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暧昧电子书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乱清-第11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大清国与大美国切念人民互相来往,或游历,或贸易,或久居,得以自由。中国之自主,自应维持,中国之独立,自应保全。中国能获得平等,则亦能以平等的特权给予一切国家。”



  关卓凡心想,作为中国近代史上第一份对等条约,用这句话来开头,倒也说得过去。



  传旨召关卓凡入宫的太监,如期而至。等进了养心殿,果然便见到了由恭王带领的军机全班——这样的国家大事,当然要由两宫和军机来会议,而不能由他关卓凡来一言而决。



  “蒲安臣的那个禀帖,我们姐俩跟军机上已经商议过了。”黄幔后的慈禧,平静地说,“现在有几句话,要问问你。”



  “是。”



  商议的结果,固然还不得而知,不过看看恭王的脸色,关卓凡心中已有了几分底。



  三次密室相谈,到底把这位议政王给说服了,而说服了恭王,也就等于是说服了军机全班。



  “现在美国分了南北,轩军到美国去,是帮着北边打仗。以你看来,打得过,打不过?”



  这是最大的问题——若是北边打赢了,自然一切好说,若是最后竟然是南方赢了,那如何是好?



  “回太后的话,一定打得过。”



  “何以见得?”



  关卓凡心说,自然是从世界史上见得的。不过这句话,不能在这里说。



  “这就像朝廷打灭长毛一样,”他响亮地回答道,“以正剿逆,可操必胜!”



  这就是说,北方是正统,南方是叛逆,自然该归北方得胜的。这个回答占住了道理,堂堂正正之外,亦很动听,两宫太后一齐点头。



  “那么,假若打胜了,对咱们有什么好处呢?”



  好处是写在蒲安臣的禀帖里的,既然还要问,那问的就不是那一百几十万两银子的事儿了,而是问大的道理,这就不是一句话能说清楚的了。



  “启禀太后,臣斗胆有所进言。”



  “好,你说。”



  “所谓不谋万世者不能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是他早已想好的话,“当今之世,列强环伺,待机欲谋我者,岂止英法?若说一个个打将过去,臣说句不中听的话,咱们还力有不能。既然如此,则最好的办法,莫若先让他们晓得,中国亦有能战之兵,亦有敢战之心,那么他们想要欺负人之前,就得先掂量掂量了。”



  “你是说,吓唬他们?”慈禧听出了味道。



  “太后圣明,正是要吓唬吓唬他们。比如猛虎再强,但亦不敢打刺猬的主意,无他,浑身是刺也。若是谁敢妄动,扎他一下,不是好玩的!”



  对了,扎他一下,不是好玩的!慈禧完全听明白了,不惟声音里面带出了激动,就连旗头上的穗儿,也微微晃了起来:“六爷,你以为如何?”



  “臣以为关卓凡说的对,”恭王略一躬身,说道,“轩军以义勇之名赴美,即有小挫,亦不伤朝廷体面,设若竟能大胜,则上国天威,庶可播于四海。”



  这句话老成之极,意思是如果打输了,则不过是华尔所募的“义勇”,如果打胜了,那就是朝廷派出的轩军了。



  事情至此,几乎已算是定局,然而还有一个担心,不能不问的。



  “关卓凡。”



  “臣在。”



  “华尔和福瑞斯特这两个,虽然入了籍,到底曾是美国人。拿这一支兵交给他们,不知靠得住,靠不住?”



  “启禀太后,臣有所请。”



  “你说。”



  “臣请开去江苏巡抚一职,与华尔同赴美国,以散员随营效力。”



  *RS
第四十一章 怎么活
  这就是说,并不是要将军队交在华尔手里,而是打算要亲自统带轩军,远跨重洋了。



  这固然是好事情,然而万里波涛之中的凶险,也是不言而喻的。两宫太后一齐动容,对望一眼,心里又是欣慰,又是担心,默然半晌,慈禧才又问道:“然则苏抚的位子,怎么说?”



  江苏巡抚的位子,自然该归赵景贤,以“赵瘸子”的名声和风骨,足以断绝旁人觊觎之心。不过朝廷的人事,不宜由自己来开口,好在还有恭王,这件事是早就有了腹案的。



  “回太后的话,”恭亲王果然开口了,“现任江苏藩司赵景贤,声名素著,又久历军务政务,堪称干练。臣以为,可以赵景贤升任此职。”



  “那江苏的洋务怎么办?”



