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乱清-第3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陈汤强调的,是汉、胡武器装备的代差,但关卓凡以为,在冷兵器时代,单有武器装备的优势,是不足以克敌制胜的——两宋和明朝中后期。中原王朝对阵北方游猎民族的表现,都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有足够理由相信,前汉时期的中国武术,有着强大的技击能力。这种能力,在彼时已知的世界范围内,是占压倒性优势的。
中国武术,什么时候开始变味了的呢?
关卓凡以为,应该就是始自赵宋之崇文抑武。
事实上,“侠以武犯禁”,中国只要结束战乱,建立大一统的政权,政府就会瞅民间舞刀弄枪的人不顺眼,并萌生禁武的冲动。秦始皇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镝,铸以为金人十二,算是开风气之先。只是秦朝二世而亡,这件工作,木有啥实际效果。
汉、唐两个大一统王朝,中国处在自己的青壮年时期,具有强烈的扩张冲动,民间的尚武风气和政府的对外军事行动,算是彼此相得。政府既需要高质量的兵源,又有控制局面的自信心,因此对民间的武事,基本采取了容忍的态度。
但自赵宋开始,中国对外扩张的冲动消失,政权的首要任务是维持自身的稳定,崇文抑武成为符合逻辑的选择,中国武术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庆元条法事类》规定:“诸结集社众,阅习武艺者(杆棒链锥之属亦是),教师及为首人,徒二年,余各杖一百。许人告,其应习者不坐。”
这种政权,你指望他收复故土,统一中国?且做梦吧!
元朝以小族临大国,在蒙古人眼里,所有习武的汉人都是潜在的叛逆,禁武更加不遗余力。
灭宋不几年,便出台了《禁治习学枪棒令》,对于民间武事,大加禁挞。
先铺陈习武之害,声色俱厉:
“奸民不事本业,游手逐末,甚者习学相扑,或弄枪棒,有精于其事者,各出钱帛,拜以为师。各处社长等人,恬不知禁,有司亦不究问。长此不已,风俗恣悍,狂妄之端,或自此生。”
习武既有此原罪,禁武便成必然:
“今后军民诸色人等,如有习学相扑,或弄枪棒,许诸人首告是实,教师并习学人决七十七下,拜师钱物给告人充赏,两邻知而不首,减犯人罪一等。社长知情故纵,减犯人罪二等。”
嗯,习武的要治罪,举发的要奖励,知情不举的要连坐,可谓算无遗策了。
最后,指出禁武的重大意义:
“庶几恣悍之风不做,凶强之技不传,驯化民情,坐消变故,此于政治所系非轻。本台乞遍下合署,严行禁治施行。”
按现在的话说,这是真正上升到了“政治”的高度。而文中的“本台”,指的是“御史台”——由国家最高司法监察机构领衔禁武,这个档次,够高的了吧?
之后,朝廷多次重申法令,禁止习武。至治二年,英宗颁布上谕,直截了当:“禁汉人执兵器、出猎及习武艺。”
蒙古人的处心积虑,并不能保证统治的长久,不过几十年光景,便被汉人赶回了大漠。但中国武术,从此元气大伤,再也不能恢复。
明朝重文轻武,一如两宋,武官地位,大大低于文官,更别说“武人”了。清承明制,“武官”也好,“武人”也罢,地位愈形低下;再者,清朝和元朝一样,同样是以小族临大国,虽然没堂而皇之地弄出什么《禁治习学枪棒令》,但对民间武事,依然保持着高度的警惕。
世宗曾经说过,“武师多系游手好闲,不务正业之流”,并下谕禁习棍棒。不过,传说中针对汉人的“禁武令”,却是不存在的。
面对政治权力的打压,中国武术夹缝中求生存,不得不走上磨去爪牙、自我弱化的道路——即:消减武术的技击功能,改变武术“杀人技”之本性——以自废可能给政权带来威胁的能力为代价,委屈求全。
