之后,这个连、排、班的长官称‘长’,往上去,营、团、师的长官称‘官’,再往上,军团的长官又称‘长’,会不会有一点混乱?”
关卓凡一愣,随即哑然失笑,用手指轻轻地点了点桌子,说道:“姜德说的有道理……”
他沉吟片刻,说道:“好,从今以后,所有主官,一律称‘长’!”
顿了一顿,又补充道:“团长以上,称‘首长’!”
与会将领都是精神一振。他们的心目中,大多隐约觉得“长”比“官”大。你看:军团长称“长”,委员长称“长”,“长”的意思,不就是“大”么?还有,长官长官,“长”在“官”前面嘛。
这个“首长”,听起来更是通身舒爽!就好像自己升了官一样,一时间,腰板都不由挺得更直了。
姜德提醒了关卓凡,名号绝对不是一个小事情,孔老夫子说的“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是半点都不得错的;而且,这么做,无形中增强了将领们的荣誉感,从精神层面,将轩军和朝廷进一步区隔开来。
会议的最后一个大的版块,是关于军事建设的。
首先是要建立参谋制度。
轩军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参谋”,更加不要说“参谋长”了。
轩军只有“幕僚”。
冷兵器时代,军队的组织结构比较简单,战争不是一件多么复杂的事情。一个不识字的农民。只要有一定的天分。振臂一呼。一样能干这个活儿。因此,有“幕僚”在旁边出出主意,提点一下,就够了。
进入热兵器时代,特别是拿破仑战争以来,军队组织、战争形态都愈来愈复杂,需要愈来愈多的专业人士专事后勤组织、情报搜集和战役策划。这个活,只读过“四书”的“幕僚”可就干不来了。
近现代意义的参谋亟乏。是轩军最大的短板,关卓凡和华尔就此讨论多次,都颇以为忧。
轩军原来的洋教官,英、法、美皆有,军事思想其实是个大杂烩。彼时练兵建军,最大的任务是整顿纪律,教授基本军事技战术,根本顾不上“参谋”两个字。就算想到了这一层,合适的参谋人选也极少。
赴美一年,轩军的军事建设完全“美化”。可是。参谋制度原本就不是美军的强项,美国人自己还在摸着石头过河呢。因此。仗打完了,轩军参谋制度的建设,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进展。
“参谋”这个东东,最早是法国人弄出来的。1795年,贝尔蒂埃创立参谋系统。一年后,拿破仑接管军队,将之发扬光大,整出了“总参谋部”。法军打遍欧洲,“参谋”这个玩意,便在欧洲各国落地开花。
其中青出于蓝的,是普鲁士。1806年起,普鲁士就建立了培训中级参谋的系统;1814年,普鲁士正式建立总参谋部和军、师一级的参谋部。
普鲁士后来能够痛扁老师法国,德意志能够挑起两次世界大战,一度还牛气哄哄,和这套参谋制度大有关系。
但普鲁士的东西,关卓凡并不容易学。
普鲁士已经“军”、“国”合一,关卓凡的轩军,距离这个位面,还差得太远。
而且,普鲁士的总参谋部,不仅是一个参谋机构,还是一个地道的指挥机构。中国的“国情”,轩军的“军情”,都不允许把军队的指挥权交给一群参谋。
抄普鲁士—德意志这一套最起劲的,是原时空的日本。
只是起劲得过了头。参谋们不断地“下克上”,终于凌驾于军衔远远高于自己的前线指挥官,一步步把日本推入一场不能承受之重的战争中。
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期,大本营的参谋们根本就是在打电子游戏了。他们呆在东京,看着地图、海图,把前线的军队搬来搬去,随心所欲,昏招不断。日本最后覆亡,这班自以为牛掰的参谋应该负重大的责任。
平心而论,日本的参谋还是牛的,可是没有牛到可以和他们拥有的权力相匹配的地步。日本成也参谋,败也参谋,对于关卓凡来说,也算是一个前车之鉴。
不能走普鲁士的路子,更不能走日本的路子,那么,走哪条路好呢?
