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清-第3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涤翁。我给你掰掰手指头:福建船政三品参议道伍秩庸。负责闽船一切洋务联络奔走,算是张香涛最重要的助手;顾问委员会铁路股总办张樵野,手里抓着几千万两银子的工程;还有开平矿务局的帮办唐景星,轮船招商局的经办徐雨之,这几位,都是二十几岁的年轻人——伍某的年纪,比我还小!对了,差一点忘了张香涛本人。他今年二十九岁!涤翁,你觉得我用人的眼光如何呀?”



  张香涛,即张之洞。



  伍秩庸,即伍廷芳。



  张樵野,即张荫恒。



  景星,即唐廷枢。



  §雨之,即徐润。



  福建船政、铁路股、开平矿务局、轮船招商局,家家风生水起,曾国藩呆了半响,说道:“贝勒用人。哪个能不服气?可是……”



  “涤翁,我要请教。劼刚是否通晓洋务?”



  “这,算是吧……”



  “再请教,劼刚是否精通英文?”



  “这……就算他洋务、洋文都说的过去,可是,还有第三点:资历紧要!”



  “涤翁,劼刚可是以三品参政衔主持广方言馆的。驻美公使郑豫轩,驻日公使徐子绥,都是三品衔。”



  。豫轩,即郑藻如。



  §子绥,即徐四霖。



  “这——贝勒方才说过,这个资历,欧洲诸国,更重爵衔出身……”



  这句话没说完,曾国藩就想到关卓凡接下来会说什么了。



  果然,关卓凡笑笑说道:“涤翁,你身上的这个一等侯爵,将来难道不是劼刚承袭?”



  微微一顿,不容曾国藩辩驳,继续说道:“至于出身——曾劼刚有你曾涤翁这位父亲,如此‘出身’,难道还不能够摆上台面?嘿嘿,遍顾亚欧,我倒不晓得,谁的‘出身’,比劼刚的‘出身’更加好看了!”



  ▲国藩不出声了。



  他踌躇半响,终于一声长叹:“我无话可说了。惟愿曾纪泽精白赤心,不负国家,不负贝勒!”…



  *



  *



  关卓凡用曾纪泽做驻英公使,原因有四:



  第一,不论考诸于史,还是现实中暗地考察,关卓凡都认为,曾纪泽是驻英公使的最合适的人选。



  能力、观念神马的就不必说了,现今的中国,想找到比曾纪泽更适合办外交的人,实在不大容易。



  年纪也确实不是问题,在欧洲,年纪轻轻的亲王、公爵、伯爵,一抓一把。



  曾纪泽虽然还未承袭爵位,但乃父的名声,确实可以给他足够的加持,敢轻看曾国藩的儿子的人,是很少的。这方面,在国外,曾纪泽可能反会比在国内得到更多的尊重。



  关卓凡也不担心曾纪泽对自己的忠诚。曾纪泽本来就算是他的人,胳膊肘是不会往外拐的。



  第二,通过重用曾纪泽,关卓凡乃得和曾国藩本人,建立真正坚固的联盟。



  请留意,这个联盟,不是关卓凡和“湘系”的,而是关卓凡和曾国藩个人的。事实上,关卓凡还打着这样的如意算盘:利用曾国藩,进一步分化、削弱“湘系”。



  曾纪泽原在关卓凡的手下,主持广方言馆。但是,广方言馆只是一个学术机构,其重要性——至少在当时的官僚的眼中的重要性,是不能够和驻英公使相提并论的。



  曾纪泽出任驻英公使,曾国藩再也不会有任何“上头”和关卓凡猜忌、裁抑他的怀疑,接下来,一系列和“湘系”有关的变动,会相当程度上得到曾国藩的理解甚至支持,至少,当做看不见。阻力大大减少,事半而功倍。



  至于和“湘系”变动没有什么直接关联的“关式新洋务”,相信曾国藩更会全力以赴,不负关卓凡的期望。



  就是说,驻英公使这个位子,是一个足够“收买”曾国藩的漂亮筹码。



  第三,重用曾纪泽,就不用搭理曾老九了。



  前文说过,剿捻的时候,淮军刘铭传恩将仇报,抢了湘军鲍超的功劳,时任湖北巡抚的曾国荃,处置乖戾。致鲍超忧愤成疾。鲍的霆军几乎要和刘的铭军火并。险些酿成大祸。事后,曾国荃引咎辞职,解甲归田,闲废至今。