  “江苏的洋务,一直是他们几个跟臣一起办的。”关卓凡接口答道,“有太后和中枢诸公指引方略,他们一定不会耽误什么,请太后放心。”



  明黄纱幔后的太后,又小小的沉默了片刻,慈禧才再开口。



  “那……就先让赵景贤署理吧。”



  这句话说出来,等于整件事情有了定论。关卓凡终于松了一口气,心想署理就署理,将来真除也不过是时间上的事。这一次,自己若是回不来,也就罢了,若是回得来,那就不是一省巡抚的事情了。



  没想到,慈安太后还有话说。



  “这样的大事,这两天倒是没什么人上折子。”她仿佛自言自语似地说道,“也真奇怪。”



  “言路上的官儿。或许还没有弄得清楚是怎么回事。”恭王笑道,“蒲安臣的那个禀帖,说的也只不过是准予华尔募勇的事。”



  “这倒也是,”慈安太后点头道,“不过到底是中国人去替美国打仗,将来不知道会不会有人拿这个来说事儿。”



  “回太后的话,美国人也替中国打了仗的。”恭王说道,“轩军之中。就有大几百个美国人,礼尚往来,亦不为过。”



  “对,对,我倒忘记了。”慈安太后释然了。



  虽然商量好了,可是还不能发朝旨,因为还有一道程序要走——这样的大事。事关国体,循例还该密咨亲贵重臣的意见,即所谓的“内咨亲贵,外咨重臣”。



  亲贵还好说,由军机大臣亲自向几个亲王去问一问,毕竟都在京里。方便的很。外面的重臣,当然指的是督抚,路途遥远,不能一个个问到,于是选了两个人。以六百里加急驰问,立等回奏。一个是名义上的天下第一总督。直隶总督刘长佑,一个是实际上的天下第一总督,两江总督曾国藩。



  这样的情形,是在关卓凡的算中,因此毫不担心——刘长佑的回奏会说什么,猜也猜得到,至于曾国藩……



  曾国藩什么也不会说。



  直隶离得近,因此是刘长佑的回奏先到。果不其然,他老兄激动得不行,在折子里,上来一句就是“天戈远震海外,甲兵威服四夷”,不仅叫好,而且还建议“自广东福建两地,再多募新勇,并赴美利坚”,如果不是碍于官场的规矩和关卓凡的面子,他多半就要自我请缨了。



  曾国藩的回奏,则一如关卓凡的预料,含含糊糊,语焉不详,总之是去有去的好处,不去有不去的道理,因为“彼岸情势,非臣所能遥知,故不敢妄言。”



  关卓凡心想,曾国荃开缺回籍,江宁湘军裁撤,这两件事,果然已经足够令曾督帅烦心。以曾国藩的老到,当然已经深自戒惧,正是要“引谦谢事,慎始如终”的时候,怎么肯在这样的事上另生枝节?



  至于亲贵,一共“密咨”了四位王爷。恭王和醇王不必说,文祥去拜访惇王的时候,这位糊涂王爷自是搞不清状况,不过他也有他的办法,先问“老六怎么说?”,再问“老七怎么说?”,问清楚了,点点头,很郑重地说道:“我的意思,跟他俩是一样的。”



  最后是睿亲王仁寿。他把来访的宝洌а尤肟吞貌瑁忍炅吮︿'的话,把眼睛瞪起来了。



  “他娘的!”仁寿怒目圆睁,用力在案子上一拍。



  “王爷息怒,”宝洌С粤艘痪λ档溃按映ぜ埔椋映ぜ埔椤!



  “什么从长计议?”仁寿的一部山羊胡子都抖了起来,“这一回,让洋人看看八旗的威风!”