于是,中国武术,由刀矛而棍棒,由长器械而短器械,由器械而拳脚,由攻击而防守,由技击而表演,由表演而养生。套路、招式愈来愈漂亮的同时,杀伤力愈来愈小,技击和对抗的价值愈来愈少。最终,到了近现代,只剩下“花拳绣腿”四字。
赵宋之后,中国武术的唯一一线生机,出现在戚继光的手上。他把已经从实战中脱离的武术,重新纳回实战,一定程度上恢复了武术的技击价值。遗憾的是,这位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军事天才——至少是之一吧——生错了时代。如果戚继光生于汉、唐,关卓凡以为,其武勋当不在卫、霍、靖、勣之下。
可惜,他不但生在明朝,还是中晚期的明朝。
戚继光死后,人亡政息,和明朝的国运一样,中国武术重又进入堕落的轨道,直到坐实“花拳绣腿”四字。
关卓凡归纳了一下,中国武术的命运,大致是:战国秦汉隋唐,一路意气风发,高歌猛进;两宋之际,出现逆转;蒙元伊始,被重重一击,伤入脏腑;中晚明的时候,力图振作,但昙花一现之后,反而愈形萎靡;清朝入关定鼎,最后捏上一把,中国武术,便气若游丝,药石罔效了。
创制“擒敌捕俘术”的过程,使关卓凡确定了一个认识:武术门派庞杂,其中,只有一小部分技巧,可为近现代军事格斗术借镜。不过,武术对军事格斗术的价值,仅此而已。武术和军事格斗术的距离,已经十万八千里,任何试图完整恢复武术技击功能的努力,注定徒劳无功。
现在已经不是戚继光的时代了。
旧的去了,新的才来。
就不要没完没了拉拉扯扯了。
嗯,所谓改革,不就是这么回事吗?
(这一章有点特别,想来又不免注水之讥。对此,狮子只好说声抱歉了。明天,再开始喜闻乐见的情节吧)
*(未完待续。。)R752
第九十四章 最后一击
“拼刺”,就是拼刺刀了。
从美国回来,关卓凡确定:这个时代的军队,并没有规范、统一的拼刺刀的技术。想想也不奇怪,这是前膛枪向后膛枪转化的时代,连刺刀的安装位置都五花八门,况乎拼刺技术乎?
前膛枪刺刀的安装位置,和后膛枪是不同的。
前者的刺刀装在枪管上方或两侧,后者的刺刀装在枪管下方。这是因为,前膛枪从枪口填药装弹,弹药塞进枪管后,必须用长长的通条杵实了——枪管下方的位置是来插通条的,刺刀只能呆在枪管上方或旁边。而后膛枪,因为由后膛装填弹药,用不着通条了,枪口下方的位置才腾给了刺刀。
拼刺是一个由后而前、自然上挑的动作,刺刀安装在枪口上方和两侧,并不适合拼刺动作的发力。在历史上,由于强大的惯性,后膛枪出现多年之后,刺刀才完全转到枪口下方。因此,完善的拼刺技术,直到一战之后,才真正形成。
本时空,这套玩意,要整整提前五十年面世喽。
轩军是目前世界上仅有的两支全后膛枪军队之一——另外一支是普鲁士军队。而普鲁士一完成工业革命,军队就走上了火力至上的“重金属”道路,直到希特勒挂掉了,德国军队也没有真正重视<; 过拼刺刀这回事。
真把拼刺刀玩出名堂来的,是俄罗斯、日本这类穷逼,尤其是日本——工业能力有限,没那么多钢铁火药可砸。不得不在冷兵器上下功夫。
十九世纪中叶的中国。更加是穷逼一枚。所以,关卓凡要大力发展拼刺技术。
这个时代的战争,火力投送的距离和密度,都还有限,因此,拼刺刀具有极高的实战价值,甚至扮演着“最后一击”的角色。许多战斗,哪怕对阵双方实力悬殊。优劣之势已十分明显了,但不决以白刃,亦不能言最后之胜利。
两次鸦片战争,许多时候,英、法军队,攻入中国军队的阵地、炮台之后,都是靠刺刀,驱散和消灭顽抗的守军。农业社会的军队,最爱幻想“洋夷徒恃火器之利,不善肉搏。若短兵相接,吾必痛灭之”。等到真的和受过严格训练的近现代军队的刺刀碰上了,才知道自个的长矛大刀片子根本不好用,要么被人家一个个捅倒,要么一哄而散。