  这个九弟,是曾国藩最大的心病,老弟四十一岁生日那天,老哥一口气写了十三首诗,或者称赞老弟的功勋。或者抱怨世人的猜忌——就是他念给赵景贤听的那三首了。



  说到底,曾国藩还是希望老弟能够复出,并把这个视作朝廷是否真正信任他曾涤生的标志。



  曾经有人向关卓凡建议,允许曾国荃起复,以此笼络曾国藩。



  关卓凡斩钉截铁地否定了这个方案。曾老九财发够了,孽也造够了,本事呢,也就那么大点儿,后半辈子,还是老老实实在湘乡老家当他的大财主吧。



  收服曾涤生。俺另有妙计。



  第四,曾纪泽出任驻英公使。可以起到重大的“另类”宣示作用。



  宣示什么?请往下看。



  *



  *



  曾纪泽派任驻英公使的上谕一经发布,大伙儿一致哀叹:真是有多少眼镜都不够摔得呀。



  一个段子在官场上流传开来:刘子默平调云贵,加“钦差督办军务”,叫做“异峰突起”;曾涤生转督直隶,痛快奉诏,可谓“一山还有一山高”;曾劼刚出任驻英公使,那就是“仰之弥高”,或者叫“云深不知处”了。



  资历,资历,还是资历。…



  这个资历,说的并不是关卓凡和曾国藩两人热烈讨论的年龄、品级、爵位神马的,而是一个关、曾二人都心知肚明、却谁也不会宣之于口的事实——曾纪泽从未中式,连个举人都不是。



  曾纪泽是“荫生”。这个“生”,指的是“监生”,这个“监”,指的是“国子监”,即所谓“入国子监读书”。前面有个“荫”字,乃“恩荫”之谓,说明了这个“监生”的资格,由老爹的余荫而来,不是你自个儿凭本事考进去的。



  监生的地位,类似于举人,也有参加会试的资格,但一向不被视为“正途”,况乎“荫生”?



  更何况,曾劼刚三次会试皆不第?



  事实上,曾纪泽连乡试这关都没能过,就是说,至始至终,是个“秀才底子”。正因为科场蹭陀,曾纪泽才绝弃举业,转攻西学,终于,东边不亮西边亮,第一次正式踏上仕途,便得付驻英公使这件“国之重器”。



  唉,真是不知道亮瞎了多少人的……那啥啥眼啊。



  曾纪泽屡试不第,跟老爹表示俺不玩儿了的时候,曾国藩倒是颇为开通的样子,写信给大儿子说:“尔既无志于科名禄位,但能多读古书,时时吟诗作字,以陶写性情,则一生受用不尽。”



  大伙儿暗地里都说,曾涤生这是没法子,只好假扮大方,事实上,不知多想儿子里面出来一个进士呢!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这件事情上也不例外。果然,曾国藩把希望放在了老二曾纪鸿身上。可是,曾纪鸿的科运,并不比老哥更好,背负老爹和老哥的双重压力,埋头书经,日子过得实在是不轻松。



  曾纪鸿日后会在本书露面,有所表现,此时暂且按下不表。



  话头回到朝野对曾纪泽履新的反应上来。



  不是“正途”出身,爬到相当的位置,并不出奇。比如驻日公使徐四霖,干脆是商人出身,连个秀才都不是。可是,一,人家徐子绥有军功;二,论差份好坏,驻日公使怎么比得上驻英公使?



  之前,关卓凡大用的一班人,如伍廷芳、张荫恒、唐廷枢、徐润,等等,最好亦不过是个秀才底子,有的干脆没有正儿八经进过学,身上的功名是捐班捐出来的。这班人,大多也没有打过仗,见过血,骤然大用,虽然也轰动一时,但他们的职位,在传统士大夫眼中,或者“营营役役”,或者“追逐铜臭”,喧闹过一阵子,对“读书人”造成的实质性的刺激,是有限的。



  可“驻英公使”不同,这是真正的“国家名器”啊!居然交付一个身无尺寸之功的“秀才底子”?这个刺激,可就大了!