  *



  *



  朝旨终于发下来了,一共两道。



  第一道是答复总理衙门的奏折,就一句话,“日前所奏蒲氏禀帖一事,准予所请”,可谓轻描淡写到了极点。



  第二道倒是洋洋洒洒写了一大篇,从八里桥起,把关卓凡的功劳又铺叙了一遍,末了说“即着该员赴美利坚国考察军械兵工,其江苏巡抚一职,暂由赵景贤署理。惟外交一事,特重身份,关卓凡着加恩锡封二等嘉勇侯,兼领正黄旗副都统。钦此。”



  两道谕旨,专门隔了一天发,似乎说的是不相干的两件事,专为掩人耳目。



  莫名其妙地升了官,倒是在关卓凡的意料之外。他心想,这固然是在酬庸自己不避艰险,远蹈重洋的功劳,可是其中也未必没有金钱的力量——老子把几十万两白银漫手挥洒出去,得一点回报,那也是题中应有之意。



  特别是那个正黄旗副都统,分量很重。如果单从品秩上来说,都统是从一品,副都统是正二品,那倒没什么。但八旗的都统,向由亲王郡王兼领,正黄旗都统更是醇王本人,这个副都统,便相当于是醇王的副手了。



  关卓凡在心里说,有点意思。



  不过他这一次的升官,在关家大宅之内,却是惊喜和忧虑交杂。在下人们来说,主子又晋了爵位,当然是天大的好事,可是要坐海船出洋,听着就怪吓人的,万一有个什么三长两短,大树一倒,则这所大宅,又有谁能翼护?



  在白氏和明氏来说,固然原本也没指望他能在京里长住,但想来他就算走,也不过是回上海罢了,哪里想得到竟是去那个什么美利坚国?



  “我真是不放心。”白氏掉了眼泪,“几万里远的地方,音信不通,也没法知道你好不好,让我们姐俩,怎么活?”



  “你忘了,吉人自有天相。”关卓凡见她们两个伤情,笑着宽慰道,“再说,也不是没有好处。这次我回来以后,要是立了功,说不定就能调回京里来,以后天天伺候你们姐俩。”



  “真的?”白氏收住了眼泪,也不管他话里调笑的意思,惊喜地问。



  “自然是真的。”关卓凡随口应付道,“说起几万里远,只有一桩不好。”



  “哦,哪一桩不好?”



  “天天晚上都只好一个人睡,”他模仿着白氏的口吻说道,“若是想起你们姐俩,让我怎么活?”



  两个嫂子红了脸,不说话了。知道他说的虽是风话,但多少也是实情。于是这几个晚上,格外柔顺,不管他要做什么羞人的事情,也都“含羞忍辱”,尽着他折腾。



  到了八月十二,安德海上门了,亲自把颁下来的补子和一盘崭新的青金石朝珠,替他送了来。



  “关大哥,这些天太后知道你要忙着跟军机上商量大事,因此轮值的班儿,也都没有让七爷给你排。”等关卓凡谢过了恩,两个人在书房里坐着喝茶,安德海笑着说道,“不过我给你提个醒——再过两天,我们太后要回方家园去看皇老太太,多半还要格外赏面子,传你侍驾。说到底,若不是有你帮着,照公爷也不能把他的公爷府,收拾得像现在这样漂亮。”



  关卓凡想起照祥,心中一笑——当初在热河,他妹妹还只是“懿贵妃”,他也还只是一个三等承恩侯,演“英雄救美”那一回,若不是自己见机得快,他老兄没准就要折在马匪手里了,那副在大车里瑟瑟发抖的样子,仍是历历在目。



  现在神气了,妹妹做了太后,他也升做了三等承恩公,单论爵衔,比自己还要高,听说见人的时候,眼睛都长到头顶上去了。不过每次见了自己,倒还都是极亲热的样子。



  果然,第二天就有太监来传旨,八月十四日,圣母皇太后归宁,着御前侍卫、二等侯关卓凡随驾扈从。



  *(未完待续。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欢迎您来起点投推荐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动力。手机用户请到m。阅读。)RT
第四十二章 方家园
  太后归宁省亲的的队伍,先沿着长安街向东,接着折而向北,向朝阳门内的公爷府行去。中间的一顶明黄大轿,是慈禧的御轿,关卓凡骑了马,缓缓走在御轿的侧后。



  关卓凡心想,她选在八月十四省亲,当然是因为这是最接近中秋的日子,算是跟娘家人一起过一个节。到了明天,真正的中秋节还得在宫里头过,身为太后,多半还要主持点什么仪式也说不定。