老老实实,俺从哪里来,就走哪里的路子好了。
参谋的职责:整理战斗信息,为军事主官提供资料和建议;经军事主管授意,向下面的战斗单位布置战斗任务。
这种“保守型”的参谋制度,对于轩军来说,也得分成两步走。新设置的参谋人员,主要任务是上述要求之前半部分,即情报收集,战情分析,战役策划。上述要求之后半部分,得迟一点再说;现阶段,在这方面,参谋顶多起一个“上情下达”的作用。
关卓凡决定,在军团一级设参谋长,级别为“副师级”。
原时空关卓凡所法,参谋长相当于单位军事主官副职,前者较后者只低一级;轩军的军团参谋长,则较军团长整整低了三级。原因是参谋制度初建,还很不成熟,承担不了军团副主官的任务,只能一步步来了。
师一级暂时不设参谋长,只设“高级作战参谋”,级别为“副团级”。
团一级设“作战参谋”,级别为“副营级”。
军团参谋长的几个候选人中,第三师第九团即白人团的团长沃纳。施罗德,算是首选。此君打小自普鲁士移民美国,毕业于艾奥瓦州军事学院。进入轩军之前,曾在俄亥俄军团服役,职位:作战参谋。
俄亥俄军团是谢尔曼的嫡系,而施罗德就读艾奥瓦州军事学院的时候,校长又正是谢尔曼,因此,施罗德算是谢尔曼嫡系之嫡系了。
西部战区南下的时候,施罗德是左、右两路大军的主要联络人。
关卓凡对施罗德的表现很是满意,于是向谢尔曼“挖角”。谢尔曼倒也大方,而施罗德是个狂热的“战争爱好者”,美国没有大仗可打了,也愿意“来东方发展”。于是出任整编后的松江军团第三师第九团团长,来到了中国。
关卓凡要求“军事委员会”尽快按要求拟定各级参谋人选,上报委员长批准。
对于各种操典制度的执行,关卓凡提出四个字的要求,“严、整、精、细”。
“严”是“严格”,“整”是“整齐”,“精”是“精确”,“细”是“细致”。
其中所谓“整齐”,就是执行操典制度,必须由头至尾,无缺无漏,不可有所偏废。
原时空,清末以降的旧军队,操典制度本身未必粗疏,但执行起来,从上到下,从将到兵,大都相互糊弄,十停里做不到三停。这种满身漏洞的军队,见起仗来,遇上认真执行操典制度的军队,自然就被打成了筛子。
关卓凡说道:“俗话说,‘差之毫厘,失之千里’,操典制度‘差之毫厘’,不用等上战场,‘失之’的,就是性命!”
他扫视诸将,声音变得严厉:“比如军火库里的弹药,码堆虽然齐整,弹种、批次也分得清楚,但作业通道宽窄不一,有的通道的宽度没有达到操典标准!遇到紧急情况,谁敢保证不会忙中出乱,撞塌一堆弹药,引发不测?”
华尔和张勇的冷汗马上就冒了出来。
轩军天津驻地的军营都是“临时建筑”,空间略有不足,轩军的弹药又特别“充裕”,库房里弹药码堆的“密度”不得不大了一点。想着过了年,新军营包括新库房很快就会建成,现在只好先“委屈”些日子。
没想到爵帅的眼睛这么毒!
*(未完待续。。)
ps: ; ;明天两更。
*
第七十七章 大熔炉
本来,军火库是总军需官贝灵格的责任,但人家贝灵格不止一次对华尔和张勇就此提出异议,可两位军团长也有苦衷。
轩军是打平了捻匪才决定常驻天津的,诸事仓促,现在的库存弹药,大部分是其后才从上海装船北运。两地未通电报,讯息不畅,终于一不小心,就超过了天津驻地临时库房的正常存储量。
华尔和张勇当然不会以此辩解卸责,两个人互相看了一眼,“刷”地站了起来,说道:“是,属下处事不当,请求处分!”
关卓凡“哼”了一声,说道:“好,华远诚、张克山,罚俸二月,以示惕厉!”
华尔和张勇胸膛一挺,同时立正,大声说道:“是!”
这个“俸”,可不仅仅是“正俸”,而是他们所有的“正项”收入。
华尔的“正俸”,只有“三等子爵”一项,每年三百六十两,月俸不过三十两。
张勇的“正俸”,包括一等子爵,每年四百一十两;提督从一品,每年一百八十两;另外,身为提督,张勇每年还有两千两的“养廉银”。合计每年两千五百九十两,每月二百一十六两。
他们收入的大头,是做松江军团军团长、副军团长的俸银。
当然,这个俸银,包含朝廷行政职务的正项收入。华尔在朝廷里没有行政职务;张勇的行政职务是提督,其正俸和养廉银,是包含在他的松江军团副军团长的俸银里的。并不重复发放。
军团长的俸银是每年八千四百两。副军团长的俸银是每年七千二百两。则华尔每年“正项”收入为八千七百六十两,每月七百三十两;张勇每年正项“收入”为七千六百一十两,每月六百三十四两。
所以,“罚俸二月”,就是扣华尔一千四百六十两,扣张勇一千二百六十八两,相当不少了。
其余将领,无不凛然。
补充几句。
清朝的官员。给幕僚的“束修”,迎来送往的费用,都要出自自己的“正项”收入。这个措施,用现代的标准来看,当然不合理。但农业社会的统计监督手段有限,如果这一类“公出”,另列开支,则不知道能从中生出多少花样情弊?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