  曾涤生的儿子又怎么样?也得一步步往上爬呀!



  许多人不自禁地冒出了这么个想法:现在洋务大兴,难道,从今以后,显爵高位,不再必定求之于十载寒窗、出生入死?



  有那嗅觉更加敏锐的少数人,脑洞开得更大:不读书还好,书读多了,人变傻了,“上头”说不定还更加讨厌你呢!



  这就是关卓凡想要的“宣示作用”。



  科举是迟早要大动的。这可不是一步到位的功夫,得温水煮青蛙,一点点地往前蹭。现阶段,台面上,关卓凡是绝对不肯说科举的坏话的,但要开始在底下做小动作了。要慢慢儿地在人们心目中打下“科举无用”的印记,以利之所趋,将人们的精力、兴趣,一步步自科举上面引开,尽可能为日后变革,减少阻力。…



  和中国人不同,英国人对曾纪泽出任清国驻英公使,大表满意。



  曾纪泽主持广方言馆,和洋人打交道的机会本来就多,关卓凡又有意识地安排他和英国公使及英国驻上海领事应酬交往。结果,英国公使馆在给国内的报告中,是这样描述曾纪泽的:



  “曾先生通晓英文,博学多才,是中国最具改革思想和国际视野的人士之一。”



  “他出身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官宦家庭,是家族爵位的第一顺位继承人。”



  “他和首相有着非常深厚的私交。”



  “出任驻英公使之前,他是中国唯一一所大学的校长。”



  这样的一份履历,英国人焉能不满意?



  曾纪泽派为驻英公使的上谕,明发之后第三天,英国外务大臣的电报就发了过来,对曾纪泽履新英伦,表示热烈欢迎。



  关卓凡打开电报,看着看着,眼中放出光来。



  他所在意者,并非英国人对曾纪泽说的那些客气话,而是——



  他合上电报,轻声说道:“欢迎回家。”



  *



  (三千八百字大章奉上)



  *(未完待续……)



  ,:
第十三章 回家的路
  第二天,军机处“叫起”。



  “启禀两宫皇太后,”关卓凡神采奕奕,“昨儿晚上,接到了英吉利外务大臣的电报,这儿是译稿,恭呈御览。”



  说罢,走上前去,将一份白折子,放在御案之上。



  ˉ母皇太后先看。



  看着看着,御姐脸上的表情发生了奇妙的变化:樱唇微启,鼻翼微微抽动,不仅一双凤眼放出火热的光来,整张美丽的面庞,都如浴初阳,明亮耀目,几令人不可逼视。



  □着白折子的手,微微颤抖。



  看完了,慈禧将折子推给慈安,说道:“姐姐,你看看吧。”



  虽然圣母皇太后努力压抑自己,但谁都看得出来:她此时心情激越——太后的声调在微微发颤。



  “哟,我可看不太懂……”



  “不妨事,电稿写的很白,看得≈≈ 。。懂的。”



  慈安拿起折子,刚刚看了两行,便笑着说道:“嗯,英国人的这个折子写的好,都是大白话,我看得懂!”



  这就是关某人体贴细心的地方了。英国人的这个“折子”,两宫皇太后于朝堂之上初览,势不能像在私底下那样子,由圣母皇太后一句句解释给母后皇太后听,要母后皇太后一个人就能看懂,译文就不好骈三四六,得大白话着来。



  看着看着,慈安也怔住了:



  “为庆祝联合王国和大清帝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表达女王陛下对皇帝陛下和皇太后陛下的敬意,联合王国下议院、上议院和枢密院通过决议。协助中国政府寻还自夏宫流出的部分器物。微意区区。以固邦谊。”



  「后皇太后抬起头来,脸上表情,却是困惑多于激动——许多地方,她都不大明白,因此也就不大敢确定:自己想的,对还是不对?



  “呃……这个‘夏宫’是什么?咱们中国,好像没有这么个地方啊?”



  “回母后皇太后,这是洋人的说法——就是圆明园。”



  慈安猛地一颤。声调立即变了:“圆明园?!”