  中秋过完,自己也就该走了。他看看京城中这些熟悉的街道,一时又有一点舍不得起来,心里想着,还是华尔和福瑞斯特这些洋人洒脱,习惯了漂泊,离乡万里也不觉得寂寞。



  华尔和福瑞斯特,是在第一道上谕明发之后,便已动身启程回上海。对于没能让他们好好过一个中秋节这件事,关卓凡起先还觉得有些抱歉。



  “华尔,老福,对不住之至。今年中秋,你们怕是得在路上过了。”他看看华尔,把杨莺想起来了,又加上一句:“回到上海,替我跟嫂子说声对不住。”



  “没有什么关系的,我们早都习惯了,再说原来我们也不过中秋节。”华尔和福瑞斯特都笑了“逸轩,我们在上海等你,希望你能早一点回来。虽然每件事你都吩咐好了,可是如果没有你主持,大家的信心就不会那么足。”



  “嗯”关卓凡点点头“我让你们带回去的那句话,不要忘记了。”



  “老总你放心。怎么会忘记?”福瑞斯特清了清嗓子,比划着手势说道。“金山到处都是黄金,走在路上就能踢到一块,至少有这么大,这么高。”



  “哈哈”关卓凡被他的神态和语气逗笑了“好,好,说得就跟真的一样。”



  “逸轩。说真的,我实在是佩服你。”华尔感慨地说道“当初你说的预言,太准确了。”



  “什么预言?”



  “你不记得了吗?那次我拿着一支新的后膛枪,到藩司衙门去找你”



  哦,关卓凡想起来了。那一回,新到了六千支后膛枪。华尔来给自己演示了一遍从瞄准到击发的动作,自己夸他是养由基,他还大惑不解地问“我是什么鸡?”



  “当时我建议全军装备后膛枪,你跟我说,日后自然会有人来替我们换枪。”华尔回忆道“我问是什么人。你说是美国人!”



  “好像是有这么回事。”关卓凡微笑着说道。



  “难道那个时候,你就知道咱们现在要去美国吗?”华尔佩服地看着他。



  “瞎猫碰见死耗子,也是有的。”关卓凡耸了耸肩膀“何必太较真。”



  华尔摇摇头,仍然觉得不可思议。不过倒也不追着问了。



  关卓凡在马上想起华尔的这一副神态,觉得真有意思。忽听前方已经响起了鼓乐之声,方家园到了。



  他资助给照祥的银子不少,此刻的公爷府,果然已经焕然一新,而且把旁边的两家院子,也都买了下来,打通连成一片,这就比原来要气派得多。御轿一直抬进了二门,慈禧才缓缓下了轿子,照祥和桂祥这两个哥哥,在门口磕了头,站着躬身伺候。里面的女眷,则由醇王福晋带着,给太后请安。



  照规矩,安德海口中的皇老太太——慈禧的亲娘,也是要给她行礼的,不过慈禧不肯,见了母亲,立刻搀住了,像个孝顺女儿一样,跟妹妹一起把老太太扶进屋子里去了。



  “唉,你能回来这一趟,真不容易。”老太太说着说着,就抹开了眼泪。



  “娘,你看你,我这不是回来了嘛。”慈禧笑着,免不了为自己辩解两句“我早想回来的,这几年时日艰难,大事小事都得我操心,一直没有走得开嘛。”



  从这里开始,娘仨你一句我一句,拉开了家常。



  关卓凡站班的地方,是在二门内,在往里,就归太监宫女伺候了。就这么站了半个上午,再也没见到慈禧的身影,只看见正屋门口偶尔有太监宫女出入。百无聊赖之下,心想,这一份体面,也没什么意思,老子多少大事要办,却在这里站岗放哨。站岗放哨也就罢了,连一窥美色都做不到,太后那个妹妹,怎么不出来露个脸?不知照公爷的夫人,又生得好看不好看呢



  仿佛天遂人愿,还在这样想着,便见正屋的帘子一动,由一名宫女挑着,让醇王福晋走出来。她看见关卓凡,面上微有笑意,扭了头往西首的一所房子走了过去,身后跟了两名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