关卓凡以为,近现代军队拼刺刀的突刺动作,是人类自有战争以来,在平坦地面上,步兵一对一肉搏战中,最有效率和杀伤力的动作——没有之一;步枪加刺刀的长度,亦是这种肉搏战中,长器械最合适的长度。更长或更短,都会影响威力的发挥。
就人类遭受攻击的响应时间而言,成功闪避或挡格一个标准的突刺动作,概率是很低的。所以,一个完全到位的突刺动作,足以干掉任何一个对手,包括所谓的“武林高手”。这真正叫做“一击即中”,“一招制敌”。
按照爵帅的要求,轩军上下,除了苦练“突刺”动作,还创制了“三人小组”拼刺技术,具体如下:
一旦开始白刃相交,士兵们立即三三成组。一个“三人小组”,两人在前,一人在后,成一个倒“品”字形。前面的两个士兵,负责包抄向前;后面的士兵,主要负责防守,保护小组的两翼和后方。当然,需要的时候,后面的士兵也可突然插上,出其不意,给予前面的敌人致命一击。
这个“阵势”,灵感来自关卓凡的偶像——戚继光的“鸳鸯阵”,也参考了原时空二战早期的日本鬼子的玩法。有意思的是,这个战术的第一次大规模施为,亦是用在日本鬼子头上——长州征伐,小郡城木渎谷之战,轩军就是靠拼刺刀,把大村益次郎苦心集结起来的攻击部队,压回了木渎谷内。
事实证明,在这种肉搏战中,敌我数量基本对等的情况下,轩军的突刺和“三人小组”战术,占有压倒性的优势。
日本武士,个个凶悍异常,对砍的经验也十分丰富——按中国的标准,得算“练家子”,甚至是“武林高手”了吧?但常常是刚把太刀举过头顶,正要大吼一声,轩军士兵的刺刀就捅进了他的肚子——妈的,哪来这么多废话!
在战斗中,“三人小组”能够迅速形成局部优势;过不多久,一组组的局部优势,就会滚雪球般转化为全军的整体优势。这个优势愈扩愈大,直至取得战斗的胜利。在对方缺乏足够的组织能力的情况下,这种战术,甚至能够以少打多。
当然,这种战术,是在轩军实行了连、排、班建制改革后,才有了实现的组织基础。一个班九到十二人,刚好组成三到四个“三人小组”。
此时,表演军体拳和擒拿格斗的六百名士兵已经离场,六百名手持“斯普林菲尔德”后膛枪的士兵进场,一时间,刀光闪烁,杀声震天。不过,遗憾的是,这个场合,演练不了“三人小组”战术——因为这个战术,实在不具什么观赏性,圣母皇太后也应该看不出啥名堂来。
为了“观赏性”,“拼刺演练”加了一个实战中绝不会出现的动作:耍枪花。
这个旋转枪身的花式动作,一般只会出现在礼兵表演里面。不过,关卓凡认为,这个动作,除了阅兵式上可以叫御姐看得更加高兴,也可以用来训练士兵掌控枪支的能力。这样,白刃格斗的时候,敌我枪支彼此剧烈碰撞,就没那么容易把握不定,甚至脱手。
这个动作看起来花哨,其实并不如何复杂,稍花一点功夫,就能大致掌握,不至于挤占其他更重要的训练科目的时间。
六百支步枪,齐齐风车般转动,六百把刺刀,在半空中划出无数闪亮的圆孤,十分壮观。圣母皇太后眼花缭乱,凤冠上的三层大东珠轻轻颤动——那是在微微点头,果然“慈颜大悦”。
“武技演练”的最后一个环节,是“硬气功”,有“劈砖”和“胸口碎大石”两项。
“硬气功”,关卓凡原本是没有任何兴趣的。关某人虽然文科出身,可也知道“硬气功”云云,不过是一种肌肉紧绷训练,和“气”神马的,没有一毛钱关系。不能说“硬气功”一点用处没有——至少可以增加忍受疼痛及抗打击能力。不过,在军事格斗上,“硬气功”基本没有什么价值,轩军操典里面,是没有“硬气功”三个字的。
拿“劈砖”和“胸口碎大石”来说,“劈砖”,还有那么点“硬功”的意思;什么“胸口碎大石”,说的好听点叫做“杂技”,说的难听点,根本就是卖狗皮膏药,拿来忽悠不懂基本力学原理的人罢了。
在“武技演练”中,放进“硬气功”,是张勇的主意,他的理由是——“好看”。这个理由打动了关卓凡。是啊,圣母皇太后可没有啥近现代物理科学知识,看到“劈砖”、“胸口碎大石”,能不目瞪口呆?