  “是。”



  “那……什么‘协助’,什么‘寻还’——是说……咱们得自个儿派人去找吗?”。



  不等关卓凡答话,慈禧抢着说道:“场面话d实就是要把从圆明园抢走的东西吐还出来了!”



  “圣母皇太后圣明!”



  慈安又是浑身一颤,轻声说了一句:“天爷!”



  ∑纱之后,两行眼泪,滑下面庞。



  慈禧目光炯炯:“关卓凡,这究竟是怎么一回事?你细细说来!”



  “是!”



  顿了一顿,关卓凡说道:“回太后,此事之首倡者,是轩军海军助理总教习狄克多——在天津的时候。太后接见过狄某的。”



  “狄克多?”慈禧想了一想,点了点头。“嗯,我有芋。”



  “狄克多抵埠之后,亲睹轩军西法练兵,中国处处大兴洋务,深以为中国改革开放,方兴未艾,照此势头,不但中兴可期,将来亦必为世上最强大国家之一。狄某默谋,中国之未来,断不可侮,英吉利应早为先容,预留退步。”



  “改革……开放?”



  “是!”



  “这个词儿……有点儿意思!这个狄克多,嗯,是个真正有见识的!”



  “是!狄某得天语褒奖,必荣于华衮!”



  顿了一顿,关卓凡接着说道:“狄克多的叔叔,叫做维克多,官拜海军上将,在英国的海军本部委员会,出任第一海务大臣,算是英国海军武职的第一人。”…



  母后皇太后很想问一问:狄克多他们家,侄子和叔叔,怎么姓氏不一样,名字反倒一样?



  不过,慈安姐姐自知问了出来,十有七八,要闹笑话。再说,这也不是什么急务,不好拿来打断正题的,忍了忍,很辛苦地把这个问题咽了下去。



  “狄克多给维克多写信,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向乃叔详述,建议维某,游说朝廷大佬,‘由女王陛下政府出面,帮助返还从中国皇家园林中流出的器物’——嗯,这是狄克多的信上的原话。”



  “狄克多以为,这是‘消弭仇恨,获取谅解,敦睦邦谊’之最佳路径。”



  慈禧点了点头,说道:“狄克多是聪明人!实话实说,东西本来就不是他们的,他们吐还出来,也不会多么心疼,嗯,这叫‘惠而不费’!”



  惠而不费——御姐挺爱用这个词儿的嘛。



  “太后圣明!狄克多的想法,是最好由哪位大臣,向议院提交一份议案,议院通过了,此事便师出有名,台面上,也就更加好看了。”



  慈安不能不问了:“这个‘议院’是什么呀?是不是就是折子上说的,什么‘下议院’、‘上议院’?”



  “回太后,正是电文中的上议院、下议院。”



  顿了一顿,关卓凡继续说道:“这‘议院’,亦称‘议会’、‘国会’。上议院之议员,皆为勋贵,下议院之议员,皆为士庶之俊彦。国家大政,国王付上议院议之,所谓谋及卿贵也;付下议院议之,所谓谋及士庶也。议决之后,议案上呈国王辰断。”



  这段话,多少是有水分的。不过,现阶段,关于“议会”这个超敏感话题,只能说到这个份儿上了。



  慈安说道:“啊,那不是和咱们的‘交议’差不多?”



  人家的议会,和咱们的“交议”,可是差得太多了。不过,这个话题,暂不宜深入讨论,就此打住吧。



  “是,太后圣明。”



  “那……‘枢密院’又是什么?”



  嘿,您问题真多。



  “回太后,枢密院为国王备而顾问之用,有一点点像咱们的内阁。”



  “嗯,大学士。”



  关卓凡微微一笑,说道:“是,太后圣明。”



  “哟,这么说,这个‘议案’,如果‘上议院’、‘下议院’、‘枢密院’通通都过了,台面上,还真是……好看!”



  “是。狄克多之议,维克多深以为然。去年七八月份的时候,维克多便开始为此事奔走。太后晓得的,英国朝廷里边,海军部跟咱们的关系是最密切的,加上维克多一力推动,海军部乃成为此议案最重要之推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