好吧,就忽悠忽悠御姐。
本来,张勇还想加个“银枪刺喉”,但被关卓凡坚决否掉了。真这么干,就未免扯淡了——就真弄成了跑马解、卖把式了。最关键的是,可不能让圣母皇太后有咱们“刀枪不入”的错觉啊!
“劈砖”加“胸口碎大石”,足够了。
先“劈砖”。
二十名士兵赤裸上身,一字排开,寒风之中,人人一身油亮的腱子肉。每个人面前垒四块红砖,扎好马步,一声断喝,挥掌劈下,二十摞红砖,一齐应声而碎!
御姐忍不住轻轻“咦”了一声。
再来“胸口碎大石”。
演过“劈砖”,二十名士兵分成十对,每一对都是这么个姿势:一人躺在条凳上,胸口压上一块长方形的青条石,大约二尺长、一尺宽、半尺厚的光景;另一人手执大锤,在一旁虎视眈眈。
御姐的心儿提了起来。
令官一声“开始”,右手边第一对,执锤者抡起大铁锤,大喝一声,猛力砸下,一大块青条石顿时四分五裂!
御姐不由自主“啊”了一声。
凳子上那位,一跃而起,面朝阅兵台,双手抱拳行礼,气定神完。
关卓凡听见御姐低低地说了句:“好!”
惭愧,惭愧。
*(未完待续……)R1292
第九十五章 焚身以火
整个阅兵式结束,已是午初二刻了。
太后的“尖站”,设在大校场外边,是一座极大的明黄帐篷,规制陈设,和来天津的路上、武清县东马圈那个“尖站”是一样的。
慈禧一进大帐,一直在里面等候的李莲英和玉儿,立即迎了上来,替她除了大氅和凤冠,捧来热毛巾,细细地拭了面,然后重新梳头、理妆。
李莲英和玉儿的手脚极其麻利,不过一刻钟,就把圣母皇太后拾掇清爽了。玉儿奉上一杯热茶,慈禧接过,抿了一口,说道:“叫‘他’进来吧。”
“他”,自然是站在帐子外边“侍候”的关卓凡。
关卓凡进来,“啪”地行了一个军礼。慈禧说道:“给关卓凡搬张凳子,再倒杯茶来!”
关卓凡谢了恩,在李莲英搬来的一张锦杌上坐了下来,接过玉儿端上的茶水,一饮而尽。
慈禧抿嘴一笑,说道:“再给他倒一杯!”
关卓凡又是一饮而尽,听得圣母皇太后低低笑了一声:“牛饮!”
此时的御姐,低颦浅笑,绯云上面;笔挺的制服,在胸前勾勒出美好的曲线,正微微起伏着。关卓凡坐在杌子上,上身挺得笔直,眼睛直勾勾的,下身一股热气,不由自主地冒了上来。
关贝勒异状隐约,都在圣母皇太后洞鉴之中。御姐双瞳剪水,秋波流转,说道:“待会儿传膳,你就在这儿‘陪膳’吧!”
关卓凡愣了一愣,清醒过来。说道:“回太后,君有赐,臣原不敢辞,不过……”
慈禧打断了他的话,说道:“我晓得你们的规矩——‘官兵一体’嘛!放心。我不会叫你为难的!”
转头吩咐李莲英:“有十几个食盒吧?挑三五样留下,我和关卓凡用;其余的,分赐轩军诸将!嗯,就说,是他们爵帅赏的!”
关卓凡赶忙站起身来,说道:“臣万不敢贪天之功!”
转向李莲英。说道:“请李总管务必明示轩军诸将:这是圣母皇太后的恩典!”
李莲英看着慈禧,慈禧微微一笑,点了点头。李莲英说了声“奴才领旨”,然后满面笑容地退了出去。
“三五样”送进帐来,慈禧和关卓凡面前。都摆上了一张条案,关卓凡谢了恩,举起筷子,开始大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